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9项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布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9项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布特点陈华俊
【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fection condition and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nine pathogens of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1308 children clinically diagnosed as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were enrolled. 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 assay was used to detect the IgMs of nine common pathogens of acute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ncluding Legionella pneumophila serotype 1,Mycoplasma pneumoniae(MP),Q fever rickettsia,Chlamydia
pneumoniae,adenovirus(ADV),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influenza A
virus(INFA),influenza B virus(INFB) and parainfluenza virus(PIV)]. The overall detection result,IgM positive rates of different seasons,th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ages and gender,and mixed infec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1) In 1 308 children,the total IgM positive rate of pathogen was
37.46%(490/1 308). The highest positive rate was found in MP followed by PIV. (2)The total IgM positive rate of pathogen in the children aged ≥1 yea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hildren aged <1 year(P<0. 05). MP and PIV infection were the most common types in each age group. The MP-IgM positive rate of the children aged ≥1 year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hildren aged <1 year(P<0. 05). (3)The girls obtained higher total IgM positive rate of pathogen,mixed infection rate,the rates of MP-IgM,PIV-IgM and INFA-IgM compared to the boys(all P<0. 05). (4)The IgM positive rate of two or more than two pathogens were found in 159 cases(12. 2% ).
The common type was MP infection complicated with the other pathogens infection,and the type of MP+PIV was the most common. The mixed infection rate and infection rate of MP+PIV in the children aged≥1 yea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hildren aged <1 year(all P<0. 05). (5)The highest total IgM positive rate of pathogen was observed in summer and the lowest in winter (all P<0. 05). MP and PIV infection were the common types in four seasons. In each season,the highest IgM positive rates of MP,ADV, INFA,INFB and PIV were observed in summer(P<0. 05). Conclusion MP and PIV are the common pathogens causing 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 in children. The infection rate and infection pattern of pathogens are different in the children with different ages or genders. The infection rates of nine pathogens are probably related to the season.%目的了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9项病原体的感染情况及其分布特点.方法纳入临床诊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 308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9种常见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肺炎支原体( MP)、Q热立克次体、肺炎衣原体、
腺病毒( ADV)、呼吸道合胞病毒、甲型流感病毒( INFA)、乙型流感病毒( INFB)及副流感病毒(PIV)]的IgM,分析患儿总体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段、性别、季节病原体的IgM阳性率,以及混合感染情况.结果 (1)1 308例患者中,病原体IgM总阳性率为37. 46% (490/1 308),其中阳性率最高的病原体为MP,其次为PIV. (2)≥1岁患儿病原体IgM总阳性率高于<1岁患儿(P<0. 05),各年龄段患儿均主要以MP和PIV 感染为主,≥1岁患儿的MP-IgM阳性率高于<1岁患儿(P<0. 05). (3)女性患儿病原体IgM的总阳性率、混合感染率以及MP-IgM、PIV-IgM、INFA-IgM阳性率均高于男性(均P<0. 05). (4)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IgM阳性的患儿共159例(12. 2% ),主要为MP合并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以MP+PIV最常见;≥1岁患儿的病原体
混合感染率及MP+ PIV的感染率均高于<1岁的患儿(均P<0. 05). (5)病原体IgM总阳性率在夏季最高,在冬季最低(均P<0. 05),其中各季节均以MP、PIV感染为主;在各季节中,MP、ADV、INFA、INFB、PIV的IgM阳性率均以夏季最高(P<0. 05).结论 MP、PIV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常见病原体,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儿病原体的感染率及感染模式不同,且9种病原体的感染率与季节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期刊名称】《广西医学》
【年(卷),期】2018(040)011
【总页数】5页(P1185-1188,1199)
【关键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原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小儿
【作者】陈华俊
【作者单位】广西防城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防城港市 538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6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是影响小儿健康的主要病因,如不及时诊断治疗,呼吸系统症状会倾向性地延续到成人并发展为慢性疾病[1]。

尽早检测出引起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对临床治疗尤为重要。

血清中病原体IgM可作为急性感染期的主要检测指标[2]。

因此,本研究选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呼吸道常见9种病原体的IgM抗体,了解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分布情况,为临床诊断治疗和合理用药提供病原学参考依据。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 308例临床初步诊
断为急性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喘息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儿,诊断均符合第8版《内科学》[3]中的相关标准。

