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餐饮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餐饮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餐饮终端企业向上游采购农产品、畜产品、农副产品等原材料,为下游消费者提供餐饮服务,以满足其用餐需求,构成餐饮产业链条。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规模达 4.67 万亿元,同比增长 9.4%。
根据中国饭店协会《2019 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调研统计,大部分企业原材料成本占比集中在25%-60%之间,假设按照 45%的原材料成本计算,上游采购规模约为 2.10 万亿元,则餐饮行业增加值可达到 2.57 万亿。
按消费者就餐模式划分,据欧睿国际统计,2019 年中国外卖收入为4,690.84 亿元(占比10.06%),由此可估算外出就餐市场规模约 4.20 万亿(占比 89.94%)。
传统餐饮行业面临“三高一低”(食材成本高、房租高、人力成本高、毛利率低)的困境。
中国饭店协会《2019 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对全国范围内近两百家典型餐企进行调研,结果显示 2018 年餐企原材料进货成本占营业额比例均值为41.31%,同比变动 1.72%,大部分企业原材料成本占比集中在25%-60%之间;房租及物业成本占营业额比例均值为10.26%,同比变动 2.50%,大部分企业房租及物业成本占比集中在 6%-18%之间;人力成本占营业额比例均值为 22.41%,同比变动 2.04%,人力成本占比集中在 15%-32%之间。
一、中国餐饮业激荡四十年,消费需求创造广阔市场空间
越快,以1978 年为基点,规模突破 1 万亿历时 28 年,从3 万亿突破 4 万亿仅用 3 年。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预计,2024 年中国餐饮业规模有望达 7.16 万亿,2020-2024 年 CAGR 为 8.44%。
中国餐饮行业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
(1)1978-1992 年,混沌探索期。
改革开放激活中国餐饮市场,国外连锁品牌纷纷入场。
随着市场的放开,物资由匮乏到丰富、市场经济开始启动、餐饮行业变革升级,个体户开始崛起。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外餐饮连锁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外资合资企业涌现,为中国餐饮行业带来了现代化的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化的饮食文化、消费观念和用餐习惯的改变。
(2)1993-2011 年,“黄金”发展期。
本土餐企逐渐创立,连锁经营实现快速扩张。
中国本土餐饮企业受现代餐饮理念的引领,纷纷在 20 世纪末成立,并通过连锁经营的模式快速扩张,成为中国餐饮行业的中坚力量。
根据中国烹饪协会的数据,2004 年中国营业额在1,000 万以上的连锁餐饮企业有 147 家,总营业额达 622.1 亿元,占总行业规模比率为 8.31%,其中 78 家企业连锁门店在 14 家以上。
(3)2012 年至今,震荡调整期。
政策引导下餐饮进入大众消费时代,存在品牌化、数字化、高效化、健康化的发展趋势。
2012 年中央发布“八项规定”,以厉行节约、限制公款消费;2014 年商务部出台“取消餐饮业低消”规定。
高档餐饮酒店受挫,部分餐企开始调整转型,而大众餐饮消费迎来更加快速的成长机会。
受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各大餐企亦如火如荼地开展外卖业务,寻求新的机会。
同时,餐饮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本土餐企多数在中国境内布局,但门店扩张的步伐逐渐迈向海外。
多家优秀的餐饮企业挂牌上市,以期在资本助力下实现更加快速地扩张。
(二)美国餐饮业历经 150 多年,市场已相对成熟
美国餐饮行业已经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行业相对成熟。
据美国餐饮协会统计,餐饮业规模从 1970 年的 428 亿美元增长至 2019 年的 8,630 亿美元(预计值,占美国 GDP 的4%,按当前汇率折算为 6.03 万亿人民币),CAGR 达 6.32%;2019 年餐饮业预计雇员数量将达到 1,530 万人,约占美国就业人口的十分之一。
