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末世气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李商隐诗歌中的末世气象
李莉
【摘要】作为晚唐代表诗人的李商隐,其诗歌中反映出极为强烈的末世气息,他对盛唐繁华表现出强烈的向往和追忆,对现实社会则厌倦、迷惘和舍弃.论文试图从情感状态、处事态度和表现手法等方面来分析这种末世气象的表现以及成因.
【期刊名称】《安顺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18)004
【总页数】3页(P15-17)
【关键词】李商隐;末世;情感状态;表现手法
【作者】李莉
【作者单位】河源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河源 51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
晚唐诗人李商隐以华美含蓄、晦涩朦胧的特色在诗歌史上留下了独特的一笔,成为后世西昆体竞相模仿的对象。

他们诗歌中蕴含着浓厚的末世气象,与初唐的积极进取、盛唐的自信乐观都不一样,而这正是晚唐时代气息在文人诗歌中的反映。

李商隐诗歌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咏史诗、叙事诗和爱情诗,幻灭、冷寂是他诗歌中共同的情绪特征,这种情绪源于他对晚唐朝廷的失望。

《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241西汉文帝时期,贾谊主张改革弊政,却遭谗被贬,一生抑郁。

后文
帝召回贬于长沙的贾谊,夜半倾谈,殷殷求教。

只可惜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原因,却并非天下社稷苍生,而是鬼神,汉文帝虽能求贤却并不知贤。

《史记》记载:“贾生征见。

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至夜半,文帝前席。

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2]
李商隐借用这个典故来讽刺晚唐君主。

唐代炼丹术盛行,晚唐的武宗和宣宗都因为服食丹药中毒而死。

“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1]285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宣宗上台后,凡是前代武宗和李德裕重用的文臣武将都被清洗。

武宗所宠幸的道士赵归真被杖杀,轩辕集流放岭南,但宣宗晚年将其召回询问长生之术。

大中十三年五月,宣宗食用仙丹中毒,八月归西。

君主追求长生,重臣则追逐权利。

他们把持朝政,拉帮结派,彼此排挤。

宪宗元和三年,牛僧孺、李宗闵在策论中批评时政,抨击宰相李吉甫,挑起了延续四十年的朋党之争。

满朝官员,非牛党即李党。

公元838年,进士及第后的李商隐参加吏部博学宏词科考试时,受到朋党势力的排斥而落选。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1]48体现了他对这种被猜忌被排挤的无奈和愤慨。

朝政混乱,朋党横行,有理想有才干的人无从施展抱负。

“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

”[1]48贾谊多次上书指陈政事,却未被汉文帝采纳,最终33岁呕血而亡。

王粲满腹才华却寄人篱下终不得志,李商隐正是借贾谊和王粲的故事来感叹自己才华无法施展。

在晚唐的政治格局里,文人想要不依附于党群而独立地有所作为已经不太可能。

对时局的失望,使李商隐的诗歌中充满对盛唐繁华的仰慕和追忆。

“晚唐的‘晚’也不仅是说唐朝到了后期,在心理上也有一种结束的感觉。

个人的生命会结束,朝代会兴亡,所有的一切,在时间的意义上都会有所谓的结束,意识到这件事时,会产生一种幻灭感。

当我们觉得生命非常美好时,恐怕很难意识到生命有一天会结束。

如果意识到生命会结束,不管离这个结束还有多久、有多远,就会开始有幻灭感。

因为会觉得当下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不确定的状态中,会特别想要追求刹那之间的感官快乐与美感。

”[3]
现状不尽如人意,未来不可预知却不容乐观,所以李商隐将目光投注在曾经的美好之中,“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59对于此诗,有种种推测。

“悼亡说最不可通。

……而自伤、怀人与女冠三说,虽似不相涉,实可相通。

……
推想嫦娥心理,实已暗透作者自身处境与心境。

嫦娥窃药奔月,远离尘嚣,高居琼楼玉宇,虽极高洁清静,然夜夜碧海青天,清冷寂寥之情固难排遣;此与女冠之学道慕仙,追求清真而又不耐孤孑,与诗人之蔑弃庸俗,向往高洁而陷于身心孤寂之境均极相似,连类而及,原颇自然。

故嫦娥、女冠、诗人,实三位而一体,境类而心通。

”[4]这种幻灭感在李商隐的爱情诗中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相见时难别
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1]232“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
灰。

”[1]231他用众芳凋零的暮春景象传达对困顿人生境遇的感伤。

“沧海月明
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225这种异
常美好的唯美景色,高洁旷远却又虚无孤寂,可望而不可及,怅惘之怀,复杂难言。

儒家主张入世,提倡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社会群体中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全面繁荣,文人进取之心尤甚,渴望建功立业成为一种时代气息。

李商隐诗歌中所反映的人生态度,从渴望建功立业,到满腔激愤不平,最终转为对现实的失望和厌倦。

李商隐少年时即壮怀远大,志气凌云,“十六能著《才论》、《圣论》, 以古文出诸公间”[5]可惜卷入了牛李党争。

他得到当时的牛党成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赏识,后来又娶了李党的王茂元之女,于是同时受到两党排挤,政治上抑郁不得志,一生入仕三十年,辗转各地担任幕僚,朝廷最高官职是清闲的六品太学博士,除此是九品的秘书省校书郎、正字,任职时间都很短暂。

