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结:如何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如何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
第一篇:小结:如何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
小结:如何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
小结:如何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分享
一次午餐后,蛋蛋拿出一个会亮灯的小飞机,小朋友看见了很喜欢,都很想玩玩,可蛋蛋说:“是我的,不给你们玩。
”小伙伴们很失望地说:“蛋蛋是个小财迷鬼,我们不理
他!”,老师问蛋蛋:“自己的玩具只能自己玩吗?”蛋蛋低头不说话,仍然把玩具抱得紧紧的。
我觉得这是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的好时机,便立即到大班借了一个非常好玩的飞天魔棒,当着孩子的面上下摆动起来,孩子们的注意力全转移过来了,争先恐后地说:“老师,我想玩。
” “老师教我们玩吧!”蛋蛋也跟着叫:“我要玩!我要玩!”我对着蛋蛋说:“飞天魔棒在我手里,你想玩该怎么办?”蛋蛋毫不犹豫地说:“向您借呗!”“我不借!”我做出一种趾高气扬的样子。
蛋蛋说:“我只玩一下就还你,不会搞坏的!”“我不想借给你”,我仍然坚持着。
看到他很失望的样子,我紧接着问:“你没有借到玩具心里怎样想的呢?”“你不给我玩,我不高兴。
”孩子们也异口同声地说:“我们也不高兴!我对蛋蛋说:“你看,小朋友们都同你一
样不高兴了,自己的玩具只能一个人玩吗?”经我这一问,孩子们议论开了,帅臣说:“玩具可以大家玩。
”默默说:“我的好玩具也给院子里的小伙伴玩。
”……蛋蛋不说话了,他把手里的小飞机塞给了帅臣,说:“给你玩吧,不要搞坏了、”我高兴地把飞天魔棒给了蛋蛋。
看着大伙儿高兴地玩在了一起,我建议小朋友只要愿意,可以带玩具来幼儿园玩。
第二天,各种好玩的玩具出现了,大伙高兴地互相交换着玩。
后来,大家便还讨论可以借别人的玩具回家玩和爱护玩具的办法,还决定每星期五为分享日,大家可以一起分享玩具、图书、故事磁带……这种愉快的自愿分享活动让孩子之间的友谊更加深了。
【反思和分析】
分享是幼儿不容易做到的事。
对于幼儿来讲,分享是不能独占,是把东西给了别人,容易产生被剥夺的感受,年纪小的幼儿会误以为东西再也回不来了,所以常常产生抢争之类的纠纷。
案例中蛋蛋不愿与人分享玩具,引发了与同伴之间的矛盾,我抓住此教育契机,及时创设了分享玩具的情境,引导明明通过角色换位来体验,感受被别人拒绝的失望心情,感受分享给别人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成人不要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看作是自私,而应该看到这是孩子的正常行为,要加以耐心引导,分享是自愿的不能强迫。
孩子有权对自己的东西
做决定,所以我采取的是引导和鼓励幼儿分享的教育策略,激发幼儿的分享动机和行为。
这样孩子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养成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
那么在遇到类似的问题的时候我们怎样让幼儿学会分享呢?
【教育策略】
1、让幼儿分享情绪,盛受到他人的关爱,体会他人的心情,学会控制情绪,自己解决问题。
让幼儿将感受表达出来。
案例中我几次提问,鼓励幼儿表达被拒绝分享的心情,也让每一个幼儿都去体验分享行为带米的快乐。
理解、接纳幼儿的感受。
当幼儿伤心时,当老师的要蹲下来抱着他的肩头说:你为什么伤心了,给我们说说吧!要耐心地倾听幼儿的心声,让他们从成人的理解中得到安慰。
让幼儿理解别人真实的情绪情感。
如“老师今天生病了,身体不舒服,小朋友们说话小声些好吗?”来感受别人难受时的情绪。
关心同伴,学会关怀别人:碰到同伴生病或受伤了,问问孩子:你生病时最想小朋友为你做什么,我们可以为他做什么呢?在幼儿发生冲突时,引导他们理解彼此的感受。
鼓励他们用情境再现的方式,说出自己的理由和心情。
如:小朋友并不知道你为什么生气,你能告诉他吗?
