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备课组校本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
历史
目录
第一节尤溪的历史沿革--------------1 第二节尤溪的古迹(一)------------3 第三节尤溪的古迹(二)------------6 第四节尤溪的古建筑(一)------------10 第五节尤溪的古建筑(二)----------16 第六节尤溪历史名人朱熹------------22 第七节编历史小故事----------------24 第八节话说《清明上河图》----------26 第九节秦始皇功过------------------34 第十节运用历史地图学习历史--------35 第十一节寻找历史------------------39 第十二节文成公主入藏--------------51
编委成员:
第一节尤溪的历史沿革
尤溪县地处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脉北西坡,毗邻南平、闽清、永泰、德化、大田、沙县,总面积3425.3平方公里,辖8个镇7个乡,现有总人口42万余。
据考古资料分析得知,早在新石器时代末期,尤溪就有古闽越族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劳作居住,有明确居住的遗址就有80余处。
夏商时尤溪属扬州之地,周时属七闽,秦统一中国时为闽中郡,西汉初为无诸闽越国属地。
汉武帝元封中置冶县(今建瓯市),为会稽南郡属地。
后汉献帝建安中置南平县,为南平地;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260)以会稽南部都尉辖地置建安郡,仍属南平。
晋孝武帝太元四年(379),改南平县为延平县。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置延平军;高宗上元元年(674)改为建州地,尤溪仍为延平属邑。
唐明皇开元二十二年(734),经略使唐修忠诏谕延平县,山洞酋长高伏,奉上千户民籍地籍,尤溪方属内地。
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始建县,名尤溪,隶属侯官。
天宝初(742年左右),改福州为长乐郡,仍为属邑;代宗永泰元年(765),昭合尤溪、侯官为一县,以国号为名,叫“永泰”;唐末,改福州为威武军,王审知入闽,复改威武为彰武,将“永泰”县一分为二。
后汉乾祐一年(948)即南唐五代李璟保大元年,尤溪改隶剑州;乾祐二年(949),割进城、常平二乡属德化县。
宋太平兴国四年(976),改延平为南剑州,尤溪为属邑。
按宋制:尤溪一县,辖四乡统八里,共分五十都。
一至九都为进溪里,二十二至二十七都为和顺里,即常平乡。
十至十五、十七都为安福里,十六至二十一都为长安里,为兴文乡。
二十八至二十九都为大田里,四十至四十三都为宝山里,今隶属永安,为进贤乡。
三十至四十八都为万足里,今隶属大田,为丰城乡,四十九至五十都为径田
里,属丰城乡,回归尤溪。
元属南剑路、延平路;明隶延平府。
明代宗景泰三年(1452)割宝山以西四十都至四十三都隶永安县。
明世宗嘉靖十六年(1537),巡按白贲奏割径田、万足二里地三十至三十九都、四十四至四十八都共十五个都隶大田县。
尤溪尚存三十一都,仍属延平府辖至清代。
民国二年(1913)属建安道。
民国二十年(1933)属延建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起为福建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属县;1949年7月5日,尤溪和平解放后属南平专区;一直到1970年6月,改属三明地区(市)。
纵观尤溪历史的演变过程,由于中原人口的大量迁入,先人们带来了中原优秀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促进了尤溪人口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尤溪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宋代以来,随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南移,尤溪这块明山秀水,孕育出我国南宋时期最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
