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1 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新版)北师大版听听那冷雨一、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之情,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听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令人动容。

文章语言呈现诗歌化,多运用叠词,读来一唱三叹。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诵读,体会文章充满诗意的语言。

(重点)2、体味文章借听雨之感来抒发的浓浓的乡愁。

(难点)三、教学方法1、引导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沉潜到作品的深处,整体感知文章的意境美情感美。

2、提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体悟余光中先生那浓浓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回忆刚学过的余光中的诗《当我死时》,补充介绍余光中的资料。

台湾诗人、散文家,1928年出生于南京,21岁去台湾,此后,四十多年与故乡失去音讯。

再还乡时,已是64岁。

正如他自己所说:“调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是雪满白头。

”(二)初读课文1、标出文中的生疏字词,并整理初读感受。

2、全班解决生字词,并交流初读感受。

(三)听冷雨,赏语言1、作者是在哪里听雨?从哪些角度来写雨的?结合文中原句: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

分别从视觉:淋淋漓漓淅淅沥沥点点滴滴滂滂沱沱;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气,淡淡土腥气;触觉:冷雨潮湿;味觉:舔舔吧那冷雨。

2、文章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具体描写雨?你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标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或者说说喜欢的理由。

留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然后全班展示,教师点评。

(四)听冷雨,悟情感1、为什么瓦屋听雨令作者如此着迷?文中的关键句是哪一句?明确: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2、作者为什么在雨前要加“冷”字?“雨”可以表现故国之思的缠绵悠长。

“冷”有两层含义:(1)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的感受。

(2)表现作者远离大陆内心产生的凄冷孤寂之感。

北师大版八上《听听那冷雨》word教案

北师大版八上《听听那冷雨》word教案

听听那冷雨
睢宁高级中学南校梁雯【教材分析】
《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是苏教版的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慢慢走,欣赏啊”模块的一篇文章。

此模块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感情和美。

而《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无论是在感情方面还是在语言的运用方面,都是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而如果一课时的时间既分析语言又分析语言,恐怕会略显拥挤,且分析不十分透彻,所以,本节课我选取一个点,通过分析《听听那冷雨》这篇课文的语言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通过这样的分析,我就为本节课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简要了解作者余光中。

2、体会余光中在本文中的语言特色。

3、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本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北师大版
2.课堂时间管理方面有待提高,有时可能会因为讨论而占用过多的课堂时间。
3.在诗歌分析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对修辞手法和意象的理解不够到位,需要进一步加强指导。
(三)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的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可以提前布置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提前思考和准备,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2.在课堂时间管理方面,可以设置一个明确的时间表,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按时进行,避免浪费时间。
5.题型五:分析《听听那冷雨》中的艺术特色。
答案:《听听那冷雨》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对意象和情感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上。诗中通过对冷雨的描绘,传达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以及对未来的担忧和迷茫。同时,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内容逻辑关系
①《听听那冷雨》中的“冷雨”意象是全诗的情感核心。
三、诗歌结构与主题思想的关联
反思改进措施
(一)教学特色创新
1.引入更多实践性教学活动,如诗歌朗诵、角色扮演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2.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3.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在线讨论平台、多媒体教学等,丰富教学形式,提升教学效果。
(二)存在主要问题
1.部分学生在课堂讨论中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缺乏自信或对诗歌的理解不够深入。
(2)针对学生的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例如,如果多数学生在某个方面存在共性问题,可以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的讲解,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改进。
(3)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作业交流和讨论。可以组织一次作业分享会,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并互相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
(4)定期与学生进行作业反馈的沟通。可以设置作业评语,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也可以通过面对面的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调整和指导。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 教案教学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学简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美好与感动。

(3)培养学生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 领悟作者通过描写冷雨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2. 修辞手法的运用与鉴赏。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氛围。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听听那冷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让学生找出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并解释其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全班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2)引导学生讨论: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来表达冷雨的?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回顾所学的知识点。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加强语感。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让学生阅读其他描写雨的文学作品,如《雨巷》、《春雨》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对雨的描写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意写作:让学生以“雨”为主题,发挥想象,创作一篇短文,可以是散文、诗歌或小说形式。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

《听听那冷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余光中的写作风格。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能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结构,提高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2)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表达方式。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感受冷雨的氛围。

(2)引导学生思考雨水的不同形象和感受。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分析课文:(1)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 品味课文:(1)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冷雨的独特感受。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对冷雨的感受,进行片段写作练习。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点评。

四、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课文《听听那冷雨》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

2. 分析并总结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 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对冷雨的感受。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改进和调整。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课件】《听听那冷雨》(北师大)

初中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比较探究【教学课件】《听听那冷雨》(北师大)

