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因
土地退化,如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 城镇、工矿、交通建设占用 生态退耕,如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发展 危害
开源:矿区复垦;提高中低产田生产力
对策
节流:保护耕地质量;严禁破坏和肆意占 用耕地;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 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二、直面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存在地域差异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国家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
一般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 很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
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 国家
发达国家
环境污染 过度消耗资源
二、直面环境问题
4.环境问题发展趋势:全球性的问题
成因
自然原因:降水少;蒸发旺盛;地表径流 缺乏;气候异常;水质差(酸碱/硬度)
人为原因:人口众多,工农业发达,用水 量大;浪费严重;水污染
开源:兴修水利;收集雨水;海水淡化
对策
节流:节约用水;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 水农业;循环利用水资源;虚拟水战略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 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
影响
物质 人类 废弃物 能量 社会
反馈 作用
环境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 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 和能量
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 的废弃物要排放到环境中
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 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时,人类向环境 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就产生了环境问题。
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 资源短缺
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
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 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 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 现污染加重趋势。 (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解答有关环境问题原因的思路
(1)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 染和酸雨。②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 加剧了大气污染。③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 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
成因 自然:地形平坦,水体更新慢
危害 对策
危害人体健康,鱼虾死亡,破坏湿地,水资 源短缺
建立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实行清洁生产,促进城市水资源循环利用 加强水质监测,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监管 保护水源地,保护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
增进吸收:植树造林;固碳 适应:培育新品种作物;加强水利建设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原因: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
人为:燃煤;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扬尘 成因 自然:逆温(无风,无对流)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
生物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过度狩猎;环 成因 境污染;自然灾害
遗传多样性减少,食物链甚至生、海洋等生态系统; 禁止捕杀、贩卖、使用野生动物制品;设立 休渔区、休渔期;治理污染,改善水质;人 工保育;设立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严格 执法
成因
城市污水排放入海 向海洋倾倒垃圾 石油泄漏
危害海洋生物和鸟类,破坏海洋生态系统, 危害 最终通过食物链富集放大作用危害人体健康
对策
及时清理泄漏的石油 清理海洋垃圾,做好污水回收处理 加强法律监管与环境监测 加强国际合作,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视角一 以坐标图形式考查大气污染
1. ( 2019 ·江苏地理, 13~14 )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 多 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 ) ~ ( 2 )题。
成因 过度开采;浪费严重
影响经济和社会正常发展 危害
对策
开源:加大勘探力度;研发替代资源;开 拓国际进口渠道
节流:提高资源利用率;资源回收;产业 升级,发展旅游、金融、高新技术产业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 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资源分布不均,缺乏常规能源 成因 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巨大
生活垃圾;生产、建筑垃圾;矿渣 成因
危害 对策
危害人体健康,污染空气、水源和土壤
建立垃圾分类、回收、无害化处理机制 提倡适度消费,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 实行清洁生产,使用易降解环保材料,减
少使用塑料制品,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及时清理垃圾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人地关系:指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1.崇拜自然阶段
时期:采猎文明 生产力水平:水平低下,发展缓慢 主要环境问题:环境改造能力微弱 人地关系:恐惧和依赖,人类适应自然环境
2.改造自然阶段
时期:农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生产力发展、灌溉和耕作技术发展 主要环境问题: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 恶化 人地关系:环境科学萌芽
【例1】
[2015·课标Ⅱ,37(3)、(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 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资源短缺 原因:资源索取 大于 资源再生 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短缺
(2)分析人为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 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 ②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 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 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
影响国家能源安全,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 危害
对策
开源: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发展水电或核 电;研发和推广新能源(如太阳能、风能、 可燃冰);开拓能源进口渠道
节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能源利用率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原因:过度砍伐 、过度放牧 、 过度捕捞 、不合理用水 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
Environment 环境 污染加剧 生态破坏
Development 发展 经济落后 发展需求强烈
可持续发展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二、直面环境问题
3.环境问题分布特点:存在地域差异 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地区
环境问题
形成原因
城市
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如大气污染、水污染、 噪声污染等
由于交通、工业活动和 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 造成污染物的集中
农村
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 如水土流失、荒漠化、 土壤盐碱化等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 强度过大
危害人体健康 危害
对策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减少 煤炭消费);提高能源效率
提倡公共交通,绿色出行;合理规划城市 交通,减少拥堵;提高油品质量
工业清洁生产;工业废气处理、回收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环境污染 表现: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等
人为: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任意排放;大 量使用农药、化肥;向水里倾倒垃圾
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 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 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
(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①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 ②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 ③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 ④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 ⑤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3.征服自然阶段
时期:工业文明 生产力水平:发展速度惊人,较高 主要环境问题: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 化,局部地区环境污染演变为公害 人地关系:人类试图成为环境主宰
4.谋求人地协调
时期:现代文明时期 生产力水平:达到较高水平 主要环境问题:人口激增、资源短缺、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人地关系:和谐轮——可持续发展
自然:降水丰富(多暴雨);坡度大,水流 速度快;岩石松散,地表植被稀少
成因 人为:植被破坏,如过度开垦、滥砍乱伐
危害 对策
影响农业生产,导致贫困
植树种草,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防治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 控制人口 多途径解决农区的能源问题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内涵:
可持续发展原则:
目的
条件
基础
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Population 人口 人口众多 人口素质低
R esources 资源 需求大 利用率低 人均资源量小
自然:降水稀少,风沙活动强烈;气候异常
成因
人为: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不 合理用水、工程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危害 对策
影响农业,导致贫困甚至威胁村庄和城镇 加剧沙尘天气
植树种草,通过生物和工程措施进行防治 调整农业结构,退耕还草,建设人工草场 控制人口,多途径解决农区的能源问题 合理用水(采用喷灌、滴灌)
二、直面环境问题
2.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生态破坏 表现: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变暖
人为原因: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破坏植被 成因 自然原因:地球气候变化
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高山冰川消 融,改变水循环;造成农业减产;生态系统 危害 恶化;极端天气增加;能源消耗增加
对策
控制排放: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 控制甲烷排放;提倡低碳生活
2021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考点大通关
39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 解读考纲 分析考情
考纲点击
分解解读
命题趋势
1.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 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 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 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 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 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1.了解环境问题的概念与 利用小区域具体环境或 类型,分析人类面临的 可持续发展案例,考查 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 运用知识分析具体现象 2.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 的成因、运用人地协调 念和内涵,举例说明可 观提出解决措施的能力。 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3.理解循环经济、清洁 生产的含义,掌握协调 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解决环境问题措施的思路
主要问题
具体措施
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废弃物
净化处理后达标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 环境污染
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
合作
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停止和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生态破坏
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
(2 )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 SO 2 浓度 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 A. 能源结构 B. 人口密度 C. 资源条件 D. 出行方式
(1 )两地区的城市大气 PM2.5 浓度一般在 10 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 ( ) A. 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 B. 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 C. 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 D. 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