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_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
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_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_郑威
人类学文化变迁之文化涵化以广西贺州客家族群的文化变迁为例郑 威(贺州学院人类学研究所,广西 贺州 542800)[摘要] 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不同民族(或族群)相互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通常是双向的。
广西贺州客家族群长期与瑶、壮等兄弟民族(或族群)聚居生活,由于发展历史和生态环境的不同,经过长期的文化涵化,广西贺州客家族群在语言、风俗习惯、民间信仰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不同于其他地方客家族群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 客家族群 瑶族 壮族 文化涵化[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6917(2006)07-0180-04广西贺州的客家族群长期与瑶、壮等兄弟民族(或族群)聚居生活。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客家族群和瑶族、壮族的文化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同化。
这种因长期的接触与交融而导致的一系列文化结构的嬗变,人们称之为文化涵化。
文化涵化往往具有双向性,一方面是客家族群在与瑶族、壮族的接触交往中,不断吸收瑶族、壮族文化,使自身的传统文化模式发生变化;另一方面是客家文化对瑶族、壮族文化产生影响,被瑶族、壮族文化所吸收。
也就是说,客家族群的 瑶化 、 壮化 与瑶族、壮族的 客化 同时并存,互涵互化,在长期的文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
一、文化涵化概说文化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是指不同民族(或族群)相互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由于接触外来文化而产生了不同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相类似[1],也就是指在不同文明间接触产生的文化特质的传播和借用。
涵化 (acculturation)属于人类学的专属概念,指不管人们是否愿意,只要发生文化接触,其社会文化就会发生变化。
而文化涵化则指由两个或更多的文化系统之间的联系接触所发生的文化变化。
涵化属于文化变迁范畴中的一种情况,即至少存在着两个或更多群体因经过相互接触后而产生的变化[2]。
由于不同的文化交流与接触的形式多种多样,涵化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其中, 借入 是一种重要的形式和因素。
南岭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策略探析——以广西贺州为例
( 贺州学院 ,广西 贺州 5 2 0 ) 4 8 0
摘
要 : 础教 育是 国 家 整 个教 育 系统 的根 基 , 础教 育 发展 状 况 关 系到社 会 公 平 、 谐 与 稳 定 , 于社 会 历 史 、 基 基 和 由
自然环境、 方针政策、 习惯观念等 多种原 因造成南岭 少数 民族地 区基础教 育发展 呈现 出不均衡状 态, 这种状况亟需改 变。技术支持 +政策保障+观 念引导 多方并举 的措施 可以在一程度 上解决这一 问题。
关键词 : 南岭 ; 少数 民族 ; 础教 育 ; 衡 发展 基 均 中国 分 类 号 :7 92 G 5.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2 3 4 (0 2)5 0 5 — 4 10 — 2 0 2 1 0 — 15 0
基础 教育 是 国家 整个 教育 系统 的根 基 , 的发 展 的机会 , 它 尤其是要关注弱势群体Ⅲ 。在时间上 , 教育均
一
收 稿 日期 :02 0 — 0 2 1— 1 1
基 金 项 目:0 1年 度 “ 西 高校 优 秀 人 才资 助 计 划 项 目” S p ot yPorm fr xel t a ns nG agi i e 21 广 ( u pr db rga cl n T l t i u nx H g r e oE e e h E u a o st i s“ d ct n ntu o )广西偏远 山区基础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策略研究 ”编号 : i I itn , 桂教人 [0 7 3 2 0 ]8号
作者简介 : 柳延东 (9 7 )黑龙江讷河人 , 16 一 , 贺州学院副教授 , 主要研究方 向: 教育技术 。
15 5
基于民族认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索——以广西壮族地区为例
基于民族认同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索——以广西壮族地区为例摘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
基于此,本文从民族认同角度探究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法。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认同壮族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
2014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对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也成为中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意愿和根本遵循。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内在诉求,同时也为解决民族问题、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政治方向和前进方向。
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有有利条件,但也面临着不少严峻挑战。
基于此,本文从民族认同角度探究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方法。
一、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2019 年10月23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根本途径,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
”中央文件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到了“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 的认识高度,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指明了根本路径。
1.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民族情感和国家认同的根本纽带对于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共同体意识反映了一个主权国家各民族的共同政治价值取向。