美国餐饮行业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阶段。
(1)20 世纪 20 年代之前,传统餐饮的萌芽发展期。
城市化进程促进餐饮业发展,美国餐饮业初具雏形。
城市化率提升有利于细化社会分工,促进外出就餐需求。
南北战争结束后(1865 年),美国废除奴隶制,迎来工业化高峰
期。
1880 年前后,美国迎来移民潮,大量欧洲移民涌入美国,增加了美国人口密度。
工业化程度提升和人口密度增加为餐饮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1906 年,美国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成立,成为美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开端。
1919 年,美国餐饮协会(National Restaurant Association)成立,标志着美国餐饮业初具规模。
(2)20 世纪 20 年代-20 世纪末,以连锁快餐为代表的现代餐饮兴起。
大众餐饮逐渐普及,婴儿潮带来餐饮消费需求。
1920 年美国颁布禁酒法案,迫使餐厅将经营重心从高利润酒水服务转移至餐饮服务本身,中低档餐厅反而更容易存活。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 年)结束后,美国迎来人口爆发性增长,1946-1964 年新生人口高达7,600 万人,带来大规模的餐饮增量需求,且亦为餐饮业提供了新增劳动人口。
连锁经营模式流行,美式快餐进入黄金发展期。
二战之后,速冻食品技术得到快速发展,提升了食品的保存期、促进了餐饮供应链的改善、提升了餐饮企业的效率,为快餐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20 世纪 60 年代,随着美国城市结构由市区生活进入郊区生活,且汽车普及率提升,人们外出就餐更加方便。
美式快餐巨头纷纷在 20 世纪 50-70 年代成立。
餐饮企业通过特许经营模式(Franchise)快速扩张,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快速成长(70-90 年代上市融资),迅速抢
占美国本土市场。
随着本土竞争的加剧,20 世纪末美国餐饮企业开始拓展海外市场。
(3)21 世纪初至今,休闲快餐为代表的新兴餐饮发展期。
餐饮消费习惯发生变化,快捷休闲餐厅快速发展。
随着千禧一代(90 后)的逐渐成长和互联网化的进程加速,居民饮食消费习惯发生改变,外出用餐更频繁、更追求健康和品质、互联网技术应用程度更高。
据美国餐饮协会 2019 年统计数据,90%消费者喜欢去餐厅消费,44%消费者在过去一年通过餐厅 App 或者网站订购外卖,22%更偏好拥有互联网服务的餐馆,61%更偏好健康食品,51%更偏好环境友好型食品。
而随着餐饮消费习惯的变化,快捷休闲餐厅逐渐兴起,典型代表是 Chipotle Mexican Gril(l CMG,主打墨西哥餐的快餐)。
(三)庞大的消费需求激发广阔的中国餐饮市场
1. 餐饮支出是居民重要日常消费,中国人口众多需求旺盛
中国餐饮消费占居民消费比例较高。
下游消费者的餐饮需求是促进市场发展的动力。
从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来看,2019 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餐饮收入达 4.67 万亿,占比为11.3%, 2010-2019 年间,餐饮收入占比基本稳定在 11%左右;而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占限额以上粮油食品、饮
料烟酒类零售总额的比例在30%左右,2019 年该比例为31.5%。
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中食品支出达7,733 元,占人均总支出的 27.6%,2005-2019 年间,该比例维持在 30%左右,略有下降。
而对比美国,据美国餐饮协会统计,2019 年餐饮业收入占居民食品消费的比重由 1955 年的 25%提升 26pct 至 2019 年的 51%。
中国人口基数大,奠定了雄厚的餐饮消费基础。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人口的增加会带动餐饮消费需求的提升,1946-1964 年的婴儿潮促使美国总人口数维持在 1.5%-2.0%的高速增长,直接拉动了个人消费支出中食品和住宿的增长,且随着婴儿潮新生儿的成长,该增量人口红利对于食品消费的带动作用延续到了 20 世纪末。
而中国拥有 14 亿人口,且较长时间维持较高速的人口增长水平,餐饮消费市场十分广阔.