排除有严重心、肺、肾并发症的患儿,以及先天性呼吸道畸形、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和后天获得性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患儿。

其中,男856例、女452例,年龄3 d 至13岁,中位年龄2.0岁。

其中婴儿(<1岁)331例、幼儿(1~<3岁)418例、学龄前儿童(3~6岁)429例、学龄儿童(>6岁)130例。

1.2 检测方法 9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IgM检测试剂盒(间接免疫荧光法)购自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试剂批号为14D207、14H331、14K232、15H237、15M325、15N352、16E224、16G311、16M238),可同时检测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Legionella pneumophila serotype 1,Lp1)、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MP)、Q热立克次体(Q fever rickettsia,QFR)、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腺病毒(adenovirus,ADV)、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甲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A virus,INFA)、乙型流感病毒(influenza B virus,INFB)及副流感病毒(parainfluenza virus,PIV)1、2、3型。

检测仪器为奥林巴斯CX22型荧光显微镜。

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最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

每次检测都设立阳性和阴性对照,以确保试验和试剂盒的有效性;阳性对照为9种病原体均为阳性的含叠氮钠的人混合质控血清,阴性对照为9种病原体均为阴性的含叠氮钠的人混合质控血清。

1.3 结果判读 (1)阴性结果:可观察到Lp1、CP和QFR无荧光,MP、ADV、INFA、INFB、RSV和PIV包被孔中相对应小鼠成纤维细胞、人喉表皮样癌细胞和恒河猴肾细胞均呈现红色。

(2)阳性结果:可以观察到Lp1、CP或QFR包被孔中相对应的病原体呈现出苹果绿色荧光;MP包被孔的小鼠成纤维细胞外围出现苹果绿色荧光;ADV、INFA、INFB、RSV和PIV的整个包被孔中有1%~15%的人喉表皮样癌细胞或恒河猴肾细胞的细胞核、胞浆或胞膜出现苹果绿色荧光(在RSV和
PIV中能同时观察到着色的合胞体)。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1 308例患儿9种病原体的检出情况 1 308例患儿中,血清样本IgM阳性
490例,阳性率为37.46%,其中阳性率最高的病原体为MP,其次为PIV,见表1。

2.2 不同年龄段患儿呼吸道病原体的检出情况≥1岁患儿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
总阳性检出率高于<1岁患儿(P<0.05)。

各年龄段患儿均主要以MP和PIV感染为主,<1岁患儿中,PIV-IgM阳性率最高,≥1岁患儿MP-IgM阳性率最高,且
≥1岁患儿的MP-IgM阳性率高于<1岁患儿(P<0.05)。

≥1岁患儿的INFB-IgM
阳性率高于< 1岁患儿(P<0.05),而RSV-IgM阳性率低于<1岁患儿(P<0.05),< 1岁患儿与≥ 1岁患儿的INFA-IgM、PIV-IgM和ADV-IgM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p1、CP、QFR少见于各年龄组。

见表2。

2.3 不同性别患儿各病原体IgM阳性情况女性患儿9种病原体IgM的总阳性率高于男性(P<0.05)。

女性患儿混合感染率高于男性患儿(P<0.05),而两者的单一感
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女性患儿MP-IgM、PIV-IgM、INFA-IgM 阳性率均高于男性(均P<0.05),其余病原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2.4 不同年龄段患儿混合感染情况 1 308例患儿中,两种及两种以上病原体IgM
阳性的患儿共159例,占12.2%。

≥1岁患儿的病原体混合感染率高于<1岁的患儿(P<0.05)。

各年龄组中混合感染模式主要为MP合并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其
中MP+PIV最常见,其次为PIV+RSV(<1岁患儿)或MP+INFB+PIV(≥1岁患儿)。

≥1岁年龄组患儿MP+PIV的感染率高于<1岁的患儿(χ2=7.362,P=0.007)。

见表4。

2.5 各季节病原体检测阳性率及患儿的感染率四季划分以3~5月为春季,6~8
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

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患儿的9种病原体IgM总阳性率分别为34.2%(142/415)、59.2%(235/397)、
27.5%(80/291)、16.1%(33/20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4.183,
P<0.05),其中夏季最高(P<0.05),冬季最低(P<0.05),春季与秋季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秋冬季和春季均以MP-IgM阳性率最高,其次为PIV-IgM;夏季中以PIV-IgM阳性率最高,其次为MP-IgM的阳性率;其余病原体的阳性率较低。

