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博物馆」中国第一件大熊猫标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尖博物馆」中国第⼀件⼤熊猫标本⼤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熊科
亚洲⽂会的⼤熊猫标本
⼤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中国特有物种,局限分布于中国四川、陕西、⽢肃等地。
⼤熊猫属于熊科、⼤熊猫亚科和⼤熊猫属唯⼀的哺乳动物,仅有⼆个亚种。
⼤熊猫在地球上⽣存了⾄少800万年,被誉为“活化⽯”和“中国国宝”。
中国⼈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字产⽣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
《书经》称貔,《⽑诗》称⽩罴(pi),《峨眉⼭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称貘等等。
⼤熊猫受到全世界各国⼈们的喜爱,是世界⽣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世界⾃然基⾦会的形象⼤使。
⼤熊猫的祖先是百万年以前晚中新世的云南禄丰始熊猫。
关于⼤熊猫的分类历史上有⼏种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认为⼤熊猫分属⼤熊猫科、熊科和浣熊科。
根据现在科学家的主流观点,将⼤熊猫视为⼀种特化的熊,将其划⾄⾷⾁⽬的熊科。
科学家并依据形态学和分⼦⽣物学构建了熊形类的系统进化树。
熊形类系统进化树
⼤熊猫是法国神⽗阿尔芒·戴维于1869年在四川雅安宝兴发现的。
那时法国阿尔芒·戴维神⽗主要在我国西南的四川采集⼤猫熊、⾦丝猴以及原属清廷的南苑麋⿅。
他所获的标本,由ne-Edwards 写成兽类⾃然史Recherches pour servir a histoire naturelle des mammiferes (1864-1874),当时在法国科学院、巴黎⾃然历史博物馆宣读论⽂并展⽰相关标本,这些中国的奇珍异兽,在西⽅科学界、公众中引起巨⼤轰动,从此世界将⽬光聚焦到中国。
熊猫发现者阿尔芒·戴维
⼤猫熊的模式标本为两个⽪张标本和两个头⾻标本,均由Pere Armand David在1869年在四川Muping(穆坪)获得,现为法国巴黎⾃然历史博物馆收藏。
⾃Miline-Edwards 在David带回标本的次年(1870)⾸次发表后,便引起科学界、公众乃⾄政坛的极⼤兴趣与关注。
⼆⼗世纪初,是⼤猫熊收藏与采集的黄⾦时期,⽆论是活体,还是标本,都是各国竞相获得的⽬标。
⼏乎当时所有的西欧、美国博物馆,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设法获得⼤猫熊。
俄国⼈Berezovski于1892年在四川北部获得⼤猫熊标本的其中⼀只卖给了⼤英博物馆,⼤英博物馆于1899年在四川的西北部获得了⼤猫熊的两个充填标本和⼀个头⾻标本。
⾄1922年,全世界已知的⼤熊猫标本共计有:⼀个成体雄性(充填标本与头⾻的前半部分)、⼀个成体雄性(⽪张与头⾻)、⼀个成体雄性(充填标本与头⾻的前半部分)、⼀个⽪张、⼀个成体雌性(充填标本与头⾻)、⼀个幼年⽪张。
由此可见,在⼆⼗世纪初叶,⼤熊猫的标本是极其罕见的。
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的⼤熊猫景箱,其中⼀只⼤熊猫为罗斯福总统的长⼦和次⼦猎获的⼤熊猫,这是西⽅⼈猎获的第⼀只⼤熊猫标本
那时中国⼈对⼤熊猫的了解⼏乎为零,猎⼈可任意捕杀。
于是⼀批⼜⼀批的西⽅探险家、游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熊猫产区,试图揭开⼤熊猫之迷并猎获这种珍奇的动物,但极少有⼈在野外见过活的⼤熊猫。
直到1928⾄1929年间,由罗斯福总统的长⼦Theodore Ted Roosevelt和次⼦Kermit Roosevelt 领队,在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资助者凯利资助的⼀⽀亚洲探险队Kelley-Roosevelt Expedition在美籍华⼈杨杰克JackT,Young与当地猎⼈的协助下,成功地射杀了⼀头⼤熊猫,并将这头⼤熊猫运回美国,由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制成⽣态景箱标本展⽰出来,使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成为美国第⼀个到原产地猎获⼤熊猫标本的博物馆。
