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高中语文吉林高考模拟试卷【9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年高中语文吉林高考模拟试卷【99】含答案考点及解析
D
A.近几个月,三省份数名婴儿相继注射乙肝疫苗后死亡,人们再次引发疫苗恐慌,这几起死亡事件与基层公共卫生体系的不完善有关系。
B.在马航客机失联第31天,交通运输部召开马航失联客机应急反应领导小组第27次工作会,要求集中舰船加大水下扫测搜寻。
C.据央视报道,中国航母此次试航为厂方测试,具体测试包括引擎、电子系统、导航设备、火力控制等内容组成。
D.10月份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问题,还聚焦党的建设并进行部分人事调整。
这次全会必将对未中国政治走向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主客体颠倒。
就是指主体(陈述对象)与客体(被陈述的主体)的位置错了位。
“人们再次引发疫苗恐慌”应改为“疫苗再次引发人们恐慌”。
再比如: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千辛万苦对一位出生入死的长征老干部是非常熟悉的。
句中主客体颠倒了,“长征老干部”是主体,“艰难险阻和千辛万苦”是客体。
介词“对”表示对象,引出客体,应为“一位出生入死的长征老干部对长征路上的艰难险阻和千辛万苦是非常熟悉的”。
另一种改法是:保
持原句结构不变,在主体“长征老干部”后加“来说”二字。
B项,成分残缺。
成分残缺包括缺主语、缺谓语、缺宾语、缺定于、缺状语和缺中心语。
本句是缺失宾语。
文中判断时应紧紧抓住谓语动词“加大”。
C项,句式杂糅。
句式杂糅,是指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句式杂糅在一起,从而造成语句结构的混乱。
通过对往年来全国高考试卷和各地模拟试卷中此类试题的梳理,可以发现,出现频率较多的句式结构杂糅情况主要有以下十类:一、表被动【典型结构】被(受)……所。
二、表原因【典型结构】原因是……造成(引起、诱发、作怪);由于……结果;之所以……的原因;“关键在于……”与“……决定性作用”“……的原因(起
因)”“由……诱发(所致)”。
三、表目的【典型结构】把……达到;供……之便;防止……不再……。
四、表条件【典型结构】需要……不可;非……才行;“根据……状况”与“从……状况出发”。
五、表意图【典型结构】从……为出发点;本着……为原则。
六、表对象【典型构构】对象……面向……;对于上;“同比……”与“同期相……比”;“围绕……”与“……为中心”七、表构成【典型结构】成分是……配制而成;分……部分组成。
八、表范围【典型结构】大多……以……为主还有“以……为宜”与“……最好”。
九、表程度【典型结构】分外……
多了;过分的溢美;悬殊很大。
十、表数量【典型结构】大约……左右;高达……之巨。
本句错误类型是表构成。
修改方法一:将“组成”删除。
方法二:将“包括”改为“由”。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项中,最接近余光中《青青边愁》意旨的一项是()
坚信一首诗的沉默比所有的扩音器加起来更清晰,比机枪的口才野炮的雄辩更持久。
坚信文字的冰库能冷藏最烫的激情最新鲜的想象。
时间,你带得走歌者带不走歌。
(余光中《青青边愁》)
A.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B.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C.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D.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可根据选项表达的意旨与余光中《青青边愁》的意旨是否相同进行判断,C项,都表达了“精神不灭,物质易朽”的主旨。
所以选C。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天河一号”的问世,我国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能够研制运算速度为每秒千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的国家,在这一重要科学领域中跻身前列。
B.该厂狠抓生产质量,重视企业文化,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
C.对于那些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它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的人,这表明他们对这一学说缺乏深入认识,还没有掌握其精髓。
D.那个年代的手抄本很难得,书中的故事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爱国心、人生观、事业心、爱情观以及手抄本那漂亮的字迹也让我非常喜欢。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
项,“十几年来凝聚了一批技术骨干”搭配不当,“凝聚”和“骨干”不搭配;“所生产的内衣产量成为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的一个著名品牌”,主宾不搭配,“产量成为品牌”搭配不当,可改为“十几年来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所生产的内衣在全国同行业销售额率先突破十亿大关,成为一个著名品牌”。
C项“这”指代不清,应将前半句改为“一些人指责这些学说缺乏理论支持、说她不以实验而以先验方式作一般性推理”。
D项,定状语序不当,应该为“潜移默化地产生了影响”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
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
比如B项,经过压缩可以发现,“凝聚”和“骨干”不搭配,“内衣产量”和“品牌”不搭配。
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
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
比如D项,就属于定状语的语序不当。
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
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对逻辑概念方面的不协调,可以凭事理推断。
注意题干的要求,究竟选择的是有语病还是无语病的一项。
评卷人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教育,如何让生命蓬勃生长
让精神生长、让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都需要这样的觉醒。
新的一年,承载新的期盼,开始了新一季的生长。
此刻,在无数孩子背着书包上学去的急促脚步中,在大学校园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里,天下父母的心弦又一次被拨动。
“我们的孩子在拥有广博知识的同时,能否拥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心灵?”日前,一些教师和家长如此叩问。
一己之感慨,何尝不是面向整个社会而发?
