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7%甲龙SC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及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7%甲龙SC对茶树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效及安全性
姚雍静;廖向前;曹雨;王家伦;陈娟;梁远发
【摘要】为弄清43.7%甲龙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治效果及安全性,进而为茶叶生产中安全合理使用43.7%甲龙提供参考,在茶树假眼小绿叶蝉若虫盛发期蓬面喷施43.7%甲龙SC的防治效果与在茶叶中的残留检测结果表明,药后3d和21 d,43.7%甲龙SC 12 mL/667m2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校正防效分别为99.86%和46.33%,与两对照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说明喷施43.7%甲龙SC 12 mL/667m2对假眼小
绿叶蝉的防效很明显;43.7%甲龙SC对天敌蜘蛛相对安全,对茶树新梢无伤害;43.7%甲龙SC所含有效成分在茶叶中的残留水平极低.
【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
【年(卷),期】2013(041)008
【总页数】4页(P124-127)
【关键词】43.7%甲龙SC;假眼小绿叶蝉;防效;残留;茶树
【作者】姚雍静;廖向前;曹雨;王家伦;陈娟;梁远发
【作者单位】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安顺市西秀区茶叶站,贵州安顺561000;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贵州省茶叶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5.711
43.7%甲龙是由42.3%丁醚脲与1.4%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复配而成的低毒悬浮剂。
据报道,丁醚脲(Diafenthiuron)是一种硫脲类化合物选择性杀虫和杀螨剂,具有内吸和熏蒸作用,在光解、水解、环境微生物降解以及植物体内降解的主要产物为丁醚脲-酰胺体、丁醚脲-脲[1-2]。
最新研究表明,丁醚脲对蜜蜂
具有一定毒性[3],丁醚脲代谢物比丁醚脲原药本身具有更高的毒性,因此,2002年欧盟颁布的第2076/2002号法规规定对丁醚脲实行本地区内禁用、禁售。
目前,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对茶叶中丁醚脲及其两种代谢物的最大残留限量总值定为20mg/kg,但是欧盟、美国等则规定不得检出[4]。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Emamectin Benzoate)是从发酵产品阿维菌素B1开始合成的一种新型高效抗生素类杀虫剂和杀螨剂[5],具有超高效、低毒、无残留和无公害等生物农药的特点,既有胃毒作用又兼触杀作用[6]。
欧盟制定的茶叶中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最大残留限量是0.02mg/kg,日本的标准是0.5mg/kg。
随着日本和欧洲市场对大宗绿茶需求量的增加,夏秋茶的利用率也随之提高。
由于夏秋茶生产季节气温普遍偏高,是各种病虫发生高峰期,也是对茶叶危害最猖獗的时期。
贵州茶园以假眼小绿叶蝉(Empoasca vitis Gothe)对夏秋茶的危害较重,该虫对全省茶产业潜在丰收造成的危害达30%以上,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为
及时控制该虫的危害,90%以上的茶农喷施水溶性较高的农药(如吡虫啉、啶虫脒、敌敌畏以及乐果等),其质量安全性难以控制,夏秋茶农药残留严重超标。
为确保夏秋茶产品的质量安全,高效低毒低水溶性农药的选择成为必然。
43.7%甲龙的主要防治对象是小菜蛾,目前未见用于防治茶树害虫的报道,但在贵州大部分茶区,茶农应用该药来防治假眼小绿叶蝉。
为弄清43.7%甲龙对假眼小绿叶蝉的防
治效果及安全性,2012年贵州茶树病虫防控课题组在安顺瀑珠茶叶有限公司基地开展了田间药效试验,以期在茶叶生产中安全合理使用该药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药效试验
1.1.1 试验设计试验地点设在安顺市西秀区瀑珠茶场,供试药剂为43.7%甲龙SC,对照药剂选用目前茶农常用的广谱杀虫剂
2.5%联苯菊酯EC和10%吡虫啉 WP,
空白对照为清水(喷施)。
茶树品种为福鼎大白茶群体种(1982年种子直播)。
土壤为黄壤(肥力中等)。
田间管理按传统生产管理模式统一进行。
试验设4个
处理:43.7%甲龙SC 12 mL/667m2、2.5% 联苯菊酯 EC 60mL/667m2、10%吡虫啉 WP 30g/667m2及清水(CK),每处理重复8次,小区面积30m2,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间隔60cm。
施药器械为利农HD400型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容积16L,单个锥形雾喷头蓬面喷雾,工作压力为196kPa,田间用水量45L/667m2)。
试验期间以多云天气为主,施药当日平均气温23.6℃,相对湿度81%,降水量0.0mm,日照时数3.1h。
1.1.2 调查方法调查采用随机取样的方法,每次每小区随机调查100张嫩叶(一
般取芽下第2张嫩叶)上的若虫数。
药前调查虫口基数,药后1d、3d、7d、14d 和21d调查残虫数量,计算虫口减退率和防治效果[7],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法对防治效果进行方差分析[8]。
