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5 第2单元7访李政道博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访李政道博士
他,是一位涵养极深又酷爱艺术的大科学家。

他,31岁就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向世界证明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他,以宽广胸襟和大师风范向世人证明科学没有国界;他,恰到好处地融合了科学家的严谨和艺术家的洒脱。

他是谁?他就是享誉全球的美籍华人科学家李政道博士。

让我们走近大师,追寻大师的脚步,聆听大师的教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赏美文
没有书不好过日子
杨绛
真的,什么物质享受,全都罢得;没有书却不好过日子。

人的尊卑,不靠地位,不由出身,只看你自己的成就。

我们不妨再加上一句:“是什么料,充什么用。

”假如是一个萝卜,
就力求做个水多肉脆的好萝卜;假如是棵白菜,就力求做一棵瓷瓷实实的包心好白菜。

萝卜
白菜是家常食用的蔬菜,不求做庙堂上供设的珍果。

唯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这篇访谈录向人们介绍了李博士对中国科技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大贡献及其在物理学领域的突出成就,展现了李博士虚怀若谷的人性魅力和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李博士的谈话,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使人们对于科学、科学家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应用角度] 此素材适用于“谦逊”“创新”“勤勉”“拼搏”“追求”“理想”“坦然面对功利”“为科学献身”“内因和外因”“天才”“奋斗”“责任”“正确对待成功”等相关的话题、材料或命题作文。

(1)常言道:“满招损,谦得益。

”骄傲自满、狂妄自大的人,大都以失败告终,而那些虚怀若谷、不断进取的人总是站在时代的最前端。

李政道博士在获奖后能有如此谦虚的胸怀,表现了他在科学研究上永不满足、不懈追求的拼搏精神。

学海无涯,勤奋为路。

人活于世,理应志存高远,孜孜以求;淡泊名利,莫为一时的名利所累,以求进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高考作文《谦虚为人》)
(2)勇于探索的意气,是人们发挥潜能的金钥匙。

科学,充满了未知的美。

好奇的人类站在自然与社会圣殿的门口,不时地窥探其中的奥妙,而只有勇于探索的人勇敢地踏入了上帝设置的禁区,徜徉于科学的无尽美妙。

于是我们看见杨振宁、李政道勇于质疑前人,看见吴剑雄勤于实验破解谜云,看见一代大师王淦昌在极其恶劣的科研条件下为物理学发展献计献策。

——勇于探索的意气,是成功之眼。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混沌.(dùn)洗漱.(sù)
食不果.腹(ɡuǒ) 察.言观色(chá)
B.模.样(mú) 庇.佑(pì)
无耻谰.言(lán) 返璞.归真(pú)
C.纰缪.(miù) 对称.(chèn)
桀.骜不驯(jié) 涣.然冰释(huàn)
D.华裔.(yì) 模拟.(nǐ)
戮.力同心(chuō) 力挽狂澜.(lán)
解析:A项“漱”读shù。

B项“庇”读bì。

D项“戮”读lù。

答案:C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把闲置房屋出租给食品黑加工点,并造成危害人体健康等严重后果的,出租者将被重罚,这是打击
食品黑作坊釜底抽薪
....的好办法。

②一名网友来到曾经很有名气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游玩,其现状令人大失所望,产业园万人空巷
....,极其冷清,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③整治行动开展以来,管委会高度重视,按照“突出重点,责任到人”的原则,全面部署开展了环境
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城区面貌改头换面
....。

④1949年1月14日,随着天津解放的隆隆炮声,郭小川从胜芳来到海河之滨,与黄松龄、范瑾等同
志常常焚膏继晷
....、通宵达旦地工作。

⑤“应急车道”是专为交通救援或发生故障的车辆备用的。

若被随意占用,一旦发生事故,施救人员
就会陷入望.尘莫及
...、爱莫能助的境地。

⑥对于这场比赛,主帅佩莱格里尼表示:“我认为是场旗鼓相当
....的比赛,山东鲁能一开场取得进球,之后我们也创造了一些进球的机会。


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⑥
解析:①釜底抽薪:比喻从根本上解决。

②万人空巷: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望文生义。

③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形式,不变内容。

含贬义。

感情色彩不当。

④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力工作。

⑤望尘莫及:形容远远落后。

近义混用。

应改为“鞭长莫及”。

⑥旗鼓相当:比喻双方力量不相上下。

答案:C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以往这个时候是由文学奖得主代表所有得奖者来回答问题的,而且,那天学生们指名要我来回答。

