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梅州市梅县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梅州市梅县高级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杨康
①只要稍稍离开几天,我就会想念重庆。

不管我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无法减轻分毫。

②离开重庆不久,我的脑海里就会自然呈现出一幅火锅画面。

三五好友,相约嘈杂街边,满桌毛肚、鸭肠、藕片、土豆、茼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摆龙门阵。

每每想到这里,口齿生津。

到了外地我也吃火锅,但看着服务员身着职业装端来一盆红艳艳的锅底,总觉得缺点味儿。

我根深蒂固地认为,火锅这玩意儿,只有在嘉陵江和长江滋养的重庆才是有灵魂的。

在重庆,火锅沸腾起来,那股麻与辣,散在空气里入胃入心。

久不相见的朋友聚在一起,只管尽兴。

③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长江和嘉陵江汩汩流淌的江水会勾起许多记忆。

有多少次如梦如幻地在火锅飘香中穿城而过,味蕾就有多少次的记忆和苏醒。

想重庆,最先是舌尖上的回味吧。

麻辣鲜香是其永恒的底色,如果说火锅是重庆的阳春白雪,那么小面则是重庆的下里巴人。

重庆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小面店,几乎十步一家。

当然,味道也是各有千秋。

各家有各家的做法,各家有各家不对外透露的绝技。

从面条的初始原料,到辣椒花椒的选用,再到面条的下锅起锅,都有讲究。

新店和老店琳琅满目,但只要用心经营的店,几乎都有自己的回头客。

小面制作讲究,也因此总会在清晨聚集大量食客。

“老板,一碗小面,多海椒,加煎蛋!”重庆的一天,在食客们的叫喊声中逐渐开始。

④在重庆呆久了,便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这些似乎专为外地游客而准备的地方,这些旅游景点似乎更符合外地游客的口味。

想重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想。

漫步南滨路或者北滨路,对岸的灯火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一座梦幻城堡。

⑤重庆的起伏和错落,就像是五线谱上的音符。

尤其在灯火辉煌的夜色中,重庆的美更是一览无余。

高楼与高楼比肩而立,公路与公路盘旋交织,错综复杂中又井然有序。

我喜欢闲情漫步,走哪儿算哪儿。

随便一抬头,就是好风景。

随便一停步,便是重庆人的热情洋溢。

⑥依山而建,重庆是一幅醒着的油画。

无论你位于画中的哪一笔,接下来的那一笔定不会让你失望,定会让你发出惊叹。

外地朋友来了,我会在一顿火锅之后带他们随便登上一辆公交车。

在走走停停的顿挫中,在车内相互寒暄的方言里,聆听重庆余音。

⑦想重庆,不得不想那两条江。

长江的浑浊与嘉陵江的清澈纠缠在一起,在朝天门码头停泊的豪华游轮无意间增加了江的奢华。

透过江边粗粗的缆绳,可以想见当年码头上穿梭自如的人和热闹的交易。

现在
的码头,是一个适合怀旧的地方,夜幕升起,有流浪歌手在此卖唱。

重庆市内某媒体的微博宣传语这样说:“这座城的早晨都由一条微博和两条大江开启。

”这句话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细细一想,确实有点儿意思。

如果重庆没有这两条江,那简直不可想象。

⑧柔情似水的重庆,烟火气息浓郁的重庆,只需离开那么一小会儿,就会让人很想很想。

倘若离开得再久一点,只怕是会得相思病。

“爱上一个人,恋上一座城”,这是我初来重庆时,在公交车身上看到的一句广告语。

竟想不到,多年后的现实,早就被它一语道破。

⑨想重庆,想重庆的美食美景,想重庆的人,想到心底去了。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1.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重庆浓烈而深沉的思念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B. “带着些许醉意穿过灯火辉煌的不夜城”,“醉意”既是朋友畅饮的结果,也暗指作者沉醉在江水勾起的记忆中。

