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政治课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摘要: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本文简要概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及其具体表现。

同时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的基本途径,总结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获得的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它不会也不可能停止不前。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从来认为自己的学说只是为认识真理开辟了道路,而没有结束真理。

他们一向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变成教条。

早在1843年,马克思在给卢格的信中就说:“我不主张我们竖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

他在指出理论的批判必须有实际斗争结合起来时还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不是以空论家的姿态,手中拿了一套现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道:真理在这里,向它跪拜吧!”。

思格斯在1886年批评当时侨居美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懂得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能推动美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杠杆,“而用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去对待它,认为只要把它背得烂熟,就足以应付一切。

对他们来说这是教条,而不是行动的指南。

”1894年恩格斯在《资本论》第二卷的序言中进一步告诫人们:“认为人们可以到马克思的著作中去找一些不变的、现成的、永远适用的定义”的想法是一种“误解”。

列宁把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的“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称作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式的定义”,认为这个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

“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

列宁这段话深刻地指明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的恶果。

邓小平同志也告诫全党:“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江泽民同志要求全党同志“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也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锐利思想武器。

不解放思想、不进行创新,就不可能把党的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前进,也就难以应对各种挑战,就有被时代进步潮流淘汰的危险。

他还发出号召:“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的、实践的、发展的观点,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发挥历史的主动性和革命的创造性、不断研究和解放新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

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不断地推向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成为不断发展的理论,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是根源于客观现实的理论;同时,还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质。

首先,它把客观存在着的现实世界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从对现实世界的研究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形成自己的理论,再将自己的理论返回到实践中去,指导社会实践,检验其正确性,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

由于客观
现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刻也不会停止运动,马克思主义也就必然随着客观现实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而绝不可能停滞不前、一成不变。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这一重要而显著的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在开始创立理论时就作过明确的论述。

恩格斯指出:“我所在的党没有提出过任何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

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从客观实际中引出理论,又紧随着客观历史进程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理论,让理论不断接受客观实际的检验,从中引出修改和发展某些论断的必要结论,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不断发展理论的奥秘之所在。

其次,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还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科学性质。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而不是带有迷信色彩的宗教神学,它的一切理论观点都是以客观事实为最后依归的,是对客观世界发展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真理,也和其他科学真理一样,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社会实践反复证明了它对社会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绝对真理;然而,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一切客观事物的真理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对社会认识的一切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又是相对真理。

因此,随着实践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必然要用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成果来补充和丰富自己,使自身得到不断发展;它的某些结论和原理也必然要由适应新的历史条件的新原理和新结论所取代。

所以,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也是人类的认识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一个阶段,体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发展过程,促使人们必须以创造性的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首先就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是对人类思想文化的全部优秀成果进行批判性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伟大成果。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还表现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后,它是在社会实践中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还表现在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马克思主义仍然获得了新的发展。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在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推翻资本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斗争中,使马克思主义获得新的发展,产生了列宁主义;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事业,领导苏联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和反法西斯战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为宣传、捍卫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具体路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国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恩格斯从开始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就注意把自己的理论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

《共产党宣言》就是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在这一结合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使自己的理论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强大的物质力量,同时又通过总结工人运动和革命斗争的经验,使自己的理论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1848-1849年革命的经验,写成了《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领导权、工农联盟、不断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理论和策略。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
阶级建立自己专政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马克思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写成了《法兰西内战》,提出了一个重要原理: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必须把它打碎,建立自己的国家机器。

这一原理发展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主义学说在其发展的进程中,每走一步都得经过战斗。

马克思、恩格斯在早期批判了在工人运动中有很大影响的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在第一国际时期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

在同这些错误思潮作斗争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增添了新的重要内容。

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

恩格斯晚年在同德国“青年派”把唯物史观庸俗化的倾向作斗争的过程中,精辟分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着重阐明了政治和思想的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问题,进一步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在对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和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创造性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起来的。

马克思对他所生活年代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材料、新问题不断进行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在殚精竭虑数十年后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从不满足已有的结论,而是随着情况的变化不断提出新的问题,总结新的思想,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是战争的革命年代还是当今和平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对我国各项事业都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而时代在进步,马克思主义也要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做到与时俱进,使其仍然保持指导地位,继续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用的贡献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进程中,在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我们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地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才能始终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产但是,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

必须清醒地看到,马克思主义在新形势下遇到了巨大挑战,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关系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重大工作紧紧抓好,始终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从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提出:“三个整顿。

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不久,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到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都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条红线,三个不同阶段分别形成了有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和不断发展。

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大会上指出:“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跟进一步,这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

我们必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抓紧学习人类社会
创造的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

”要把理论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对干部群众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研究,不断增强我们党从建立开始就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这面旗帜。

参考文献:
1. 杨倩. 浅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与时俱进. 中国观察, 2012,6。

2. 李攻. 浅析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与时俱进的基本思路. 北京: 中国青年政治院
报, 2008.
3. 申中丽. 浅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三个同重要阶段的创新和发展. 大江周刊
论坛, 2012,9.
4. 聂运麟.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版). 2010,43(5): 62-65.
5. 高成林.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 延边党校学报, 2011,26(5):4-5.
6. 黄顺彬.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安徽工业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29(2):8-9.
7. 张进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历史课题——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
发展阶段. 求实, 2012,6.
8. 冯刚. 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高校理论战线
2012,8.
9. 庄前生. 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研
究,2006,1.
10. 梁树发. 马克思主义发展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定位——纪念马
克思诞辰190周年.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