作者简介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1928 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 湾。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
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
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199上册
细读文章 整体感知 2、这篇文章从头至尾都流露出作者对故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思念,作者选择了 “雨”作为情感表达的依托,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请大家思考讨论。 明确:“听听那冷雨”中的“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内在 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作者在最后一节写到听不到雨声,作者 的心中是失落的,其实更是为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精读文章 深入感悟 1、体会本文的意境之美。 内容上写雨,按“雨”——“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听 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盼望故乡那“六角形的白雨 (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 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纵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 抒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字词积累 (7)雨意迷离:迷离,模糊和难以分辨清楚。 (8)宵寒袭肘:宵,夜。比较,霄:云,天空。 (9)石破天惊:石破天惊逗秋雨。出自李贺《李凭箜篌引》。现比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本形容箜篌的声音忽而高亢,忽而低沉,出人意料,有不可名状的奇境。 (10)翩翩:很快地飞。轻快地飞舞的样子。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八年级 | 上册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

《听听那冷雨》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听听那冷雨》,让学生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 引导学生品味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习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

4.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意象,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意写作。

四、教学准备1. 课文《听听那冷雨》全文。

2. 相关背景资料: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雨声录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雨的气息。

引导学生谈谈对雨的联想和感受。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读课文《听听那冷雨》,感受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 品词析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分析作者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的抽象意象如何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 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鼓励学生进行创意写作,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6.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点评学生的课堂表现,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7. 布置作业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品味优美语句、运用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关注学生在创意写作中的创新能力,鼓励有独特见解的作品。

3. 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写作水平,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课堂表现,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3.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锻炼。

八年级语文上册《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听听那冷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北师大版

《听听那冷雨》(1课时)课前预习:2.读课文三遍,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

具体有:舔舐氤氲滂沱鞭挞啁啾苔藓仓颉咬啮椽(会读会写)3.积累文中的叠词不少于10个4.就自己读懂的文字写感悟,不少于两处。

相关课程标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通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

教学目标:通过品读语句把握文章情感,探究写作技巧评价任务:1能正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选取所积累的叠词写一两句话,程度较好的同学可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大家来听一段雨声,说说你听完的感受。

学生的答案一定五花八门。

为什么本文的作者听雨的感受是“冷”呢?明确:表面含义:此时春寒料峭,这是季节给人的外在真实感受。

所谓境由心生,“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哪些语言能表达作者凄冷的心境?自主学习一:读课文疏通字词及文意要求:1、初读课文,将文中标画的重要字词(音、形、意)落实到本子上。

2、将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在文中画出来,并简单说明理由。

例如:写景的句子:抒情的句子:统领全文的句子:总结全文的句子承上启下的句子:┇3、展示预习的字词及语句。

自主学习二: 赏语句品情感1、通过对文本的预习研读,你认为作者在聆听夜雨中,有哪些语句能表达自己的情感?生展示语句:(1)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2)他的思路也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3)厦门街的雨巷走了二十年与记忆等长,一座无瓦的公寓在巷底等他,一盏灯在楼上的雨窗子里,等他回去,向晚餐后的沉思冥想去整理青苔深深的记忆。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听听那冷雨》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法选择诵读法课型新授课前准备搜集写雨的名句是否采用多媒体否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时数第 1 课时备课总数第 65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引入新课,揭示目标1. 导入: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方自己的故乡,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

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

那么在这种思恋中再加上一点雨呢?一点冷冷的雨,又会怎样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2.出示学习目标(见上)二、学法指导1.动手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有关作者余光中的文学常识。

2.读通课文,勾画、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3.精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品味诗化的语言。

三、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1.查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2.读通课文,勾画、识记文中的生字词。

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惊蛰仓颉氤氲米芾羯鼓寒濑惊悸淅沥滂沱揪(揪住)锹(铁锹)啾(啁啾)愀(愀然)谈话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小黑板出示学习目标。

出示学法、学习步骤及方法,提出学习要求。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听听那冷雨》参考教案1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听听那冷雨》参考教案1

《听听那冷雨》参考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听听那冷雨》这篇诗质的散文,以听雨(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感(从美国,到台湾,到大陆)、纵的历史感(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到公寓时代)、和纵横交错的现实感(人到中年沧桑过后的洞明人生,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对永恒的理想追求)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文理之错综,是作者企图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其无碍的文才,足令读者的心情随作者的心灵转换而起落,却不会感到凌乱无章。

细读之后发现主旨、内涵很简单,都在表达作者的中国意识、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形式,解构文字,打破书写的秩序,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

大量运用中文的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

一气呵成,不能中断,是他形式上的特色,尤其在最后一句“清明这季雨”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句子的长正好表现出雨下个不停,形象上的淅淅沥沥呼之欲出。

