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见文化(文学)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常见文化(文学)常识
高中常见文化常识
·字,古代男子成人不变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玉玺,专指皇帝的玉印。
秦汉以来,皇帝所用的印章称为玺,臣民所用的印章只能成为印。
·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陈情表》、《出师表》。
·朔日,指中国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夏历(农历,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荫,封建时代因祖先有勋劳或官职而子孙循例受封、得官的门荫制度。
·年号,始自汉武帝,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年号,如咸平、康熙等
·纪,是古代一种记年代的方式,十二年为一个周期,称为一纪,二纪一般指二十四年。
·上元节,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历史悠久。
·嗣位、即位,特指皇帝登上皇位,表示此意思的词还有登基和践祚等等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即为殿试)者,称为进士。
古代科举考试按照等级次序分为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广泛,意趣盎然。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升储,指升为太子。
太子,指已确定继承皇位或帝位的帝王的儿子。
随着朝代的更替,太子的称谓也发生了变化。
·手诏,帝王亲手写的诏书。
得到帝王的手诏是无限的恩宠。
手诏不用于一般的文书,意义非凡。
然而,后期帝王的手诏常由人代笔,因此出现了御笔手诏之说。
·待罪,官吏供职的谦辞。
意谓随时准备因失职而被治罪。
·守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一种孝顺的行为,明清时期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守制,守丧期一般为三年,“苫块蔬食,不入室者三年”即守丧之礼。
·户部,中国古代管署名。
明清时,户部掌管田地、户籍、赋税、俸饷及一切财政事宜,长官为户部尚书,副职为左、右侍郎。
·大计,是明清两代考核官员的制度,分为京察、外察,每三年举行一次。
通过考核来决定在京和在外官员的任免及职位的升降。
·嫡母,是妾生的子女对父亲正妻的称呼。
在古代,嫡妻所生子女称作嫡出,而姬妾所生的子女称为庶出。
·登极,本指登上屋顶,后指皇帝即位。
古代还有很多类似的词语,生动形象的形容皇帝即位,如:践极、南面、荣登大宝等。
·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条陈述自己对某事意见的一种文体。
·庙,是古代供祀祖宗的地方。
古代对庙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
天子供奉七庙,所以有时用“七庙”代指国家。
·擢,是提拔的意思。
古代官职的变动有些特殊称谓,如升官常用“升、擢、加、陟、拔”等,贬官常用“贬、谪、左迁”等。
·龆龀,是指儿童换牙,也代指童年或儿童。
·袭爵,继承爵位。
按规定,第一继承人继承被继承人的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草制,草拟制书。
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皇帝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陪葬,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
·坟典,“三坟”“五典”的合称,指“三皇五帝”之书,后转为对古代典籍的通称。
·南郊,古代帝王于南郊祭祀天神,是神化王权、加强统治的一种国家宗教仪式。
·太庙,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也可以供奉其中。
·赐绯,赐给绯色官服。
指官员官品不及而皇帝推恩特赐准许服绯,以示恩宠。
·权,暂时代理官职。
一般指官吏补充缺职,也可以指由候补而正式任命。
·黑头公,是指少年而居高位者,指一个人极其的年少有为。
黑头,意谓年轻;公,古时对男子的尊称。
·主簿,是各级主管属下掌管文书的佐吏,隋唐以后是部分官署的事
务官,重要性减少。
·累迁,也可以说迁累,都指多次升迁,在古代多指变动官职,一般不涉及贬职、降职等官位变化情况。
·服阙,指守丧期结束,脱下孝服。
·出、入,都是我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出”一般指官员离开京城外调(不是官员调离任职之地)。
·大理寺,我国古代的官署名,掌管刑狱案件处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
·致仕,指交还官职、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表示官员退休。
·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汉朝御史同归御史台领导,按职掌分为侍御史和治书侍御史。
·国本,古代特指确定皇位继承人建立太子为国本。
“国本”也指国家藏本。
例如韩愈《画记》中“余少时,常有志乎兹事,得国本,绝人事而摸得之”。
·闾阎,泛指门户、人家;阎指里巷的门。
闾阎,原指古代里巷内外的门,后泛指平民百姓,也指房屋建筑。
例如王勃《滕王阁序》中“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公卿,“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
“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
“三公”即是最尊贵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之“三公”指太师、太傅、太保,也有说为司马、司空、司徒。
·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古代在大臣出使或大将出师的时候,皇帝授予他们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遗民,有在亡国之民、沦陷区的百姓、改朝换代后不仕新朝的人、劫后余留的人民等义。
·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顿首,跪而头叩地为顿首。
“顿”是稍停的意思。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的时间短暂,故称“顿首”。
·入直,亦作“入值”。
谓官员入宫值班供职。
·三尺法,指法律。
古代以三尺竹简书法律,故称。
·庶,旧指宗族中嫡亲以外的支属,与“嫡”相对,如“庶子”指非正妻所生的儿子。
·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
·年号,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如贞观、洪武、康熙等等。
·节度使,是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
因官员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将此官职命名为“节度使”。
·磔裂,是古代一种酷刑,指车裂处死,行刑的方式是把肢体裂开,后来也指凌迟处死。
·刺史,是古代官名,自汉设立,本为监察郡县的官员,宋元以后沿
用为一州长官的别称。
·缗钱,是指把一千文钱串在一起的成串铜钱,汉代作为计算税课的单位,后泛指税金。
·州仓,储存粮食的仓库,其支付职能有四项:兵饷、官禄、平准、赈贷。
·国子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丁艰(丁忧),遭遇父母亲的丧事。
丁内艰,是指遭遇母亲丧事;丁外艰,是指遭遇父亲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