在各季节中,MP、ADV、RSV、INFA、INFB、PIV的IgM阳性率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MP、ADV、INFA、INFB、PIV的IgM阳性率均以夏季最高(P<0.05)。

见表5。

急性呼吸道感染为儿科的常见疾病。

由于呼吸道致病微生物感染所致临床症状相似,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病原学证据对于临床诊断和流行病监控十分重要[4]。

当机体受到病原体的感染时,血清首先出现IgM抗体,IgM一般情况下仅在感染后2~3个月存在于血清中,因此IgM抗体的出现是反映近期感染的一个有效标
志物,对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早期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5]。

本研究中,1 308例患儿9种病原体IgM的总阳性率为37.46%,低于熊格等[6]
报告的56.08%,而高于孙彬等[7]报告的25.09%。

其中MP的IgM阳性率居首位,其次为PIV,与国内相关文献报告的MP-IgM阳性率最高、其次为INFB-
IgM的结果不同[8-9],提示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类型存在地区的差异。

小儿MP 感染是较为常见的急性呼吸系统疾病,其通过抑制上皮细胞的纤毛运动能力,破
坏机体细胞,导致患儿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10]。

MP感染不仅能够引起肺炎,还可以引起其他的并发症或后遗症,若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MP-IgM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时产生,其特异度高,在小儿发病1周后能够被检出,在患病10 d左右达到峰值,3个月后逐渐下降,对患儿的血清进行MP-IgM检测
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11]。

PIV是一种有胞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PIV 分为PIV 1~4四个亚型,PIV1及PIV3属于呼吸道病毒属,PIV2及PIV4属于腮腺炎病毒属。

在全世界范围内,PIV被认为是婴儿和儿童下呼吸道疾病的第二重要病原体,是6个月以内婴儿哮喘主要病原体,超过80%的儿童在5岁前曾感染
PIV[12]。

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大多数小年龄组儿童至少有1次PIV感染,因为机体对PIV不能产生有效、持久的免疫保护,因此在一生中可反复感染PIV,但第二次感染往往仅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PIV3是感染率最高且最常见的型别,至少有60%的2岁以下儿童感染过PIV3[13]。

婴幼儿易感染PIV3,是由于婴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机体应答能力相对较弱,对病毒抵抗力低所致。

随着患儿年龄增长,小
儿机体免疫功能不断增强,故PIV3感染率明显下降。

PIV-IgM检测有助于早期
病原学诊断,可指导临床用药,减少抗生素的滥用,及时对症治疗,缩短病程,降低疾病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本研究结果显示,≥1岁患儿的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总阳性率高于<1岁的患儿,且混合感染率高于<1岁患儿(P<0.05)。

这可能是该年龄段儿童大多集中在幼儿园、托儿所和学校,群体生活及户外活动增多给交叉感染提供机会,造成感染率及混合感染率的升高。

新生儿及婴儿多采用母乳喂养,从母亲体内获得抵抗感染的球蛋白给其带来了高水平的免疫力,且该年龄组婴儿年龄小,受到的保护最多,少有机会到人多聚集的地方,减少了交叉感染的机会,故其感染率最低。

≥1岁患儿MP-IgM阳性率最高,且高于<1岁患儿(P<0.05),提示MP是导致≥1岁小儿呼吸道
感染重要的病原体。

<1岁患儿PIV-IgM阳性率最高,应引起重视。

此外,女性患儿病原体IgM的总阳性率及混合感染率均高于男性(均P<0.05),且最为常见的两种病原体MP及PIV的IgM阳性率也高于男性(P<0.05),提示呼吸道病原体更易对女性患儿造成感染,且容易引发多重感染,应注意加强对女性婴幼儿的防护,减低感染率。

本研究中混合感染病例为159例,占12.2%。

低于国内同类研究的报告结果[9,14]。

各年龄组中混合感染模式主要为MP合并其他病原体混合感染,提示MP感染期间易发生双重甚至多重感染,该病原体的感染可促进其他病原体的感染。

但目前混合感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有研究表明这可能与一种病原体分泌某种物质可以促进另一种病原体的感染,或者是某些病毒广泛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使得其他病原体更容易入侵有关[15]。