如果缺乏强烈的国家认同,没有统一的身份意识,必然会分崩离析,更谈不上有大作为。
正如美国政治学者托克维尔所说的,“一个社会要是没有共同的信仰,就不会欣欣向荣,甚至可以说,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
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
广西民族研究2020年第2期(总第152期)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述评徐杰舜黄玲【摘要】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虽然记忆甚少,但仍有回顾的价值,更有述评的必要。
本文从广西民族关系整体评估研究、广西古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近现代民族关系研究、广西当代民族关系研究四个方面述评了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现状,认为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价值重大,但纵观广西民族关系史研究的学术史,总体印象是作者队伍弱,学术成果少,学术水平低,与“国家样本”的实际价值极不匹配。
因此,必须大大加强对广西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为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为中国民族的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有价值、有份量、有水平的学术成果,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广西民族研究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义不容辞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广西民族关系;广西民族关系史;广西古代民族关系;广西近现代民族关系;广西当代民族关系;国家样本【作者】徐杰舜,广西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西南宁,530006。
黄玲,百色学院教授,博士。
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K280.67【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 (2020)02-0041-008当今世界,在新民族主义浪潮兴起的态势下,中国的民族关系面临新的考验和挑战。
广西是我国民族关系最和谐的省区之一,被誉为“民族团结模范区”。
广西民族关系和谐团结局面的形成绝非自然天成,有其内在的特点和规律性。
因此,研究和探索广西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总结其特点和规律,进而向全国推广,成为日受学界关注的热点。
据查知网“广西民族关系研究”条,有关广西民族关系研究的论文约有50多篇,其中关于广西民族关系研究的论文19篇,关于广西古代民族关系研究的论文10篇,关于广西近代民族关系研究的论文3篇,关于广西民国民族关系研究的论文6篇,关于广西当代民族关系研究的论文15篇。
而有关广西民族关系的专著,则只有1988年金宝生主编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西民族问题》(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黄海坤主编的《同舟论——当代广西民族关系研究》(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黄成授、罗树杰等的《广西民族关系的历史与现状》(民族出版社),2011年刘祥学、刘玄启的《走向和谐:广西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地理学研究》(民族出版社),以及较多涉及广西民族关系史的2014年罗彩娟、徐杰舜等的《中国西南边疆治理模式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等5本。
南岭族群特色资料库数字化建设研究--以贺州族群为例
数字化互联网数码世界 P.236南岭族群特色资料库数字化建设研究——以贺州族群为例黄立丽 贺州学院图书馆摘要: 族群特色资料是研究族群文化、地域文化、族群认同和族际边界以及构建和谐乡土社会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信息资源日益数字化的今天,建设贺州数字化族群特色资料库,可以提高族群“地方性知识”的共享度、充分发挥其在当下社会的多维功用。
关键词: 特色资料构成 数字化特色资料库 贺州族群族群资料是反映族群渊源流变、互动融合,族群经济、文化传承等文献资料,蕴涵着丰富、深刻的人文意义。
它对研究地方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统一与全球化语境下,统一固然带来了文明的进步,但从另一方面也毁灭了文明的多样性;意识形态的全球化,更给世界文化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矫枉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中的弊端,就是重视和重新挖掘“地方性知识”。
提高这些“地方性知识”的共享程度,发挥其在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对传统与现代的调适作用。
以期在现代文明重组和充满审美的氛围的语境建构中,使族群“地方性知识”得到阐扬和庚延。
因此,利用族群特色资料建设数字化资料库显得迫切而现实。
1 贺州的人文地理与族群贺州市辖两区三县即八步区、平桂区、富川、钟山和昭平县。
地处湘、粤、桂三省交界处,属岭南地区,古为百越之地。
贺州有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底蕴。
秦汉时期开始设郡治,归属中央。
建置以降郡治地方与属地多有变化,如贺州,汉元鼎六年(前111),置临贺、封阳县,今贺州市北部属临贺县,县治今贺街镇,“千年古镇”因此而来。
今贺州市南部的信都、铺门、仁义等乡镇属封阳县,县治今铺门镇。
三国吴黄武五年(226),置临贺郡,郡治今贺街镇,今贺州市东北部的桂岭、开山、大宁等镇置建兴县,县治今桂岭镇。
又如昭平县,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置桂林郡,县地属之。
汉初90余年,县地属南越国。
汉元鼎六年,武帝平定南越,置苍梧郡,辖临贺、猛陵等县。
历史上贺州属岭南地区,宋之前原住民以土著为主,宋元后汉人、瑶人开始迁入。
多元主体协同视域下推进脱贫攻坚行动的对策探析——基于广西贺州
( 一) 重视地方政府的 “ 合理主导者”角色 是组 建专 责小 组 。在市级 层 面上 ,按 照 “ 区
负总责 、市抓协调 、县为主体 、乡镇落实、部门配
作者简 介:龚 晨 ,男,中共 贺州市委 党校助理研 究员,主要从事党建 、公共管理研究。
合 ”的工作要求 ,设立 扶贫开发 领导小组综合协 调 、资金 政 策 、基础 设 施 、产 业 开发 、移 民搬 迁 、 公共服务 、组织保障”等7 个小组 ,建立健全相关 工作制度 ,明确分工 ,围绕脱 贫攻 坚 目标细化任 务 , 充 分 发 挥 协 调 督 促 和 上 下 联 动 作 用 。 在 县 ( 区) 、乡两级 层面 上 ,成立脱 贫 攻坚指 挥 部和相 应 的专责 小组 ,乡镇 ( 街道 )增设 扶贫开发办公室 ( 扶贫 工作 站 ) ,两 级机 构均 实现 了人员 、经费 、场 所 、系统设 备 等 “ 实体 化 ”运 作 。二是 政府 高 位推
