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之教考衔接文言文专题练习专题04七年级上册《狼》课内外阅读分层练(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狼》课内外阅读分层练
第一部分:课内基础
狼①蒲松龄
一屠②晚归,担中肉尽,止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④。
【注】①选自《聊斋志异》卷六(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此题下共有三则故事,这里选的是第二则。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
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
②[屠]屠户。
③[止]仅、只。
④[缀行甚远]紧跟着走了很远。
缀,连接,紧跟。
参考译文: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
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惧,投以骨①。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②。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③。
【注】① [投以骨]就是以骨投之,把骨头投给狼。
②[从]跟从。
③[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并,一起。
驱,追随、追赶。
如故,跟原来一样。
参考译文:屠夫害怕,把骨头扔给狼。
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
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
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
骨头已经扔完了。
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大窘①,恐前后受其敌②。
顾③野有麦场,场主积薪④其中,苫蔽成丘⑤。
屠乃奔倚其下,弛⑥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⑦。
【注】①[窘]处境困迫,为难。
②[受其敌]遭受它们的攻击。
③[顾]看、视。
④[积薪]堆积柴草。
⑤[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一样。
苫蔽,覆盖、遮盖。
⑥[弛]解除、卸下。
⑦[眈眈相向]瞪眼朝着屠户。
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参考译文: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
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
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卸下担子拿起屠刀。
两只狼不敢上前,凶狠地瞪着屠夫。
少时①,一狼径去②,其一犬坐于前③。
久之④,目似瞑⑤,意暇甚⑥。
屠暴⑦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⑧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⑨,意将隧⑩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⑪尾。
屠自后断其股,
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⑫,盖⑬以诱敌。
【注】①[少时]一会儿。
②[径去]径直离开。
径,径直。
③[犬坐于前]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④[久之]时间长了。
⑤[瞑]闭上眼睛。
⑥[意暇甚]神情很悠闲。
意,这里指神情、态度。
暇,从容、悠闲。
⑦[暴]突然。
⑧[毙]杀死。
⑨[洞其中]在积薪中打洞。
洞,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
⑩[隧入]指从通道进入,隧,通道,这里用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
⑪[尻]屁股。
⑫[假寐]假装睡觉。
寐,睡觉。
⑬[盖]表推测,大概,原来是。
参考译文: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
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
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从通道进入,来攻击屠夫的后面。
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
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亦黠①矣,而顷刻②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③?止增笑耳⑨。
【注】①[黠]狡猾。
②[顷刻]一会儿。
③[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啊。
变诈,巧变诡诈。
几何,多少,意思是能有多少。
④[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参考译文: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狼》与《狼施威》(12分)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
..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狼》)
乙
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
”狐曰:“我之皮,
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
”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
..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汝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
笑曰:“这一
班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
..也。
”
(选自《狼施威》)1.翻译下列加点字。
(4分)
(1)眈眈
