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教师资格《小学教育教学知识》模拟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共30分)
1,最先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提倡“学思结合”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王阳明
2,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

A.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
B.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C.文字的产生和使用
D.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
3,教师通过捕捉教育情境的细微变化,积极主动采取应变措施,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这句话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A.复杂性
B.创造性
C.示范性
D.长期性
4,教师了解学生的基本方法是()。

A.观察法
B.问卷法
C.谈话法
D.调查法
5,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其重要标志是产生了()。

A.杜威的儿童中心思想
B.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思想
C.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思想
D.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6,对一所学校或学校的一个班级进行的调查属于()。

A.普遍调查
B.抽样调查
C.个案调查
D.问卷调查
7,预防沙眼的重点是()。

A.群防群治
B.儿童做到一人一巾,毛巾用完通风晾晒
C.不用脏手擦眼睛
D.保持室内通风
8,士兵在战场上穿迷彩服以达到隐蔽的效果,主要利用了知觉的()。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9,教师经常运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这体现了桑代克学习理论中的()。

A.准备律
B.练习律
C.效果律
D.强化律
10,下列关于“先行组织者”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
B.与新旧知识均有关联
C.概括和包容水平低于将要学习的材料
D.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和保持
11,教育学中常说的“跳一跳,摘个桃”,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存在()。

A.发展关键期
B.生长高峰期
C.先行组织者
D.最近发展区
12,小王在出门时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他的这种行为属于()。

A.焦虑症
B.抑郁症
C.强迫症
D.恐惧症
13,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主要方法是()。

A.自然观察法
B.实验室实验法
C.两难故事法
D.对偶故事法
14,下列对于课程定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课程是学科
B.课程是经验
C.课程是活动
D.课程是设计
15,孙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花的构造时,将各种类型的花的挂图带到了教室,供学生观察学习。

孙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是()。

A.实物直观
B.模象直观
C.言语直观
D.虚拟直观
16,在讲《大气压力》一课时,老师手拿烧瓶给学生看,并用“魔术棒”敲几下,里面是空的。

然后拿出熟的鹌鹑蛋放在瓶口,按不下去,把蛋拿下;接着点燃蜡纸条放人瓶中,迅速将蛋放在瓶口,于是在大气压力作用下,鹌鹑蛋被烧瓶“吞”进肚里。

此时,学生看得目瞪口呆。

老师马上说:“蛋为什么会被烧瓶吞进肚里?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个秘密。

”这种导入方法属于()。

A.悬念导入
B.直接导入
C.故事导入
D.复习导入
17,教学过程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这说明教学认识过程具有()。

A.领导性
B.间接性
C.直接性
D.简捷性
18,以学生实践活动为基本特征的练习法属于()。

A.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
B.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D.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19,根据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规律而提出的教学原则是()。

A.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原则
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量力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20,李老师在学生晓敏的评价表上这样写道“该生在校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优异”。

李老师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是()。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定性评价
D.定量评价
参考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孔子最早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的思想,也是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育家。

2.【答案】C。

解析: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产生和使用;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是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

3.【答案】B。

解析:教师劳动具有高度的创造性,它表现在教师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育情况,机智灵活地运用教育规律,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

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体现在:①因材施教;②教学上的不断更新;③教师的“教育机智”。

题干所述的内容即为教师的教育机智,体现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4.【答案】A。

解析:观察法是教师在自然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了解和研究的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谈话法是班主任了解学生、管理班级时常用的一种方法。

调查法是一种间接了解学生的方法。

5.【答案】A。

解析:杜威顺应时代和工业发展的趋势,对传统教育的弊病进行了批判,主张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有利于儿童的成长。

他所提倡的“现代教育三中心”即“儿童中心”“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标志着传统教育走向现代教育。

6.【答案】C。

解析:按调查对象的选择范围,可以分为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个案调查即在对被调查的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从其中选择某个教育现象或教育对象进行调查与描述。

对一所学校或学校的一个班级进行的调查属于个案调查。

7.【答案】A。

解析:预防沙眼的重点是做好群防群治。

教师应向儿童普及眼病的预防知识,并协助搞好学校卫生,做到儿童一人一巾,毛巾用完后通风晾干,不用脏手擦眼睛,并保持水源清洁及室内通风。

治疗沙眼的药物有四环素软膏、红霉素软膏和福利平眼药水等。

症状较轻的学生可以坚持上学,但在治疗的同时要注意将个人物品和其他同学进行隔离。

若症状较重,可由医生进行沙眼摩擦术或沙眼滤泡压榨术进行治疗。

8.【答案】A。

解析: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清晰地反映的特性。

当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比越大时,对象越容易被感知,如万绿丛中一点红、用白粉笔在黑板上写的字、夜深人静时隔壁的电话铃声;反之,则不容易被感知,如冰天雪地中的白熊、穿着迷彩服藏在草地中的士兵、喧闹集市中的手机铃声。

9.【答案】C。

解析:桑代克提出的学习定律包括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准备律指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

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练习律
指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效果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面或负面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

教师经常运用奖励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属于满意的结果,因此体现了效果律。

10.【答案】C。

解析:“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学习任务本身有较高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设计“组织者”的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定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

11.【答案】D。

解析: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跳一跳,摘个桃”体现了学生的发展存在最近发展区。

12.【答案】C。

解析:强迫症是一组以强迫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神经症。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

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门是否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13.【答案】C。

解析:科尔伯格主要通过两难故事法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阶段。

科尔伯格两难故事测验采用9个道德价值上互有冲突的两难故事,让被试者在两难推论中做出是非善恶的判断并说明理由,最典型的故事是“海因兹偷药”。

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实验法是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对偶故事法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

14.【答案】D。

解析: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课程即学科(教学科目);②课程即预期学习效果(学习结果/目标);③课程即学习经验(经验获得);④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⑤课程即文化再生产。

15.【答案】B。

解析:直观教学可以分为三大种类: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模象直观指通过对实际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的感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如观看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录像、电影等。

题干中孙老师在给学生讲解花的构造时.将各种类型的花的挂图带到了教室,供学生观察学习,采用的是模象直观。

实物直观是指通过各种实物进行的,包括观察各种实物、标本、实验、教学性参观等。

言语直观是通过教师对学生做形象化的语言描述而起到直观的作用。

16.【答案】A。

解析:悬念导入是指教师有意设置一些带有启发性的疑问,引起学生的联想、思考,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和探究的欲望,从而进入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状态的一种导入方法。

直接导入是指开始上课时教师阐明学习目标和要求.交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程序的导入法。

故事导入是指通过生动形象地讲述故事或事例来感染学生,从而顺利、生动地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是指教师在
讲授新知识前,通过复习旧知识,如对旧课知识进行扼要总结,引出与它们相联系的新问题,由此导入新课。

题干中教师所用的导入方法即悬念导入。

17.【答案】B。

解析: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①认识的间接性:学生认识的客体是教材,教材是对客观世界的间接反映,即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经验。

学生是通过认识教材来最终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目的。

②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③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认识是发展的,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行、意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

④认识的领导性: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18.【答案】C。

解析: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教学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又称为发现法。

19.【答案】A。

解析: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强调既要把现代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又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20.【答案】C。

解析:定性评价是凭借评价者的洞察、内省或移情对评价对象做出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比如评出等级、写出评语等。

李老师对晓敏的评价方式属于定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定量评价是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做出定量结果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