C. 火锅和小面同为重庆名吃,但从“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命名可以看出作者更喜欢重庆火锅。

D. 作者写不再愿意去磁器口、洪崖洞等旅游景点,意在说明在重庆呆久了,身心完全融入到重庆的生活中,自己已然是重庆人了。

2.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叙述明晰又善于变化,语言活泼而富有生活气息;用浓郁的情思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来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B. 文章用“五线谱上的音符”来比喻重庆的起伏与错落,既描写重庆的律动之美,又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C. “聆听重庆余音”化用“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典故,突出重庆方言抑扬顿挫的音韵美,表达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

D. 文章最后一段呼应开头,明确“重庆的烟火味儿”的所指,进一步强化对重庆的想念之情。

3. 相比在重庆吃火锅时的尽兴,作者认为在外地吃火锅“总觉得缺点味儿”,你是如何理解“总觉得缺点味儿”的?请结合文本内容简析。

4. 围绕“想念重庆的烟火味儿”,作者在行文中是如何体现散文“形散神聚”这一基本特征的?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
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

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

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
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

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

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5.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之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急于挣脱和抛弃,明确指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欲望时完全失去了天性。

B. 作者从切身的人世体验出发,以看似零散随意的意象和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了“哀愁”的诸种面貌,证明了哀愁是人心中最为温润的东西。

C. 第⑥段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个人不会哀愁了,而且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

D. 全文多在对比中凸显“哀愁”的价值与意义,用哲思的笔调追思了一种远逝的情怀,表现了对缺乏哀愁感的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E. 作者说自己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但现实中许多艺术作品却显得粗鄙乏味,不能真正地切近生活,不能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6. 在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

7. 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简要赏析文末画线语句的含义。

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
8. 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①碧蓝的天空,铺过来一层蚕丝般的云幕,不一会儿,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

它宛若彩虹,但没有彩虹鲜亮;虹的色彩排列是内紫外红,而光环刚好相反,是外紫内红。

这就是“晕”,俗称“风圈”。

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对“晕”进行了观察和记载。

远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晕”字出现。

到了西周,“晕”
便正式作为天象被记录下来。

而欧洲人直到1630年,才有关于“晕”的详细记载,比我国晚了一千多年。

③人们虽然很早就注意到了这种美丽的光象,但对它的成因作出科学的解释,则是近一二百年的事。

1666年,牛顿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但对后来科学发展影响很大的实验。

他让一束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出现,红、橙、黄、绿、蓝、靛、紫的七色彩条。

这使人类第一次认识到,阳光原来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它们通过三棱镜时,由于波长、折射角不同,才显示了各自的本色。

这一发现,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④探空资料表明,那白如蚕丝的云幕,其高度都在距地面5000米以上,是由六方柱体状的小冰晶组成的。

如果把六方柱体不相邻的边延长,实际上就是三棱柱体。

所以,六方柱体状的冰晶就像三棱镜一样,能把阳光分成七色彩条。

当无数兆亿小冰晶被阳光照射后,各色光按一定角度折射出来,便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晕环。

⑤人们对“晕”的兴趣,不单因为它有斑斓的色彩,而且由于它是天气变化的一种前兆。

据我国新疆阿勒泰地区统计,在1980天中就曾出现过1052次“晕”,“晕”后两天内出现风、雨等显著天气变化的占80%。

⑥不过,也不是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气象工作者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当“晕”的持续时间在1小时以内(俗称“短晕”)时,未来的12小时—36小时内会出现风或雨;当“晕”的持续时间在5小时以上(俗称“长晕”)时,则不会有风雨天气出现。

⑦美丽的晕环是大自然的天气预告图,我们了解并利用它来观测风云,可以更好地安排工作和生活。

9.第③段中的“这一发现”指的是()
A.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
B.对晕的成因作出科学解释的实验
C.人们很早就注意到这种光象
D.折射角不同,它们才显出各自的本色
10.对第④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晕是阳光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B.晕是光线经过云层中冰晶的折射而形成的。

