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第一讲紧扣六要素,把握文章主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叙文阅读方法指导
第一讲:紧扣“六要素”,把握文章主体。
一、知识指要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
记叙文有“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把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结构,理清事情发生、发展的脉络。
一般来说,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六要素都很齐全。
在六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记叙文的主要内容。
1、时间(即事情发生的时间),可以是具体时间;也可以是大体时间。
2、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可以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3、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既包括人,又包括物。
4、事件(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读记叙文,把这些都弄明白了,才算读懂。
二、考点题型:
考点一:指出记叙文的六要素。
考点二:根据记叙要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三、技巧点拨:
1.分析六要素的作用:时间是为了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地点是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人物和事件,可根据写作意图和写作重点来确定其作用,如果以前者为主,事件就是为突出人物服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如果以后者为主,人物则对事件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至于结果,往往是为了消除悬念,而起因、经过则是为了使文章更加充实可信。
(①时间:以……的时间为序(或线索)来写,使记叙的过程更清楚。
②地点:以……的转换为序来写,为人物提供活动环境。
③人物:以……的活动来写,推进故事情节向前发展。
④事件:以……的事件来写,突出人物形象,使人物有血有肉,丰富鲜明。
)
2.记忆口诀: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第一要素是时间,年、月、日、时写清楚;第二要素是地点,要写环境和住处。
第三要素是人物,不写人物是糊涂,第四要素是起因,为何发生找原因;第五要素是经过,来龙去脉写清楚;第六要素是结果,交代结局别含糊。
记叙文记事六要素,大家千万要记住。
文章要具体,主题才突出。
四、课内链接:如《风筝》(语文版七上第四课)一文中第四段。
④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现了他。
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
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
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
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论长幼,论力气,
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1.指出文中的六要素:
时间:有一天
地点: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小兄弟
起因:我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在后园拾枯竹。
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他在偷偷地做风筝,折断了风筝的翅骨,踏扁了风筝的风轮。
结果:我得到完全胜利,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2.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第④段的内容。
答:“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3.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答:文章说的是小时候,“我”不准小兄弟放风筝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行为十分粗暴。
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后,认为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
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四、答题模板:
1.写人的记叙文就可以概括为:什么人怎么了。
格式:人物+结果(简单来说,就是写了那个人的什么品质或性格)
2.写事的记叙文概括为:什么人干了什么事,最后怎么了。
格式:人物+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就是说,要在文中找出六要素,如果文中没有提及到地点或时间,则可以忽略)
3. 复述(补全)故事情节:情节=主要人物+事件(故事的意义);或者:情节=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五、例题指引:
例一:飘向天堂的琴声
去年暑假,我应邀去一所老年大学代授琴课,一个星期后,一位瘦削、白皙,长着两道剑眉的七十岁左右的长者要插班学二胡。
他斜挎着琴盒站在教室门口,看上去有几分疲惫,眼睛还有些微红,但他执意说想学琴,能跟上。
并且一定要我把他安排在临窗的那个空位上。
那个空位曾是一位六十多岁女学员的座位,一个月前她因为晚期肝癌去世了。
老人的头发雪白,还鬈鬈的,像电影演员秦怡。
她学了两年二胡,拉得已经很专业了。
据说她喜欢二胡已经到了一天不拉心里不安,一晚不拉无法安枕的地步,老伴戏称她是“琴痴”。
说也奇怪,自从这位“插班生”来了以后,我常常在他身上看到“琴痴”的影子。
这位老先生拉得也很认真投入,从执琴到运弓,不懂就问。
除此之外,他还央求我每周给他多加一小时的“小课”。
“我交补课费。
”他一再央求。
在这儿学琴的老人大多很执著,有时像个孩子。
就这样,每周两次四个小时的大课后,别的学员放学回家,他留下来继续学。
半年后他已经能很熟练
地拉《雪绒花》了,而且我发现每次他都要在我离开教室后很认真、很投入地从头至尾拉一遍《雪绒花》。
他拉的节奏流畅,音色优美,但不知为什么,节奏总是比平时处理得慢半拍,绵长而低沉,像是一个人在对另外一个人倾诉,深深浅浅地低回在我的心头。
有一次,我从办公室出来想回家,教室里又响起《雪绒花》缓缓的琴声。
我翘首从门上的玻璃往里看,发现老先生端坐着,面朝外,忽高忽低忽远忽近的琴声从他的弦上汩汩地流出。
飘向窗外,而窗外已是暮色渐浓,几片云悄悄地隐去,似乎怕挡住琴声飘向更远的天际。
忽然,琴声戛然止住了,我看见老先生抱住琴杆,双肩抖动,既而,我听到嘤嘤的啜泣。
我推门进去,老先生端坐未动。
当我低声询问他时,他突然抱住我,一阵大哭,他哭得像个孩子似的对我说:“我太想老伴了!我天天练琴拉琴,就是想让她听见,让她高兴,让她知道我想她……她去了天国……”后来我知道,他的老伴就是那位头发雪白还鬈鬈的“琴痴”。
1、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解析: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
把这几个基本要素用词语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本文的人物是学二胡的长者,事件是学二胡,表达对老伴的思念之情。
把这些连缀起来就是答案:一位70岁左右的长者坚持插班学二胡,以他的琴声来让去世的老伴高兴,来表达他对老伴的思念之情。
例二:一百元的旅程
“得知你家困难,寄钱一百略表寸心。
”不行,不行,他一笔画掉,拧眉沉思片刻重新写道:“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治病要紧,别拖了。
”不行,还是能看出来。
他用笔敲一下头:怎么措辞才好呢?