要创新脱贫攻 坚理念 ,营造社会 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创新协调 沟通平 台,明确各类扶 贫主体的行动边
界 ;创 新 运行保 障机 制 ,提 高 多元 参 与行 动 的效应 。
关键词 : 多元 主体协 同;协 同治理 ;脱 贫攻 坚 ;广西 贺 州
中图分 类号 :D 0 6 1 . 5
文献标 识 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4 — 1 4 9 4 ( 2 0 1 7 ) 0 2 — 0 1 0 5 — 0 6
消除贫困,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使命 。习近 平 总 书记 强 调 :“ 到2 0 2 0 年这 一 时间 节点 ,我 们 一 定 要兑 现 脱贫 的承诺 。 ” n 为此 ,党 中央 国务 院作 出
动 。召开 全市 扶贫 产业 开发 现场会 、全 市扶 贫移 民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民族关系发展探析
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民族关系发展探析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民族关系较之以往有了大的发展,特别是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后,广西各族人民在以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对文化、教育、体育等各方面的社会改革,各民族之间的交往更加紧密。
新时期在充分利用自身地理和环境优势基础上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本地区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标签:广西民族关系;发展;社会主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一、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广西民族关系从1949年12月广西全部解放到1978年改革开放,全国主要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以后,我国政治经济生活有了巨大进步。
广西民族关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推动民族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政治制度。
“团结少数民族很重要。
全国少数民族大约三千万人。
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必须谨慎对待。
”〔1〕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广西先从乡镇一级政权建立民族自治机构。
在乡镇自治政权成功的经验上,建立县级自治政权。
在基本条件成熟的基础上,1956年10月,中央倡议建立省级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南宁举行,宣告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为广西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奠定了政治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以保护农民利益的土地改革运动,为广西各民族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在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之后,广西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剥削阶级已经作为一个阶级被消灭,广西民族关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时期,民族关系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不把经济搞好,那个自治就是空的。
少数民族是想在区域自治里面得到些好处,一系列的经济问题不解决,就会出乱子”。
〔2〕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西开展了社会主义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
【可编辑】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贺州族群问题研究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韦浩明((’$)%),壮族,广西钟山县人,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人文与管理系副教授,主要从事贺州民族经济文化史研究。
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年第$期(总第’)期)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贺州族群问题研究韦浩明(梧州师专人文与管理系,广西贺州)*"+##)[摘!!要]生产力发展是交往的基础。
民族平等和经济进步是族群婚姻互动的前提。
文章运用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贺州各民族、族群交往及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
认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是由族群内部产生的、源于族群本身内力推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进过程。
这个过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平等政策和地方各级党政干部的正确引导、推动。
族群关系融洽,离不开交往与接触,而婚姻互动又是交往与接触的必然结果。
这一结果反过来促进各民族、族群间的融合。
[关键词]民族;族群;交往;婚姻互动[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贺州市地处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主要包括富川瑶族自治县、钟山县、昭平县和八步区,是"(世纪初刚刚成立的地级市,为湘、粤、桂三省交界地,在西部大开发的规划中起着承东启西的作用。
该区面积((+(+/"平方公里,现居住着(’个民族,"(#多万人,以汉、瑶、壮为主,境内有瑶族自治县、瑶族乡、壮族乡,民族、族群分布十分复杂。
本文试图通过对贺州区域内各民族、各族群之间通婚情况的抽样调查,结合交往与民族融合的理论,分析各民族、各族群婚姻互动的演变过程、影响及其对民族融合的作用。
在此基础上,总结规律,期望为西部大开发中处理族群关系问题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请专家学者指正。
!!一、汉、瑶、壮等族群的交往与婚姻范围根据(’’#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统计,居住在贺州市境内的有(+#$.)*人,其中,汉族()")(.$人,瑶族"#.&.)人,壮族..#&*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各少数民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比例为()/+&0。
