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天池飞瀑》,从东北写生说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赏鉴APPRECIATION
文/图:林若楠
关山月《天池飞瀑》,从东北写生说起
关山月几乎所有的代表作都源自长期旅行写生的经验,正如他自己曾经说过的:“不动我便没有画。
不受
大地的刺激,我便没有画。
”纵观关山月一生艺术创作的几个重要阶段,他与傅抱石在20世纪60年代的东
北写生之旅是一段不可绕开的经历。
东北雄浑壮美的风光使久居南方的两位画家分外震撼,二人都曾以
“长白山天池”为重点对象创作了多件作品。
此次东北之行对关山月影响甚大,与傅抱石的相互切磋又带给了他深刻的启发。
这幅《天池飞瀑》即取材
于东北写生,是关山月此类题材作品中尺幅最大、画面最精的一件,从中可以清晰看到关山月那十年作品
风格面貌的演变。
关山月《江山如此多娇》550cm×900cm 1959年
一段东北之行结下的良师益友
故事得从1961年讲起。
那一年,傅抱石和关山
月相约去北京商讨重画《江山如此多娇》的事情,由
于当时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如此巨幅画作,时
间过于仓促,且又是两位画家第一次合作,所以傅抱
石、关山月都认为该作还有需要补正的地方。
后来,
周恩来总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认为原作还是不错
的,取消了这个计划,改由国务院办公厅安排两位画
家到东北游览写生。
这便是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
之行的由来。
虽然说,傅抱石、关山月于1959年合作的《江
山如此多娇》是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的,但不可
否认,在新中国画史中,这幅具有纪念碑式意义的巨
作,几乎为新时代的山水画找到了一个经典样式。
而
傅抱石和关山月之间良师益友式的情谊,也因《江山
如此多娇》的诞生而拉开了帷幕。
1961年6月,傅抱石、关山月前往东北三省进
行为期三个月的旅行写生,他们先后抵达长春、吉林、
延吉、长白山、哈尔滨、牡丹江、镜泊湖、沈阳、抚
顺等地,其中,在长白山和镜泊湖停留的时间较多。
傅、关一行于6月14日抵达吉林省长白山林区,第
二天登上长白山山麓,看到了传说中的天池、林海之
胜。
对于金陵傅抱石、岭南关山月这两位南方画家来
说,长白山雄浑壮阔、苍凉浩瀚的风景,是别开生面
的。
两人都以“长白山天池”为写生对象,留下了多
幅作品。
《长白山天池》是关山月完成于长白山麓的一幅
小品式作品,在这幅写生作品中,天池只占了画面的
一角,主要表现前景的山石,笔墨粗辣苍拙。
另一幅
描绘天池的作品《天池林海》则在长春完成,是以横
幅的形式呈现。
同年初秋,关山月又于青岛画了一幅
《天池林海》,并题款:“天池林海。
一九六一年初秋
于青岛画长白山拾稿。
”从现在留下的这几幅描绘天
关山月《天池飞瀑》144.5cm×105.5cm 纸本设色立轴释文:一九七二年于北京,山月画
钤印:关山月印
关山月《长白山天池》纸本设色43.5cm×58cm 1961年关山月美术馆藏
池的作品中,可看到关山月在表现长白山天池时经过
反复的构思、揣摩,可以感受到他作画时的思考和画
面经营方法的变迁。
与关山月的局部取景式构图不同,
傅抱石的《天池林海》则以全景式构图来表现长白山
天池的壮阔。
评论家刘曦林先生曾于1987年访问过关山月,
并写下《隔山书舍艺话》,其中记录了与关老当年的
对话。
关山月讲道:“我与傅抱石比较合得来。
画《江
山如此多娇》相处半年。
东北之游,时间也较长,前
后三个月,这是第二次合作。
友情,良师益友很重要,
环境条件很重要。
东北之行的计划,一起研究,走一
段,停一段,走半月,停半月,停在有创作条件的地
方……当年,傅抱石兴致特别高。
最后回到青岛时间
长一些,搞了些创作,举行了观摩。
我们两人也相互
观摩,交换意见,气氛很好。
”
傅抱石也在1964年出版的《傅抱石、关山月东
北写生画选》前言中写到:“在我们近四个月的共同
活动中,只要有所惑的话,就随时把自己的意见提出
来交换、研究,有时候争论争论,这是我们认为最有
意义的一点。
我们深深地感觉到,这样结合当前的生
活和创作来共同探讨问题,是有利于彼此的思想和业
务提高的。
我们画长白山、天池和林海……因为我们
是形影不离的,不是‘望衡对宇’,就是‘比门而居’,
一幅未竟,往往几次丢下画笔坐拢来议论一番,互相
