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精练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精练卷
(一)月夜忆舍弟杜甫
1.——————————,——————————-- ——————————,——————————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

(3分)
3.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3分)
(二)长沙过贾谊宅①唐刘长卿
默写:
——————————,——————————--
——————————,——————————
[注]①诗人因公务南至湘中,瞻仰贾谊故宅写下此诗;此前,才华横溢的诗人曾因“刚而犯上”被贬。

②栖迟:淹留。

③楚客:指贾谊。

贾谊曾被汉文帝重用,后被疏远,任长沙王太傅。

14.依现代汉语来看,这首律诗不押韵;但按唐代的读音,此诗是合乎律诗规范的。

推测一下,本诗的“悲”“崖”和在古代是押韵的。

(1分)
15.下列对作品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贾谊被贬长沙三年,有志不伸,心境悲凉,奠定了全诗抑郁沉重的感情基调。

B.颔联写诗人步入贾谊故宅所见之景,渲染了寂寥的氛围,为下文抒发感慨做了铺垫。

C.颈联写贾谊当年在湘水凭吊屈原,如今,诗人又来到长沙凭吊贾谊;此乃万古同悲。

D.尾联感叹唐王朝风雨飘摇时却贬谪无罪的“我”,以直抒胸臆手法发出了愤怒的质问。

16.将本诗与课本上左思《咏史》比较,任选一角度,简要赏析两诗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4分)18.颔联渲染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2分)
19.结合全诗,分析作品中所蕴含的情感。

(4分)
(三)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①
韩愈
默写:‘
——————————,——————————--
——————————,——————————
【注释】①左迁:贬官。

唐宪宗元和14年(819)正月,宪宗命人从凤翔法门寺迎佛骨入宫供奉,诗人视为刑部侍郎,上书极言其弊,触怒宪宗,被贬潮州刺史。

此诗是在被贬途中所作。

蓝关:现在陕西蓝田东南。

湘:韩愈之侄韩老成的儿子。

②九重天:皇帝的宫阙,这里代指皇帝。

③潮阳:潮州下辖的一个县。

④云横秦岭家何在:回顾长安,云横而不见家。

⑤瘴江:泛指岭南河流,旧时说岭南多瘴气,人碰上就要生病,潮州在岭南,所以作者这样说。

10 ⑴这首诗的颔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2分)
(四)商山早行温庭筠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5分)
默写:
——————————,——————————--
——————————,——————————
(1)请解释“凫”和“回塘”的意思。

(2分)
凫:回塘:
(2)请从下列三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3分)
①“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②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③“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3)“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写了什么样的情景,抒发出诗人怎样的感情?(3分)
(4)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2分)
答:
(5)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
(五)《咸阳城东楼》许浑
默写:——————————,——————————--
——————————,——————————
一、许浑的《咸阳城东楼》属于()
A、政治讽谕诗B、咏史怀古诗C、山水诗D、田园诗
二、根据《咸阳城东楼》内容,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三、简要赏析《咸阳城东楼》颈联的表达效果。

四、分析“一上高楼万里愁”的“愁”含义和作用。

五、《诗境浅说》评“山雨欲来风满楼”可谓“绝妙好词”,试从内容角度赏析。

六、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请从情景交融的角度简要赏析本诗。

(六)无题李商隐
——————————,——————————--
——————————,——————————
1、解词:
东风:残:丝:
蜡炬:泪:镜:但:
云鬓:夜吟:
青鸟:殷勤:看:
2、主题:
3、赏析:
(1)李商隐写了不少“无题”诗,以“无题”为题等于没有题目,你能够根据诗的内容或情感为本诗拟写一个题目吗?请写下你拟的诗题。

(2)请赏析千古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首联选取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5.颔联通过哪些意象的创设,表达了什么情感?现在人们赋予它怎样的新意?
(七)行香子秦观
——————————,——————————--
——————————,——————————
1、《行香子树绕村庄》随作者的___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有___、___的特点。