2. 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中国餐饮消费提升空间大
经济发展是推动餐饮业发展的源动力,中国餐饮规模增速加快,但人均餐饮消费仍相当于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水平。
随着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均 GDP 持续增加、居民收入水平上升,中国消费者外出就餐消费水平提升,推动中国餐饮市场的规模扩张。
2019 年我国城镇人口达 8.48 亿人,城镇化率为 60.60%,较 2018 年提升 1pct,但我国目前城市化水平仅处于美国 20 世纪 40 年代水平。
2019 年中国人均
GDP 为 7.09 万元,同比增长 7.4%,近五年增速稳定在6%以上。
而美国2019 年人均GDP 为6.52 万美元,中国仅为其15.57%,处于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水平。
2019 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4.24 万元,同比增长 7.9%,近五年增速稳定在 8%左右。
但对比美国,2019 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5.00 万美元,中国仅为其 12.13%,处于美国 20 世纪70 年代中的水平。
中国人均餐饮消费水平如同中国人均 GDP 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较快,但人均水平仍处于美国早期发展阶段,亦从侧面反应出中国餐饮行业未来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从餐饮行业收入规模的同比增速来看,中国餐饮业每年增速在15%左右,而美国则在 5%左右,中国餐饮业规模增速远超美国。
2019 年美国人均消费水平为约 2,657 美元,而中国人均餐饮消费水平约为 3,337 元,仅为美国的 17.99%,仍处于美国 20 世纪 80 年代的水平。
3. 中国餐饮消费主体愈发年轻化,拉动外出就餐需求增长
随着社会细化、生活节奏加快、消费主体年轻化,中国人外出就餐习惯得到培养,外出就餐频次增加。
根据艾瑞咨询《2018 年中国新餐饮消费行为趋势研究报告》,2018 年超过 5 成消费者外出就餐频次增加,且 58.3%的消费者平均每顿花费金额在 50-200 元之间。
中国餐饮市场愈发年轻化。
80 后、90 后逐渐步入社会,成为最具消费实力的新中产人群,是餐饮消费的主力军,其外出就餐频次和消费金额普遍高于整体外出消费人群,64.6%的新中产人群(人群定义为年收入 10 万以上的 80 后及 90 后)每周外出就餐消费频次超过3 次,近 7 成新中产外出就餐消费金额超过 100 元。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的进程加速,全球餐饮业发展趋势存在很多相似性。
例如美国在进入 21 世纪,餐饮消费习惯也向健康化、数字化等方向转变,快捷休闲餐厅模式快速发展,外卖用餐形式逐渐普及。
(四)中国餐饮市场空间测算
1.以近年复合增速估算未来增长速度,测算中国餐饮业2024 年市场规模约 7 万亿元。
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均可支配收入提升、城镇化进程加速、消费群体年轻化、外出就餐习惯的培养,都将激发餐饮消费需求,促进餐饮业规模的提升。
中国餐饮消费需求庞大,我们假设中国餐饮市场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增长,以过往年度的餐饮业规模复合增速推演未来行业的增速。
假设一:按照 2015-2019 年 CAGR 7.66%的增速推算,2024 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67,558.77 亿元。
假设二:按照 2010-2019 年 CAGR 11.43%的增速推算,2024 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69,929.55 亿元。
假设三:按照 2002-2019 年 CAGR 13.93%的增速推算,2024 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达到71,494.40 亿元。
以上三种假设的平均值为 69,660.91 亿元。
我们据此预计,基于相对稳定的消费增长趋势,2024 年中国餐饮市场规模约为 7 万亿元.