捡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闻,便可知此问之迫切和沉重。
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不少家庭和学
校的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
在一厢情愿的灌输、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孩子们与欢乐的童年拉开了距离。
刚刚过去的这几个月,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一档节目——《爸爸去哪儿》,人们羡慕节目里山野乡间的亲子生存体验,触动于“勇敢”、“珍惜”、“感恩”、“帮助”这些在考试重压下变得有些陌生的关键词,却又感叹这样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么?是时候想想这些最为简单也至为重要的问题了,而回答原本也不应复杂。
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长”,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
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我们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质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断的自我认同、自我发掘中自然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今天的情形却令人忧虑,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
功利主义盛行之下,教授以“没有4000万别见我”来励志,学生视校园为“职场训练营”,家长坚信“好工作才有好未来”,从教育流水线上下来的,可能是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
者”。
眼下,那些“目中无人”、“六神无主”的教育,会带领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国家通往怎样的未来?
正是在这样充满忧患的问题视野中,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振聋发聩,“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导别有深意。
“教育首先是人学”,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首在养内心之德、张精神之维。
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才会有朝气蓬勃的生命,才会有不断出彩的人生。
也许有人会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
这样的认识,与环境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实是,在这个世界上,也许有发家致富后苦读诗书、立德立言的个案,但从来不曾有不修身齐家就治国平天下的民族,更不会有仅靠物质繁荣实现长治久安的盛世。
真善美的种子早一天发芽,人格发育就早一天臻于完整,社会心态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国家实力就早一天势不可当。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们说,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
在转型期中国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个社会何尝不需要这样的觉醒?1899年,梁启超在《中国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则制造中国魂是也。
”
在今天这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个人也好,国家和社会也好,都需要那么一种情怀,那么一股子精气神。
从2014开始,让我们重新发现精神家园,感知各种生命的呼吸与脉搏,去开拓生机无限的心灵原野,去铸造雄健而温厚的兴国之魂。
(摘自《人民日报》 2014年01月10日05版,有删改)
6.本文以“教育”为话题,探讨了教育
的和________,提出了教育应该立德树人,才能让生命蓬勃生长的观点。
(4分)
7.下列关于“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A.德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智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
B.真正的教育应该让精神生长、灵魂发育,而不是培养越来越多的“精致利己主义者”。
C.教育就是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仅仅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
D.当今社会,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的教育才能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考试指挥棒的驱使,高考“独木桥效应”的影响,“学历竞赛”的压力,让所有教育忽视了身心健康、人格发育、精神成长。
B.无数中国家庭都迷上了《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最主要是因为人们感叹节目里的亲子生存体验可望不可即。
C.仓廪实而知礼节,还在富强路上苦苦追赶的中国人,不可强求丰富精神世界、追求灵魂脱俗的境界。
D.社会需要这样的觉醒:回归精神家园,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领域的事。
【答案】
6.第1空:内容(或答“实质”、“本质”也可)第2空:目的(两空顺序可以调换)
7.B
8.D
【解析】