2、请简要概括《行香子树绕村庄》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3、词人在《行香子树绕村庄》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请对《行香子树绕村庄》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5、《行香子树绕村庄》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6、请对《行香子树绕村庄》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7、《行香子树绕村庄》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八)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
1、“少年”“爱上层楼”的原因是,结果是。

“却道天凉好个秋”的理解是:
2、《丑奴儿》中词人以“”为线索,运用和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复杂的心情。

从整首词来看,作者所说的“愁”绝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的报国之仇。

3、对比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请写出本词两对对比的内容。

答案:
(一)2.(3分)这两句使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一句的意思是露水从今夜开始更凉更白,月亮是故乡的最圆最亮,这里的景融入了诗人更多的主观感受,是诗人思亲思乡情感的真实体现。

3.(3分)“月是故乡明”思乡(1分);“有弟皆分散”、“寄书长不达”思亲(1分);“况乃未休兵”对战争停止的期盼(1分)
(二)
答案:
14.迟、时、知
15.D
16.都运用了借古讽今的手法,刘诗借贾谊屈原的被贬暗示自己的遭遇;左诗借西汉旧事,表达了对西晋门阀制度的不满。

本诗①借景抒情(赏析颔联)②拟人、反问(赏析颈链、尾联)③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等)。

左诗①比喻:用“松”“苗”比喻有才华的寒门子弟与平庸的世家子弟;②对比:两种人不同身份和不同命运的对照。

18. 诗人独自寻觅在斜阳之下的荒草寒林间,四野无人,渲染出一片萧条冷落、荒寒孤寂的日暮秋景图。

19.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贾谊的同情,对汉文帝的指责,对自身孤独寂寞处境的感叹,以及对当今统治者的不满。

(三)
答案:
10.(6分)(1)表达了诗人虽然年老又遭贬,但仍念念不忘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体现了诗人无怨无悔、甘愿奉献的精神(1分)。

(2)“横”“拥”两字分别从广度与高度两个层面形象生动的描绘了自己贬谪途中大雪阻路、马难前行的艰苦情景(2分),同时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深感前途渺茫的愁思(2分)。

11. 这首诗在时间上,先回顾当初,“朝奏”,“夕贬”;再写当下,立马蓝关;最后设想局,死于他乡,侄孙“好收吾骨”。

可谓时时生悲,满腔悲愤。

在空间上,作者立马蓝关,回望长安,家已不在,前瞻潮阳,前路艰危。

真实处处见悲,一路悲愤。

参考答案:
12.贬官;朝奏夕贬;向秀;王质。

(4分)
13.相同点:两首诗都表现了被贬官之后凄楚难言的激愤之情。

不同点:(甲)诗语虽悲酸,却悲中有壮,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乙)诗表现诗人对世事变迁和仕宦升沉的豁达乐观的胸襟。

(4分)
(注:选自2010年贵州毕节中考试卷)
(四)
.(1)凫,野鸭;回塘,圆而曲折的池塘。

(2)①“客行悲故乡”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中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答案:思念故乡;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②尾联在全诗的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内容:思乡之情,反映了诗人留恋故乡的真挚感情.才离开家乡不久,便在夜里梦到自己家附近的池塘,凫雁来回游动,自得其乐,而自己却在离家远行的路上。

结构:与首联中的“客行悲故乡”照应。

③“枳花明驿墙”一句中的“明”用得很妙,请说出妙在何处。

答案:“明”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为“照亮”之意。

枳树白花照亮驿墙,衬托出拂晓前天色的昏暗,突出了行之“早”。

(3)鸡鸣之声从朦胧的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


(4)鸡呜之声从朦胧残月下的茅店中传出,(1分)行人的足迹印在那板桥凄清的白霜上。

(1分)(共2分)
(5)抒发了作者羁旅他乡的思乡之情。

(2分)
(五)
答案:(1)B
(2)官宦在外,思念家乡;国势动荡,危机四伏;江山依旧,世事沧桑。

(3)颈联晚眺近景,虚实结合(或从“视听结合”的角度分析也可);强调过去的禁苑深宫,现今只是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蝉不识兴亡,依然如故(或:今昔对比)沧桑的世事,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