天敌蜘蛛田间数量采用口径1m2的塑料盆进行
盆拍,分析天敌蜘蛛数量变化规律,同时目测对茶树植株有无药害。
1.2 安全性试验
1.2.1 试验设计试验共设4个处理:药前空白采样区(4号地)、喷1次药区(1
号地)、喷2次药区(2号地,于第1次施药后7d喷施第2次药)和茶鲜叶消解区(3号地)。
药剂均为43.7%甲龙SC,用量为12mL/667m2,茶园逢面喷施。
1.2.2 样品的采集及检测
A.空白采样:第1次喷药前,4号茶园15点采集茶叶鲜叶2kg,其中500g鲜叶
用食品粉碎机粉碎制成鲜叶样,剩余鲜叶按照当地工艺制成成茶,分别装袋贴好标签,写明编号及日期,-20℃保存。
B.残留采样:1、2号地,在第2次喷药结束后,分别间隔3d和7d采样,15点
法分别采集茶叶鲜叶1kg制成成茶,分别装袋贴好标签,写明编号及日期,-20℃保存。
C.消解动态采样:3号地,喷药结束后间隔1h(即药后0d)、3d、7d和14d分别取样,采用15点法采集茶叶鲜叶500g,用食品粉碎机粉碎制成鲜叶样保存,
分别装袋贴好标签,写明编号及日期,-20℃保存。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4]进行检测。
检测指标:丁醚脲及其代谢物、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2 结果与分析
2.1 4
3.7%甲龙SC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防效
由表1可知,药后3d,43.7%甲龙SC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校正防效高达99.86%,而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EC与10%吡虫啉WP对假眼小绿叶蝉的校正防效分别为68.63%和33.1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21d后43.7%甲龙SC对假眼小绿叶
蝉的校正防效为46.33%,而对照药剂2.5%联苯菊酯EC与10%吡虫啉WP对假
眼小绿叶蝉的校正防效仅分别为3.76%和3.19%,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2.2 4
3.7%甲龙SC对天敌蜘蛛和茶树新梢的安全性
喷施43.7%甲龙SC区域药后1d、3d、7d、14d和21d的蜘蛛数量变化与清水
对照区域差异不明显,而对照农药2.5%联苯菊酯EC和10%吡虫啉WP对蜘蛛均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结果表明,43.7%甲龙SC对蜘蛛是相对安全的(图示)。
试验期间通过目测,茶园蓬面喷施43.7%甲龙SC后茶树新梢未出现萎蔫现象,表明该药剂对茶树无药害。
表1 43.7%甲龙SC对茶假眼小绿叶蝉的药后校正防效Table 1 Adjusted
control effect of 43.7%ankylosauruses SC on tea green leafhopper after application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0.05水平的差异,大写字母表示0.01水平的差异。
Note:Different capital and lowercase letters in the same column indicated significance at 1%and 5%levels,respectively.药后校正防效
/%Control effect adjusted after application 1d 3d 7d 14d 21d 43.7%甲龙SC 43.7%ankylosauruses SC 58.99aA 99.86aA 94.22aA 59.43a处理Treatment A 46.33aA 2.5%联苯菊酯EC 2.5%bifenthrin EC 18.46bB 68.63bB 68.27bB 25.17bB 3.76bB 10%吡虫啉 WP 10%imidacloprid WP 4.19bB 33.10bB 18.03bB 14.61bB 3.19bB CK -----
图示药后茶树上蜘蛛的数量Fig. Spider quantity in tea trees after applying pesticide
2.3 4
3.7%甲龙SC各有效成分在茶叶中的残留
在假眼小绿叶蝉若虫盛发期茶园蓬面喷施43.7%甲龙SC 12mL/667m2,丁醚脲及其代谢物的检出情况(表2)为:1次药后10d和14d的成品茶中检出量分别为0.778mg/kg和0.150mg/kg,未超过中国标准(MRL 5mg/kg)和日本标准(MRL 20mg/kg);2次药后3d和7d的成品茶中检出量分别为
13.651mg/kg和3.999mg/kg,低于日本标准;1次药后1h、3d、7d和14d 的鲜叶中检出量分别为1.180mg/kg、1.033mg/kg、0.923mg/kg和
0.241mg/kg,均未超过中国标准和日本标准。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检出情况(表2):1次药后10d和14d均未检出,2次药后3d和7d检出量分别为0.009mg/kg和0.006mg/kg,高于欧盟标准(MRL 0.02mg/kg),低于日本标准(MRL 0.5mg/kg)。
1次药后1h和3d鲜叶中检出量分别为0.034mg /kg和0.001mg/kg,前者高于欧盟标准低于日本标准,后者均低于欧盟标准和日本标准;1次药后7d和14d均未检出。
表2 使用43.7%甲龙SC后其各有效成分在茶叶中的残留检测情况Table 2 Residue detected results for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43.7%ankylosauruses SC in fresh tea leaves after application注:ND=未检出。