“已经下班了。
”邮局的营业员催促。
“就好。
”笔尖在汇款单附言栏划动着:“不要问钱从哪里来,把它用在最紧要的地方吧。
好心人。
”
走出邮局,他长长地吁了口气。
到学校快一个月了,妈还病着么?唉,妈怎么就不听劝呢?不能怕花钱就不治病呀!爹竟帮妈说话,难道没看见妈病痛的样子么?以后会治,总是以后,以后是哪一天呢?他叹了口气。
来城里上学时,爹非要把最后的五十元钱再给他带上。
那怎么行呢?我带得已经够多了。
你说别人家的孩子一学期花多少,这哪能比呢?我不是他们,咱家也不是别人家呀。
真的够了!爹,你别难过,妈看见又要流泪了。
我会吃好的,会看护好自己,会常给家里写信。
他眼里闪着泪花,扭头看看身边,行人匆匆,没有人注意他。
开学后,学校评学习标兵。
他没有想到学校一下子奖给他一百元!拿到钱,他第一个念头就是把这钱给家里,让妈妈治病。
但是怎么寄呢?想来想去,他决定以“好心人”的名义把钱“捐”给家里。
有了这一百块钱,再借点儿,妈总可以去看一下病买些药了。
对,一定要让妈去治病,不能再拖了。
得写封信再劝一下他们,今晚就写!他想着,似乎妈已经去了医院,病也已经好起来了。
他脸上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太阳的余晖快褪尽了。
火烧云在不断地变幻着形态。
看,那不是爹在躬身犁地么?不,像是在推车。
哦,还有妈,多像拖着病体在地里劳作的妈妈呀!还看得见她那飘动的白发……
十二天后的上午。
天晴得真好。
人不觉得太热,暖得很。
放学时,老师叫住他,递给他一张纸。
看到那张纸的瞬间,他一阵眩晕。
他的心在颤,手在抖,一张年轻坚毅的方脸痛苦地扭曲着,强忍的眼泪还是泉涌而出。
泪珠溅落在汇款单上,打湿了附言栏中那两行小字:有个好心人给咱家寄了些钱,给你一百。
要学好吃好,家里平安,别挂心。
(选自“第五届世界华文中学生微型小说创作大赛初中组金奖作品”)
例题回放:
1.
2
例三:《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
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
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
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
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
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
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
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
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
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
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解析:本题涉及的知识点为“记叙文的六要素”,要求根据提示归纳出本文的经过和结果。
本文的起因是久病初愈的我想吃螃蟹,为了满足我这个愿望,母亲为我做了什么?母亲接下来所做的事,即是经过。
最终的结局又是什么?仔细阅读文章的结尾部分,即可找到事情的结果。
参考答案:母亲找螃蟹、母亲放螃蟹。
即学即练:
练习一:人是如何变坏的
【俄】列夫.托尔斯泰
有个老魔鬼看到人间的生活过得太幸福了,他对小魔鬼们说:“我们要去扰乱一下,要不然魔鬼就无法存在了。
”
他先派了一个小魔鬼去扰乱一个农夫。
因为他看到那个农夫每天辛勤地工作,可是所得却少得可怜,但农夫还是那么快乐,非常知足。
小魔鬼开始想,怎样才能把农夫变坏呢?他就把农夫的田地变得很硬,想让农夫知难而退。
农夫挖了半天,很辛苦,但他休息了一会儿后,还是继续挖,没有一声抱怨。
小魔鬼看到计策失败,只好摸摸鼻子回去了。
老魔鬼又派了第二个小魔鬼去。
第二个小魔鬼想,既然让他更加辛苦没有用,那就拿走他所拥有的东西吧!小魔鬼把农夫午餐的面包和水偷走了。
他想,农夫干得那么辛苦,又累又饿,这下面包和水都不见了,农夫一定会暴跳如雷。
农夫又渴又饿,来到树下休息,想不到面包和水都不见了。
“不晓得是哪个可怜的人比我更需要那块面包跟水?如果这些东西能让他得温饱的话,那就好了。
”农夫说。
又失败了,小魔鬼弃甲而逃。