(或“引发诗人的思古幽情”)
(4) 愁,思乡,怀古。

一个“愁”字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

以“愁”开篇,其后交待“愁”的缘由(用首句引出下文情感的抒发)。

(5) “山雨欲来风满楼”是全诗的警句。

周围的群山雨意越来越浓,大雨即将到来,城楼上已是满楼的狂风。

全句只有寥寥七个字,十分形象地写出山城暴雨即将来临的情景,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准确地抓住了暴雨到来前狂风满楼的自然界变化特点。

但是作者并不仅仅只是写自然界的变化,而是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

唐皇朝的统治,已经面临着崩溃在即的危机。

社会也到了大变动的前夕。

这种社会大变动的征兆,已经反映得极为明显。

也是出现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局面。

所以作者才写出这个概括性极强又十分形象的诗句。

由于自然界的变化与社会的大变动具有某些共性特点,所以这种比喻的含义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引申意义被后人在许多场合引来说明社会大变动即将到来的某种征兆。

(6) 本诗开篇愁字笼盖全篇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与下文构成因果关系开头讲愁下面则交代因何而愁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六)
答案:
1.东风:春风。

残:凋零。

丝: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蜡炬:蜡烛。

泪:指蜡泪,隐喻相思泪水。

镜:照镜。

但:只。

云鬓:青年女子的头发,代指青春年华。

夜吟:夜晚吟诗。

青鸟:传说中为西王母传递信息的神鸟。

殷勤:情深意厚。

看:探望
2.诗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表现了爱情的坚贞,意境新奇,诗味隽永,已成千古传诵的名句。

3. (1)相思(思念、愁思、离情、别思、伤等)
(2)我的思念如春蚕吐丝到死才能停,我的泪水像烛泪烧成灰烬方流尽。

以双关、对偶和两个生动的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答案:
1.东风是无力的,百花残败凋零的.两意象既交待了离别的时间(暮春).也为诗歌渲染了一层凄凉无奈的意境。

抒发了男女主人公在离别即将来临时心情的痛苦难堪。

2.春蚕丝尽,蜡炬成灰。

表达了对对方刻骨铭心的思念,
新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著追求,无私奉献。

(七)答案:
1、。

春游(游览)顺序或游踪,色彩明丽,生机勃发或欣欣向荣。

2、《行乡子》一词,通过记述自己的一次兴致勃勃的春游,展示了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境界,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3、词人在《行香子树绕村庄》中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词极富动感地描绘了作者乘兴徜徉所见的朴质、自然的村野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词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层层绿树,环绕村庄,盈盈碧波,涨满池塘。

这里鲜花盛开,色彩缤纷,让人沉醉。

逶迤缭绕的围墙内,茅堂隐隐,小桥流水近旁,酒旗飘扬。

这里莺鸣蝶舞,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表达了诗人对农村自然景色的喜爱之情。

4、请对《行香子树绕村庄》的主要表现手法作简要赏析。

动静结合。

通篇全是写景,但上下片的安排与采取的视角各不相同。

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时有化静为动,如绕、收等字,游人缓步其中;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其中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

这样,就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5、《行香子树绕村庄》的白描手法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

这首词语言简洁,极少修饰;如“红、白、黄;啼、舞、忙”,有静有动,有色有声;描绘出一幅百花盛开,莺歌燕舞的美好图画。

6、请对《行香子树绕村庄》写景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进行赏析。

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摹静态景物,静景动景又相互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这首词格调轻快,语言清新、浅近。

质朴自然的村野风光随着词人轻松的脚步、欢快的情绪次第展开,达到词的节奏与词人的感情之间的和谐统一。

7、《行香子树绕村庄》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点?
全词运用了白描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1)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百花争艳、莺歌燕舞的田园风光图,体现了词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

(2)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

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