2.以美国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为锚,测算国内餐饮业长期空间可达 26 万亿元。
美国作为世界最大的餐饮市场,经历了 150 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平稳增长阶段,2019 年市场规模为 8,730 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 6.14 万亿元),2001-2019 年 CAGR 为4.63%。
绝对规模上,中国餐饮规模有望在短期内超跃美国。
而在人均餐饮消费上,中国仅为美国的 18%左右。
同时,我们发现 2019 年中国城镇化率 60.60%,仅为美国 20 世纪40 年代水平(美国 82.26%);中国人均 GDP 仅为美国的15.57%,为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末水平;中国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美国的 12.13%,处于美国 20 世纪 70 年代中的水平。
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的提升,人均餐饮消费水平有望向美国看齐(2019 年中国人均消费水平为 3,337 元,美国人均消费水平为约 2,657 美元,折合人民币为 18,680.30 元)。
因此,我们以美国人均餐饮消费水平为锚,按照中国 14 亿
中美餐饮门店类型结构存在差异,中国以全服务餐厅(正餐)为主,美国则是正餐、快餐、咖啡厅并重。
根据欧睿国际的数据统计,中国餐厅类型以全服务餐厅(正餐)为主,2019 年数量为 764.67 万家,占比达 77.09%;有限服务餐厅(快餐)数量为 175.15 万家,占比 17.66%;美国餐厅类型中全服务餐厅和有限服务餐厅相对平均,2019 年数量分别为24.48 万家、31.01 万家,占比分别为 35.20%、44.59%。
而中国饭店协会《2019 年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显示,2018 年中国餐饮百强企业以正餐业态居多,占比达 42.39%,其次西餐休闲餐饮占比达 19.86%,而火锅的占比以 12.06%居于第三位。
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统计,若按照中式餐饮、西式餐饮和其他餐饮的维度划分,2017 年中式餐饮市占率(按收入计算)高达 80.5%,其中中式正餐厅占比高达 70.3%。
据《美国餐饮 Top50》报告显示,美国 Top50 餐企中有 18 家正餐、25 家快餐,而中国 Top50 餐企中有 19 家正餐、11 家快餐,17 家火锅。
中国餐饮菜品类型丰富,细分赛道极多。
进一步按照菜式划分,中式餐饮又可以细分为十多种类别,品类分布极为分散,其中市场份额最高的是火锅,2017 年收入占比高达13.7%。
对比美国餐饮菜品类型,受到移民文化的影响,美国餐饮融合了全球各地特色,主要包含六大菜系。
且由于 20 世纪快餐文化的兴起和广泛传播,汉堡成为美国最常见的餐品,
在全国范围均广泛分布。
从美国 Top50 的餐厅品类分布来看,汉堡占据 22%的份额.
2 中国餐饮集中度低,连锁化率远低于美国
中国餐饮市场相对分散,集中度远低于美国。
据《美国餐饮 Top50》报告,2016 年美国Top50 餐饮企业市占率为27.7%,而中国 Top50 餐企市占率仅为 4.9%。
弗若斯特沙利文研究表明,中国餐饮市场极度分散,2017 年中国中式餐饮市场中 CR5 为 0.8%,全球中式餐饮市场中 CR5 为 0.6%,而中国火锅餐厅市场的 CR5 也仅为 5.5%。
而以美股上市餐饮公司前五名 2019 年营业收入计算,美国 Top5 餐饮企业市场份额能达到 10.9%。
中国餐饮业连锁化率远低于美国,但存在提升趋势。
中国限额以上的连锁餐饮企业(指年营业额 200 万元及以上)数量在 400-500 家左右,2018 年达 482 家。
中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门店总数保持持续增长,2018 年达 3.10 万家,同比增加 12.82%,近年来增速在 10%左右;其中快餐门店数占比最高,2018 年达 55.39%,饮料及冷饮门店数占比持续提升,由 2003 年的 1.16%提升 17.07pct 至 2018 年的 18.23%。
中国限额以上连锁餐饮企业收入规模不断提升,2018 年达 1,950.01 亿元,同比增加 12.36%,2003-2018 年CAGR为 14.32%;其中连锁快餐营收占比最高,2018 年达54.62%,其次连锁正餐营收占比为33.64%。
根据弗若斯特沙
利文的分析,按独立营运、加盟连锁、自营连锁三类经营模式划分,2017 年中国连锁化率(以收入计算,含加盟连锁和自营连锁两种模式)达19.39%,其中加盟连锁化率为15.08%;2013-2017 年,独立管理餐厅收入的CAGR 为10.49%,加盟连锁餐厅为 11.44%,自营连锁餐厅为 12.88%,连锁餐厅收入增速更快。