其中MP+PIV的感染率最为常见,这与周秀萍等[16]报告的MP+ADV、MP+RSV最为常见不同,提示呼吸道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类型
存在地区的差异。

呼吸道病原体混合感染模式多样,通过对病原体的检测分析有助于了解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类型,有效地避免了抗生素的滥用,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和耐药菌株的产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呼吸道病原体的感染及流行与季节密切相关[17]。

本研究结果显示,小儿9种呼吸道病原体的IgM总阳性率以夏季最高,其次是春秋季,冬季最低。

夏季室外高温
而室内使用空调导致室内外温差较大,小儿很容易受凉或受热从而导致呼吸道感染;春季潮湿气温多变,有利于病原体繁殖,因此也易发生感染。

在本地区,小儿呼吸道感染四季均以MP感染较为常见,且夏季均为高发季节,这与我国北方MP感
染以冬季为多,南方则以夏秋季较多的流行病学特点相符[18]。

杨震[19]报告云南昆明地区儿童MP感染也好发于夏季,而靳淑雁等[20]报告深圳地区儿童MP感
染高发季节为秋季,提示不同地区的病原流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研究中,PIV感染也较常见,而其余病原体在四季中的感染率均较低,说明在本地区应警惕PIV的流行,在流行季节易感人群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注射相关疫苗、尽量避免到人多的公共场所、在居室内注意开窗通风等。

综上所述,MP、PIV是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中的常见病原体,不同年龄和性别的
患儿病原体的感染率及感染模式不同,且9种病原体的感染率与季节可能有一定
的相关性。

【相关文献】
[1] 陈玲,郑正涛,李翠华.珠海地区1 774例学龄儿童青少年呼吸系统疾病分析[J].中国病
案,2016,17(9):73-75.
[2] 袁艳,苏信斌.呼吸道九联检检测小儿急性肺炎病原体分布特点的调查分析[J].吉林医
学,2014,35(28):6 217-6 218.
[3] 陈源珠,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6-42.
[4] 石晶.PCR技术在呼吸道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11,17(17):2 683-2 686.
[5] 赵鹤进.呼吸道九联检的临床意义[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22):148-148,149.
[6] 熊格,乔斌,汪明,等.武汉地区22 482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常见病原体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医药导报,2016,13(8):51-54.
[7] 孙彬,吴纯,韩冰,等.九种呼吸道感染病原体的IgM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7):604-607.
[8] 刘洁,何美琳,邵冬华,等.3 151例九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检测结果分析[J].海南医
学,2015,26(4):537-539.
[9] 夏丽君,巫雯嘉,杨瑾.9种呼吸道病原体IgM抗体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
学,2016,20(9):1 477-1 479.
[10] 戴颂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52例临床检验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0,23(7):266-266.
[11] 于子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检验结果的分析与临床报道[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11):73-74.[12] 秦笙,伍时冠,孟少伟,等.人副流感病毒的快速分离培养与鉴定[J].医学研究生学
报,2016,29(8):858-861.
[13] 钟佩佩,李昌崇.人副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系统进化分析[J].国际儿科学杂
志,2016,43(6):466-469.
[14] 洪俊,黎丹.湖北地区儿童呼吸道病原体的流行病学分析[J].职业与健康,2015,31(19):2 683-2 686.
[15] Wu Y,Tu W,Lam KT.et al.Lethal coinfection of influenza virus and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lowers antibody response to influenza virus in lung and reduces numbers of germinal center B cells,T follicular helper cells,and plasma cells in mediastinal lymph node[J].J Virol,2015,89(4):2 013-2 023.
[16] 周秀萍,杨长顺,林梅.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非典型病原体病原学分析[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6,44(3):316-318.
[17] 秦红群,马顺高,王育芳,等.呼吸道病原体抗体11项联合检测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
业,2016,13(19):113-115.
[18] 殷勇,陆权,闫晓莉,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流行病学[J].中华儿科杂志,2016,54(2):91-93.
[19] 杨震.昆明市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2):1 815-1 816.
[20] 靳淑雁,刘世新,郑静,等.2012~2014年深圳市5岁以下儿童肺炎流行特征与病原学分析[J].实用预防医学,2016,23(06):701-7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