2、幼儿感受合作、分享的意义。
组织参加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
如:集体制作—件东西——
汽车,,先讨论车子的各部分用什么材料来做,再进行分工,确定谁做哪一部分……这样能使孩子意识到大家一起做事、玩游戏的快乐,逐渐学会更好地与人合作。
及时描述幼儿分享的行为。
要具体地描述幼儿究竟做了什么事,使他以后能够重复这样的行为,如:你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样做非常好。
你把那本你最喜欢看的故事书借给小伙伴,你是一个大方的孩子。
评价幼儿分享行为对别人的影响,鼓励幼儿的分享行为,如:涵涵用了你借给他的蜡笔,他的画漂亮多了,这是你的功劳。
让孩子享受帮助别人的开心,明白他的分享行为对别人的意义。
3、分享学习和经验,享受分享的快乐。
分享发现的快乐。
认真倾听孩子每天的新发现,利用晨检、餐前等过渡时间,让每个孩子有机会向大家说说自己遇到的开心事,如“我的新发现” “我听到的新故事”,旅游归来,和小伙伴一起分享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欣赏照片和当地的旅游纪念品、土特产等。
讨论文学艺术作品中人物情绪变化的原因,如:孔融为什么让梨?他是怎样想的?分享成长中的变化。
把孩子成长的照片制成册子,和同伴一起分享成长的快乐。
互相展示和交流体验。
带自己喜爱的图书、故事磁带来大家
一起听,讲述自己的感受;活动中教同伴做自己喜欢而会做的手工,鼓励孩子展不自己的作品。
利用一些机会,带孩子到父母的工作环境中去了解家长的工作情况,回来后交流感受。
4、创造机会,让物品成为幼儿分享的“桥梁”。
分享食品。
分水果时给不在的孩子留一份;带来的东西好吃,让其他小朋友也一起尝尝;郊游时,幼儿自己带来的食品可以互相分享;为同伴过生日,大家一起分享生日蛋糕;有好吃的东西,提醒孩子想着带些回去给妈妈爸爸尝尝。
分享物品。
当孩子带来玩具或图书时,教师可以说:“真棒,小朋友—定很想和你一起玩。
”“你用你的跳棋教大家玩,好吗?”“你做的小飞机真好,能给大家多做几架吗?”
5、懂得感恩,学会体谅父母。
在家里学会分享,是幼儿摆脱自我中心的第一步。
所有东西都应该大家分享。
除了一些孩子必需的营养品,不要给孩子开小灶;父母吃什么,孩子也跟着吃什么。
妈妈分食品时,不要先让孩子挑,而是先给老人。
不要只给孩子买东西。
购物时不要只考虑孩子的需要,“我们先去买爸爸要的衬衣,然后给你去挑鞋子,好吗?”“你需要买鞋,爸爸需要买衬衣。
爸爸想让你先买鞋,他等一段
时间再买衬衣。
你该谢谢爸爸。
”
应该教孩子学会放弃自弃的一些利益,满足家人的需要。
即使家庭经济比较宽裕,也要这样做,不要让孩子认为他的需要永远是第一位的。
第二篇:小班幼儿如何学会分享
小班幼儿如何学会分享
和小班孩子们一起生活在这个温馨的小家里,我觉得我很幸福。
分享是一种重要的亲社会行为,同时也被我们视为一种美德——我们赞赏愿意分享的孩子,夸奖他们的慷慨、大方和友善。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怎样去教育一个从小被娇生惯养的孩子,这是一个大家都值得探索和深思的话题。
我经常会发现幼儿流露出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倾向,他们“霸道”地认为:“我喜欢的东西就是我的!”这显然不会受集体的欢迎,也不利于他们健康的成长。
不过,幼儿在交往中似乎更多表现的是相反的行为:牢牢守护自己的东西不愿意别人去动它,自己不玩的东西也不让别人来玩,感兴趣的东西总想占为己有……因此孩子间总会因发生争抢而冲突不断。
有一次我发现文凯小朋友在活动时,经常和大家闹得不愉快,
不是哭就是大闹一场,老师怎么调节他都不高兴,问了和他在一起玩的小朋友,他们告诉我说:“文凯抢玩具,他不给我们玩,东西都拿在自己手里,我们大家都玩不到了,他都不给我玩还打我呢!”听了孩子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原来是他把玩具都揽到自己手里,不愿意和大家交流和沟通。
这样小朋友都不敢接近他。
我看了看了坐在旁边小椅子上的文凯,还在那里张着嘴巴大哭,我轻轻地走到他跟前,蹲下来问:“文凯你看一看,别的小朋友玩得快乐吗?”(快乐)那你快乐吗?(我不快乐,他们都不给我一起玩,还要我手里的玩具)文凯你看一看,你的几个小伙伴们在那里干什么呢?他告诉我说:“在那里说话呀!”他们有东西玩吗?没有(这时他低下头),看着自己口袋里的玩具很不高兴,我想请你把你口袋里玩具和大家一起玩好吗?他说话的时候,自己还是低头。
这时我对着其它的小伙伴说:“瞧,文凯现在要和大家一起玩了,你们高兴吗?高兴!其它几个孩子一起回答我,这时的他愿意把自己拿的玩具,分给其它小伙伴们玩了。
事后,我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利用文凯的这件事,把文凯请到我的故事中,这样让文凯在听故事时知道自己这样做不对,最后,小朋友知道文凯愿意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和同伴们一起分享玩具,我问其它幼儿,你们愿意和文凯一起做游戏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愿意!”文凯的小脸蛋上也有