据欧睿国际的统计,2019 年中国餐饮业连锁化率(以店铺数量计算)占比为 10.3%,较 2010 年提升2.20pct;而美国餐饮业连锁化率则达到 54.3%,较 2010 年提升 2.40pct。
(二)标准化驱动连锁扩张,优质赛道助力餐企成长
1.限制规模扩张的内因是标准化程度不高
中国引入现代化餐饮理念的时间较晚,连锁化运营经验不足。
美国连锁餐饮模式已发展近80 年,而中国才刚刚走过 30 年。
从中美餐饮行业发展历程对比可见,美国早在 20 世纪20 年代便开始了连锁经营模式的探索,二战之后进入美式快餐业的发展高峰,各大餐饮巨头通过特许经营模式快速开店。
而中国则是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外资的进入让国内餐饮行业了解到了连锁运营模式,20 世纪末国内各大餐企才逐渐创立。
中国餐饮以正餐为主,中式正餐相较于美式快餐更难标准化。
中国餐饮菜系丰富,地域差异性较大,过度依赖厨师水平,食材加工和制作流程较难标准化,口味稳定性较难控
制。
因此中式餐饮难以采用美式快餐的半成品加工烹饪方法和“类工业化”运营模式。
人员流失率高、内部管理系统低效、服务难以标准化。
餐饮作为服务性行业需要依靠终端员工触达消费者,以实现餐饮价值的转化。
而餐饮业的员工流失率在社会服务行业中普遍偏高,2017 年中国餐饮业各业态流失率在 25%-60%之间。
人员的高流动性极易造成服务水平的不稳定,而留住员工、用好员工则需要依靠优秀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管理体系,这是中国餐企需要不断摸索进步的。
餐饮供应链水平仍需要不断提高,以助力餐企实现标准化。
餐饮供应链管理对于餐企标准化扩张尤为重要,虽然中国餐饮供应链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摸索借鉴,逐渐从无序化走向有序化,但目前餐饮行业整体存在上游过于分散、供应链较长、冷链物流普及率低等痛点,中央厨房、冷链系统、食材基地等仍需不断升级。
放眼未来,标准化、连锁化,是餐饮业的大趋势。
随着消费者对于品牌、安全、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餐饮行业连锁经营模式将愈来愈快速发展。
且连锁餐企拥有强大的资本平台、更高的认知度和声誉、更强的食品安全控制力、更优质的菜品及服务,扩张动力也更足,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餐饮行业的整体集中度。
2.优选“天花板+标准化程度”双高的好赛道
不同餐饮业态的连锁化率有差异。
中国餐饮品类及其丰富、细分领域众多、市场极度分散,而细分赛道对于餐企的成长至关重要,造成连锁化率的差异。
按照餐饮门店类型来看,2018年正餐餐厅的连锁化率最低,仅为 0.28%,快餐厅连锁化率达 4.10%,咖啡厅/酒吧的连锁化率为 24.12%。
优质赛道的筛选标准为“天花板+标准化程度”双高。
①天花板高=市场空间大。
餐饮品类的流行和推广受到消费者口味的影响,而中国幅员辽阔、饮食文化不一、消费者口味差异大,只有具备普适性的餐饮品类,才能得到更多消费者的喜爱、拥有更广阔的消费需求、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形成又长又宽的赛道。
②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性强。
标准化程度越高的赛道,越能提高供应链效率、充分发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保障服务和品质的一致性,有利于餐饮门店的快速扩张,更能培育具备可复制性强、成长性高的连锁企业,越有机会出现大品牌。
3. 火锅和休闲快餐是具备投资价值的好赛道
火锅和休闲快餐的标准化程度相对高、消费者能普遍接受、门店翻台率提升空间大、投资回收周期短、门店网络能快速拓展,有望出现大品牌。
火锅:①深受大众喜爱,市场空间广阔。
火锅在消费群体中被接受度高,门店遍布全国,就餐环境适合亲友相聚,具备社交性,拥有可观的消费群体。
2017 年火锅餐厅市场的
总收入达 4,362 亿元,同比增长 10.29%;在中式餐饮中占据最大的市场份额,占比高达 13.7%;2013-2017 年 CAGR 为11.6%,超过中式餐饮 1.7pct(CAGR 为 9.9%)。
②标准化程度较高,有利于规模扩张。
火锅是一种高度标准化的产品,是唯一不依赖厨师烹饪技术的餐饮业态。
半自助式就餐形式,让火锅店只需要向客户提供标准化的新鲜食材和锅底,保证了食物的统一性、品质的可控性,有利于连锁门店的复制扩张。
③单店营业效率高,扩张盈利有保障。
火锅店坪效(单位面积创造的营业收入)高于其他餐饮业态,标准化菜品省掉了后厨的占地面积。
另外,火锅业菜单较固定、品类较单一,规模化采购、供应链管理可降低食材成本,整店无需厨师降低人工成本,盈利能力比一般餐饮要强。
据中国饭店协会《2018 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统计,2017 年火锅坪效排名第一,为 2.63 万元.
