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试卷及答案(完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五单元试卷及答案(完整)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芜.湖(wú)歼.灭(qiān)颁.发(bān)卓.有成效(zhuó)B.诘.责(jié)凌.空(líng)解剖.(pō)油光可鉴.(jiàn)C.私塾.(shú)绯.红(fēi)瞥.见(piē)锐不可当.(dāng)D.挟.着(xié)篡.改(cuàn)铭.记(míng)悄.无声息(qiāo)
3、下列句子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逛了一天公园,回家后我已经筋疲力尽
....了。
B.这次考试班上只有肖东同学没及格,他可真是鹤立鸡群
....呀。
C.当敌人冲进大厅的时候,只见他正襟危坐
....,那副处变不惊、视死如归的气节真让人敬佩!
D.雷锋精神应该继续继承发扬,这一点无可置疑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他的写作水平不但在全校冒尖,而且常常居全班之冠。
B.通过理论学习,全体干部进一步提高了认识水平。
C.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阶段严防安全不出问题。
D.有没有团队精神和拼搏精神,是衡量一个优秀球队的标准之一。
5、下面的分析或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分析: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律诗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
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C.“住在山中的一位老人微笑着喝从森林中打来的泉水。
”(这个句子的主语中心语是“老人”,谓语中心语是“喝”,宾语中心语是“泉水”,“住在山中的”“一位”“微笑着”是句中的定语成分。
)
D.“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这
个句子的主干是:邓稼先是儿子。
)
6、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排序合理的一项是()
①不是吗?是月亮让李白在孤独中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大胆地“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
②除此之外,她还为我们带来许多浪漫的诗意,装点我们的家园和生活。
③是的,这就是月亮,她在浩瀚幽深的宇宙忍受着永恒的寂寞,却总是把美好与祝福呈现给我们。
④数亿万年来,月亮从来没有埋怨过广寒宫的寂寞,她似乎知道寂寞的苦痛,所以一如既往地用她的光为我们照亮黑夜,为我们排遣寂寞。
⑤月亮也似乎懂得那些游子的心,她总是希望每一个游子能够平安回家。
A.③①②⑤④B.④①⑤②③C.④⑤①②③D.③①⑤②④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
(杜牧《泊秦淮》)
(2)_______,_____________。
从流飘荡,任意西东。
(吴均《与朱元思书》)
(3)老骥伏枥,__________。
(曹操《龟虽寿》)
(4)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
(崔颢《黄鹤楼》)
(5)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6)____________,云生结海楼。
(李白《渡荆门送别》)
(7)《三峡》中极尽夸张、从侧面衬托出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
(15分)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略无阙.处
(2)林寒涧肃.
(3)襄.陵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文中依次写出了夏季的三峡呈现奔放美,春冬的三峡显示出清幽美,而秋季的三峡却展示着凄婉美。
B.第三段写三峡春冬景色时,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C.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
D.文章第四段作者引用歌谣,是运用了正面描写的手法进一步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
(30分)
1、叶子时期的梅
①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
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
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
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
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②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
我后悔当初没有在梅的枝子上留下刻痕,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
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
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
我是多么无知。
③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
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
不然,我就不必再费周折。
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驻足的行迹。
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
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
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
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④可爱的你呀,藏在自己的叶子里。
但我还是找出了你。
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⑤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
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
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
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⑥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⑦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
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
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
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
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
灿烂之日,人众如云;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⑧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
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
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
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
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⑨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⑩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询问:“你认识它吗?”
⑪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1.作者极力称道的“叶子时期的梅”,主要表现出哪些个性来?
2.这篇文章的思路,概括起来说是由______梅到______梅。
(请在横线上各填一个字)
3.文章第③段说“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你知道“我的心事”指的是什么?4.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一个句子是什么?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又是什么?
5.品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6.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文章最后一段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这句话作为全文的收笔,有何深刻意义?