了微笑,这时,我们一起唱了《找朋友》这首歌,有很多孩子都愿意主动地去与文凯做好朋友。
我利用故事把这件事说给大家听,让孩子知道会分享的孩子,能够得到大家的喜欢,如果不愿意和伙伴分享玩具,会得到大家的排斥。
还运用了《找朋友》这首歌,让文凯小朋友知道周围的小伙伴都有同情心、爱心。
当你孤独的时候,大家都愿意和你做好朋友,在玩玩具时主动去鼓励孩子,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让他们主动地交换玩具玩,这样对培养他们分享玩具时,有很大的好处。
孩子总喜欢老师的表扬。
因此,不管是物质享受还是情感享受,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及时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幼儿就会愉快、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行为,逐步内化为幼儿自身的意识。
所以,幼儿的分享行为的形成确实离不开外部激励。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性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
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的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
第三篇:引导幼儿学会谦让与分享
引导幼儿学会谦让与分享
内容摘要:
从“孔融让梨”到“李小多分果果”都充分体现了谦让与分享的教育思想,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然而在实际生活教育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做不到将大梨子留给他人。
幼儿能否理谦让与分享的道理,真正做到主动自发的与他人谦让、分享的行为呢?从小培养幼儿的谦让、分享观念,有利其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的要求。
分享对于幼儿来说,仅仅是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不经意间流露或者发生与同伴交往的一种形式。
而谦让,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谦让与分享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
一、案例描述
1、徐雯是小班的小朋友,性格比较内向,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有一天,我带着小朋友们去玩滑滑梯,孩子们都格外的兴奋,一个个都恨不得把滑滑梯抱进怀里。
只见好几个孩子在滑梯小楼梯口挤着,都互不相让,我走到孩子们面前说:“我看谁是个懂得谦让的好孩子?”雯雯就退到了旁边等其他小朋友先上,可是这一等却等了很久,孩子们总是一个接一个的挤在口子上。
雯雯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开了,不情愿地玩着别的玩具。
2、过了几天,雯雯的妈妈从老家带来了些果子,她想让雯雯分给小朋友们吃,让小朋友们更喜欢雯雯,多和她玩。
可是一上午过去了,徐雯一直把果子放在书包里不肯拿出来。
我抱着她问:“你怎么不把果子分给小朋友吃呢?”她怯怯地说:“我不会分。
”然后我就告诉她,可以一人一个,也可以多分些你喜欢的小朋友,由你自己做主。
最终雯雯把果子拿了出来,分得很慢,小朋友们都等不及了,我小声的提醒她:你找个好朋友帮你一起分会不会快些呢。
她左右看看,叫来了好朋友冉冉,很快每个小朋友都分到果子了,大家都很开心。
我借此机会引导孩子们:雯雯愿意把自己的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真棒,你们应该对她说些什么呢?所有的孩子们都用赞赏的眼光看着雯雯说:谢谢雯雯!雯雯也开心地笑了。
二、分析与反思:
案例1让我思考到一个问题:谦让是一种良好的品德行为,但是不是应当发自内心呢?幼儿年龄尚小,固然需要老师的教育,但像徐雯这样的谦让究竟叫不叫谦让?这种做法对其本身的成长发展究竟有多大意义?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分享行为包括自发分享,诱发分享,被动分享。
案例1即属于被动分享。
被动分享行为产生最初,在老师要求下共同分
享,或在幼儿强迫下进行的“分享行为”幼儿不懂得同伴间玩玩具的规则:大家一起玩。
在老师得被迫下,被动地与其他幼儿产生分享行为。
有的幼儿过于胆小,如:徐雯退出楼梯口让别人先上,只是稍微作出反应,却也只能被迫地产生“分享”。