明嘉靖年间,培育出被誉为“文崇先汉,诗类晚唐”的中国“四才子”之一的田顼等。
4000多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上,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也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第二节尤溪的古迹(一)
尤溪县位于福建省中部,戴云山西北麓,东南界邻闽江,为多丘陵地带。
主河流尤溪,从大田发源延绵至尤溪县境内125公里注入闽江,辖区内西部有青印溪从八字桥入管前经西城镇、城关镇注入主河流。
东南有华兰溪、后亭溪等支流34条。
河流密布,土地富饶,很适合人类活动。
从1958年至1988年,省、市、县、乡考古工作者,先后联合对全县境内进行了多次的文物普查和复查,发现了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80余处,把我县有人类活动的历史往前推进了四千年前。
几千年来,尤溪土著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文明,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遗迹和遗物,这是尤溪人民引以自豪的宝贵财富。
根据不同时代、不同类形分述如下:
第一古文化遗址
古文化遗址,是指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考古发现的古人类活动的遗迹和建设物遗址。
不同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大都湮没已久,有的已成废墟。
对各种类型的古遗址进行调查研究,可以揭示古代人类活动的痕迹,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而为现代生活提供有益的借鉴。
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大约始于10000多年前,一般延续到4000年前左右。
而福建的新石器时代则比黄河、长江流域都较晚,属晚期时代,大约在6000多年前至公元前2000年左右。
磨制石器、制陶技术和纺织的出现,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尤溪县较为典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和商周遗址有洋中镇后楼村水尾墩遗址、新阳镇的虎路仑遗址、西城镇文峰村高树兜遗址等。
这些古文化遗址,是尤溪县土
著原生民所留下的劳动、生活痕迹,保留着较强的古文化信息。
它对我们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的改变等,具有很强的考古学意义;对我们进行现代科学决策和科学研究,也能够提供不可替代的实物证据。
第二古窑址
古窑址普查在我县起步较晚,在福建省文化厅编辑出版的《福建古窑址》一书中,尤溪为全省唯一的空白点县。
据1987年版《尤溪县志》记载:“宋代时,常平乡和顺里的上仙和华口村开始生产陶器。
明代中期,五十都的新桥(今新阳镇)开始生产瓷器。
清代,五十都的林下、林尾,二十四都的清溪也开始生产陶瓷。
民国时期,陶瓷业略有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陶瓷业发展较快。
”明嘉靖《尤溪县志》记载:尤溪陶瓷“粗而不精”。
这些结论,均因历史上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古窑址调查缺失之故,难免失之偏颇。
1993年,县博物馆文物干部林洪湘同志,在梅仙镇半山村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了大范围的瓷器残片分布,后县博物馆又派陈长根、张文仁同志再次到该处复查,找到了窑址,证明我县于宋、元时期就具有较高水平的制瓷工艺。
此项工作填补了全省古窑址普查尤溪县的空白。
此后,我县文物工作者又在新阳镇瓷厂村、坂面乡的街面村等处发现了多处的古窑址,引起了省、市文物专家的广泛兴趣。
第三古城址
尤溪县自唐开元二十九年建县以来,地域十分辽阔,含现在的尤溪全县,永安、大田市县的大部分和三明的一小部分,以及永泰、德化的几个乡,古城址应该说比较多。