明代广西民族交流交融的例子
明代广西民族交流交融的例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明代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
除了汉族外,还有壮族、苗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在此。
在当时的广西,各民族之间不仅通过贸易、婚姻等方式展开交流,还通过语言、宗教、习俗等方面相互融合。
壮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服饰、建筑、节日等文化元素在明代广西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和融合。
明代广西还是一个宗教交流的重要地区。
在当时,佛教、道教、儒家等各种宗教在广西都有着一定的影响力。
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信仰也相互交流、相互融合。
壮族、苗族等民族的祭祀活动中融合了佛教、道教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
第二篇示例:明代广西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非常频繁的。
在广西的山区,有许多少数民族群体,如壮族、瑶族、苗族等。
他们和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体现在语言、服饰、食俗等方面。
在语言方面,壮族、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系统,但是在明代,汉语成为了广西地区的主要语言,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通过语言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在服饰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服饰也有所交融,比如壮族的花裙和苗族的长袍,在明代都受到了汉族服饰的影响,相互借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食俗方面,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的菜肴也有所交流,比如苗族的酸汤鱼和壮族的腊肉等,都受到了汉族的烹饪技术的影响,味道更加鲜美,成为明代广西地区的特色美食。
明代广西的宗教信仰也得到了各民族的交流交融。
在广西地区,有许多宗教信仰,如佛教、道教、基督教等。
这些宗教信仰在明代得到了各民族的传播和接受,形成了多元化的宗教文化。
在明代,佛教传入广西地区,得到了汉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的接受,各民族在信仰上互相尊重、交流,形成了宗教文化的交融。
道教和基督教也在广西地区得到了一定的传播,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的宗教共融的现象。
明代广西的艺术文化也是各民族交流交融的产物。
在广西地区,有许多传统的艺术形式,如山歌、舞蹈、绘画等。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一个多民族大家庭。
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源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融,是各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广西特有的文化逻辑。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中国唯一的壮族自治区,壮族是广西最大的民族,也是这个地区的主体民族。
广西还有多个其他少数民族,如汉族、瑶族、苗族、侗族、京族、畲族等,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习俗。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广西各族人民相互交融、融合,形成了广西多民族共生共荣的文化景象。
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是建立在各民族文化交融和互补的基础上的。
在广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更加深刻的交融与融合。
壮族传统文化是广西文化的核心,而其他民族的文化也在这个核心的基础上发展,相互学习、借鉴,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文化景象。
在广西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美食等方面,壮族文化与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深度交流和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多民族文化景观,这为各民族的和谐共处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除了文化交流之外,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还得益于各民族在生活、经济、政治等领域的交融与合作。
在广西,各民族生活在一起,彼此相互帮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各民族在经济活动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合作模式,共同致富,共享成果。
在政治生活中,各民族也一起参与地方政治,共同商讨解决民族问题的办法,维护民族团结,推动地方发展。
这些都是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础。
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还得益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和各级各类社会组织的大力推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各民族团结进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各级各类社会组织也积极发挥作用,在文化交流、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作出了积极贡献。
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也得益于广大壮侗泰民族群众自觉维护民族团结的努力。
广西各民族群众深知“和合共生”的道理,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注重发展民族文化,传承优秀传统,维护民族团结,共同守护着这片热土上的和平与发展。
从贺州族群结构看中国民族关系模式
贺州位 于广 西壮族 自治 区东 部 ,北 面与 湖 南 省永 州 市 接 壤 ,东 面 与 广东 省 清 远 市 、肇 庆 市 毗 邻 ,南 临梧州 市 ,西靠 桂林 市 。在今 天贺州 境 内 ,公元 前 1 1 汉武 帝设 置过 贺县 ,三 国时期吴 国 1年 于黄武 五年 ( 公元 26年 )设 置 临 贺县 ,隋朝 则将 临贺 县 为 中心 的 区域 改设 为贺 州 。因此 ,贺州 2