老魔鬼觉得奇怪,难道没有任何办法能把这农夫变坏?就在这时,第三个小魔鬼出来了。
他对老魔鬼讲:“我有办法,一定能把他变坏。
”
小魔鬼先去跟农夫做朋友,农夫很高兴地和他做了朋友。
因为魔鬼有预知的能力,他就告诉农夫,明年会遇干旱,让农夫把稻谷种在湿地上,农夫便照做。
果然,第二年别人没有收成,只有农夫的收成满满,他因此而富裕起来。
小魔鬼每年都对农夫说当年适合种什么,三年下来,农夫就变得非常富有。
他又让农夫把米拿去酿酒贩卖,赚取更多的钱。
慢慢地,农夫开始不工作了,靠着贩卖的方式,获得大量金钱。
有一天,老魔鬼来了,小魔鬼告诉老魔鬼说:“您看!我现在要展示我的成果了。
农夫身上现在已经有猪的血液了。
”只见农夫办了个晚宴,所有富有的人都来参加,喝最好的酒,吃最精美的餐点,还有好多仆人服侍。
他们吃喝得非常浪费,衣裳凌乱,醉得不省人事,看上去痴肥愚蠢。
“您还会看到他身上有狼的血液。
”小魔鬼又说。
这时,一个仆人端着葡萄酒出来,不小心跌了一跤。
农夫就开始骂他:“你做事怎么这么不小心!”“唉!主人,我们到现在都没有吃饭,饿得浑身无力。
”“事情没有做完,你们怎么可以吃饭!”
老魔鬼见了,高兴地对小魔鬼说:“你太了不起了!你是怎么办到的?”小魔鬼说:“我只不过是让他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而已,这样就可以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
习题1.这篇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这篇寓言讲述了老魔鬼派了三个小魔鬼才把农夫变坏的故事。
告诉我们:当人拥有的比他需要的更多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人性中的贪婪。
练习二:“伤果”里的秘密
①男人是三年前下岗的,左思右想之后决定开一家水果店。
②对于他的想法,女人向来支持。
她身体弱,进医院是家常便饭,只能在家里做点儿小手工,常常怪自己没用,拖了男人后腿。
男人抱着她的肩,说:别胡思乱想了,日子会好起来的。
③夫妻俩将家里所有的钱都凑起来,再加上女人从娘家筹借来的两万元钱,终于凑够了那间只有十平方米的小店铺的钱。
男人雄心壮志,生意却不如想象中好,并没有做到风生水起、一夜暴富。
有些水果放到不新鲜了,果皮都开始皱巴巴时,男人只能忍痛贱价处理。
④生意不顺,男人的脸色就沉下来,女人每天中午到店里给他送饭,他就有些不耐烦,对她大呼小叫的,
心里隐隐也觉得是这个病秧子拖了后腿,让自己触了霉头,才发不了财。
他甚至挑剔她做的菜越来越难吃,只放一点点油,连肉星儿都看不见。
每次他骂她,她都缩着脖子站在角落,不辩解也不反驳,像旧时受气的小媳妇儿,让男人的火气无处可发。
⑤有一天,女人给他送了饺子来,是她自己包的,馅里的肉不多,味道却不错。
他也饿了,大口大口地吃个精光。
等他吃完,才想起问女人:“你吃没?”“我吃过了。
”女人淡淡地说,拿着空饭盒就离开了。
她离去不久,男人发现自己早上忘带了进货款,今天要给人家送去的,于是急急地回家去取。
⑥推开家门,他看见女人正蹲在厨房里喝饺子汤,汤里仅仅浮着几块面片。
见他突然回来,女人脸色尴尬,不知说什么好。
他却像是没看见,取了钱径直走出了家门。
直到出了门,才有愧疚浮上来,扯得心生生地痛:他才明白她身体为什么一直那么虚弱。
他的双眼湿润了:她为了借钱,受了哥嫂不少冷眼;她身体再不好,每天也坚持做手工换零花钱;医生说她要多吃富含维生素的蔬果,他却连店里一个菠萝都没舍得给她吃过……
⑦当天晚上回到家,男人拿了只外皮碰伤的杨桃回来,不满地发着牢骚说:“顾客嫌这水果烂了,贱价都卖不掉。
”负气一般,他将杨桃塞给她,“你吃了吧,反正没人要。
”
⑧杨桃看上去青翠欲滴,若不是外皮伤了两处,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她心疼地看着那只杨桃,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
有点儿酸,有点儿甜,清新爽口,随即递给他:“你也来吃。
”他却一脸嫌恶似的表情:“我天天看这些水果就够了,哪里还爱吃,你自己吃吧。
”听他这样说,她才一口一口地吃起来,吃得十分香甜。
⑨从那天起,他每天都从店里拿回一点儿水果,它们身上都有碰伤或压伤,有时是芒果,有时是木瓜,有
时是一捧青枣,那么硬实的外皮,竟然也在运送途中被挤伤了。
女人常常心疼地清洗着伤痕累累的水果,叹着气,说:“好可惜,本来可以卖个好价钱的。
”男人却不以为然,粗声大气地说:“没办法,反正也卖不出去,你吃了总比扔掉强!”