休闲快餐(Fast Casual Restaurant,FCR):正餐过于依赖厨师、前期门店投资大、较难实现规模化发展。
而快餐客单价较低、就餐环境嘈杂。
休闲快餐是“正餐的快餐化、快餐的正餐化“,结合正餐与快餐的优点,既比快餐有个性、就餐环境好,又比正餐标准化程度高,符合当今消费群体、特别是年轻时尚消费者的需求。
休闲快餐平均价格在 35-65 元,服务效率快速,装修风格偏休闲、较为高档,注重食品的质量和健康,且食品一般为即叫即造。
4.中美对比,中国餐饮市场头部赛道并不拥挤
有限服务餐厅连锁化运营程度更高、供应链更为规范、目标人群消费频次高、更便于餐饮门店的复制扩张,更加容易出现大市值公司,例如市值最高的餐饮企业为麦当劳(McDonald)。
而中国市值 10 亿美元以上的上市餐企仅 6 家,4 家为快餐品牌,2 家为正餐品牌,市值最高的餐饮企业为海底捞。
中国头部餐饮品牌数量显著少于美国。
中国餐饮业规模大,但大市值餐企品牌数量仍不到美国市场的 1/3。
目前中国餐饮市场,无论是有限服务餐厅还是全服务餐厅,头部企业的赛道并不拥挤,未来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中上游从无序迈向有序,供应链成熟提升产业价值
(一)中国餐饮业亟需高效供应链助力餐企发展
中国餐饮企业的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可分为三类。
①中央总控管理模式:指食材在中央厨房中粗加工之后再发到门店。
这类模式一般适用于品类较少、标准化程度高的餐企。
②单店管理模式:各自为政。
多数中小型餐厅多采用这种模式,没有固定的采购人员,单店经理或厨师长负责采购,品质较难保障。
③集团酒店 37 模式:70%指定供应商,30%自行采购。
这类模式主要受到冷链物流的影响,在全国不同区域效果不同.
中国餐饮供应链较为分散。
据中物联冷链委统计,70%餐饮企业供应商数量在 100 个以上,一般餐企采用多供应
商模式,渠道较为多元,可通过对比产品价格和质量后择优而取,以保证商品质量、控制成本、降低延迟交货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供应商过于分散、采购订单等难以跟踪管理等问题。
此外,大部分餐企会与第三方物流进行合作,比例高达 93.33%,而规模较大的餐饮企业亦会保持自建物流团队及与第三方物流合作双轨并行;餐饮企业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比例约在 5%左右。
中国餐饮业存在中等规模困境,缺乏成熟餐饮供应链。
虽然中国餐饮行业整体规模稳步上升,但餐企经营难度越来越大,淘汰率高且经营寿命短。
据美团点评《2017 年中国餐饮业供给侧发展报告》显示,2016 年已关餐厅平均寿命为508 天,关店数为开店数的 90%,餐饮行业竞争愈发激烈。
据中国饭店协会《2019 中国餐饮业年度报告》统计,2018 年餐企营业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成本占营业收入比例均有所增加,不断压缩餐企利润。
中国餐饮企业容易陷入“中等规模困境”,很多餐企在门店数量达到十几家体量时,会因传统非标准供应链模式导致成本上涨和用户体验下降。
高水平供应链提高标准化程度,帮助企业走出困境。
走出中等规模困境的方式是提升餐企标准化程度,而供应链水平的提升有助于餐企的发展。
供应链是餐饮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贯穿食品生产资源端和餐饮门店需求端。
餐饮企业的发展需要依靠供应链的支撑,高效的供应链能够帮助餐企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