a e 1 a in lte n l d n n, Ya r 5 n to aiis I c u i g Ha o,Zh a g, a d S n.Ha n owh ie i z o t S — un n Oo n a d Ya o lv n He h u Ciy U U al a e a e s wo go s Ea h go p lv si z o t d n i e t e s me c u r nd Ha s l h v tla tt r up . y c u ie n He h u Ciy i e t d wi t a o nty a n’ r i f hh Cu t r lu e,wh c t n s i h ik to l y r n i g—i. Afe 9 ih sa d t s t s sr ngy b n n s c u n t r1 49,t e e e n c go p a e p n - h s t i r u s h d s tu a h to a eains p mo e rr l t n h p o t n c g o p wi “i e tf utn ta i e .T e st a in a o t in lr lto hi d lo eai s i fe i u t o h r h d n iy b o lk ” h i t b u u o t e e n c sr cu e i z o t h t i tu t r n He h u Ciy,a d t e p o e s o e eh c sr t r n He h u Ci a h w h h n h r c s ft tni tucu e i z o t c n s o t e h y
广西民族关系论文磨合团结历程论文
广西民族关系论文磨合团结历程论文广西民族关系论文磨合团结历程论文从文化认同走向民族团结的发展历程【摘要】本文对秦汉至明清时期封建王朝实行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以及广西民族关系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和梳理,揭示了广西民族关系经历了从“徼外”走向统一、从冲突走向磨合、从磨合走向和解、从和解走向融合、从融合走向团结的发展历程,其中的文化认同是广西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新中国建立后广西民族关系的发展和“四个模范”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广西民族关系;磨合;团结;历程from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to ethnic unity and integration:——part ⅲ of the study on ethnic “four models” in guangxiqin cailuan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discusses and collat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guangxi’s ethnic relationships from the periods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to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law is as follows:from outside to unify, from conflict to running-in, from running-in to reconciliation, from reconciliation to integration, from integration to unity what the author had mentioned above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on ethnic relationships and new development of ethnic unity in guangxi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 r ckey words: ethnic relationships; guangxi; cultural indentification; ethnic unity先秦时期,今广西地区是西瓯、瓯越先民居住之地,其社会处在自主发展时期。
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_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
2004年第1期(总第162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1,2004(Cumulatively NO.162)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徐杰舜,徐桂兰(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民族关系作为民族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不外乎恶性发展和良性发展两个趋势。
文章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切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汉族、壮族和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对贺州的民族关系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作了人类学的分析,提出民族整合的主题是民族团结,民族整合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关键词]贺州;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多元磨合;整合一体[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4)01-0125-06 民族关系作为多民族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的趋势不外乎二个,一个是民族磨擦、民族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激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民族战争,这是民族关系恶性发展的趋势;另一个则是民族交往、互动,互相磨合、互相认同,从而达到整合的境界,这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趋势。
本文试图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切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汉族、壮族和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对民族关系从磨合到整合的良性发展趋势作人类学的分析。
一、贺州的民族关系在互动中磨合在贺州汉、壮、瑶三大民族的迁徙史上,形成了瑶族最先入贺,壮族为征剿瑶民起义而入贺,汉族入贺又挤占了壮族所占的土地的恶性互动。
据我们对贺州市鹅塘镇盘谷村的考察可知,历史上首先入住盘谷的是壮族,特别是韦姓壮族一支。
据1995年6月所修的盘谷《韦氏列宗谱录》记载:韦氏壮族人始居盘谷有“战留”一说及“逃留”一说。
“战留”,即始祖为平叛战乱率兵入贺,战后留居贺地,其中一支分居盘谷;“逃留”即逃荒、逃难而留居盘谷。
不管那一说为真,壮族先定居盘谷是无疑的。
互动互制与互补互适:广西贺州多样性族群文化生态特质
互动互制与互补互适:广西贺州多样性族群文化生态特质李晓明
【期刊名称】《贺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30)1