6.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答题区间,然后根据语段内容概括出符合题干的关键词,例如答题区间在第四段、第五段,可根据“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等语句提炼出关键词概括作答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教育”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A项,理解不正确,原文是: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理想追求 C 项,理解错误,原文是“不是把外在的东西灌进一个容器”,并非“不仅仅是”;D项,理解错误,原文是“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所以选B。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从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段,然后根据文段中作者的观点,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作者观点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取舍,A项,原文是“不少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不是“所有的教育”;B项,原文并没有强调这是“最主要的原因”;C项,原文是“也许有人会说”,作者对此持否定意见。
所以选D。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评卷人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登西台恸哭记
(宋)谢翱
始,故人唐宰相鲁套①开府南服,余以布衣从戎。
明年,别公漳水湄。
后明年,套以事过张睢阳庙及颜杲卿所尝往来处,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令其诗再在,可孝也。
余恨死无以藉手见公,而独记别时语,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或山水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类,则徘徊顾盼,悲不敢泣。
又后三年,过姑苏。
姑苏,公初开府旧治也。
望夫兰之台而始哭套焉。
又后四年,而哭之于越台。
又后五年及今,而哭于子陵之台。
先是一日,与友人甲、乙若丙约,越宿而集。
午,雨未止,买舟江涘。
登岸,谒子陵祠,憩祠旁僧舍。
毁垣枯甓,如入墟墓。
还,与舟人治祭具。
须臾,雨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祝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
又念余
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其始至也,侍先君焉。
今余且老。
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复东望,泣拜不已。
有云从南来,渰浥浡郁,气薄林木,若相助以悲者。
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曰:“魂朝往兮何极?莫归来兮关塞黑,化为朱鸟兮有咮焉食?”歌阙,竹石俱碎,于是相向感唶。
复登东台,抚苍石,还憩于舟中。
舟人始惊余哭.云:“适有逻舟之过也,盍移诸?”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
薄暮,雪作风凛,下可留,登岸宿乙宰。
夜复赋诗怀古。
明日,益风雪,别甲于江,余与丙独归。
行三十里,又越宿乃至。
其后,甲以书及别诗来,言是日风帆怒驶,逾久而后济,既济,疑有神阴相,以著兹游之伟。
余曰:“呜呼!阮步兵死,空山无哭声且千年矣。
若神之助,固不可知。
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
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②,如《秦楚之际》。
令人不有知余心,后之人必有知余者。
于此宜得书,故纪之,以附“季汉”事后。
时,先君登台后二十六年也。
先君讳某字某。
登台之岁在乙丑云。
【注】①唐宰相鲁公:明谓唐颜真卿,实指文天祥。
②《季汉月表》:一个朝代的末尾称“季”,“季汉”实指“季宋”,表明宋亡。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所别之处及其时适相
类适:恰好
B.还,与舟人治祭
具治:置办
C.既济,疑有神阴
相相:帮助
D.再拜跪伏,祝
毕祝:祝福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作者对文天样怀念和敬仰的一组
是()
①悲歌慷慨,卒不负其言而从之游
②每一动念,即于梦中寻之
③登西台,设主于荒亭隅,再拜跪伏
④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
⑤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
⑥余尝欲仿太史公著《季汉月表》
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⑥D.①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
是()
A.这是一篇声泪交并的泣血之作,作者以登高
哭祭的形式,字字呜咽地表达了对民族英雄文天祥殉难的悲恸之情。
行文风格堪称沉郁顿挫,一字三叹,痛泪激溅满纸,读来令人悚然动容。
B.在写西台恸哭的祭礼程序中,作者宕开一笔
写道“又念余弱冠时,往来必谒拜祠下”,随后又回到现实,发出了“江山人物,眷焉若失”的感慨,这种历史的回味加重了作者的失落与沉郁。
C.这是古往今来哭人之作中的一篇奇文,它哭
英烈而不直书英烈的姓名,全文重点叙述英烈的业绩,将全部的笔墨倾洒在生者对英烈亡灵的哭祭上。
D.本文在悼念文天祥时,表现得隐晦曲折。
奠
者为谁,并不明示,而是托言唐宰相鲁公,通篇以无特指的“公”指代,同登西台者为谁,仅以“甲乙丙”称代。
12.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语句翻
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余且老。
江山人物,眷焉若失。
(3分)
译
文:
(2)遂移舟中流,举酒相属,各为诗以寄所思(3分)
译
文:
(3)然兹游亦良伟,其为文词.因以达意,亦诚可悲矣!(4分
译
文:
【答案】
9.D 10. B 11.C
12.