但随着岁月的变迁和人为的破坏,
属于古建筑的城址几乎破坏殆尽。
而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城址—沈福门,也因城建的需要而易址。
“沈福门”位于城关镇胜利街,俗称“福州门”,系古尤溪城东门,为首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弘治四年(1491)建,为古代尤溪水路通往福州、南平等地的必经之路。
门洞进深9米,宽4.4米,高5.6米。
用花岗岩条石起券,门洞上方建有城楼,面阔8.3米,进深9米,高3.8米,抬梁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保存较完整。
1998年,因城区建设需要,按法定程序向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和省文物局履行报批手续,于2000年“就近就高”迁移至沙洲公园复原。
第四古寨址
尤溪县境内古寨及古寨址很多。
由于风霜雪雨的剥蚀,大多只剩下断壁残垣。
清代前的古寨有溪尾乡的蓬春寨、新阳镇的葛竹村的葛竹寨、上地村的升平堡、洋中镇的洋中寨、后楼村的马腰寨、兴隆寨等。
而最为重要的是中仙西华的寺坂寨,建筑规模和工艺,堪称一绝。
第三节尤溪的古迹(二)
第一古道古渡口古码头
(一)古道:本县主要的古道有四条:
1、尤溪县城至延平府(今南平市)。
这条古道全长80公里,是铺
递通道。
自城关出东门,经福星塔、通演、南洋、源湖、玉石、岭下、惠政桥、塔兜街、小岭、虎鼻山、上下岭、洋头、东坑、横排头至延平府。
在民国时期,这条县际古道是政务上的要道,大部分路面为石头铺砌。
2、尤溪县城至闽清县。
这条古道全长约100公里。
自城东至石路、
草洋峡、枣坑、华兰、洋中、桂峰、樟湖板、闽清,与航运相接。
大部分路面为石头铺砌。
3、尤溪县城至尤溪口。
这条古道全长60公里。
自城关出东门,经通
演、半山、汶潭、梅营、科第、雍口、演溪口、坂兜、西洋、下墩、南溪至尤溪口。
这条古道衔接闽江航道,是本县对外经济联络的大动脉。
民国年间,大部分路段为石头铺砌。
4、尤溪县城至永泰。
这条古道全长87公里。
自城关出南门,经水东
渡口、溪口、莒洋水尾、台溪、洋头、丁岩、东井、南洋、文井、文畲、下棋、溪边、吉口、闇亭寺、上白、三头泉、嵩口至永泰县城。
这条古道在抗日战争时期,即福州沦陷时,成为本县与外地通商的要道。
此外,还有四条次要古道:
1、尤溪至闽清,经溪尾、汤川入闽清县界。
2、尤溪至德化,经中仙乡入德化县界。
3、尤溪至沙县,经七口、氵音头、文峰入沙县县界。
4、尤溪至大田,经双鲤、池田、新阳入大田县。
以上古道因政治、经济联系不多,没有县际古道,以两县毗邻的乡村道路连接,但可通县城。
(二)古渡口
据乡志和文物普查资料得知,我县行人渡口有:
1、文江溪的高士渡、仙马庵渡、刘坂渡。
2、清溪的象山渡、下回渡、霞川渡、清溪口渡。
3、青印溪的山连渡、氵音头渡、后埔渡、后头配渡、玉田口渡、解建渡。
4、尤溪的荣坂渡、厚禄坪渡、金鸡潭渡、下尾坂渡、正山渡、王大氵音渡、大演渡、仁厚渡、文奇后渡、大墘渡、坂面渡、清溪渡、米禄石渡、蒋坑渡、小黄渡、包溪口渡、路口渡、水东渡、三龟头渡、大埔渡、汶潭渡、梅仙坂头渡,梅仙坂尾渡、坪寨下渡、白坑渡、大排渡、孟坂渡、下七里渡、雍口渡、刘坂渡、演溪口渡、三连渡、西洋渡、尤墩渡等。
上述渡口历史上都是靠人力撑木船过河。
1975年起,许多渡口被桥梁所取代。
(三)古码头
1、沈福门码头:沈福门亦称“福州门”,其码头是尤溪通往福州的客货两运码头,故而得名。
它位于城关东南、尤溪北岸。
2、西滨码头:西滨码头(原西洋码头)建于1925年,位于尤溪北岸。
码头长33米、宽2米,可停泊木船10艘,码头有51层石砌台阶。
3、雍口码头:该码头位于尤溪河西岸,解放前已有,始建年代不详,只有几块石头供木船停泊。
4、大排码头:该码头位于尤溪北岸,系沙滩堆积自然形成的码头。
建于1923年(民国12年)。
1959年6月,城关至尤溪口公路先通至大排,该码头又成为公路、水路联运的中心站。
1960年城关至尤溪口公路全线通车,该码头随之废弃。
5、源湖码头:该码头位于尤溪北岸,设于1925年,可停靠木船2艘。
6、梅仙码头:位于尤溪北岸的梅营渡口,历史悠久,可停泊木船5艘。
7、尤溪口码头:尤溪口码头建于1925年,在闽江南岸,尤溪西岸。
1955年以前,码头仅有石砌堤状江岸1处,可停泊闽江轮船3艘。
中、低水位时,轮船就停靠在离码头200米处江中巨石旁,客货由木船驳运到岸。