【摘要】贺州位于南岭山脉萌渚岭和都庞岭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族群北上南下东进西迁的重要通道.古代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基于其独特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目前有20多个拥有不同语言和方言的族群活态存在.多样性族群文化之间的长期互动与交流,形成了今日互补互适、和谐共生的族群文化生态.族群文化间的交往交流、互动互制和互补互适,对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介绍贺州主要族群及多样性文化共生条件,探讨了贺州多样性族群文化共生的基本特征.
【总页数】5页(P11-15)
【作者】李晓明
【作者单位】贺州学院南岭民族走廊研究院,广西贺州54289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多语族群语言习得特性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启示——以广西东部多语族群贺州为例[J], 彭清
2.多族群区域族群文化整合路径探析——以广西贺州市为例 [J], 韦浩明
3.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研究——贺州多族群语言与族群认同关系研究之二[J], 陈小燕;吕嵩崧
4.互补互动互赢——以一次报道中的报网互动为例 [J], 戴卿;
5.论族群交往与婚姻互动——贺州族群问题研究 [J], 韦浩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摘要】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本文从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和文化对其作用展开讨论,揭示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背景、多民族文化共融的实践、语言文字统一的重要性、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
通过深入探讨,结论指出了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实践、文化交流互鉴的重要性以及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意义。
广西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融合,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动力。
巩固和发展文化传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不仅丰富了广西的文化内涵,也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文化的力量,广西民族团结进步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广西民族团结进步, 文化逻辑, 重要性, 文化作用, 历史背景, 多民族文化共融, 语言文字统一, 传统节日文化, 文化产业, 实践, 文化交流互鉴, 现实意义.1. 引言1.1 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民族团结进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不仅意味着不同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更代表着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方向和努力。
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团结进步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民族团结进步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各民族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合作共赢,可以有效整合资源,提升地区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
民族团结进步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文化交流和发展。
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相借鉴,可以丰富地区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影响力。
最重要的是,民族团结进步是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根本保障。
只有各民族团结一心,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应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和睦团结的美好愿景。
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必须加以高度重视和积极推动。
1.2 文化对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文化对民族团结进步的作用在广西地区尤为重要。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在文化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共同的精神支柱,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可以增强不同民族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
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广西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团结进步是广西人民的信仰和传统。
广西的民族团结进步建设,是各民族和谐共处、和衷共济的展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伟大,不仅在于她的历史、语言、文学、音乐等等,更重要的是在于她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逻辑。
本文将从广西的历史、地理、民族关系和文化特点四方面探讨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
广西的历史背景是多元而复杂的,这既是广西民族团结的历史基础,也是广西民族团结文化逻辑的核心。
从汉代开始,广西已经是多民族居住的地区,经历了千年的封建统治和近代的殖民统治,各民族的文化并没有被同化消失,而是在相互切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广西民族团结的文化逻辑。
广西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使广西成为了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吸纳,形成了广西多元文化的繁荣和代表性。
