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方案(福建专用)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五章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名师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 2 某地三次产 业从业人员构成 图
图 3 四地三次 产业比重构成图 (三角坐标图)
1.结合三次产业的构成,判断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第一、二产业的比重较高;发达国家或地 区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高。 2.结合不同年份产业的构成,判断产业的变化特点。一般 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第一产业的比重是呈不断下降趋势 的;第二产业的比重一般是先上升,达到一定阶段后下降; 第三产业的比重各国都呈上升趋势。 3.结合产业的变化,分析成因。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第1题,广州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但城市化水平却
很高,这与广州市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有相当大的关系。第2
题,加强城市管理对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用不大。
考点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问题产生的原因 (1)受地区__产__业__基__础___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 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_规__划___与__管__理__。 2.问题与对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受__工__业__基__础____、世界产业发展形式的 变化及国内、国际竞争的_增__强___等因素影响,在完成初步产 业升级后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显现出如下主要问题:
B.城市化速度非常快,并出现了大量城乡交错分布的景观
C.工业发展迅速,环境污染进一步加重
D.劳动力密集型工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思维流程] 1.问题探究 工业总产值高低与三大产业结构有何关系? 提示:工业总产值高,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 高;工业总产值越高,第一产业比重越小,第三产业比重越 高,就业机会越多。
2.信息解读
在全 国的 地位
一些生产生活消费品的 广东省的电子信息产业 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 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稳居 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 各省级行政区之首
广州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7 434平方千米的面积中,农村
土地面积占了67.3%,但2010年农业总产值仅占全市GDP的
1.8%;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0.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发展条件的
比较
地区
发展历 史
工业 中心
工业部 门
长江 三角 洲
历史悠 久、工 业基础 雄厚
轻型及 上海、 精密机 南京、 械、轻 杭州 纺、电
子、化 工
相比状况 国内 产业 科技 腹地 基础 实力
大强强
人才 队伍

珠江 三角 洲
起步 晚、 发展 快
广州、 深圳、 珠海
多种加 工工业 和制造 业
小( 受南 岭影 响)



分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治理措施 经济发达地区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带来环境污 染、交通拥挤等问题,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做好区域规划和调整,合理布局城镇,建立可持续发展的 空间发展模式。 2.搞好城镇规划,防止城市过度膨胀,使人口、生产规模与 当地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3.治理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4.优化产业结构。尤其要淘汰耗能大、成本高、污染重的企 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
读我国局部地区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省城市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最大优势在于( A )
A.能源和矿产
B.市场和腹地
C.人口和技术
D.城市和交通
2.为实现该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下途径最合适的是
(D ) A.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B.大力发展高耗能产业 C.加大对原料导向型企业的投资 D.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解析:第1题,甲省的城市多为矿业城市,是在当地丰富的煤、 铁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2题,对于矿业城市来说,重 点发展对科技水平要求高的高新科技产业明显不现实;大力 发展高耗能产业会加快矿产资源的枯竭速度,并会带来严重 的环境问题;延长产业链和发展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优 化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合理措施。
(2)下列叙述属于1990年以前该地区工业总产值低,且增长缓慢的
原因是( D )
①矿产资源贫乏 ②外商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③劳动力密集型
产业为主导 ④工业比重小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3)下列符合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年以后发生的现象的是( A )
A.该地区就业机会大增,吸引大量民工涌入
1.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有着特定的国 际国内背景和有利的地理条件,具体如图所示: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推进的两个阶段
时间 优势 劣势
第一阶段 1979~1990年
劳动力丰富、地价低 廉、政策优势、侨乡
工业基础薄弱,矿产 资源贫乏
方面
表现
影响
产业结 构变化
工业结 构变化
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

劳动和资
_劳__动__力__和__资__源__密__集__型___产业比重下降,源产密业集外型迁
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
②国家的__对__外__开__放___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①良好的区位
②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 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 丧失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背景
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 业结构调整,为劳动力 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 业寻找新的出路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 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 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 构调整
主导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 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
第32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 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考点二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 问题及解决措施
考点一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又会促进工业化。
2.珠江三角洲地区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和条件 (1)特定的国际国内环境 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产业结构示意图主要反映各产业的构成及 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体现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过 程中各产业的变化,一般有柱状图、曲线图和饼状图等形 式。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 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
图 1 某市 1978 年和 2010 年产业结构变化 图(柱状图)
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2.42∶1。据此回答1~2
题。
1.广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原因是( D )
A.城市化水平低
B.外来人口多
C.农村面积广大
D.经济发展不均衡
2.要缩小广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应( D )
①继续推进工业化 ②提高城市化水平 ③加强城市管理
④增加农民收入
A.①②③
B.②③④
(2015·武汉模拟)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 产值增长图,回答(1)~(3)题。
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增长
(1)下列有关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从1980年到2005年的变 化,正确的是( B ) A.第一产业比重下降很快,农业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 B.第二产业比重有所上升,且工业结构没有多大变化 C.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约40%,且以金融业为主 D.1990年之前各产业结构变化速度较慢,1990年后各产业 结构变化速度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