C.晕是阳光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D.晕是光线经过空气的反射形成的。

11.下列各项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周围现出一道彩色光环就是“晕”。

B.我国对“晕”的观察和记载比欧洲人早了一千多年。

C.牛顿的实验给“晕”的科学解释打下了基础。

D.所有的“晕”都是风雨之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夔字伯尼,京兆武功人也。

少聪敏,有口辩。

八岁诵诗书,兼解骑射,年十三,从父威至尚书省,与安德王雄驰射,赌得雄骏马而归。

十四诣学,与诸儒论议,词致可观,见者莫不称善。

及长,博览群言,尤以钟律自命。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后与沛国公郑译、国子博士何妥议乐,夔与国子博士何妥各有所持。

于是夔、妥俱为一议,使百僚署其所同。

朝廷多附威,同夔者十八九。

妥恚曰:“吾席间函丈四十余年,反为昨暮儿之所屈也!”因而得罪,议寝不行。

著《乐志》十五篇,以见其志。

数载,迁太子舍人。

后加武骑尉。

仁寿末,诏天下举达礼乐之源者,晋王昭时为雍州牧,举夔应之。

与诸州所举五十余人谒见,高祖望夔谓侍臣:“唯此一人,称吾所举。

”于是拜晋王友。

炀帝嗣位,迁太子洗马,转司朝谒者。

以父免职,夔亦去官。

后历尚书职方郎、燕王司马。

辽东之役,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

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帝尝从容谓宇文述、虞世基等曰:“四夷率服,观礼华夏,鸿胪之职,须归令望。

宁有多才艺,美容仪,可以接对宾客者为之乎?”咸以夔对。

帝然之,即日拜鸿胪少卿。

其后弘化、延安等数郡盗贼蜂起,所在屯结,夔奉诏巡抚关中。

突厥之围雁门也,夔领城东面事。

夔为弩楼车箱兽圈,一夕而就。

帝见而善之,以功进位通议大夫。

坐父事,除名为民。

复丁母忧,不胜哀而卒,时年四十九。

史臣曰:夔志识沉敏,方雅可称,若天假之年,足以不亏堂构矣。

(节选自《隋书·苏夔传》,有删改)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B.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C.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D. 初不名夔/其父改之/颇为有识所哂/起家太子通事/舍人杨素甚奇之/素每戏威曰/杨素无儿/苏夔无父/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京兆,属古代二级行政单位,所辖范围相当于陕西省西安市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 洗马,太子属官,在宫中服役,掌管图书等。

如《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C. 除名,封建时代对官吏的一种惩罚。

此外,罢、黜、贬谪、右迁等也属惩罚方式。

D. 华夏,最初指周王朝及属于周“王母弟甥舅”的诸侯国,后为神州及汉族的别称。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夔多才善辩,知识广博。

他自幼聪敏,富有口才;少年时就能够与众儒辩论,受人称赞;他博览群书,擅长骑射。

B. 苏夔通晓礼乐,深受赏识。

他著有《乐志》十五篇,后来又凭借着音乐才华被推荐去觐见皇帝,高祖对他称赞不已。

C. 苏夔人生坎坷,屡遭挫折。

仕途上,他两次因为父亲的缘故被罢免官职;生活上,他重视亲情,因母亲去世哀伤而死。

D. 苏夔临危不惧,御敌建功。

突厥围困雁门关时,他组织军民短时间完成弩楼、车箱和兽圈的制作,凭借军功晋升官位。

15.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夔领宿卫,以功拜朝散大夫。

时帝方勤远略,蛮夷朝贡,前后相属。

(2)谢果遣骑贲金银珠玉以赂龟兹。

超伏兵遮击,尽杀之。

(《班梁列传》)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初夏八首·其一
明·陆深
雨打蜗牛篆,水回科斗文。

