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点与防治对策分析
发表时间:2020-10-20T07:11:19.03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0年第8期作者:刘永传刘秀玲何晓丽陈悦[导读] 发生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后会损伤人体血液系统,增加并发症风险,需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职业病二科辽宁大连 116031
【摘要】目的:探析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征及防治对策。
方法:抽选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本院42例职业性笨中毒患者,分析防治前后并发症情况及外周血细胞计数。
结果:采取防治措施后,并发症发生风险9.52%显著低于干预前30.95%,P<0.05;采取防治措施后,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P<0.05。
结论:发生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后会损伤人体血液系统,增加并发症风险,需积极采取防治措施。
【关键词】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特征;防治对策
苯属于一种化工原料,具有血液毒性,可引发血液系统病变,是一种具有遗传性的职业危害病。
人体长期工作于于含苯环境内,就会诱发慢性苯中毒,发病初期机体内白细胞与血小板含量降低,随着病情发展全血细胞不断降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障碍性贫血或骨髓增生[1]。
为探析苯中毒临床特征及治疗措施,围绕本院42例职业型苯中毒患者开展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研究时间为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研究对象为42例职业型苯中毒患者,其中男性20例、女性22例,年龄区间18-60岁,均值(36.72±5.87)岁,工龄2-20年,均值(7.37±2.41)年。
参与患者工作环境内均含有苯,包括油漆、农药、石油化工等职业,且接触苯环境前患者健康状态良好,此外,药物或毒物中毒者排除。
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比较42例患者入院信息,P>0.05。
1.2防治措施
患者入院后进行相关检查,确诊为慢性苯中毒后,需脱离含苯场所,轻度中毒者转为低强度工作;慢性中毒者给予抗感染或免疫调节剂治疗,并指导患者卧床休息;再生障碍者施行丙酸睾酮干预;神经衰弱者需纠正贫血;溶血症者给予糖皮质激素;白血病或骨髓异常增生者开展抗肿瘤治疗[2]。
1.3统计学研究
本文慢性苯中毒患者数据以SPSS33.0分析,文中%表示计数资料,文中?x±s表示计量资料,验证措施x2或t。
P<0.05,组间数据差异显著。
2 结果
2.1分析采取防治措施前后并发症风险
采取防治措施后,苯中毒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52%低于防治前30.95%,差异对比,P<0.05。
如表1。
3 讨论
苯是一种油状液体,存在特殊香味,具有致癌性,广泛存在于农药、油漆等产业中。
临床尚未明确慢性苯中毒发病机制,且无特效治疗方案,因此对于此类患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
在工作环境中,苯主要以蒸汽状态存在,因此可经呼吸道进入人体,也可被皮肤及消化道吸收。
长期在此环境内,吸入苯含量过多时,可诱发造血系统异常等全身疾病,典型症状为头晕、头痛、乏力,病情严重者伴有植物神经紊乱。
目前部分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情况,加上工作人员防护意识较差,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风险。
因此,需加强苯中毒重视程度,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苯对人体危害。
实际工作中,想降低慢性苯中毒风险,可将纯苯替换成毒性较低的甲苯或二甲苯,同时维护生产管道,强化防护设备,引进密闭设备或隔离苯区。
总结来讲,可通过以下措施防治慢性苯中毒:政府部门需落实相关职责,做好企业监管工作,对于部分违法企业施行处罚政策;企业自身强化职业管理,落实有效防护措施,培养工作人员责任感及防护意识,定期为工作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降低苯中毒对人体影响;相关部分需创建完善保障体系,对于经济实力低的中小型企业,由于此类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需完善相关工伤保险政策,发挥工伤保险在基层工人中的价值[3]。
结合本次研究,采取防治措施后,苯中毒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且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均显著升高,进一步表明采取科学防治措施,可降低职业性慢性苯中毒风险。
综上所述,对于职业性慢性苯中毒患者,基于临床特征施行针对性防治措施,可有效降低苯对人体损伤,缓解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符合慢性苯中毒患者需求,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刘瑞平.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发病特点及临床防治措施[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01):88-90.
[2]孙远东,宁琼,谷晓新.关于职业性慢性苯中毒发病临床分析及防治探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8,000(014):35.
[3]李培茂,张艳芳,王佃鹏,等.职业性慢性苯中毒49例临床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7(0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