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数学说课稿3篇【小学一年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3篇
【例文一】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分类与整理》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较少的相关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目的是培养学生能根据事物的特征把事物进行分类。

二.说学情
一年级小朋友他们的年龄小,喜欢做自身喜欢的事情,教材中的情境图很适合孩子们的心理,因此我创设情境导入,并在这个情境主线的贯穿之下,开展由浅入深的分类操作活动,由观察、讨论方法,到能按照单一标准分类,最后发现物品能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活动中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主动性,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学会分类,掌握分类方法,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与概括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会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会说出分类的方法。

2.能用自身的方式记录分类的结果。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于孩子们能按给定的标准或自身选定的标准进行分类,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在分类的过程中体验分类结果在单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五.说教法、学法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经验少,但乐于接受新鲜事物,思维活跃,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法上突出了以下特点:
1.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

本节课我重视把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生活经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为实施创新教育打下不错的基础。

2.参与合作,在交流中学
交流与合作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本节课我重视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操作与讨论交流来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

六.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
(一)情境导入,初步感知分类。

我出示了两个书架,让孩子观察两个书架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接着我问了一个问题:如果要看《365夜故事》,你更愿意从哪个书架上找?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这个环节可以在孩子们心里为分类和整理做下铺垫,整理过的书架是更容易找到我们需要的书籍的。

(二)探索新知,探究分类方法
教材首先呈现的是游乐场门口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很多气球,通过观察,你能把气球分分类吗?可以怎么分?让学生拿出学具进行小组合作把气球分一分,体验分类标准的多样性。

请同学们按形状分看看每种气球各有几个,把你
分得结果记录在纸上。

(可以摆一摆,写一写)展示记录方法,让学生评价。

按颜色分你是怎么分的?动手操作并记录结果。

(三)巩固练习
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教材上练习的第二题。

本节课,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了按单一标准、不同标准的分类方法,体验到分类与整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让我们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共同提升,共同成长!谢谢大家!
【例文二】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平面图形的拼组》,它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中的第一课时《平面图形的拼组》。

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

一.教材分析
《平面图形的拼组》是在上一学期学习了《认识物体和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辨认和区分所学的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了,本次学习是要通过摆、拼、剪等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间的一些关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内容在上学期已有涉及,并且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随处可见。

学生有比较好的经验积累和知识储备,但在做拼组时,学生可能会出现一定的思维局限性,不能大胆的用多个材料多种方法进行拼组,教师要适当引导和示范,激发学生的思维。

三.教学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标》中明确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总目标,及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具体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要,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合作探究与创新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拼组,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由于一年级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再加上一年级儿童以自我为中心,合作意识差。

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身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设想
在教学《平面图形的拼组》这一课中,我结合《课标》中的教育理念,透析教材,把教学划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通过观察、操作,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

第二是通过”摆一摆“活动,使学生初步体会平面图形间的关系,发现图形中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及联系,第三是“做风车”的活动,目的
是让学生既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又看到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学习用变化的观点看待事物,感受图形美。

六.教学流程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

遵循这一理念,我设计了情境激趣、旧知导入。

【例文三】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节课的教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40页的内容。

《比多少》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之后进行教学的,这节课将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数的比较打下基础。

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及生活中的广泛用铺路。

二.教法学法。

数学应该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本课设计不断创设富有生活意义的*作活动,激励学生在*作中体验生活的数学,从*作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新课程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须的数学的教学理念。

基于以上的知识,并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进一步感知100以内的多少,会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的多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概括力。

3.德育目标:使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

4.情感目标:激活学生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主观需要,使学生爱学,乐学,在活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以上目标在数学活动中渗透,形成德育、智育、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的意思,并能用它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过程。

分四层次:导入、新课、练习、总结。

1.导入部分:
猜班级人数:我班级的人数比40多、比45少,谁能猜一猜。

我班有多少人?通过猜数,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2.新课部分:
现在科学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或其他人的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加以建构针对这样的认识以及本课的知识特点,本环节我通过学生观察、比较、讨论、实践等方法探索新知,具体设计如下:
课件出示鱼缸图(花金鱼15条、黑金鱼10条)让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利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中的一个词来描述二者之间的数量的多少关系。

再出示红金鱼48条的鱼缸图,学生再次依照前面的方法尝试着用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三者间数量的多少关系,在描述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概括力。

3.练习部分:
基于一年级学生课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易疲劳的特点,我特将此环节设计为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新知,同时也使学生能力主动参与,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

4.总结部分:
总结课上所学内容,并将课上所学知识用于生活,也要在生活寻找数学知识,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创新意思,锻炼动手*作,应用知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