Note:ND=not detected.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mg/kg)ND ND空白鲜叶样Blank (fresh leaf sample) ND ND 1次药后10d干茶样Dry tea sample 10days after single application 0.778 ND 1次药后14d干茶样Dry tea sample
14days after single application 0.150 ND 2次药后3d干茶样Dry tea sample three days after double application 13.651 0.009 2次药后7d干茶样Dry tea sample seven days after double application 3.999 0.006 1次药后1h鲜叶样Fresh tea leaf sample one days after single application 1.180 0.034 1次药后3h鲜叶样Fresh tea leaf sample three days after single application 1.033 0.001 1次药后7h鲜叶样Fresh tea leaf sample seven days after single application 0.923 ND 1次药后14h鲜叶样Fresh tea leaf sample in 14hin single app Emamectin benzoate空白干茶样Blank(dry tea sample)样品名称Name of sample丁醚脲及其代谢物/(mg/kg)Diafenthiuron and its metabolites lication 0.241 ND
3 小结与讨论
3.1 防效
国内已有研究证实了丁醚脲单剂对假眼小绿叶蝉具有防效[9]。
本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3.7%甲龙SC 12mL/667m2对假眼小绿叶蝉具防效,药后3d其防效达99.86%,药后7d其防效仍维持在90%以上,但药后14d其防效低于60%。
其药后各天的防效明显优于茶园现行常用的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2.5%联苯菊酯EC 与10%吡虫啉 WP,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3.2 安全性
已有报道称丁醚脲单剂试验对天敌蜘蛛有一定的杀伤力[9]。
试验结果表明,茶园施用43.7%甲龙SC来防治假眼小绿叶蝉时,对天敌蜘蛛无明显伤害。
经试验期间目测,该药对茶树新梢不造成药害。
3.3 残留
茶园蓬面喷施43.7%甲龙SC 12mL/667m2的残留检测结果显示,丁醚脲及其代谢物的检出情况为:1次药后10d和14d及2次药后3d和7d的成品茶中的检出量均未超过中国标准和日本标准;1次药后1h、3d、7d和14d的鲜叶中的检出量均未超过中国标准和日本标准。
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检出情况为:1次药后10d和14d的成品茶中均未检出,1次药后1h和3d的鲜叶中检出的量前者高于欧盟标准而低于日本标准,后者均低于欧盟标准和日本标准;1次药后7d和14d的鲜叶中均未检出。
检测结果表明,仅在中国境内销售与出口日本的茶叶,在茶假眼小绿叶蝉虫口高峰期,茶树蓬面喷施1次43.7%甲龙SC能保证茶叶的饮用安全和环境安全。
但因该药在茶园中的应用未获得中国农业部药检所登记备案,要慎用。
致谢:贵州省茶叶研究所的何莲、郑文莉、张正秋参加了田间调查,谨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Kayser H,Eilinger P.Metabolism of diafenthiuron by microsomal oxidation:procide activation and inactivation as mechanisms contributing to selectivity[J].Pest Manag Sci.,2001,57(10):975-980.
[2]Keum Y S,Kim J H.Photodegradation of diafenthiuron in water [J].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2(58):496-502.
[3]Johnson S,Subramanian C.Toxicity of diafenthiuron to honey beesin laboratory,semi-field and field conditions[J].Pest Manag Sci.,2010
(66):505-510.
[4]张新忠,罗逢健,刘光明,等.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茶叶和土壤中丁醚脲及其代谢物的残留[J].化学分析,2011(9):1329-1335.
[5]毕富春,赵建平.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主要害虫药效概述[J].现代农药,2003(2):34-36.
[6]郑明奇,邱立红,王成菊,等.9种含阿维菌素或甲氨基阿维菌素的农药对蜜蜂安全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5(6):980-981.
[7]胡强,韩宝瑜,马建义,等.喜树叶提取物防治假眼小绿叶蝉的田间药效试
验[J].中国茶叶,2009(5):32-33.
[8]唐启义.DPS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7-88.
[9]朱运华,何杨林,杨普香.50%丁醚脲防治假眼茶小绿叶蝉试验[J].福建茶叶,2010(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