B.上海交响乐迷中近六成的人士收入并不丰厚,难以承受百元甚至百元以上的高票价。

C.经过中外科学家的不懈努力,一些长期有争议的问题,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D.在北京中关村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四楼一间大会议室里,墙上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解析:A项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应把“而且”改为“但是”。

B项语序不当,“百元以上”与“百元”应颠倒位置。

C项“问题”与“进展”搭配不当。

答案:D
4.我们某公司派代表团出国洽谈经贸业务,该国一女记者不大友好地问:“贵公司经济实力如何?有足够的资金吗?”下列回答中较为得体的一项是( )
A.我公司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你不必为此操心。

B.请问,您能告诉我,对方公司有多少资金吗?
C.小姐,中国有句古语,叫做“男不问钱财,女不问芳龄。


D.小姐,你是华人,想必听说过“杞人忧天”的故事吧。

答案:C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沙漠画第一人——黄名芊
黄名芊出生三个月时父亲因肺病去世。

他的父亲是位绘画爱好者,遗留了一些梅兰竹菊的画作在房间里。

也许就是这些艺术品的熏陶,让他从小就爱上了艺术。

而他很小就表现出惊人的美术天赋,看到小猫小狗小鸟,他就能用泥巴捏出来,全村的人都赞叹不已。

大学毕业后,黄名芊被分配到学校任教。

当时学校的老师不多,教学任务很重,但是他要画画的想法一直都在。

后来,学校步上正轨,老师也多了,利用从教之余一切时间,包括双休日、寒暑假,黄名芊开始致力于自己的艺术创新。

1993年、1997年,黄名芊两次由德方出资在德国举办个人抽象山水画展。

展出期间,他去了卡塞尔、法兰克福、汉诺威等许多城市参观游览。

“德国的艺术博物馆和各类博物馆都是免费的……色彩缤纷的流派我有的喜欢,有的不喜欢,但是我认为他们是敢于创造的。

”他对记者说,“德国人看我国的山水画,实际个人风格不同,而他们看上去会认为是一个人画的。

这也启发我,创新必须与他人拉开距离。


德国流行抽象艺术,黄名芊的抽象水墨画在那里很受欢迎,但回到中国后就不一样了。

许多青年很喜欢,但是有些中老年艺术家看了他的画似乎就没什么感觉,有人甚至在背后道出贬义,而普通观众看后似乎很迷惑,可能是看不懂。

这引起了黄名芊深深的思考和困惑。

一次机缘巧合下,黄名芊终于找到了他今生的艺术归宿——大漠山水画。

1987年,黄名芊的夫人在南京艺术学院进修工艺美术理论,需要到西部去考察,研究古代雕塑,黄名芊就陪同夫人一起去了西部。

来到敦煌,第一次见到了沙漠,接着又去了新疆吐鲁番,看到了更多的沙漠,黄名芊不禁为沙漠的浩瀚壮美所折服,不由爱上了这片金黄大地,一种要把大漠的粗犷美画出来的感受油然而生。

但是,大漠分明是一个不易攻克的山水画创作难题。

沙漠缺水、少树,缺水少树势必消解山水画的亮点。

总之,传统山
水画、现代山水画约定俗成的种种活跃审美元素,在面对沙漠构景时,就会产生“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难怪古今画家们很自然地回避了这一难见效果的题材。

翻开千年中国画史,找不到前贤留下的画沙漠范本,也没有可资借鉴的画沙漠经验文字记载。

第一次画沙漠,黄名芊以失败告终。

“没画过的可以画,可到底要怎样画呢?”他默默地总结经验:还是看到的沙漠太少,只是在沙漠边缘,没有深入了解沙漠形态,对沙漠的认识不足。

“我一定要再去沙漠的深处看看!”
1994年,黄名芊第二次来到了沙漠,这次他选择了更加壮阔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这儿的沙漠虽美,可也被称为“死亡之海”。

没有向导,黄名芊只能在边缘徘徊;无法深入沙漠腹地,他心中十分焦急。

一直等到1996年,沙漠通了公路,他才得以深入沙漠腹地。

之后他去各大沙漠考察不下10次,还多次去各地的治沙研究所,拜访沙漠专家。

多年扎根沙漠,前五年画一张撕一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在大漠里吃了无数风沙,黄名芊终于开创出自己的画法——沙漠皴。

在被问及如何得到这样神奇的画法时,他说了一句最普通的话:实践出真知,千虑一得。

又说,踏遍天涯无觅处,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黄名芊笔下的沙漠,远看如瀚海波涛,逼真涌动;近看却纹理分明,沙丘上的纹理丝丝缕缕清晰分明。

