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汇编(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汇编(四)
25.【简答题】1.题目:分子结构
2.内容: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例如,水在蒸发时,它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当品红溶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各自保持不变。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例如,我们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就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和氧分子是与过氧化氢不同的分子;再如,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氢分子和氯分子都发生了变化,生成了氯化氢分子,氢气和氯气的性质不再保持。
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和3个氢原子构成的(如图3-5)。
图3-5 几种分子的模型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例如,由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生成水分子和氧分子;再如,加热红色的氧化汞粉末时,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如图3-6)。
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图3-6 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3.基本要求:
(1)讲解分子的结构与组成。
(2)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化学变化。
(3)讲课时配合相应的板书。
(4)如需要媒体辅助教学演示即可。
答辩题目:
1.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什么?
2.简要评价你本节课的优缺点。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引入
【提出问题】到了夏天,经常下过雨之后地面很快就干了,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地面温度高,水很快由液态水蒸发成气态水。
【提出问题】蒸发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那从微观上怎么去解释物质由液态到气态的变化呢?
环节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动画演示液态水蒸发成气态水的过程,学生观察动画中粒子的变化。
【学生回答】水在蒸发时,它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
【提出问题】除了蒸发之外,还有哪些现象分子也不会发生变化?
【学生回答】糖的溶解、品红的扩散等。
【提出问题】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分子发生变化吗?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种物质的分子会变成其他物质的分子。
例如,我们在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就变成了水分子和氧分子,水分子和氧分子是与过氧化氢不同的分子。
可见,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视频演示】几种常见的分子结构图,如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观察分子是由什么组成的?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有些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如1个氧分子是由2个氧原子构成的,1个氢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构成的;大多数分子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子构成,如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1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视频演示】氧化汞分子分解示意图。
【提出问题】在分解过程中,发生了何种变化?
【学生回答】氧化汞分子会分解成氧原子和汞原子,每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许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
【教师讲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结合成新的分子。
可见,在化学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可以发生变化,而原子的种类不会发生变化,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环节三:拓展提高
【提出问题】从微观角度解释由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发生的变化。
【学生回答】由过氧化氢分解制取氧气时,过氧化氢分子分解,生成水分子和氧分子。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培养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物质的意识。
作业:思考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吗?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在原子结构中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
根据元素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决定元素种类的是质子数(即核电荷数);元素的性质,特别是化学性质,决定于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
2.简要评价你本节课的优缺点。
【参考答案】
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难点突出,培养了学生从微观角度看化学变化,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物质的分子结构,我借助了媒体的方式帮助学生。
在教学语言上,注重直观系统,层次分明,力求通俗易懂。
但是,由于经验有限,没有过多结合学生的实际接受情况缺乏灵活性,但是这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改进的。
26.【简答题】1.题目:水的组成
2.内容:
探究
1.如图4-25所示,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两电极正极端的玻璃管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比较两玻璃管
中现象差异
2.切断上述装置中的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
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3.讨论
(1)上述实验中水是否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几种新物质?
(2)分析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说明其中的哪些现象和事实能够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可以表示为H2O。
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如图4-26。
答辩题目1.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2.你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获取怎样的知识?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
【呈现图片】教师多媒体呈现几张与水有关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谈有关水的话题。
【学生回答】①水是生命之源;②水分布很广,但很多地方仍然缺水;③淡水资源有限,需要节约用水。
【教师提问】水这么珍贵,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环节二:探究新知
1.电解水实验
【教师提问】给出水(H2O)化学式,请试着猜测出水的组成。
【学生猜测】①可能由H2和O2组成;②可能由H2O组成。
【演示实验】教师介绍电解水实验装置,并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接通直流
电源。
【提出任务】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两极均有气泡产生,正极慢,负极快。
玻璃管内液面下降,正极端和负极端产生气体体积比近似为1:2。
2.气体的检验
【教师提问】电极两端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演示实验】切断上述装置中的电源,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
【提出任务】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学生表述】正极端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端产生的气体能够燃烧,火焰淡蓝色。
【教师引导】思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什么?能够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教师提问】思考上述实验中水是否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几种新物质?
【学生回答】水通电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两种新物质,分别是氢气和氧气。
3.水的组成
【教师提问】水通电发生反应,能够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哪两种元素组成?