广西的地理环境为民族团结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广西毗邻东南亚、粤港澳大湾区和贵州大数据产业圈,交通便捷、信息发达,使广西成为了一个在区域合作和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地区。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边境地区,出现了许多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相互影响,各民族在相互交往和共同生存的过程中,形成了兼容并蓄、民族协作的地方特色。
这为广西民族团结的文化逻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土壤。
广西的民族关系一直是广西社会和文化的核心之一。
广西有56个少数民族,约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在如此多民族的地区,民间关系异常重要。
广西各民族对于和衷共济、团结协作的传统高度重视,民间互助、携手发展的风俗习惯在广西得到了长期的保持。
广西面对外来文化和思潮的洪流,也因为各民族的尊重、协作和融合而显示出很强的信心和自信。
广西充分发挥了各民族的潜力与特长,形成了以多民族共存为特点的民族关系,为广西民族团结进步的文化逻辑注入了动力和活力。
广西的文化特点是多层次和多元的,在广西的文化逻辑中,不仅有地方、民族传统文化,也有世界文化和现代文化,这使得广西的文化逻辑变得更加综合和包容。
近十年广西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综述
近十年广西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综述
王海燕
【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
【年(卷),期】2013(28)5
【摘要】广西壮族自治区作为中国南部边疆省份,其和谐的民族关系成为全国的楷模.本文选取了2002-2012年间国内对广西当前民族关系的研究成果,经梳理发现这些研究成果包含两大方面内容,一是对广西和谐民族关系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二是对影响广西和谐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和提出相应对策.通过该综述可以对广西和谐民族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为今后同类课题的研究打下基础.【总页数】4页(P80-82,99)
【作者】王海燕
【作者单位】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广西桂林54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3
【相关文献】
1.协商民主是发展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形式--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中心的实证研究[J], 何文钜
2.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综述 [J], 张立辉;赵野春
3.2002~2012年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综述 [J], 冯雪红;徐婧
4.近十年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 [J], 周家瑜
5.近十年云南民族关系史研究综述 [J], 高宏;王小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1期(总第162期)学术论坛ACADEMIC FORUMNO.1,2004(Cumulatively NO.162)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以广西贺州民族关系为例徐杰舜,徐桂兰(广西民族学院,广西南宁530006) [摘 要]民族关系作为民族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其发展趋势不外乎恶性发展和良性发展两个趋势。
文章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切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汉族、壮族和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对贺州的民族关系从多元磨合到整合一体作了人类学的分析,提出民族整合的主题是民族团结,民族整合的结果是“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
[关键词]贺州;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多元磨合;整合一体[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4)01-0125-06 民族关系作为多民族国家内部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发展的趋势不外乎二个,一个是民族磨擦、民族矛盾,以及民族矛盾激化的最高表现形式———民族战争,这是民族关系恶性发展的趋势;另一个则是民族交往、互动,互相磨合、互相认同,从而达到整合的境界,这是民族关系良性发展的趋势。
本文试图从民族团结的角度切人,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以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汉族、壮族和瑶族的民族关系为例,对民族关系从磨合到整合的良性发展趋势作人类学的分析。
一、贺州的民族关系在互动中磨合在贺州汉、壮、瑶三大民族的迁徙史上,形成了瑶族最先入贺,壮族为征剿瑶民起义而入贺,汉族入贺又挤占了壮族所占的土地的恶性互动。
据我们对贺州市鹅塘镇盘谷村的考察可知,历史上首先入住盘谷的是壮族,特别是韦姓壮族一支。
据1995年6月所修的盘谷《韦氏列宗谱录》记载:韦氏壮族人始居盘谷有“战留”一说及“逃留”一说。
“战留”,即始祖为平叛战乱率兵入贺,战后留居贺地,其中一支分居盘谷;“逃留”即逃荒、逃难而留居盘谷。
不管那一说为真,壮族先定居盘谷是无疑的。
当壮族定居盘谷后,汉族亦迁入盘谷。
这一先一后,为了土地不可避免地会发生矛盾、纠纷和冲突。
故至今在盘谷还流传着汉族迁入盘谷时从壮族人手中巧夺地盘的《盘八围争地》的故事:相传在盘八围居住的围姓之族有60多户人家,且人丁兴旺,家势不凡,是当时当地最有势力的一支壮族。
他们拥有山脚下大片的良田、土地,是当地占地最多的一个村子。
后来有汉族人袁氏入居盘谷,袁氏只因后到盘谷,发现好田地已不多,但袁氏[收稿日期]2003-11-20[作者简介]徐杰舜(1943—),男,浙江余姚人,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学;徐桂兰(1950—),女,浙江武义人,广西民族学院高教研究室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图书馆学、民俗学。
521祖上是在朝为官的,后来经商做生意有些钱财,故动了买田置地的念头。
袁老太爷也看上了盘八围的良田土地,即与盘八围协商买地。
盘八围答应卖一部分田地给他,双方就此写下了地契。
就在这段时间里,双方往来甚好。
袁老太爷将一女儿嫁给了盘八围人家当媳妇。
在媳妇过门后三朝回门时,袁氏媳妇将公公所藏的地契偷偷带回到娘家,袁老太爷即将地契所写的“山不连田”一改为“山下连田”。
就这样将盘八围寨子的所有田地全都占了下来。
“围”姓全族不服而与袁氏打下了一场争地官司,但最后的结果是以围氏证据不足而败诉。
围氏族人为此入狱的入狱,死的死,逃的逃,据说当时因吃官司逃往新加坡围氏人的后裔,现在尚有健在的。
仅剩下三户围姓留在盘八寨,后因家族势力荡然无存,只得将“围”姓改为“韦”。