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

1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一、二两句从味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初夏风物的美好体验,画面感强,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B.杨诗第二句中的“分”和“与”字采用拟物修辞,生动地描绘出芭蕉葱绿又十分慷慨的特质。

C.杨诗三、四句描绘习见的生活场景,写出儿童的活泼天真,也写出诗人的闲逸和安适,别具情趣。

D.陆诗一、二句描绘初夏风物,将自然和人文巧妙关联,把蜗壳和蝌蚪的形态分别比作篆文和籀文。

17.陆诗“辛夷花正发,咄咄欲书云”妙在何处,请加以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的《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在讽喻唐朝统治者,如不以史为鉴,
将重蹈覆辙。

(2)苏洵在《六国论》一文中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作论据,把它高度浓缩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十一个字。

(3)李白的《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飞快地从眼前闪过,惊险万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高一(2)班将举办以“英雄”为主题的班会,邀请校长参加,下面是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校长:
您好!敝班定于明晚7点在教室举办以“英雄”为主题的班会,特向您发出诚挚邀请,敬请准时出席。

另外请您抛砖引玉做个报告,激励同学们“崇尚英雄、精忠报国”,请做好准备。

全班同学恭候您的惠顾。

高一(2)班班委会
×年×月×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自费出国留学并非人人适合。

无可否认,只有接触国外的语言环境、制度与文化等,才能极大地开阔我们的视野,因此就能形成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受益。

但是,近年来各单位招聘人员更看重实际能力,导致留学生回国后无法在竞争中胜出
①不是只有接触国外语言环境、制度与文化等,才能开阔视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月17日至19日,2020广西全城旅游大集市在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火热开市。

带货直播将大集市的气氛推向高潮。

来自阳朔、兴安、上林、德保、浦北、三江、融水、龙州等地的县长和书记,广西旅游协会民宿客栈分会会长、精品酒店分会会长等嘉宾,走进融媒体直播间,推介当地特色旅游线路及重点景区,开展带货直播。

展会3天共进行1场“电台十”可视化直播、4场电商带货直播、8场巡场连线直播,直播总观看人数20万人次,线上销售额近40万元。

抖音作为全程巡展直播及短视频支
持平台,对大集市现场进行连线直播,市民不出家门也能追大集市、欣赏景点风光,活动3天,线上观展人气高涨。

关于这次活动中县长、书记线上带货直播的做法,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领导干部带头抓经济,直接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这是造福百姓的具体表现,应当点赞;有人则认为,领导干部应当抓大事,在政策制定与落实,区城规划、宏观调控等方面大作文章,不能舍本逐末。

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C项,“作者更喜欢重庆火锅”是错误的。

火锅和小面都是作者喜欢的重庆名吃,只是二者具有不同的特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能力。

C项,“表达了重庆人的热情好客”是错误的。

表达了作者对重庆方言的喜爱之情。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文章中说到我离开重庆不久,脑海中就会自然呈现出一幅火锅画面:三五好友,相约嘈杂街边,满桌毛肚、鸭肠、藕片、土豆、茼蒿……一边喝着啤酒,一边摆龙门阵,每每想到,口齿生津,而在外地吃火锅缺少这味,所以作者认为火锅必须有“街边、嘈杂、啤酒、小菜、龙门阵”,这才是地道的重庆味儿。

作者认为在重庆,火锅沸腾起来,那股麻与辣,散在空气里入胃入心,所以作者认为麻与辣,是重庆火锅的底色,也是重庆人的底色。

作者认为久不相见的朋友聚在一起,吃着火锅,只管尽兴,所以作者认为朋友才是重庆火锅的魂儿。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文体特征的把握能力。

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征。

本文写到对重庆的怀念最先就是舌尖上的回味,回味了重庆火锅和小面;然后写到想重庆,更是一种视觉上的想,作者喜欢闲情漫步,走哪都是好风景;接下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