他说这是两个方面的功夫,一是感受素材,一是画法。

素材来自他不辞辛苦、甚至出生入死一次次进入茫茫大漠,画法则源自十多年间笔耕不辍、锲而不舍地反复试验。

终于他找到用笔墨在表现不同沙漠形态时的恰当技法,即浓墨铺垫连绵的沙丘底部,继而层层向上叠加整个沙丘,画到沙丘顶部时墨已干、水分变少,正好用以表现沙丘顶部的轻盈流动。

密匝的墨点是沙垄,也是重墨的沙漠低地;飘逸的点线是沙峰,也是淡墨的沙漠顶部,绵密的笔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沙漠丝绸般的光滑质感,光色的流转和明暗的变化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远处沙漠则以泼墨法写出,不宜多加,这样近实远虚,恰当地表现出远近变化。

黄名芊终于开创出自己的天地。

他画了一幅画,画中无边大漠里,漫天黄沙,渺小的一人一驼一狗正在艰难跋涉。

这幅画名为《路漫漫》。

黄名芊说:“我画沙漠数十年如一日……这幅画就是我的自我写照。


5.黄名芊之前的许多活动为他后来画沙漠打下了基础,不属于这个范围的一项是( )
A.欣赏父亲遗留的画作,让他爱上了艺术。

B.小时候把泥巴捏成动物,发展了他的美术天赋;从教之余,致力于艺术创新。

C.在德国画展时,参观游览德国许多城市及当地博物馆,开阔了眼界,获得要敢于创造的启发。

D.他的画法是浓墨铺垫连绵的沙丘底部,继而层层向上叠加整个沙丘,画到沙丘顶部时墨已干、水分变少,正好用以表现沙丘顶部的轻盈流动。

答案:D
6.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黄名芊多次到沙漠考察,多次笔耕不辍、锲而不舍地试验,经历无数次的失败后,终于画出绘画史上最逼真的沙漠山水画。

B.在学校任教时,虽然教学任务重,但黄名芊一直想着画画;后来老师多起来,他又利用从教之余,
开始致力于艺术创新。

C.黄名芊从小就表现出美术天赋,后来又在德国举办个人抽象山水画展;但他一直都致力于自己的大漠山水画创作。

D.画沙漠,黄名芊最初以失败告终,但在多年扎根沙漠后,他终于开创出自己的画法——沙漠皴,取得了重大的艺术成就。

E.山水画需要亮点,而沙漠中缺水、少树,沙漠山水画也就无法找到亮点;正因此,古今山水画家们常常回避沙漠题材。

解析:A项无中生有,原文并无“绘画史上最逼真的沙漠山水画”的相关信息;C项扩大范围,“一直”错;E项判断太过绝对,“无法找到亮点”错,原文是“缺水少树势必消解山水画的亮点”。

答案:BD
7.黄名芊说画作《路漫漫》是他的“自我写照”,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说明《路漫漫》的寓意以及给我们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寓意:①题为“路漫漫”,寓意黄名芊在沙漠山水画的绘画中探索之路漫长;②大漠之广阔无边,寓意绘画艺术探索领域永无止境;③一人一驼一狗在沙漠中显得渺小,寓意个人的力量或探索较之艺术领域显得微乎其微。

启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在何种岗位,我们都要执着、谦虚、刻苦。

三、创新语用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开发海洋油气资源,首先要寻找何处有油,__①__,而物探船就是海洋油气开发装备的先锋。

它使用的方法,就是地球物理勘探,简称“物探”。

因为石油聚集在储油构造里,而储油构造深埋在地层深处,看不见,摸不着,__②__。

20世纪80年代,我国相继建造改装过4缆和6缆的物探船,不过这些都只是二维物探船。

随着油气开发向深海迈进,海上物探装备需要向高端方向发展,__③__,国家需要研制新一代的三维物探船。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为此必须要有先进的装备。

②所以只有通过“物探”方法才能找到。

③落后的二维物探即将被淘汰。

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考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家庭出身,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走向。

富裕家庭物质生活优裕,会导致精神生活远远滞后。

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缺少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

一旦走向社会,会因为自身家庭条件优越而损害甚至践踏
他人权益。

一个“拼爹”的时代是病态的,一个民众都默许“拼爹”的社会是可悲的。

①物质生活优裕不一定就导致精神生活滞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②富裕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不一定缺乏与人和谐相处的襟怀
③自身家庭条件优越不一定就损害甚至践踏他人权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