【学生回答】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多媒体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教师讲解】(1)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可以表示为H2O;(2)当水分子分解时,会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环节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 )。
A.水是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任何物质在通电时都能够分解
【学生回答】C。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布置作业】课下了解和阅读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内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参考答案】
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电解水首先是化学变化,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你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获取怎样的知识?
【参考答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知道具体的实验现象,了解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6.【简答题】1.题目:水的组成
2.内容:
探究
1.如图4-25所示,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两电极正极端的玻璃管负极端的玻璃管
现象
比较两玻璃管
中现象差异
2.切断上述装置中的电源,用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
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3.讨论
(1)上述实验中水是否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几种新物质?
(2)分析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说明其中的哪些现象和事实能够说明水不是一种元素,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根据精确的实验测定,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可以表示为H2O。
当水分子分解时,生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如图4-26。
答辩题目1.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2.你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获取怎样的知识?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景导入
【呈现图片】教师多媒体呈现几张与水有关的图片,并请学生谈谈有关水的话题。
【学生回答】①水是生命之源;②水分布很广,但很多地方仍然缺水;③淡水资源有限,需要节约用水。
【教师提问】水这么珍贵,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环节二:探究新知
1.电解水实验
【教师提问】给出水(H2O)化学式,请试着猜测出水的组成。
【学生猜测】①可能由H2和O2组成;②可能由H2O组成。
【演示实验】教师介绍电解水实验装置,并在电解器玻璃管里加满水,接通直流电源。
【提出任务】请学生观察并记录两个电极附近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两极均有气泡产生,正极慢,负极快。
玻璃管内液面下降,正极端和负极端产生气体体积比近似为1:2。
2.气体的检验
【教师提问】电极两端产生的气体是什么?
【演示实验】切断上述装置中的电源,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分别在两个玻璃管尖嘴口检验电解反应中产生的气体。
【提出任务】请学生观察并记录发生的现象。
【学生表述】正极端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负极端产生的气体能够
燃烧,火焰淡蓝色。
【教师引导】思考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是什么?能够燃烧、火焰是淡蓝色的气体是什么?
【学生回答】分别是氧气和氢气。
【教师提问】思考上述实验中水是否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几种新物质?
【学生回答】水通电发生了分解反应,生成了两种新物质,分别是氢气和氧气。
3.水的组成
【教师提问】水通电发生反应,能够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哪两种元素组成?
【学生回答】水是由氢元素、氧元素组成的。
【多媒体展示】教师多媒体展示水分子分解示意图。
【教师讲解】(1)每个水分子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因此水可以表示为H2O;(2)当水分子分解时,会生成氢原子和氧原子。
2个氢原子结合成1个氢分子,很多氢分子聚集成氢气,2个氧原子结合成1个氧分子,很多氧分子聚集成氧气。
环节三:拓展提升
【提出问题】电解水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了( )。
A.水是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气分子和氧气分子构成的混合物
C.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任何物质在通电时都能够分解
【学生回答】C。
环节四:小结作业
【学生总结】引导学生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表述学习心得。
【布置作业】课下了解和阅读资料卡片“水的组成揭秘”内容。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电解水实验能说明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理论依据是?
【参考答案】
理论依据就是质量守恒定律。
电解水首先是化学变化,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
电
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2.你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获取怎样的知识?
【参考答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掌握电解水的实验,知道具体的实验现象,了解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知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27.【简答题】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教师引导】火的使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使用不当,造成火灾,就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伤害。
发生火灾,我们要及时进行灭火处理,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二)联系生活,探究新知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燃烧,同学们回忆下燃烧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活动】燃烧的三个条件是:(1)物质具有可燃性(2)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着火点)(3)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燃烧时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缺一不可。
【教师提问】参考燃烧的条件,想一想这些灭火事例采用了什么灭火方法和原理? 【多媒体展示】
①如何熄灭酒精灯?
②堆放的纸箱着火,如何处理?
③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如何处理?
④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可形成隔离带,使森林中的树木与燃烧区隔离。
【学生回答】
【教师提问】根据上述灭火的原理和方法,你能归纳总结出灭火的原理吗?