这种民族关系恶性发展的趋势反映了封建时代封建统治者“以夷治夷”手段的残酷,也反映了大汉族主义势力对少数民族欺压手段的卑鄙。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经过解放后半个多世纪的互动,贺州壮、汉、瑶三大民族交流了文化,交流了思想和情感,沟通了心理,仍以盘谷村壮汉互动的磨合为例,昔日为汉族骗取壮族的土地而结了冤的盘谷村壮、汉两族的后代,坐在一起一边向我们坦荡地讲述着《盘八围争地》的故事,一边向我们详细地介绍盘谷村壮汉互动磨合的生动情况,表现得极为悠然、融洽。
而我们在考察都江村时,与我们一起吃饭的都江人有瑶族、壮族、客家人,大家在席间说说笑笑,时而讲普通话,时而讲桂柳话,时而讲客家话,时而讲瑶话,彼此间称兄道弟,直至深夜方散。
贺州的民族关系走向了从磨合到整合的良性发展趋势,民族团结成了社会整合的主题。
11汉、壮、瑶族服饰互动的磨合早时壮族是有自己的民族服饰的,现在只有老年妇女将原先具有壮族特色的服饰珍藏在箱底,平常已看不见有人穿戴了。
据被调查对象50岁以上的人都说,以前他们小的时候还看见大人们穿过,裤子就是自织机制作的宽脚大档长裤、白布作裤头,男女一样。
男性穿短对襟,布扣衣服,有些穿长衫,女性衣服亦粗布对襟,不过衣服门襟及下脚边滚绣花花边。
自20世纪50~60年代后,壮族与汉族已不能从服饰上区分了,不论男女老幼都与汉族穿戴一样,所以许多壮族人都说:“我们已经汉化了。
”瑶族的情况如何呢?现在盘谷及附近明梅村的土瑶看上去虽然保留自己的本族特色服饰;不过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他们也在悄悄地接受了一些汉族服饰文化,至少可以说受到了汉族服饰文化的冲击了。
土瑶服饰是这样的:妇女剃光头,戴桐木皮制作的罗斗状圆形帽,以白纸染成黄或绿色贴于帽的外沿,油光油亮,再用黑色画上一条条竖线,之后糊盖上透明的玻璃纸以保护,在阳光辉映下闪闪发光。
帽顶上叠沓覆盖10~20条对折毛巾,毛巾上用色彩书写有情歌或字作装饰;用红、黄、青色3种毛线从帽顶沿两侧直捆下巴系稳。
节日或参加婚礼时帽顶覆盖的毛巾更多,并垂吊珠子十余串。
穿青布长袍,长至脚踝,无腰身,分三片,前后襟两侧开岔,直至腰带处。
无扣,用青带束腰,束腰后成前后两大片,前襟下端左右角折叠掖于腰带中,形成三角形前襟。
不着长裤,只穿裤边绣有几何图案的短裤衩,小腿裹毛巾,大腿裸露。
现有部分女青年改穿西装衣裤。
土瑶男子一般用3~4条毛巾裹头,参加婚礼时增至十条左右,上穿四个口袋的对襟布扣短衫,短衫长仅一尺二寸左右,只齐肚脐,下摆肥大前翘,一蓝一白搭配,白里蓝外,下穿裤管口径1.4尺的长裤。
在参加婚礼等集体活动时,胸前垂珠数十串,重达十余斤。
但现在大凡到盘谷赶圩都可发现土瑶的服饰已隐约露出一些现代的气息,不论男男女女的瑶胞脚上都已换上了解放鞋,有些还穿上了从百货商店买的新式布鞋,夏天也有穿塑料凉鞋的。
不时也可发现部分青年瑶妹们穿上了西装长裤。
最突出的在土瑶妇女的青布长袍里都露出了棉毛衫衣领或五颜六色的确凉衬衣领子。
在盘谷圩市上开了一家门面做小百货生意的明梅村土瑶妇女索性一身的汉族打扮。
要不是盘谷村书记作介绍,哪里认得出她是土瑶同胞呢!民族服饰虽然有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求吉求利,区别身份等级,甚至可以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的功能,但是服饰最重要的功能还是作为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属于各民族独有的心理状态的视觉符号,从而成为表现民族自我意识的一种标志。
它往往和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史紧密联系,体现着民族整体的心理和传统,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强调同一民族之间的内聚性和认同心理,在这种民族标志性层次上互动磨合到壮族与汉族已不能从服饰上加以区分,可见磨合621的广度和深度已非同一般了。
21汉、壮、瑶族节日风俗互动的磨合春节是盘谷壮、汉两族双方都过的喜庆大节日。
过去盘谷的壮族人有在春节里舞香龙祈丰年的习俗。
用竹子扎龙骨架,用稻草扎龙身,用五彩纸糊在稻草上,做一个逼真、威武的龙头,一条活灵活现的五彩草龙就做成了。
舞龙时,抬着草龙到各村寨沿各家门口起舞,每到一家门前放慢节拍,户主就将早准备好的一扎扎点燃的香往龙身上插,几个寨子这么舞下来,一条五彩草龙就变成了香烟袅袅,火光闪烁的“香龙”了。
舞香龙,各家各户插香祈福是不分民族的,只要龙经过的地方,往上插香者必可得福。
舞过香龙,来年整个盘谷即可风调雨顺。
这一壮族人民的活动得到了盘谷汉族的大力支持和百倍的欣赏。
后来汉族人也积极地参与,解放后直到现在一直由汉族人主持领舞,壮汉两民族共同舞起了赐福各族的“香龙”。
盘谷村还有个特殊的节日,每年的二月二、八月二过“开学节”,以祝贺学生上学堂。
早时只有壮族人才过,后来汉族也认可并参与,遂成为壮、汉二族盘谷人共同的喜庆日子。
过去“开学节”是在学校相聚庆贺的。
相传早时壮家孩子到学龄时初上学堂的第一天,要抱一只鸡到学校去,学校将这些学生的鸡集中起来,分配学生在校作为课外劳动饲养。
鸡下的鸡蛋卖掉,学校用养鸡赚的钱买下一畈田,取名“母鸡田”。
母鸡田分给每个学生一小块耕种管理,用母鸡田的种植收入及养鸡收入用作每年二月二、八月二学期开学作庆贺新学期开学的费用。
届时学生及家长都到学校集中,由选出的家长代表、老师主持聚餐、搞得十分隆重且热闹。
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也表示家长老师对孩子学习的重视。
每次吃完饭后放炮,以告诉孩子们从今日起要安心在校读书了,现在已改为各家各户在家团聚庆贺。
瑶族最大的节日是每三年左右在农历十月至十二月间择吉日举行“还盘王愿”,现在被人们称为“盘王节”。
在民族互动的磨合中,都江的壮族和汉族也都参加瑶族的“盘王节”活动。
民族节日是各民族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它既包括一个民族一定的利益群体在共同的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精神信仰、心理态势、思想意识和民间习惯等文化特质;又包括形成和发展这种文化特质的文化环境,以及体现文化特质的外在表现形态。
任何一个民族的节日,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民族文化的丰富信息。
从一定的意义上来说,民族节日是民族民间文化现象的集中表现,因而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本来春节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节日,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但是在贺州民族互动的磨合中,民族节日之间的界限被打破了,人们在舞龙、舞狮之中,交流了文化,交流了思想和情感,使得民族之间达到和谐一致。
民族互动的磨合进入了民族民间文化集中表现的节日这个层次,可见磨合的广度和深度确实非同一般了。
31汉、壮、瑶族婚姻互动的磨合盘谷村人现在对婚姻较为开放,年轻人选择对象,大人们不会横加干涉,仅提参考意见或建议。
在民族成分上更无什么限制,特别是壮族与汉族之间早已是互通婚配,没有任何规定,如汉族朱平祥的母亲韦新英是壮族,其妻韦金英也是壮族,其媳覃美娥也是壮族。
可以说,壮汉之间的婚姻互动已是十分普遍的事了。
都江村汉、壮、瑶三族婚姻互动的磨合十分深入。
另外,大马塘村也是一个典型的瑶、壮、汉三族杂居的村子,该村共104人,其中23对夫妇的民族通婚状况是:夫妇夫妇湖南+壮客家+本地湖南+瑶瑶+壮客家+本地壮+瑶客家+瑶瑶+瑶瑶+瑶瑶+瑶客家+本地客家+瑶壮+瑶壮+瑶壮+本地壮+壮瑶+瑶瑶+瑶客家+瑶客家+客家客家+壮客家+瑶客家+湖南从上列举我们可以看出,大马塘同民族结婚的为7对(其中瑶人之间的5对,壮人之间的1对,客家人之间的1对),占总数的3014%,不同民族之间通婚为16对,占6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