这样“分享”使一方愉快,一方愁。
而诱发分享行为使在幼儿初步理解“分享”,却又在道德认识水平低的情况下,产生利他行为。
在平时的游戏中,幼儿往往会为争抢玩具而大大出手,在建立了“不许随便拿别人的玩具”这一规则下,幼儿的争抢行为得已制止,教师进一步主导幼儿向其他幼儿“借玩具”产生另一种规则:在别人同意下,拿走玩具。
因此,这样诱发,使得幼儿都愿意与别人来分享他的积木,这时也抓住时机进行礼貌教育。
教师在发挥幼儿的主导性。
积极性,能动性,注意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探索分享行为的过程中,幼儿的分享慷慨程度会不断提高。
这时自发分享就会产生其中、当幼儿发现某一幼儿正在为一玩具而苦苦另一幼儿借时,他会主动拿出来说:我给你玩,在尝试分享图书时,幼儿会主动的提出;我要和好朋友一起看;或者幼儿间相互商量说:我们一起看这本书吧!此时的自发的分享就以成为幼儿间社会交往的手段。
其次,经验告诉我们,要让幼儿分享是比较容易的,而谦让对于幼儿就不太容易接受。
要使幼儿达到能够自觉谦让,实
非易事,因为不但要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还要有这种品德形成的情感态度,即要乐意去做。
所以这是一个涉及到幼儿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
在实际工作中,教师往往笼而统之地把分享、谦让混作一团去处理,使本来易于解决且对幼儿十分有利的教育机会就失去了。
如两个幼儿争夺一本图书,我认为,如果以两人一起看的解决方式处理,就更利于幼儿的健康心理与品质的培养,因为既解决了矛盾冲突,又培养了幼儿合作共享的情感。
在对幼儿进行谦让教育时,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循序渐进地去实施,对于较小的幼儿可尽量满足其心理需求,以分享教育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可在满足其心理需求的基础上,逐渐教育其学会轮流玩、轮流使用。
如班上添置了新玩具、新图书,幼儿都想玩、看,教师可引导幼儿想想在人多玩具少的情况下,如何都能玩到新玩具。
如可采取先轮流玩的办法,再由此过渡到谦让。
再次教师在教育幼儿谦让的同时,也应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作考虑。
一个人的良好品德不仅仅是谦让,诚实、勇敢、自信、热情、友爱、好问以及活泼开朗的个性品质都是不可忽略的。
案例1中徐雯的行为就说明过分的谦让有时反而会成为一种懦弱,甚至对自己丧失信心。
或许罗杰斯的无条件积极关注能给我们一点启示,以孔融让梨为例:
我们把大的梨子与小的梨子都放在孩子面前,可以告诉孩子
什么时候选大的,什么时候选小的,我们还可以把我们大人的选择告诉孩子,并告诉他原因,我们也可以告诉我们希望孩子选择哪个,但是,最后的选择是由孩子来做的,那时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关注孩子的选择。
谦让和分享,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始终将谦让与分享作为幼儿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去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
然而在人们对知识、对学习、对教育重新进行思考的今天,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却不免又使人
困惑、令人深思。
第四篇:学会与他人合作
学会与他人合作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商人赶着驮了货物的一头驴和一匹马在沙漠中行走。
驴对马说:你帮我分担一点吧,我累得快不行了。
驴终于累死了。
主人就把驴身上的货物卸到了马的身上。
驴的教训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这就是我今天要讲的话题――学会与他人合作。
驴的教训很显然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合作很重要。
我们想一想,如果当初马答应了驴的请求,结果还会是这样吗?其实很多时候,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个人是小,合作是金。
一个巴掌拍不响,两个巴掌响遍天,想必也是这个道理把。
常言说:“人心齐,泰山移。
”一项建筑,一个人不能完成,
一场球赛,一个人打不了,合作是成功的土壤。
正是因为成功的合作,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才发明了镭;正是因为有了成功的合作,我们北京2022申奥才能成功。
