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部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职研究生考试政治理论复习之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
部分
1、马克思恩格斯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P1
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来说,还包括后人对它的发展。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来源
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迅速发展的社会化大生产;资本主义弊端的暴露和经济危机的发生;工人运动的兴起。

思想渊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理论创造活动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父亲是一位律师。

费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城,父亲是一个纺织厂主。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①孕育准备阶段(从1842—1844年到1847年《哲学的贫困》的发表)
②正式形成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到1871年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运用、检验和发展的阶段。

③理论体系完成阶段(从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到1883年马克思逝世)。

④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捍卫和发展阶段(从1883年马克思主义逝世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自然科学研究和反杜林主义斗争中的发展P14
19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恩格斯一方面认真研究自然科学发展,另一方面又同小资产阶级思想家杜林(1833—1921)的唯心论和形而上学作斗争。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恩格斯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以及他对世界统一性的理解。

物质—运动(方式)—时空(形式),三者是不能分割的。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恩格斯驳斥了杜林“世界统一于存在”的观点,提出“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辩证法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恩格斯从理论与历史两个方面对辩证法做了系统的阐述。

恩格斯把辩证法规律归结为三个规律:量转化为质和质转化为量的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他认为,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论述了辩证法学说的历史发展及其基本形态。

古希腊哲学代表的朴素的古代哲学;以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的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

(3)辩证思维是客观世界矛盾运动的反映
恩格斯阐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般唯物主义前提,并在这个基础上重点探讨了认识的辩证法及其与客观世界的辨证运动的关系。

所谓客观辩证法,是指在整个客观世界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

而主观辩证法,是指人们的思维中起支配作用的运动规律即辨证的思维。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政治经济学研究中的发展P16
1848年至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被迫侨居英国,重新开始对政治经济学的系统研究。

他通过阐述经济理论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规律,系统地发挥和论证了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新唯物主义”哲学。

(1)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明确地把社会形态这一完整的社会系统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

同时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上和政治上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态,即观念上的上层建筑两部分。

(2)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马克思通过对生产实践的考察和对人们的现实的物质生活过程的揭示,阐明了人们的存在和他们的意识的关系,将对存在和意识的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的唯物主义解决贯彻到社会历史观领域。

(3)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与人的个性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分为三大社会形态或三个大的历史阶段。

第一是“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的阶段,这是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阶段;第二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这是商品交换普遍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第三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阶段,这是指未来的实行产品经济的共产主义阶段。

马克思把唯物辩证法系统地应用到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过程中,不仅科学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研究了它的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客观辩证法,而且还出色地阐明和运用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和认识论的主观辩证法。

4、商品生产和劳动价值理论P19
商品生产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和存在的一般基础。

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劳动价值理论是创立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

(1)马克思以私有制条件下的简单商品生产为对象,对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定性作了系统的分析。

(2)马克思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继承中,建立其劳动价值论。

(3)马克思的深入研究说明,商品交换最初是物与物的直接交换。

这种交换长期发展的结果,产生了货币。

(4)马克思通过深入的研究,指出商品生产的运用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

5、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P25
(一)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剥削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与商品的流通W—G—W不同,货币的流通G—W—G,这时的货币就变成了资本。

马克思把社会产品按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3个部分,从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深刻矛盾。

劳动力商品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能创造新的价值,而且可以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

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这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二)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本质就是获取剩余价值。

第二,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无限性;第三,剩余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生活中是起主导作用的基本经济规律。

它既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部性质,又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

由此决定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走向灭亡。

6、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P29
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从再生产过程和历史发展的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剥削关系,着重阐明了资本积累对无产阶级命运的影响和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资本积累的过程,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资本积累的增长特别是资本集中加剧,必然造成两方面的结果:一方面,生产日益社会化;另一方面,生产资料私有制日益发展,以致于形成垄断资本的统治。

这两个方面,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必然构成对抗性的矛盾。

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系列矛盾和危机。

这个基本矛盾有两个主要表现:
一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富贫两极分化的趋势。

二是表现为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的要求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立。

首先,从社会化的本性要求来分析。

生产资料的社会化要求公有制代替私有制。

其次,从阶级产生和存在的经济原因来分析。

产品极大丰富,阶级就应该不存在了,否则就阻碍社会发展。

阶级消灭了,必然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制度。

再次,从资本主义制度内部的变化趋势来分析。

从最初的独资企业到合伙企业,到后来的股份制企业,到垄断资本,到国家垄断资本,最后发展到跨国公司和国际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基本性质没有改变,但却显示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断向着扬弃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大方向运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

总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不断向着扬弃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大方向运动。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这不是断纯的逻辑推理,而是客观存在的趋势。

7、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P33
(1)社会化生产是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2)社会化生产要求按比例协调发展
(3)社会化生产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约劳动时间
(4)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
(5)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流通和服务业的扩大和作用的增强
(6)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必然形成世界市场
(7)社会化生产必然推动资本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8)社会化生产的发展要求人的素质全面提高
8、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P36
(1)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和历史局限
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之前,空想社会主义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既有批判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的理论贡献,也有不可逾越的历史局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科学社会主义的出现。

