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总导演李彬彬:“中国制造”是一种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访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总导演李彬彬:“中国制造”是一种精神
作者:王红茹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2008年第04期
2007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已进入第八个年头。
这一年,有着“中国经济界奥斯卡”美誉的这项评选再出创新之举——把“2007,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作为评选的主题。
为什么评选以主题的方式进行?此次评选标准和以往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评选在市场上的反应如何?《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了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暨颁奖典礼总导演李彬彬先生。
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中国经济周刊》:和往年综合性评比不同,2007年的经济人物评选第一次采用主题性形式,并把“2007,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作为评选主题,这是为什么?
李彬彬:央视一年一度的经济人物评选有一些原则性要求。
曾经我们希望对中国经济进行前沿的梳理,所以在过去七届,我们的主题始终是“谁照亮了中国经济”,“谁让中国经济在这一年具备不同的色彩”等等,是一个综合性评选。
2007年第一次提出来主题性评选,把“2007,谁是中国制造的脊梁”作为评选主题,从综合性到主题性,这是这一年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最大的亮点。
2007年评选的四项标准是:推动力、影响力,责任感和创新。
在这四项标准中,我们把推动力放到了首位。
既然是一份推动力,我们到底要推动什么,这是一个关键。
之前,很多人认为2007年是“理财之年”、“投资之年”,难道我们去推动一个投资吗?难道我们去推动一个所谓的理财时代吗?我们真的富裕到了只理财就可以了吗?我们认为,中国经济还远远没到坐享其成的时候;相反,从2007年初到现在,“中国制造”的产品和“中国制造”这个概念在世界范围内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
至少在声誉上,世界经济实体对于“中国制造”的崛起是带着恐惧和抵触心态的,尽管他们在同时享受着“中国制造”所带来的物美价廉的好处。
对于中国经济界来说,从2007年开始,他们所要面对的是一个进入世界竞争范围之内的“中国制造”。
“中国制造”概念将在全球范围之内和全球经济实体中间唱响,也会有更多的问题伴随着“中国制造”四个字而来。
当然我们所说的“中国制造”不单单指一个产品的现实性制造,更多包含“中国制造”的理念,“中国制造”的精神,这是我们这次评选要着重阐释和诠释的。
“中国制造”的精神就是实实在在的精神。
《中国经济周刊》:如何理解“中国制造”的内涵?本年度评出的经济人物都是中国制造业的吗?
李彬彬:“中国制造”并不单纯指制造产品的企业家。
现在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包括企业界和普通民众,一谈起“中国制造”,就是做杯子的,做床垫的,高级点的说做电子产品的,再高级点的说做汽车的,有觉悟的说“嫦娥一号”就是“中国制造”啊。
“中国制造”是什么?
这是中国人在干了那么多年后可能还来不及总结自己的经济行为对世界经济影响之后的一种发问:2007年的年度经济人物是不是就是10个做东西的人?是不是就是10个工厂的老板?
不是这样的。
“中国制造”是一种精神,是中国融入世界趋势的一个代名词。
我们曾经说的“Made in Japan”,并不代表某个具体产品是日本人生产的,而是日本的产业文化和经济渗透能力进入世界之后一种彰显的表现,现在“中国制造”正在承担和继承这样一个地位。
2007年评选的10个人,依旧还是各行各业。
那么,在我们通过调研,得出了那么多热门行业、热门经济事件、热门经济热点之后,为什么提出来一个“中国制造”精神?
纵观2006年到2007年,中国社会由于资本市场的高度发展,导致现在的情况是:连卖菜的都在做着千万富翁的梦。
整个民族的心理,已经被巨大的财富忽悠到了一定程度了,似乎很少有人说财富的积累是要靠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真抓实干才能出来的。
很多人都在说投个机吧、买个房吧、炒个股吧,以为坐在家里敲敲键盘,钱就来了,就成富翁了,就可以享受这个时代的财富了。
不是的!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无数个企业家一步步把一些产品做成了世界第一,在今天依旧是带着最严谨的态度、勤勤恳恳地在世界经济竞争中搏杀出一条道路。
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努力太多了,很多艰辛不为人知,这其中包括一些国企的老总。
所以,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一场评选,把“中国制造”的精神推向中国和世界,让一批优秀的、脚踏实地的、真抓实干的企业家成为大家所效仿的榜样。
这或许能对未来的中国经济形成良性的推动。
如何看待对“中国制造”的质疑
《中国经济周刊》:2007年国外媒体对“中国制造”的质疑声此起彼伏,如何看待这种质疑?
李彬彬:我认为质疑是对的,这是对自身消费安全的关心。
不单单国外媒体在抓,国内媒体也在问,这产品是不是对我有害。
站在消费者的角度,我认为全天下的消费者都有权力发问,不单纯问中国产品,我还问美国产品——深海鱼油到底是不是深海的?我觉得这无可厚非,这是一个理性社会所表达出对经济界的一个良性拷问,用不着大惊小怪。
质疑是最有效的,一个人或者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竞争对手,那他就会甘于平庸,养成惰性,最终导致庸碌无为。
这样的质疑声越多,对中国经济促进的良性作用也越大,一个大国,一定要真正融入到世界经济实体中间去竞争,而且锻炼出真正的水平。
换一个角度,为什么没有人质疑中国的航天技术,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只要中国的玩具一夜之间停产,世界儿童损失的就是全部的幻想和欢乐,就这么简单。
当数量和竞争的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别人指出一点点缺点,我们应该虚心地接受。
对方做错的,污蔑的要道歉,要改正,这才叫经济合理的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能用这种心态面对,也是非常先进的,也是时代发展到21世纪,一个真正懂经济的政府所做出的正确的事情。
所以,央视经济频道在做“中国制造”新版图,“相信中国制造”一系列特别节目的时候,觉得政党的先进性和经济工作引导思路的先进性,的确是中国经济发展之所以有今天这种成就的一个真正体现。
这些先进的方法和思路,客观的、踏踏实实、实实在在的精神,才是“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涵。
《中国经济周刊》:作为评选活动的“预热”,央视邀请往届的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国外进行了六场论坛演讲,反响热烈,为什么要做这件事?
李彬彬:让企业家走出国门,站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宣讲真实的“中国制造”,说实话,作为媒体是不应该做这件事情的。
在国外,这些都是由行业协会作为企业或产业的代言人,主动、积极地去进行的。
但在我国,行业协会的职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当我国的产品在外国发生了贸易纠纷或受到名誉诋毁时,是我们的政府部门冲在最前面。
一般来说,行业协会连基本的国际操作经验都不具备。
由此可见,中国的经济组织在构成和功能方面跟其他世贸国家相比,有着多大的差距。
2007年央视联合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邀请往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在国外进行了六场大的论坛,就是想打破这种现状。
从实际效果看,反响很好。
我们第一站就选在了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伦敦进行,足以见识中国人和“中国制造”融入世界经济的一种自信。
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这是一次非同凡响的全球性的演讲,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
这样的行动,我敢说只有中央电视台能做得出来,只有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能够做得出来。
《中国经济周刊》:据您了解,这次评选在市场上的反应是怎样的?
李彬彬:每一年的“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评选”对于中国企业家来说都是一场盛宴。
现在已经达到了这样一种共识:一名企业家能够从千千万万个同行中脱颖而出,站在提名奖、年度人物奖台上,基本上就是对他的经济行为以及经济成就的一次全面肯定。
成为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已经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