在这之前,西⽅⼈对这种动物的认识仅源于被带出国的中国当地猎户所猎取的⼏张熊猫的⽪张
罗斯福总统的长⼦Theodore Ted Roosevelt和次⼦Kermit Roosevelt
以后⼜有德国、英国等国的探险家猎获⼤熊猫,从中国猎⼈⼿中收购的就更多了。
⼀时间不少西⽅国家的博物馆⾥都有了⼤熊猫的标本。
像中国的许多事物⼀样,熊猫在国外⼤出风头以后,在中国的地位迅速攀升,到20世纪40年代开始,政府开始限制外国⼈的捕猎活动。
在20世纪初,上海⾃然博物馆前⾝之⼀的亚洲⽂会上海博物院所收藏的⼤熊猫标本,共计有头⾻标本4个,充填标本2个,虽然其采集的最早记录已不可查,但就其标本标签的信息看,最早获得的标本是在1924年,就标本的数量看,亚洲⽂会所藏的标本,在世界的排名是处于第⼀的。
⽬前上海⾃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收藏⼤熊猫标本21个,是⼤熊猫标本重要的收藏地之⼀。
Sowerby (时任亚洲⽂会上海博物院的馆长),曾专⽂介绍过亚洲⽂会收藏的⼤熊猫标本。
他在“猫熊与熊类”⼀⽂中,发表了亚洲⽂会上海博物院收藏的⼤熊猫标本,包括⼀个成体的充填标本和三个头⾻标本,他还扼要的介绍了⼤熊猫的头⾻、⽛齿等⼀系列适应吃⽵⼦的⽣理特点,同时他根据⼤熊猫⽣活环境的特点亲⼿制作了⼤熊猫⽣态⼩景箱,开创了中国博物馆制作⽣态⼩景箱展⽰的先河,与世界上利⽤⽣态景箱这种新型展⽰⼿法的博物馆同步。
近年来,⼤熊猫的保护受到国家的⾼度重视,⼤熊猫本底资源调查、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宣传教育、⼤熊猫资源救护与监测、⼈⼯饲养繁殖研究等⽅⾯开展了⼤量⼯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从1992年到2002年完善已建的13个⼤熊猫⾃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新建14个⼤熊猫⾃然保护区;建设17条⼤熊猫保护⾛廊带;在32个县建⽴⼤熊猫栖息地保护管理站;加强⼤熊猫圈养繁殖和⽣态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
截⾄2013年年底,全国野⽣⼤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圈养⼤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熊猫栖息地⾯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陕西、⽢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
有⼤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
到2019年,圈养的⼤熊猫数量达到800只。
上海⾃然博物馆前⾝之⼀的亚洲⽂会上海博物院
⼤熊猫⽣态景箱
当时世界对⼤熊猫这种动物知之甚少,能够拥有⼤熊猫标本的⾃然博物馆简直是凤⽑麟⾓。
⽽那时,在亚洲⽂会上海博物院,就已经有了⼀件采⾃1924年的⼤熊猫充填标本,⽽且1932年美籍华⼈杨杰克(带出第⼀只熊猫宝宝苏琳的杨昆汀之兄)在另⼀次西部探险后⼜赠与了⽂会博物院另⼀件⼤熊猫的标本。
这件标本由上海博物院的名誉院长、博物学家索沃⽐(中名苏柯仁)制成了⽣态⼩景箱,这个⼤熊猫景箱按照当时世界上最新的⽣态景箱制作理念和⽅法,参照⼤熊猫的⽣境与同⽣境的⼩熊猫⼀起制作⽽成。
这个⼤熊猫景处在1933年亚洲⽂会上海博物院重新开馆时就被放在新展厅最重要的⼊⼝,放在展厅观众的必经之处,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兴趣。
在当时的中国⼈都不清楚⼤熊猫的模样、习性和分类地位的时代,亚洲⽂会上海博物院就有了⼀个展⽰⼤能猫⽣活环境的景箱,令⼈仿佛⾝临其境,当然这个景箱会备受瞩⽬。
1933年的⼤熊猫景箱
⼤熊猫景箱的制作得益于当时上海博物院的院长索沃⽐(中名苏柯仁)长期的野外探险实践,得益于他丰富的博物学知识和精湛的绘画功底,他亲⾃操⼑制作完成这个景箱。
此外,他还根据当时在野外观察到的在四川盆地西缘⼤熊猫与⼩熊猫同域分布的情况,将这两种均属于喜马拉雅——横断⼭脉特产动物⼀并展⽰出来,这两个动物还是当时被认为是已知熊猫科的唯⼆动物,介于熊和浣熊之间的动物,这个⼤熊猫景箱就将中国⼩熊猫和它的⼤表兄⼤熊猫⼀起展⽰了出来,不仅显⽰了极⾼的科学性,⽽且极具戏剧性。
后来,在《中国科学和美术》杂志上,索沃⽐院长还将这个景箱绘制成了⽔粉画放在了杂志封⼆的位置,以充分扩⼤它的影响⼒。
索沃⽐亲⾃绘制的⼤熊猫景箱的⽔粉画,发表在《中国科学与美术》杂志封⼆配图
科学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