2、塑料袋真的应该抵制吗
①2008年的一纸“限塑令”施行至今已有十年,其间围绕塑科袋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
由于不可降解,塑料袋早已成为多数环保主义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海龟和海鸟误食塑料袋后死亡的图片更激起人们对塑科袋的痛恨。
②但其实,人们对塑料袋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
③伤害海洋动物的是所有垃圾,而不仅仅是塑料袋。
事实上,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
2008年,北京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仅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在上海,这个数字是7%。
④流行于环保主义者中间的一种说法是,塑料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和100万只海鸟的死亡。
⑤不过这些健康风险并不会发生在所有的海鸟身上,它对于那些通过反刍喂养幼鸟的物种影响比较显著。
而且,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塑科袋与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死亡率有相关关系,来自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委员会专家的研究表明,塑料袋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伤害远没有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严重,
⑥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确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袋定是杀死海洋动物的凶手。
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对2010年4月死于美国西稚图海滩的灰鲸进行解制之后发现,在鲸鱼的胃中存在塑料袋、小毛巾、手套。
鞋子和其他垃圾,同时这只灰鲸头部还有一个明显的由螺旋浆造成的伤口。
⑦海洋哺乳类动物误吞塑料袋的比例并不比误食其它垃圾高,靠限制塑料袋保护海洋动物并不比限制鞋子、手套更有效,
⑧环保组织常用吞下了塑科袋的海龟照片来证明海龟是白色污染的受害者。
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也许确实
....存在,但是图片的超强冲击力也不能直接证明塑料袋对海龟的影响。
⑨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在200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塑料袋极少是海龟死亡的主要原因。
如果要减少对海龟的伤害,禁止钓鱼比限制使用塑料袋更有用。
根据美国海洋渔业局的统计,造成海龟非正常死亡最多的人类活动是渔业而非塑料袋制品污染。
⑩因此,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
⑾除了伤害海洋动物之外,塑料袋对大气、土壤、水的污染和对石油的消耗也一直为人诟病。
然而真相出乎人们意料。
⑿2005年,苏格兰政府发布了全面评估塑料袋和纸袋对环境影响的报告,结果认为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纸袋和布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环保,生产时,纸袋要比塑料袋多消耗10%的能量,耗水量更是塑科袋的四倍,生产纸袋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塑科袋的3.3倍。
结束使用周期后,纸袋还会造成2.7倍于塑料袋的固体废弃物。
⒀同时,塑料袋使用的便捷已经让许多家庭主动对塑料袋进行“绿色处理”。
他们会把超市和菜市场的塑料袋拿回家储存,在套垃圾桶和装东西时拿出来二次甚至多次使用。
⒁不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塑料袋的原罪,然而它的破坏力往往与低回收利用率绑定在一起,“不可降解”四个字听起来十分骇人,但事实上,除了塑料制品外,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也不可降解,玻璃制品自然腐烂需要1000年左右,是塑料制品的5倍。
⒂人不可能把这些材料的使用都一并禁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可降解的材料能否被妥善地处理。
塑料袋处理的尴尬在于焚烧会污染大气,填埋又污染土地,回收利用就成为它最好的去处。
⒃国原本塑料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制塑的原料,发热发电的材料,从此变废为宝,改过自新,然而低回收率却阻碍了这一切。
欧洲国家塑料的回收率在45%以上,德国和日本的回收率都在60%以上,可中国的回收率却仅有25%,⒄限制塑科袋对环保的作用远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大,只要回收利用得当,塑料袋也并非罪大恶极。
——摘自《青年文摘》2018年第9期(有删改) 1.为什么说“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
2.文段⑧中加点的“也许确实”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
3.选文第⑥段和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任意两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
4.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塑料袋是否可用,为什么?
1.①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②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对海洋动物伤害更大,③海洋动物误食其他垃圾更多,④人类渔业活动是最大的杀手。
2.不矛盾。
因为,“也许”是表推测,因为作者觉得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证明这是事实,但也知道海龟吞食的垃圾中确有塑料袋,海龟的死塑料袋脱不了干系。
所以两词连用表示这样一种事实,就更准确。
3.第⑥段主要用了举例子,第①段主要用了打比方。
4.我认为可用。
塑料袋方便、便宜,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
但我认为的可用,也应该加以宣传和引导,一是尽量少用,不用或重复利用;二是做好垃圾分类,让塑料能二次三次,甚至循环利用,三是开发可快速降解的塑料袋。
这样,就能化解矛盾,既保护环境,也有利人类生活。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的心灵需要阳光的照耀,封闭幽暗的心,即使面对艳阳天也抹不去深藏的阴霾。
我们每个人都应有阳光般的心灵。
守望阳光,让心中的绿色永恒;守望心灵,让明天的希望闪光。
请以《一缕阳光照心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②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诗歌除外);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不要抄袭或套作。
参考答案:
一
C
B
B
C
B
(1)隔江犹唱后庭花(2)风烟俱净,天山共色(3)志在千里(4)芳草萋萋鹦鹉洲(5)青林翠竹,四时俱备(6)月下飞天镜(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二
1.(1)同“缺”,空隙、缺口(2)肃杀、凄寒(3)冲上、漫上2.(1)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2)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
3.D
三
1.(1)最安宁的阶段(2)最年轻富有的辰景(3)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4)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2.找赞(或寻、懂)
3.“我的心事”所指的是——我是特意来看无花的腊梅的,看看它的长久与佳美。
4.揭示“叶子时期的梅”特点的句子:“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5.作者采用整齐的句式(四字短语)、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形成强烈反差,写出梅花盛开时的繁华、凋谢时的寂寞,表现了一般人对梅花的爱是短暂而肤浅的。
6.本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喻人。
文章以梅喻人,含蓄地告诫人们,我们每个人也如同这样一丛腊梅,也应固守自己的本色,做到无所谓显露,无所谓隐
藏。
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