此码头为本县最大的码头。
现已被水口电站水库淹没。
除外,还有青印溪的南门码头、孔子学码头、通驷桥码头、玉带门码头、七口码头,氵音头码头、山连码头;清溪航道的霞
川码头、清溪码头;文江溪航道的中洋码头、高士码头;尤溪航道的坂面码头、古迹口码头、街面码头等,上述码头现已失去了使用功能,大多为新的交通设施所替代。
第二冶炼遗址
尤溪冶炼历史悠久,梅仙坪寨、联合等地有大面积的冶炼残渣分布,但没有找到明确的遗址。
据记载:明代,就已开采银矿炼银,开采石灰石矿烧制石灰。
清代,有开铁矿炼铁。
据文物普查资料反映,从古墓葬的石灰、铁器等分析中可知,宋前就有冶炼技术存在。
第四节尤溪的古建筑(一)
古建筑是激发人们爱国爱乡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场所,也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
古建筑的类型包括宫殿、都城、民居、寺观、祠宇、书院、宝塔、桥梁、石窟寺、城堡、园林,等等。
尤溪县现存的各类古建筑,绝大多数为明清时期的建筑遗存,以木构建筑为主,土木结构次之,也有少量的为砖木结构。
早期的受《宋营造法式》的影响较明显,或后人依其法式重修和新建;晚期的则受清代《工部工程造法》影响。
可以说,尤溪县是一个没有馆舍的建筑博物馆。
第一寺观庙宇
1、福明宫
福明宫原为太保宫,位于城关镇水东村(古称登俊坊),面朝沙洲,足临尤溪。
始建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遭火灾,同年冬重建。
民国十三年(1924)六月二十二日(夏历甲子年五月二十一日)早,被洪水冲毁,里人再次重建。
1994年5月2日凌晨,遭遇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将正殿大厅和下堂再度冲毁,里人再次募捐修复。
主体建筑由福明宫、养性堂、观音堂等组成。
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
正殿主祀齐天大圣、五谷真仙、太保尊王等神像。
建筑为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
正殿中植四根粗大石柱,高达4米,镌刻着两副对联。
首联文曰:“功行记西游寰瀛聿崇湮祀,褒封来北阙大地共仰菁英。
”二联文曰:“体
天行道花果山中浑法雨,与民更始水廉洞里观慈云。
”封火墙外侧和券顶门上方处绘有风景、花卉壁画,素雅大方。
建筑构件装饰工整,雕刻精细,宏伟壮观,保持完好。
1992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保安寺:
保安寺原在城关积善坊,始建于唐乾符三年(876),本称庵。
唐乾宁间(894—897)正式改称为寺,唐朝末年毁于寇。
元大顺元年(1328)复建。
明景泰六年(1455)知县陈士彦重建,明万历间增修。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县学移建寺基,寺被拆毁,改建于东溪门内。
民国初期,保安寺中轴线上依次为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寺庙被拆毁。
九十年代迁移至城南龙井山上复建。
1997年3月筹建,至现在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天王殿、钟鼓楼和左右寮房。
现为我县佛教协会会址。
3、天湖寺:
天湖寺位于城关水南,因寺前有一俗月“天湖”的半月形放生池而得名。
始建于南唐(五代时国)时期,原名天湖院。
据明嘉靖《尤溪县志》载:天湖“湖上有寺,今毁为墓。
”由此可见,明嘉靖之前就已毁而为墓,现寺宇建筑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信众在原址上复原的。
由正殿、念佛堂和寮房等组成。
占地面积约3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800平方米。
主殿为单檐歇山顶式砖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奉祀三宝佛、观音、地藏菩萨。
现寺中还有唐宋时期的柱础和契形砖留存。
其他乡镇如台溪乡的剑门庵、管前镇的三峰寺、中仙的闇亭寺、清岩祖殿;西城镇罗汉寺;
联合乡石门祖殿伏虎庙建筑群
1.联合伏虎岩石门祖殿,位于联合乡政府东300米。