琢磨,互相帮助,所以就我们个人来说,这段生活也
是不可多得的。
”
可见傅、关东北之行,相互切磋,对他们中国
画艺术升华的积极作用。
1961年9月,关山月在渤
海湾创作的《长白飞瀑》,可以看到傅抱石对他的影
响。
另外,一幅两人隔空合作的《长白飞瀑》,也
是一段佳话。
此画主体部分原由傅抱石所画,1992
年关山月应友人之邀在此画中的山路上加画了三个
骑马的途人,平添了几分生气,又题跋记述30多年
前的旧事:“长白飞瀑。
一九六一年夏曾与傅抱石同
往东北搜稿而作百日游。
此图系傅公当时写生之旧
作。
友人有缘得此遗墨而嘱余补题,因缀人马途中
,关山月《长白飞瀑》 纸本设色 115.8cm ×71.5cm 1961年
关山月美术馆藏
聊以表达鞍上探胜之意趣也。
时在一九九二年五月,漠阳关山月于羊城。
”一幅巨制彰显关氏的笔法演变关山月几乎所有的代表作都源自长期旅行写生的经验,20世纪60年代与傅抱石的东北之行,无疑是其艺术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站。
在这趟旅行中,关
傅抱石《天池林海》纸本设色27.8cm×215.5cm 1961年南京博物院藏关山月《天池林海》纸本设色40.5cm×48.3cm 1961年
山月从傅抱石处获得一种启发,在笔墨的运用上,对傅氏散锋笔法的学习,使得关山月原本稳健扎实的笔墨增添了轻盈灵动之气;而在总体画面的把控上,也一改早期的清丽柔媚,呈现出了雄伟辽阔的架构。
到20世纪70年代,关山月的艺术创作已进入成熟期。
1972年,关山月拾稿创作了尺幅最大的一幅《天池飞瀑》,这件作品可以说是关山月该时期的一件经得起推敲的佳作。
《天池飞瀑》的描绘对象取材于20世纪60年代东北写生之长白山天池飞瀑。
如果将此件作品与前文出现的几幅同样描绘天池飞瀑的作品对比,可以清晰看到关山月这十年作品风格面貌的演变。
关山月秉承岭南派先师高剑父“折中中西、融汇古今”的理念,在中国画中融入了西画的写实成分,其山水画作品绝大多数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实境感。
这幅《天池飞瀑》的构图采用焦点透视,巧妙地将西方写实风景的技巧融入到山水画之中,对近距离的山体用较重、较实的笔墨来刻画,明暗关系突出,而远处
的山体则虚化处理,营造了立体的三维空间。
再者,20世纪70年代,关山月的笔墨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高剑父、傅抱石等师友对他的影响已被消解,转化成关山月自成体系的笔墨语言。
这一阶段,关山月作品中的笔法线条都透着一股峥嵘之气。
寥寥数笔,将岩石的坚硬、树叶的松软表现得生动传神,更精彩的是,画家通过不同用笔的浓淡干湿,把石头的质感,用水墨独有的特性描绘得十分逼真,而又灵秀通透。
画家用了简练概括的语言来塑造飞瀑的
造型,着墨不多,却将水流的走势、速度感,乃至悬在水面上的雾气都有十分精彩的表现,颇有大气滂沱之感。
最后,不得不提作品中“红光亮”的主题色彩。
1971年,日本著名美术评论家宫川寅雄访问中国,并向周恩来总理提出面见关山月。
关山月从“干校”回到广州,在上级部门的安排下会见宫川寅雄,终于告别了“劳动改造”的阶段,重拾画笔,欣喜之情难于言表,加上时代浪潮对艺术作品的宣传诉求,创作于1972年的《天池飞瀑》与这个时期关山月的其他作品一样,有着鲜明的主题色彩。
近景处的岩石,造型愈加饱满,用笔更为肯定。
长在山上的树木,繁茂、鲜艳,虽是深秋时节,却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与当时的历史情境,与关山月作品中一直以来乐观、积极的美学思想是契合的。
关山月的山水画中,出现人物的作品并不多见。
画面最前方5个小人物的出现为这张作品注入了故事性,使得此幅作品不再只是一张普通的山水画佳作,它还被赋予了鲜明的主题性。
再看看落款:“一九七二年于北京,山月画。
”旁边盖“关山月印”。
从早期的抗战画,到《江山如此多娇》,再到讴歌新中国的建设,关山月的山水画作总是离不开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可以说,勤奋的关山月毕生都在完成“笔墨当随时代”信条的践行,《天池飞瀑》是其艺术成熟时期一件集大成的精品巨制。
参考材料:
万新华《关山月东北写生之考察——兼及傅抱石、关山月相互之影响》
傅抱石《傅抱石关山月东北写生画选》
李伟铭《关山月绘画略论》
刘曦林《隔山书舍艺话》
(编辑/余彩霞)
关山月《天池飞瀑》(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