现在的时代,是一个交流广泛的时代,是信息和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的本领再大也不可能全面地接受快速更新的知识,只有与别人合作,学习别人的长处,才能有所成功,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只有最会与别人合作的人才能成功舞台的主角。
合作是比知识更加重要的能力,我们小学生,就要学会与老师合作,与同学合作,与朋友合作,与爸爸妈妈合作。
时刻准备好一颗待发的心,捧出你的真诚,伸出你的双手,与他人携手共进。
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就迎来我们朝思暮想的“六一”儿童节,同时将举行我们码头小学的“第一届美育节”,我们正在轰轰烈烈为了这两个节日而忙碌着、准备着,我们看到有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合作,看到了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合作,看到了我们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合作,正是这种合作,我们才会在节日中奉献精彩的节目。
同学们,就让我们一起乘着合作的翅膀,通向成功的彼岸吧。
第五篇:让幼儿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最终版)
让幼儿感受与他人分享的快乐
分享是一种社会性行为,是社会发展所要适应和需要的。
幼儿通过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所渗透的分享活动,感知分享的真正含义以及由分享所带来的快乐。
从而使幼儿自发的愿意与他人分享,发扬这种传统的美德,并成为有利于社会的人。
当然,分享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行为,也是一种传统的美德,是幼儿之间团结友爱、相互关心,爱别人的最高层次的表现。
我们赞赏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的孩子,赏识他们的慷慨大方。
从刚入园到现在中班,我们已经开展了2年的分享意识的培养了。
原来经常目睹孩子们时常争抢玩具的现象,而现在的孩子们会很乐意的把自己的玩具与小朋友一起玩或者轮流玩,大家争抢玩具的现象逐渐变少了,而且还有好多孩子把自己家中心爱的玩具带来幼儿园与大家一起分享,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好多。
看到这一切的变化作为老师的我感到非常的欣慰,因为孩子们知道了分享的涵义,知道分享给大家带来的快乐是无法替代的,他们也十分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
在这两年里如何将在家长怀里娇惯、自私、甚至霸道的孩子培养成乐意与他人分享的幼儿,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让孩子们理解分享的含义。
要让孩子学会分享先要让孩子理解分享的含义,只有在理解
的基础上孩子们才会懂得其真正的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利用讲故事的形式给孩子渗透分享的涵义。
当孩子们被故事的情节所感染的时候他们已经深刻领会分享的作用。
这样就是枯燥无味的大道理很容易的被孩子理解接受。
每当听完一个故事后会让孩子们设身处地的考虑故事主人翁的心情:他会怎么想呢?他这样做对吗?还有小朋友会和他做朋友吗?他改正了没有?有好朋友和他一起玩了吗?另外我常常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表演:你正在玩的玩具,别的小朋友要玩,你会怎么样?通过幼儿对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教师的正确引导,使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感。
其次:老师、家长在生活中树立榜样。
1、家长方面: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观察的对象。
所以作为家长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注重自身的素质的提高。
让自己言行举止积极方面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
(1)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分的溺爱,使孩子养成了吃独食的霸道思想,不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食物。
孩子有时在是好吃的时候偶尔主动会给家长吃,这时家长会说:“好孩子我们不吃,还是你自己吃吧”。
长期下来就养成了孩子的独享主义,认为爸爸妈妈不吃,也不喜欢吃,自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