始建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迄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是该乡庚戌进士陈道显为缘首创建的。
石门祖殿建筑位于联合水尾石岩峭壁之上,故称石门祖殿,对峙还有狮形山。
风景秀丽,规模雄伟。
整体建筑由伏虎庙、圣君堂、弥勒厅、泰山宫、观音楼、文昌阁、石门塔、揽胜亭、接仙亭和山门等组成,建筑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
正殿石栏杆边,有多处摩崖石刻,后门有仙人奕棋石,下有仵吞洞。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是我县一处不可多得的游览胜地。
据《南平县志》记载:“伏虎庙,淳化七年建,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毁,二十五年重修,规模巨丽,非(恢)复旧观。
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
……十四年于庵右建文昌殿,层楼上祀天帝吕祖,又建游春阁、紫琼楼。
古传伏虎禅师坐化于此,有塑像,为肉身,故又称芹山祖殿。
”相传现殿内有从西芹传入的千年古佛一尊,该佛原为伏虎庙之物,因联合当地常发虎灾,危及人畜安全,故请该佛到此镇灾,期限一年。
当次年要把该佛送回,到洋头大际桥时,突然轿杆折断,道士问佛是否想回石门,佛身突然变轻,只用路边二根薯杆(小竹杆)抬回,从此该佛金身就永存该庙,该祖殿建筑在“文革”被毁,1988年以来陆续恢复复建。
2、普济寺:
普济寺位于坂面乡蓬莱山之巅,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奉祀观音。
元代末,有一股贼寇占山为王,并在山上围墙筑寨,至明中叶,无人敢上山参谒,寺宇几近荒芜。
清道光二十年(1814),乡人陈起泮在山顶重建石宇“普济宫”,普济寺名称由此而来。
现在普
济寺由大雄宝殿、左右厢、斋膳堂、地藏王殿、僧舍、海会塔和罗盘顶观音堂等组成。
于1988年以后陆续复建,主殿为五脊单檐歇山顶石木结构,面阔三间,进深三间。
主祀释迦牟尼佛和观音,次间崇祀西方三圣,堪称尤溪古刹之最。
现寺中还存有一尊古石雕观音像,具有一定的考古价值。
第二书院
一、南溪书院
南溪书院原为郑义斋别墅,位于尤溪县城南公山之麓,毓秀峰下,原名溪南馆。
该建筑始建于北宋中期,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诞生地。
南溪书院建筑群坐南朝北,占地面积55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
建筑群包括文公祠、韦斋祠、半亩方塘、活水亭、溯源处、毓秀亭、镇山祠、瘗衣处等组成。
现存半亩塘、观书第(1990年台胞捐资复建)、溯源处、活水亭(1985年复原)等。
2001年起,尤溪县委、县政府作出全面复原朱熹诞生地遗址工程的决定,先后修建了半亩方塘、文公祠,新建了音乐旱喷泉(朱熹画卦洲)、儒学图腾柱、华表山门和朱熹生平浮雕组合,高等级改造沈樟别苑(内有朱熹手植樟)等。
有清木刻本《南溪书院志》遗存于朱熹后裔。
1、半亩方塘、观书第
“半亩方塘”位于文公祠前,是朱熹幼年读书、游戏之处,是朱熹著名诗作《观书有感》所描写之处。
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原半亩方塘“文革”中被填,只存其左半塘。
2002年按原址重新复原浚深。
“观书第”位于文公祠左前方,为朱熹幼年读书处,1990年,尤溪去台人员朱希屏、程志飞先生捐资重建。
2、沈樟别院
樟树在文公祠左侧,原有三株,高30多米,树干参天,浓荫覆盖,为朱熹幼年手植。
因朱熹幼名沈郎(据束景南教授考证:朱熹幼名应为氵尤郎,“沈”系“氵尤”字之误)而得名。
现存古樟二棵,占地2500平方米。
1988年,县政府将此地扩建成公园,内矗立30余位现代书画艺术大师手迹的碑林。
3、活水亭:明弘治十一年(1498)知县方溥倡建,扩浚方塘,占地面积20平方米,建亭于塘。
亭面阔4米,进深4米,四角攒尖顶,名“活水亭”,通以石桥。
石栏两边设花园。
清乾隆十四年(1749)重建,1988年重修。
“源头活水亭”有二:一在半亩方塘之上,一在公山之侧,此处乃朱熹生平见道之言得力之处。
4、“溯源处”牌坊:位于朱熹诞生地右侧,石构,高3米,宽3.5米。
正面镌刻“溯源处”三字,背刻“渠清如许”,为清乾隆贡生张禹桂、张禹柳、张禹楷兄弟捐资创建。
