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1新兴力量的崛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历史必修1 新兴力量的崛起
课标要求
简述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和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了解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共同体;不结盟运动。

难点:了解多种力量的崛起对世界两极格局带来的影响 教学方法
对于本课学习的方法可采用谈话法,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丰富的录像资料,用事实说话,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补充,运用典型史料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解读史料能力。

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标志吗?(欧洲联盟的旗帜)法国文学大师维克多·雨果曾经说过:“总有一天,到那时,┅┅,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1991年12月,欧洲共同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

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盟正式诞生。

维克多·雨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

欧洲联盟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哪?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欧洲人的欧洲 1.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结合教材有关欧共体的知识介绍,启发学生思考:欧洲国家为何要建立这一组织?其主要目标是什么?欧共体是个什么性质的组织?欧共体的成立对欧洲历史乃至于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欧共体的成立是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产物。

欧洲国家随着自身实力的恢复与增强,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要求改变受美国支配的局面。

同时,认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保障自身安全和发展。

西欧的联合从经济领域开始,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1957年3月,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等六国签署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建立欧洲原子能联营条约,总称《罗马条约》。

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共体”。

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2.欧洲共同体的发展
欧共体随着经济的一体化,正朝着政治一体化发展,努力在国际上步调一致,实行共同的外交政策。

欧共体的主要目标是争取在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交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

性质是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

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

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欧洲联盟的宗
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成员国经济和社会的均衡发展”,“通过实行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

1993年11月1日《马约》生效,欧洲联盟成立。

这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联合的西欧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共同体。

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壮大了欧洲的实力,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在国际政治中成为重要的“力量中心”,使它能与美国、苏联相抗衡,并挑战美国。

这对维持欧洲均势与世界和平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当然,它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等瘤疾。

随着力量的增强,欧共体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并指出1993 年11月1日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二、迅速兴起的日本
1.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
根据教材内容可以通过提出以下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在互动问答中进行学习。

提问:战后日本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促使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内部因素有哪些?促使其崛起的最有利的外部因素是什么?
概括教材上内容指出内部因素有:战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民主改革;政府利用战后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国防费用小的有利条件,集中力量搞建设;制订符合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重视教育,加快培养人才;利用战后新技术革命的成果,大力引进国际先进的技术;并积极发展电子、人造纤维等新型工业;外部因素是指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的特需订货以及美国的援助,对日本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日本经济发展发生了什么重大变化?给我们以什么启示?日本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什么变化?
战后日本经济发展最大变化是:①1956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②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日本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要与时俱进对生产关系作到适时的改革和调整;要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要重视科技和教育;要抓住机遇。

三、东方巨龙的腾飞
讲清中国建国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与发展基本脉络。

从新中国建立后国民经济恢复到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从1956年开始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到十年文革的巨大挫折,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振兴。

最后说明中国一贯重视与不结盟运动的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与不结盟运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

四、不结盟运动
对于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背景,可让学生概述教材后指出:战后亚非拉许多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发展;为了摆脱美苏的控制,避免卷入大国争斗,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发展民族经济,采取了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对外政策。

1955年的万隆会议本着求同存异原则,通过了团结反帝的纲领,显示了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巨大力量,给不结盟运动以思想启示和政治推动;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印度总理尼赫鲁、埃及总统纳赛尔在南斯拉夫布里俄尼岛会晤,正式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的标志是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原则和宗旨是独立、自主和不结盟。

主要的意义是第三世界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加速了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崩溃。

改变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决定世界的局面。

有利地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从第四次不结盟首脑会议始,正式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提醒学生:中国有不结盟运动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它的成员国。

本课小结
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经济迅速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各国之间的关系格局由美国控制变为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第三世界的不断崛起和中国的振兴,冲击着二战后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

国际关系格局是一种不稳定、充满矛盾斗争的国际关系状态,其演变是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的,世界多极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多种国际力量的出现,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作业:
《温州中学作业本》同步练习
教后记:
本课主要讲述了几个新兴力量的崛起,我主要结合现在的国际关系来阐述这些新兴的力量。

欧盟、日本、中国、第三世界,这些世界的主要力量,学生都有一些了解。

我对教材内容进行资料补充,运用典型史料对于重点问题进行学习,提高学生的解读史料能力,符合新课改的精神。

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