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最终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

(2)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先进国家已占统治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内部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高涨。

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的实践。

在此基础上,周密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继承了18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的思想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67年发表的《资本论》和1875年撰写的《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原理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唯物史观的发现,使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成为可能。

剩余价值的发现,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这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合乎规律的结果,推翻资本主义并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9、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P39
答: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到机器大工业阶段以后,生产的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

基本矛盾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在生产上,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正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恶性循环的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无法继续驾驭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实现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社会占有。

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这是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唯物史观的重要说明。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

三、实现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现代无产阶级是推动社会变革的社会力量。

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解放全人类。

10、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P41
(1)无产阶级革命是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最高形式,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2)无产阶级革命是一场世界性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必须要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4)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11、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P42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不仅是一个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一个从片面向全面推进的过程。

根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马克思明确地把共产主义社会区分为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发展阶段。

一个是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一个是在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阶段,即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后来列宁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称作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由于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

而高级阶段是在第一阶段完全巩固和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

这两个阶段又是衔接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高级阶段的必要准备,高级阶段是第一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处理二者关系上,必须坚持不断革命论与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正确把握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区别和联系。

既不能超越阶段,把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任务提到第一阶段来完成,混淆两个阶段的界限,反急于求成的冒进错误;又不能忽视他们之间的密切联系,看不到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趋势和共产主义的前景。

12、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P44
晚年的恩格斯为了当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重要著作,以及《致约•而洛赫》等一批重要书信,系统的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对唯物主义历史观作了全面阐述和重大补充,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3、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P48
(1)帝国主义的经济特征和政治特征
五个基本特征:①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发展到这样高的程度,以致造成了在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的垄断组织;②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已经溶合起来,在这个“金融资本”的基础上形成了金融寡头;③与商品输出不同的资本输出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④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已经形成;⑤最大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上的领土分割完毕。

(2)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
帝国主义是寄生的或腐朽的资本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14、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和实践P55
(1)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列宁深入研究帝国主义,发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并由此得出社会主义将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

列宁认为,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

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相联系的是帝国主义体系薄弱环节。

如果说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大战,那么,帝国主义体系的薄弱环节则提供了冲破帝国主义战线、夺取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机会。

(2)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当时俄国的特殊形势,使它具备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在国际上,发生了世界大战,这种战争削弱了整个帝国主义力量,并使它没有联合起来镇压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

在国内,俄国虽然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存在两种矛盾,即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这样,俄国既具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提条件,也存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前提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可以把历史顺序颠倒一下,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然后利用这个优势,大力发展生产力,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

这叫做在坚持一般规律、共同路线条件下,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的改变。

深刻论证了十月革命道路的历史合理性。

15、列宁主义的哲学基础P58
列宁哲学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形形色色机会主义的斗争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继承和创新,为解决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课题,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1)批判民粹派和经济派,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
(2)批判经验批判主义,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
(3)批判修正主义,丰富和发展唯物辩证法……
16、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P79
俄国的十月革命使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就使帝国主义列强接捺不住愤恨的情绪,要进行干涉了。

从1918年3月起,还在进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英、法、美、日各国,以及他们的对手德国,都派军队直接入侵苏维埃俄国,进行直接的武装进攻,企图推翻苏维埃政权。

国内的反动势力也纷纷叛乱。

在这种情况下,苏维埃政府决定把国内一切工作都纳入战时轨道,制定并实施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基本内容有:
①实行国有化。

剥夺剥削者,加强对资本的进攻,结束对工厂工人的监督,从没收大企业到没收中小企业;
②余粮收集制。

从粮食垄断、禁止私人买卖粮食到余粮征集制度,以保证居民和红军有粮吃。

③产品配给制限制市场和私人贸易,实行商业国有化。

④推行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⑤实行劳动义务制和劳动军事化。

经过近3年反对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红军终于打败了国内外敌人,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但是,治理战争的创伤是更加艰巨的事。

在战争中,苏维埃政府采取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现在白匪被打垮了,农民迫切需要苏维埃政权在经济上帮助他们,要求改善生活。

在国际上,资本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还在暗地里组织匪帮和富农暴动,企图颠覆苏维埃政权。

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认识到,党的政策必须立刻来个重大的转变,必须让农民有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党的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由战时共产主义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①新经济政策以粮食税代替征收,允许农民自由出卖余粮。

②工业企业体制推行国有化。

③大力发展商业,建立工业和农业的结合点。

④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合作。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使苏俄政府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以战胜敌人,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许多弊病和错误,从而产生了负面影响;新经济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恢复和发展了经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

17、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构想P84
列宁晚年对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许多崭新的构想:一是要进行农业合作化;二是要实行工业化和电气化;三是要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执政党建设;四是要开展文化建设和文化革命等。

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提出的,有着天才的独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