⑩也许是水果的滋润,女人的脸色渐渐有了红润,一直弱不禁风的身体也渐渐有了起色。
⑾转眼三年过去了,男人因为经营得当,终于将水果店口碑树起来,很多人都慕名而来。
他的水果门市也比原来扩大了几倍,还在市区买了套两居的新房,唯一没有改变的,就是每天晚上回家他都给女人带回一些
有硬伤的水果。
⑿一天傍晚,天看起来阴阴的,像是将要大雨倾盆,女人怕男人回家时淋到雨,便拿了两把伞给他送去。
⒀来到店里,却没见到男人。
正诧异时,听到里屋传来“咚”的一声响。
透过半掩的门,她看见男人正拿着一只完好的番石榴使劲儿往地上扔,终于看见番石榴身上有明显的“伤疤”了,他才小心地捡起水果,用棉布细心地擦干净上面的灰尘,然后放进一旁准备好的水果袋。
⒁女人愣愣地站在门口,眼里有雾弥漫上来……
习题2.俗话说“无巧不成书”,本文就有这样的故事情节,请你阅读全文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①男人忘记带进货款,回家取时却发现妻子在喝只有几块面片的饺子汤。
②女人因为给男人送雨伞,偶然发现了丈夫“制造”伤果的秘密。
练习三: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那次回老家,在候车室里,我坐在一老一少两个男人对面,无意中,听到了他们的谈话。
年轻男子说:“爸,别担心,医生说了,没事儿,这病能治。
”
原来是一对父子,看他们身边的包里放着一些药物,大概是父亲生了病,儿子带着他到城里的大医院诊治,这是要往家赶呢!
我不禁心生同情,多看了那父亲一眼。
父亲年龄并不太大,五十岁左右的样子,只是脸色蜡黄,非常清瘦,看上去很虚弱。
他穿着一件略显宽大的白衬衫,崭新的,与他黝黑的皮肤不太相称,大概是为了进城而新买的吧!旁边的儿子穿着讲究,看样子,应该在城里生了根发了芽。
听了儿子的话,父亲摇了摇头,低声说:“我就说不来看,你偏让来,白花冤枉钱。
自己身上的病我自己清楚,你们现在都出息了,我也没啥牵挂,就希望走得利索点,别拖累你们。
”
儿子没接腔,转过脸,有泪悄悄地滑落。
他赶紧抬手擦掉,不让父亲看见。
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漫延。
两个人都没再说话。
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
儿子一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我本想拿出手机给家人打个电话,看到睡着的那位父亲,又轻轻地把它装进了口袋里。
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乞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同样的情景,我在另一家医院也遇到过。
那是一位八十岁的父亲,在两个女儿的搀扶下,到医院来体检。
父亲真的已经老态龙钟,拄着根拐杖,目光呆滞。
女儿扶他走他便走,女儿扶他坐他便坐,像一个听话的孩子。
看着别人投来的异样目光,女儿解释说:“父亲年龄大了,又有老年痴呆,生活不能自理。
即使父亲不认识我们,只要他健健康康地活着,我们也觉得是种安慰。
”
女儿说话时,父亲一直看着她,显然,他对孩子们极度依赖,就像孩子们小时候依赖他一样。
等待无聊而又漫长。
在长椅上坐了一会儿,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一斜,倒在女儿的肩头睡着了。
医院里并不太安静。
女儿搂着父亲,不敢挪动身体,另一个女儿赶紧将一件外套披在父亲身上,刻意往上面拉了拉,盖住父亲的耳朵。
看着这一幕,所有的人都压低了声音,连医生也放轻了脚步。
我忽然感觉双眼酸涩。
无论在嘈杂的候车室,还是在拥挤的火车上,亦或在排成长龙的医院里,从来都是孩子靠在父亲的肩头休息,什么时候,我们看到过年轻力壮的父亲在公众场合安心小憩?父亲从来都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