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热点话题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热点话题素材运用及适用话题(2)
适用话题践行承诺、引领、榜样的力量
6.“红楼痴儒”周汝昌:一生只做一件事
曹雪芹为了一部《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三百年后,周汝昌为了一部《红楼梦》,目盲耳聋,穷六十载,建立红学“四支”,使《红楼梦》之光华,然世间。

红学家中,高人辈出,然而,如周汝昌用功之勤,用情之深者,再无二人。

如今,周老先生驾鹤西去,其名字却与《红楼梦》一道,铭刻在时间的轨道上,流芳百世。

语录集
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 ——周汝昌的自叙,《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
我极爱重的是不受其他因素干扰的、不被人为利用的真正的学术研究。

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

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持有如此这般的学术观点,为何又如此的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诬陷、排挤、攻击,而无悔意,也不怨尤。

· ——周汝昌《天·地·人·我》
素描册
一身是才的周老
周先生的书法非常好,他写的是瘦金体,却不是模仿,有他自己的创造和独特的魅力。

此外,他的诗词也写得非常棒,还曾经注过两本古诗集。

他对古典诗词的理解非常透彻,那些诗词的意境,今天的人可能已经有了隔膜,但是周先生却能够精确地解读和描述出来,可见功力深厚。

· ——刘梦溪著名古典文化学者、红学家、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
【素材运用】周汝昌论书法的书是《书法艺术答问》《永字八法》等,注的诗集是《杨万里选集》《范成大诗选》等,单单一本,
就足以名世,足以传世,而周老先生却几乎在传统文化方面多管齐下,且都有不俗的建树。

更鲜为人知的是,周汝昌大学的专业是外语,且极为地道精通。

这样的通才,研究起《红楼梦》来,自然具有超越一般人的“大视野”。

适用话题模仿与创新、通识教育、才能
7.黛玉岂容亵渎
周先生性格耿直,为人多情多义,专攻《红楼梦》研究。

20世纪五十年代初,他受聘任教我校外文系(因先生系北大英语专业出身),单身生活,闲时喜阅世景,一天他走到九眼桥头与文里巷,但见一个小饭馆挂着招牌“潇湘馆”,不禁非常生气,找店主交涉说明:“潇湘馆”是林妹妹的雅舍,你怎么可以亵渎圣贤呢?店主见他一介教书匠,也不作答理。

岂知周先生回校召集学生到店前抗议,店主迫于压力只好改挂店招。

——张放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
【素材运用】周老先生这一捍卫黛玉清雅玉洁的壮举,和宝玉维护大观园里的女孩名誉如出一辙,都是情之所至,不得不为;或许乖于常理,实则可见其用情之深。

周老在研究红楼之美,更是践行红楼之美。

知行合一,堪为世范。

适用话题耿直、维护、情深一往
8.风范·大师素描
[求学之路]
歧路难销凌云气
1918年4月14日,周汝昌降生于距天津城25公里的咸水沽镇,成长于外寇入侵、军阀混战的年代,虽为家无藏书的村童,但他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

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

毕业时,其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一字未改,全票通过。

【素材运用】周汝昌之所以成为中西文化的全才,自然是因其为治学的良材美玉,颖慧自然是不可缺少的,而其在艰难曲折中,曾不丝毫改易初衷,更为根本。

适用话题求知欲、不放弃、扎实
9.红楼一入深似海
[红楼缘起]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就读的大三学生周汝昌写了一篇与胡适讨论红学的文章,发表在《天津民国日报》上。

随后,周汝昌收到胡适的回信。

信中,胡适主动向他请教,足见其对这位后生的赞赏。

1948年夏初,正在撰写《红楼梦新证》的周汝昌带着讨教《甲戌本石头记》的疑问,首次拜访胡适先生。

让周汝昌意外冠华作文网的是,胡适居然慷慨地将珍贵的孤本《甲戌本石头记》借与他拿走细看。

对此,周汝昌曾不止一次地感叹:胡先生能平等对他,甚至对他爱护有加,其人品和学问少有人比。

从此,周汝昌开始了漫长的红学之路。

1953年9月,他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梦新证》。

【素材运用】在大师的坦荡无私面前,我们不得不感叹如今的学人,早已不复学者的纯粹,难以荷担人类精神家园守望者的重任。

适用话题师生情、无私、提携、求真、出蓝胜蓝
10.为芹辛苦见平生
[红楼情深]
周汝昌先生堪称“为芹辛苦见平生”的学人了。

他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几乎失聪,后因用眼过度,仅仅依靠着右眼0.01的视力,治学数十年。

老人不用电脑,写东西的时候,几乎需要把脸面贴到纸上去。

先生写出来的汉字常常如核桃一般大小,有的时候字也会交叠到一起去。

90多岁时,周先生每天仍然坚持“盲书”写作。

这条艰苦的研红路,他一走就是60年。

【素材运用】60年,他从一个出入学府和贵公子门庭的青年才子,成为红学研究的巅峰和大家,其间所历苦辛,诚非外人所能身感。

单单看他目盲耳聋,犹孜孜不倦,之年仍然佳作纷出,便让人无比感动。

适用话题苦辛、战胜自己、坚持
11.誓将佘生诲世人
[红楼苦心]
2002年,周汝昌曾对采访他的记者说:“我虽然84岁了,经历了大悲大喜,但我很留恋人间事。

现在我靠半只眼睛拼命干,不就是要把成果留给后人吗?”2008年,年逾90岁的他还被请上央视《百家讲坛》评点四大名著。

他以独特的眼光理出《西游记》与《红楼梦》的相通之处,“两部书都在求真,都在写诚”。

91岁时,他又石破天惊地宣告“脂砚斋和曹雪芹是夫妻,史湘云的原型就是脂砚斋”,迅速成为红学界和媒体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