【教学目标】1.在朗诵中感受语言的美。

2.在评点和提问中把握文章的主旨。

【教学重点】朗诵到位,深刻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朗诵到位,深刻体会文章主旨。

【教学建议】1.古诗导入。

“帘幕萧萧竹院深,客怀孤寂伴灯吟。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

”教师可以把北宋张咏的《雨夜》通过多媒体展示给学生。

导语可以设计为:这首诗的题目是“雨夜”,下雨的晚上。

作者对这雨是什么态度?(不喜欢,讨厌。

)为什么?张咏讨厌雨因为雨一声一声唤起了他无限的思乡之愁!可今天有一位作家似乎很喜欢这雨,还要我们也“听听那冷雨”。

这原因又在哪里呢?且让我们走进他的文章,听听他的雨声,听听他的心声。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听听那冷雨》参考教案2

北师大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听听那冷雨》参考教案2

《听听那冷雨》参考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涵咏品味中,培养学生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有这样的一个人,他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礼赞“中国,最美母亲的国度”;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他是谁?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余光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雨》。

二、提纲挈领,整体感知(一)破题感知1、我们接触一篇文章的时候,首先接触的是它的题目,因为,题目中往往包含着文章的主要意象,大家看看这篇文章的题目具不具备这样的特点呢?(具备)那本文中主要的意象是什么呢?(雨,而且是冷冷的雨)。

为什么要选择“雨”作为它表达情感的依托?明确:选择“雨”作意象是为了表现缠绵悠长的故国之思。

这篇文章写于1974年春分之夜,作者看到的是春雨,春雨给大家一种什么感觉?(缠绵、纷纷扬扬)同时,雨在古典诗歌中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能回忆一些我们学过的有雨的诗句吗?(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新城道中》“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韦庄《菩萨蛮》“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是的,雨,它寄托着诗人的喜悦,但是它更多的是承载着离别的相思、人生的愁苦,客愁都在雨声中。

在春分之夜,清明前后,雨勾起了余光中对家乡、对故土缠绵悠长的思念。

)为什么要强调一个“冷”字?明确:“冷”,字面上突出在春寒料峭里的雨给的外在感受,内在的“冷”则是作者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冷。

是25年没有回到祖国的深深遗憾和感伤。

(文章哪里写到了“冷”?(第一自然段)齐读第一自然段在这一段中,作者告诉我们他“冷”的原因是什么?春寒料峭的冷,远离祖国大陆而产生的内心的凄寒,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担忧。

听听那冷雨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听听那冷雨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

听听那冷雨北师大版初二上册语文教案《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

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1、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2、通过反复朗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愫。

2、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设计:(一) 课前预习1、学生自读课文,排除阅读障碍。

(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P78)2、熟读课文,划出自己感兴趣的、感到困惑的语句或语段。

(二) 第一课时目标:了解余光中的创作成就,体会文章中体现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思。

教学设计:(一) 以余光中的《乡愁》导入:1、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和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注:“乡愁”是文学创作中一个亘古不衰的主题。

余光中说:“大概作单纯的乡愁应该就是同乡会式的乡愁,就是自己土生土长的故乡,离开了若开岁月,油然而生的一种感怀,当然这中间还加上对于亲人、乡人的感情在里面,这是最基本的。

不过呢,对于读书人来讲,乡愁可能是更丰富、更复杂的一种文化感。

因为乡愁不仅仅是地理的,而且可能还包括历史的成分在里面,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情绪,甚至于要包括文化的整个背景在里面。

”2、余光中,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

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

先后任教台湾东吴大学、师范大学、台湾大学、政治大学。

期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

1972年任政治大学西语系教授兼主任。

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

1985年至今,任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教授。

【小初高学习]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 听听那冷雨教案 北师大版

【小初高学习]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 听听那冷雨教案 北师大版

《 听听那冷雨 》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这种乡情主要是通过雨声的描写流淌而出的,借冷雨抒情,将自己身处台湾,不能回大陆团聚的思乡情绪娓娓倾诉,但另一方面这种乡情也表现在他在文中化用的诗词里面,中国古典诗词的意趣在被赋予生命的冷雨中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知识与能力目标】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2、积累中国古代山水诗,品味祖国的山水之美;3、根据自己的经历,借鉴文本的表达技巧,能够写出情景交融的文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鉴赏文中的优美的语言, 品味其意境之美 。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文中蕴涵的深挚的感情 。

体会“听听那冷雨”中“听冷雨”所蕴含的深深的家国之思、文化乡愁。

【教学难点】品位语言,体悟意境。

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杜甫说“春雨贵如油”,那是暖雨的丝丝滋润,而有人却偏偏喜欢“冷雨”,他为何喜欢冷雨?他又从冷雨中体会到了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听听他对冷雨的诉说,那种独特的冷雨的感受。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作者简介: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和翻译家。

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1949年随父母去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

之后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写下散文《听听那冷雨》,正如文章中所说,他离开大陆已经25年了。

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及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