【解析】
评卷人得分
四、诗歌鉴赏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减字木兰花
向子湮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諲yīn(1085-1152),字伯恭,号芗林居士,临江(今江西清江县)人。
哲宗元符三年(1100)以荫补官。
徽宗宣和间,累官京畿转运副使兼发运副使。
高宗建炎处任迁江淮发运使。
素与李纲善,李纲罢相,子湮也落职。
起知潭州,次年金兵围潭州,子諲率军民坚守八日。
绍兴中,累官户部侍郎,知平江府,因反对秦桧议和,落职居临江,其诗以南渡为界,前期风格绮丽,南渡后多伤时忧国之作。
有《酒边词》二卷。
(1)“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字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4分)
答:
(2)本词隐含了怎样的伤感之情?(4分)答:
【答案】
(1)“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2)答案:既有对自然“风与日”摧残百花的伤感,又有对社会“风与日”摧残香花所喻君子的伤感。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并鉴赏其表达效果,须在整体理解上阕语意基础上重点分析这四个词的表达效果。
上阕仅用四句写出一片花团锦簇、灿烂照眼的艳阳春光,其中“斜红叠翠”一句中,“红”指花,“翠”指叶,既点明色彩,又在修辞上属于借代,从而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
“斜”“叠”都指花叶的姿态,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不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2)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注意扣住诗歌意象特点,从表面义与比喻义两个方面分析。
词中下阕四句写花的内在质地与对春光的爱惜。
其中“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一句,以纯“真”写花的香,以美“妙”写花的质,真可谓玉质天香,它们怎能经受得住浊世间的狂风吹与烈日晒的摧残!词人显然是沿袭《诗经》、《楚辞》以来的传统,以香花喻君子,而摧残香花的“风”、“日”则隐喻朝中奸佞的权臣,从而赋予该词以伤感的色彩。
评卷人得分
五、语言表达
14.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两句话,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
例相同。
(6分)
梅花在冰天雪地的季节吐蕾,意在教导我们:学会坚韧:
昙花于万籁俱寂的深夜绽放,意在提醒我们:不要张扬。
【答案】
荷花在绿意葱茏的夏日独芳,意在启迪我们:学会孤高;
腊梅于千里冰封的雪地含笑,意在感召我们:不要放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仿写题。
仿照例句,并要求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还要求写两句话,几项条件缺一不可。
解答此类题目,需认真审题,勾画出题目在形式和内容上的要求;还要仔细阅读例句,揣摩语境,寻求句式上的特点,筛选关键词,提炼句式的框架;最后反复揣摩句子内涵,注意把握仿句感情的统一性,内涵的一致性。
总之,仿写句子既要求形似,还要求神似。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评卷人得分
六、名著导读
15.简答题(5分)
下面有关名著中人物行为动作的描写,各是指的谁?
①只见他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长坂桥上,厉声大喝,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
②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
③他把舵把朝鲨鱼的脑袋抡去,打在它咬住厚实的鱼头的两颚上,他抡了一次,两次,又一次。
他听见舵把啪的断了,就把断下的把手向鲨鱼扎去。
④他要画圆圈了,那手捏着笔却只是抖。
他伏下去,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
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
⑤她却又把身子欠起,这才将方才的绢子拿在手中,瞅着那火,点点头儿,往上一撂。
回首又把那诗稿拿起来,瞧了瞧,又撂下了。
①
②③
④
⑤
【答案】①张飞②葛朗台③桑提亚哥④阿Q ⑤林黛玉
【解析】略
评卷人得分
七、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对那些尚在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____,____”的呼唤,袒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
(2)《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充满愤懑地批判男子行为没有准则,情感经常变化的句子是
“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人生如同“____,____”,接着抒发人生短暂、长江无穷的慨叹。
【答案】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求贤若渴”“情感经常变化”“人生短暂、长江无穷”,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
“哺”“罔”“蜉蝣”“粟”的写法。
评卷人得分
八、作文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
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
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
品味大千世界尽显时代风采
笃学敏思的大李,锐意创新,阐释了生命科学的谜团;爱岗敬业的老王,苦心练技,用勤奋完成了焊接大师的蜕变。
他们,都谱写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凯歌,然而,跋山涉水的小刘,用心灵捕捉世间奇山丽水,用镜头抓拍天空七色彩虹,他给这个行色匆匆忽视美丽的枯涩的时代,注入了一泓清泉,彰显了时代最美的风采。
大千世界,滚滚红尘,人们的双眼专注于科技的创新和技艺的精湛,却少有人如同小刘那样珍视生命中的美丽。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科技的创造力,笃实的思考力,和技师的巧夺天工。
但是,大多时候,我们因为对物质太过执拗而迷失了脚步,我们睁着双眼,却看不见大自然的美景。
正如蒋勋先生在《生活十讲》中写下:“物质不是不好,不好的是没有抗衡的力量。
”我们不能任由物质的铁蹄践踏昔日的精神家园,不可任由功利的追求侵占心中对美的向往。
如此,我以为,值此超物质的快进时代,像小刘一样肯在云白山青间捕捉最美的风景,才是时代最耀眼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