二、开山书院:
开山书院位于南溪书院右侧,旧在宣教坊,是古代明令传播朱子学说的地方。
乾隆二十九年(1764),知县蔡述谟将旧学址改建为书院,道光三年(1824)修葺,占地1000平方米,坐南朝北。
自北而南依次为山门、讲堂、正厅。
山门为木构重檐悬山顶。
为我县主要的书院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福建勤工学校(即现福建船政学校的前身)曾在此办学三年,但未见任何史志记载。
三、镇山书院:
镇山书院位于南溪书院左侧,为二进制木构古建筑。
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知县钱贞主持修建。
解放前毁。
现遗址在沈郎樟公园右侧。
四、荆山书院
荆山书院位于城内拱星坊,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为本县进士田顼于自家私宅内创办。
第五节尤溪的古建筑(二)
祠堂
(一)朱熹诞生地文公祠
南溪书院文公祠位于尤溪县城关水南,面朝文山,背靠公山,山清水秀,风光旖旎。
前临青印溪,后倚戴云山脉。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就诞生在这里。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历史文化伟人,便在此倡立“文公祠”。
(二)桂峰蔡氏祖庙、祠堂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曾名桂岭,俗名岭头、蔡岭,是福建省第二批省级历史文化名村。
该村为蔡氏独姓,蔡氏祖庙、宗祠就位于村部中央的最繁华地带。
据《桂峰蔡氏家谱》记载:桂峰蔡氏的来源,是北宋名臣蔡襄之后,其第九世孙蔡长为桂峰始祖。
谱载:蔡颙三公子蔡諲于宋钦宗时,因避族相蔡京、蔡卞之祸,自莆田(今仙游)迁往尤溪县,住十七都(今洋中镇台峰村)樟溪白叶黄坑口,生子三人,分天、地、人三房,桂峰蔡氏为人房之后。
蔡长于南宋淳祐七年(1247)由三石井头湾(今坪坑村三石自然村)迁往桂峰肇基以来,迄今已有750多年了。
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560—1760),这一阶段为桂峰发展的鼎盛时期。
“四寻客栈五步楼,比舞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
” 据族谱统计,明清两代中进士者3名,中贡生者12名,中秀才者412名。
蔡氏子孙奉行“耕读传家,经史名世”的祖训,相继建起了蔡氏祖庙、蔡氏宗祠。
民居
一、公馆峡民居
“公馆峡民居”位于新阳镇双鲤村,系闽北军阀卢兴邦旧居。
距城关15公里,四周群山环抱,面前有一小河环绕而过。
绿水青山,环境优美。
该民居占地面积3150平方米,建筑面积2194平方米。
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主体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雕梁画栋,雄伟壮观,布局合理,风格古朴。
公馆峡民居当地人称“卢公馆”。
传说卢兴邦为绿林时路过此地,听说这里风水好,后山象五头牛,面前溪河上两块巨石象两条鲤鱼,寓“鲤鱼跳龙门”之意,就决定在此建造住宅。
民国十一年(1922)卢聘请各地名匠,耗巨资大兴土木。
当时卢公馆落成后,又在其东面盖有武器房、军营、办公楼、小学校、桥梁、楼阁等相配套建筑。
卢公馆、文昌阁、见龙桥等建筑,至今仍保留完好,其余配套设施,在“文革”期间拆除。
公馆峡民居建筑风格古朴,平面布局对称。
中轴线上依次为正堂、中堂、山门,四周筑有围墙,左右各有二幢厢房。
原在西向后角建有一座炮楼,显示出卢公馆的威严和与众不同,“文革”中被拆。
南面为卢公馆的正立面,中间安有一铁皮大门,左右对联为“金龙形结五牛相,玉带飘扬双鲤朝”。
横批匾额金字行书“金瓯世荫”四个大字。
正立面的两旁各建有一座对称的“姐妹楼”。
该楼为三层歇山顶建筑,高出中间主体建筑,呈中间低两边高的建筑形状。
“姐妹楼”为卢家小姐诗书女红之用房,颇具气派。
民居的窗花很有特色,雕刻精细,数量众多,且大多保存比较完整。
主要内容以吉祥如意、龙凤呈祥、福寿富贵等隐形表意纹饰为主,部分窗花也有人物、飞禽局部等图案,作品大多出自名家巨匠之手。
造型准确,刀功细腻,具有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