..相向:(2)屠暴.起:
(3)羊贸贸然
..也:
...来:(4)只合做我的牺牲
2.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2分)
(2)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2分)
3.甲文的狼与乙文的狼有什么异同点?乙文中的狐狸、猪和羊它们怎么才能避免被捕杀的命运?(4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11分)
吴山图记①归有光
吴、长洲二县,在郡治所,分境而治。
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
其最高者,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
而灵岩,吴之故宫在焉,尚有西子之遗迹。
若虎丘、剑池及天平、尚方、支硎,皆胜.地也。
而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间,则海内之奇观矣。
余同年友魏君用晦为吴县,未及三年,以高第②召入为给事中。
君之为县有惠爱,百姓扳留
..之不能得,而君亦不忍地其民,由是好事者绘《吴山图》以为赠。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令诚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被其泽而有荣也,令诚不贤也,其地之山川草木亦
被其殃而有辱.也。
君于吴之山川,盖增重矣。
异时吾民将择胜于岩峦之间,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③,固宜.。
而君而亦既去矣,何复倦倦④于此山哉?昔苏子瞻称韩魏公⑤去黄州四十余年而思之不忘,至以为思黄州诗,子瞻为黄人刻之于石。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君今去县已三年矣,一日与余同在内庭,出示此图,展玩太息,因命余记之。
噫!君之于吾吴,有情如此,如之何而使吾民能忘之也?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吴山图记》是归有光应吴县离任县令魏用晦之邀所写。
②高第:犹言优等,对官员考评的等级。
③尸祝于浮屠、老子之宫也:在佛堂和道观里祭祀他。
尸祝,即祭祀。
④惓惓:(quán):留恋不忘。
⑤韩魏公:韩琦,封魏国公。
1.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4分)
(1)皆胜.地也:(2)百姓扳留
..之不能得:
(3)而有辱.也:(4)固宜.:
2.请用“/”下列句子断句。
(标两处)(2分)
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3.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2分)
夫令之于民诚重矣。
4.有人说一个“情”字将魏用晦、吴地百姓、吴地山川草木联系了起来,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3分)
答案:
狼
第二部分:课内外对比阅读
(12分)
1.(4分)(1)注视的样子(2)突然(3)慢悠悠的样子(4)食物
2.(4分)(1)(2分)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草堆下面,放下扁担拿起刀。
(2)(2分)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
3.(4分)相同点:都表现狡猾的一面。
不同之处:甲文的狼聪明反被聪明误、乙文的狼坐享其成。
乙文的动物应该好好去巩固自身本领,才能避免被捕杀。
参考译文:
乙
狐狸笑猪说:“你这个人呀是一个大蠢物,哪能和我相比呢?”猪说:“你就不必讥笑我了,你也不见得在世界上有什么功劳。
”狐狸说:“我的毛皮,能给天下百姓作衣服、被子,怎么说我没有功劳呢?如果是你则没有功劳了。
”猪说:“我的肉,能让人吃饱肚子,怎么能说没有功劳呢?”这时一只羊慢慢走过来了,说:“你们就不用再争了,我兼有你们两人的长处,你们觉得呢?”话还没说完,一只狼突然来到,全部将他们扑杀了。
然后笑着说:“这一帮只适合做奴隶的动物,动不动就说自己的功劳,只能做我的食物罢了!”
第三部分:课外文言文阅读
(11分)
1.(4分)(1)美好;(2)挽留;(3)感到耻辱;(4)应该。
2.(2分)然后知贤者于其所至/不独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亦不能自忘于其人也。
3.(2分)县令对于百姓确实是很重要的。
4.(3分)示例:魏用晦在吴县任长官不到三年,对百姓多有恩惠,在其离开之间,吴县百姓不舍其离开,便有热心人绘了一幅《吴县图》作为临别留念送给他,以表达对魏用晦的不舍之情;而离开吴县三年的魏用晦,拿出这幅《吴山图》,联想起吴县的山川美景,更想到吴县的百姓,勾起了对吴县百姓的眷恋和怀念之情。
参考译文:
吴县、长洲两县的县治,在吴郡的郡治所在地,两县划分境界各自管理。
府城西南的众多山冈,都在
吴县境内。
其中最高的山峰,有穹窿、阳山、邓尉、西脊、铜井等山。
灵岩山上,春秋时吴国的宫殿的故址就在那儿,还有西施的遗迹。
像虎丘、剑池以及天平、尚方、支硎等处,都是名胜所在地。
太湖浩浩淼淼,面积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在湖中沉浮,真可以算海内奇观了。
我同年得中的好友魏用晦任吴县县令未满三年,因考绩列入优等被调入京城担任给事中。
魏君任吴县县令期间有恩于民,离任时,百姓设法挽留却未能成功,魏君也舍不得离开他的百姓,于是有热心人便画了一幅《吴山图》来送给他。
县令对于老百姓来说,确实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县令确实是贤良的,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为蒙受其恩泽而感到荣耀;如果县令不贤良,那么当地的山川草木也会遭殃,感受到耻辱。
魏君对于吴县的山河,可以说是增添了光彩了。
今后有那么一天,吴县的老百姓将会在青山秀岩间挑选一块名胜宝地,在佛寺或道观里祭祀他,这完全是应该的。
那么魏君既然已经离开了吴县,为什么还对这里的名山那样眷恋呢?从前,苏东坡称赞韩琦离开了黄州四十多年,还念念不忘黄州,以至于写下了怀念黄州的诗歌。
苏东坡为黄州人把这诗刻在石碑上。
由此后人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贤能之士到某一处地方,不单单会使那儿的人民不忍心忘记他,而且连自己也不能忘记那儿的人民。
现在魏君离开吴县已经三年了,一天,他与我同在内庭,取出这幅《吴山图》给我看,一边欣赏,一边叹息,就命我写篇文章记载这件事情。
唉!魏君对于我乡吴县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又怎能使我们吴县百姓忘记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