安史之乱后,皇权衰微,藩镇割和宦官专权据成为两大隐忧。

节度使们拥兵自重,自己委任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人口,不缴纳赋税,其官职父死子继;而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控制皇帝的废立,唐宪宗、敬宗均死于宦官之手。

唐代自穆宗以来八世,而其中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李商隐将这些割据一方的节度使们比喻成为贪得无厌的“封狼”、“貙”、“罴”等凶兽,“淮西有贼五十载,封狼生貙貙生罴。

”[1]136他认为宦官专政导致皇
权衰微进而使天下失政,唯有诛杀宦官重振皇权才能匡扶天命。

“岂有蛟龙愁失水? 更无鹰卑与高秋! 昼号夜哭兼幽显, 早晚星关雪涕收。

”[1]17他的政治诗视角独到、言辞犀利,表现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

危机四伏的晚唐时代给文人心理投射下的是迷惘和绝望,国运日薄西山,个人前途渺茫,这一时期的诗人纷纷放弃了致君尧舜的理想,纵情山水独善其身,盛唐诗歌中积极进取乐观自信的精神不复存在。

李商隐也体现了这一时期士人的共同特征,从少年豪气渴望建功立业,到卷入党争无法进取而满腔激愤不平,他的热情耗尽之后,终于转为了对现实的失望和厌倦,从而产生退隐避世的想法。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1]48
和盛唐诗歌外放高昂的情绪相比,中晚唐诗人开始转向内敛沉潜,他们更多地探索内心世界而不是广大山河。

和盛唐诗歌的自然清新相比,晚唐诗歌更多了一份隐涩难言,李商隐诗中体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含蓄婉约朦胧晦涩。

传递这种难言之情的手法主要有二,一为用典,二为言情。

李商隐喜欢在诗歌中大量运用典故,不管是咏史诗叙事诗还是爱情诗。

前两类诗中,多用怀才不遇者、能知人善用者及前代君主的典故。

“此时闻有燕昭台, 挺身东望心眼开。

且吟王粲从军乐, 不赋渊明归去来”[1]270燕昭台是昔日燕昭王为延揽天下人才所修的黄金台,意味着重用人才。

被称为“建安七子之冠冕”的王粲早年怀
才不遇,后归依曹操,而得重用。

此处李商隐以王粲自比,期待伯乐赏识,而不愿仿效陶渊明遁出官场隐居山林。

王粲、贾谊、伯乐等都是在李商隐诗歌中反复出现的人物。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1]48
李商隐也喜欢借前代昏君以示讽喻,如陈后主、齐后主、隋炀帝等。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1]220“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
来。

”[1]215南朝最后一任君主陈叔宝在大军压境之际依然和嫔妃们醉生梦死完全置国事于不顾,他所写的《玉树后庭花》被认为是亡国之音。

在诗中李商隐借古讽今,隐射晚唐君主只顾一己之私而不理天下大事。

在爱情诗中,西王母和汉武帝的典故经常出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1]23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34海外仙山蓬莱,虚无缥缈属于可望而不可及的仙境,西王母与汉武帝仙凡两隔,虽有传说中的接触,但美好的记忆如同大唐盛世一般只可追忆。

庄周梦蝶,杜鹃啼血也体现了同样的迷惘和不可掌握。

李商隐在诗歌中渲染了一种情绪,而非描述具体的事件,他传达的这种个人审美体验因为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体性所以带来解读的不确定性。

以《锦瑟》为例,“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1]225首联、颔联及颈联各抒其情,极尽华美却又迷惘惆怅,虽锲而不舍却终是可望而不可及。

可是三联之间完全没有关联,直到最后用一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进行串联,揭示了他描述的意象共同之处。

都是在表达一种情绪,唯美、飘渺,不可触及。

因为并无具体所指,历代对此诗众说纷纭,或言纪念亡妻,或言自伤,或言与侍女锦瑟之恋,更有说和女冠相关。

而清代叶燮在其《原诗》中认为:“妙在含蓄无限,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
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

”[6]
《无题》组诗同样如此,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并不是李商隐的重点,他没有完整地叙述一个故事,他注重的是言情,即表达情绪。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34似有情事却未明言,
仅以能够引起读者想象的意象和典故委婉抒情,以“丝”谓思,以“烛”喻眼,思难尽,泪不干。

日思夜想,终难相见,又是可望而不可及。

“李商隐《无题》意象象征的另一特征是朦胧化,喻象本体极为隐蔽、模糊,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又存在明显距离感,表面看来简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更能激发读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引发言尽而意有余的审美意味。

”[7]
总体说,晚唐诗歌表现出哀婉消沉晦涩朦胧的审美倾向,而李商隐的诗歌无疑是这一时期最好的写照,对盛唐辉煌的追慕,对现实的厌弃,对美好事物最终都将消亡的认识,正是时代给文人的心理折射,从而使他们唱出充满末世气息的华丽悲歌。

【相关文献】
[1](唐)李商隐·李商隐集[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225、234.
[2](汉)司马迁·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749.
[3]蒋勋·蒋勋说唐诗[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191.
[4]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88.
[5](宋)欧阳修, 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75.
[6](清)叶燮·原诗[M].《清诗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610.
[7]王抒凡,李商隐无题诗与“兴寄”[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