余光中是台湾现代派“十大诗人”之一。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翻译和评论的创作,他自称为自己的“四维的写作空间”,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曾经说:母亲是大陆,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

余光中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蓝墨水的上游的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魂唐魄”;“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听听那冷雨》课件

北师大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比较探究《听听那冷雨》课件

研读课文
捕捉情思 1.余光中通过雨向我们诉说了他对家乡、对故 土的思念之情,除此以外,还有没有其他不同 的情感?这些情感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研读课文
分析选材视点 感知营构艺术 这篇以“听雨”为主线的文章有没有不是 写雨景的段落呢?如果有,这些段落是不是可 以删去? 第二、三、五自线,回
听听那冷雨
余光中
情 境 导 入 学 习 目 标
整 体 感 知
研 读 课 文
课 文 小 结
布 置 作 业
情境导入
有这样的一个人,他深爱中华传统文化,礼赞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有这样的一个人,他
说:“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说“我的血系中有 一条黄河的支流”,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 新文学的史册上。他是谁?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 文家——余光中。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散文代表作《听听那冷 雨》。
的作品又都显得细腻而柔绵。代表作有
《乡愁》,诗集有《钟乳石》《舟子的 悲歌》《白玉苦瓜》等。
整体感知
基础字词
惊蛰 铿锵 zhé kēnɡ qiānɡ yín é jié lài 椽 啮 惊悸 翩翩 chuán niè
吟哦
羯鼓 寒濑 擎

piān mínɡ
冥想
qínɡ
整体感知
惊蛰: 二十四节气之一。
学习目标
1、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难点)
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3、涵咏品味中,培养对祖国、家乡以及中国文 化的热爱之情。
整体感知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台湾著名诗 人、散文家、批评家、翻译家。他的作 品风格极不统一,表达意志理想的诗一 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抒写乡愁和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听那冷雨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本文意境的特点,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诵读,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浓郁凄迷的家国愁思,以及对中华文化的赞美与眷恋。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散文的基础,并已能初步分析散文的写作方法。

但学生自主鉴赏的能力还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散文优美的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需要一定的能力去体味。

可以通过教师教授方法,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去消化融合。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听雨章节的理解把握作者情思,体味余式散文的美感。

教学难点:在诵读中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从而体会作者的一腔乡愁。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透过语言,体会作者感情
引语:刚才我们已经体会到文章的语言的确是很美,那凄凄切切的景色也很美,那么我想问大家,他的语言和景为什么能够如此美丽?
生成结论:语言美和景美都是由于情美。

“一切景语皆情语”,在他的笔下,一切的景物和感情都带上了作者的浓浓的思想感情在里头。

那么到底是什么感情呢?同学们请从课文里找出能够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

得出答案:第1段“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提醒学生注意“久违、牵连、孺慕”等词,直接抒情,写出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第2段写中国传统书法中的“雨”字传达出了一个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第4段将美国和中国的雨作对比,写出了作者对故土、对祖国的深切怀念和追思。

第12段“二十五年,没有受故乡白雨的祝福,或许发上下一点白霜是一种变相的自我补偿
吧。

”写出了一切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对故乡浓重的思念之情。

总结本文的主题意蕴:通过对台湾春寒料峭中漫长雨季的细腻描写,真切地勾画出一个在冷雨中孑然独行的游子形象,委婉地传达出一个漂泊他乡者浓重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一个远离故土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

这样的感情我们同样在他的许多诗歌中也可以看出,比如说《乡愁》和《乡愁四韵》。

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Flash版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活动2【活动】小结
故乡之于我们,就如同母亲一样。

曾经爱过,就永远爱过,永远不能忘怀。

尽管可能会因为岁月的漂泊而变得沧桑,但那曾有的思恋,却永远不会改变,因为它藏在心的深处,时不时的浮上来,温暖我们一生的梦。

掉头一去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乃此生最大的伤痛。

余光中先生曾说:“幸好那时我已经21岁,故土的记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汗魂唐魄,我在诗文中所以呼喊着狂吼着黄河长江,无非是努力为自己招魂。


今天我们从语言的角度欣赏了这篇文章美丽如画的语言以及蕴涵其中的情感,同学们课后还
可以从结构情感的角度去欣赏。

活动3【活动】板书设计
写作方法:叠词情感:对故土、祖国的深切怀念和追思
长短句对传统文化的深情依恋和赞美之情。

修辞
化用古典诗词
画面美
活动4【作业】作业设计
1、摘抄《听听那冷雨》的叠字叠词,并分析一二处。

2、有感情地朗读本文。

活动5【作业】问题探究
1、散文的语言优美,很有可读性,但透过语言去体会感情却显得有些困难,如何贴近学生,采取更有效的办法还是要继续探索的。

2、怎样通过美读来体会散文的感情?读分很多种,如何更有效地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