【师生总结】灭火实际就是破坏燃烧的条件。
根据燃烧的条件,可以归纳出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跟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破坏其一就可灭火,也可同时破坏。
【提出问题】想一想如何熄灭一支点燃的蜡烛?利用了什么灭火原理?
【学生回答】学生可能给出的方案:1.罩上烧杯,隔绝氧气。
2.剪断烛芯,移除可燃物。
3.浸入水中,降低温度、隔绝氧气。
【教师演示】将两支蜡烛分别放在两个烧杯中,向其中一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
观察蜡烛燃烧现象。
【学生回答】未倒入溶液的烧杯中的蜡烛继续燃烧,而倒入溶液的烧杯中,产生气泡,蜡烛随之熄灭。
【教师引导】根据之前的知识,我们知道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因此人们就利用了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制造出了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是利用二氧化碳隔绝空气以达到灭火目的。
(三)学以致用,巩固提升
用已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问题1:根据燃烧和灭火的知识解释成语“火上浇油”“釜底抽薪”?
问题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如何灭火?
问题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而起火,应该用什么方法灭火?
【教师讲解】1.“火上浇油”油是常见的可燃物,燃烧时会放出热量,因此向火中浇油会使燃烧更旺。
“釜底抽薪”薪指柴,柴是可燃物,即通过清除可燃物的方法达到灭火的目的。
2.用湿抹布盖在燃烧的酒精上,使其隔离空气,并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3.先切断电源,再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并隔绝空气,同时迅速报警。
(四)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总结灭火的原理。
课下交流:常见的灭火器种类、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常见火灾的防范措施及火灾中的自我防护。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为什么蜡烛一吹就灭,而炉火却越吹越旺?
【参考答案】
由燃烧的条件可知: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或空气)接触,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同时具备才能够燃烧,而三个条件破坏其一就可灭火。
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吹出气体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使蜡的温度低于着火点而停止燃烧,所以蜡烛一吹就灭;而炉火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促进了燃烧所以越吹越旺。
2.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如何突破的?【参考答案】
本节课的重难点是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在灭火原理学习时,从生活实际入手用炒菜时油锅不慎着火、堆杂物的纸箱着火、扑救森林着火的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总结灭火原理。
并通过蜡烛熄灭活动以及巩固环节,再一次加深了学生对灭火原理的认识以及应用。
28.【简答题】一、考题回顾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物质的变化。
【学生回答】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变化
【教师演示】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变化的小实验。
实验一:水沸腾的实验,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实验二:将蓝色块状胆矾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教师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师总结】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比如弹簧的伸缩就是形状的变化,也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
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
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师提问】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三)巩固提高
如何准确的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古诗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节课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做实验就是探究吗?探究就是做实验吗?
【参考答案】
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探究性实验是实验的一种类型,所以做实验并不一定就是探究。
同样探究的方法也有很多,如文献法、讨论法、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反思法等。
做实验探究是探究一种重要的方法但不是唯一方法。
2.原子弹爆炸是什么变化?
【参考答案】
原子弹爆炸既不属于化学变化,也不属于物理变化,它是热核变化。
在中学阶段,我们说的化学变化分子可再分,原子不可再分,而原子弹的爆炸是一系列的核裂变链式反应,即原子也再分了,故原子弹爆炸是热核变化。
28.【简答题】一、考题回顾
参考解析:【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教师提问】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
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有关物质的变化。
【学生回答】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
【教师总结】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二)新课教学
1.物理变化
【教师演示】教师进行有关物质变化的小实验。
实验一:水沸腾的实验,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实验二:将蓝色块状胆矾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教师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物质的成分没有发生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的生成。
【教师总结】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比如弹簧的伸缩就是形状的变化,也属于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
【学生实验】在2支试管中分别放入少量研碎前、后的胆矾,并加入少量水,振荡得到澄清的硫酸铜溶液。
再向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并记录试管中发生的现象。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学生实验】在盛有少量石灰石(或大理石)的试管里加入适量稀盐酸。
注意观察并记录试管和烧杯中发生的变化。
【教师提问】能观察到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教师提问】这两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回答】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三)巩固提高
如何准确的判断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四)小结作业
小结:本节课学习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与区别。
作业:查阅资料寻找古诗中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下节课交流总结。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