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6年历年江苏苏州中考作文题目汇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江苏苏州中考作⽂题⽬尚未公布,为您搜集整理了2008-2016年的苏州中考作⽂题⽬,供您参考学习,祝参加中考的学弟学妹们中考顺利,⾦榜题名!
2016年苏州中考作⽂题⽬
东风是机遇,东风是⿎励,东风是关怀。
在⼈⽣的旅途中,东风⽆处不在。
它帮助我们发现希望,感受温情,获得成长。
总有东风为我们⽽来。
请以“东风为我来”为题写⼀篇⽂章。
要求:除诗歌、剧本以外问题不限;不要少于600字;③⽂中不要出现(或暗⽰)本⼈的姓名、校名。
《东风为我来》专业解析:在《东风为我来》这个题⽬中“东风”⼆字极为关键,⼀般可作两种理解。
⼀是“万事俱备,只⽋东风”中的“东风”,是⾚壁⼤战借东风的典故,这⾥的东风可以理解为机遇(机会);第⼆种理解是“等闲识得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
”等等诗句中所说的“东风”,是春风的另⼀种说法。
因为古⼈把东南西北风分别指春夏秋冬四季的风。
这样⼀来,就是取春风温暖、柔和之意,也可以取唤醒万物,复苏之意。
其次是“为我来”,突出了“我”,也就是说要写亲⾝经历,写真情实感。
当然,对于⼀些要虚构故事甚⾄写⼩说的考⽣来讲,即便写的并⾮⾃⼰,也要⽤第⼀⼈称写。
提⽰材料固然重要,但也要⼀分为⼆地看,其⼀是起限定作⽤的表述,例如“以《东风为我来》为题”“不少于600字”“除诗歌外,⽂体不限”。
另外就是起启发引导作⽤的表述,“东风,可以理解为在你⽣活中会遇到事情⿎励你,或者有⼈对你的关怀;⽣命中总有⼀些东风是为你⽽来的!”从这段话的表述来看,命题者应该是更倾向于把“东风”理解为“春风”。
选材上,写亲情、友情、师⽣情、来⾃陌⽣⼈的关怀都可以,还要把故事发⽣的背景放在春天,更切题,也可以做到情景交融。
当然,也可以写观察⾃然所得的感悟,也就是春风唤醒⼤地,唤醒万物,⾃⼰也被唤醒之后由衷地发出“东风为我来”的感慨,借鉴朱⾃清的名篇《春》来看,同学们写此种思路的⽂章⼀定要做到景中有⼈,景中有“我”。
因为⽂体不限,还有议论⽂可写。
如果写议论⽂。
“东风”作机遇理解更好上⼿。
可以从俗语或杜牧的诗句引出论题,再给出中⼼论点:机遇为每个⼈⽽来。
题⽬⾥的“我”也就理解为每⼀个⼈了。
论证的过程要兼⽤多种论证⽅法,这篇⽂章来看可⽤对⽐论证、举例论证、引⽤论证,当然不能缺少联系实际,这⾥的“实际”要更明确指向青少年群体,写议论⽂同样写出真情实感。
2015年苏州中考作⽂题⽬
出发,可以说是⼈⽣常态。
⼀种期待,⼀次召唤,⼀个……凡此种种都可能成就⼀次出发,让你去经历,去收获……
请以“记得那⼀次出发”为题写⼀篇⽂章。
要求:①将题⽬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④⽂中不要出现(或暗⽰)本⼈的姓名、校名。
《记得那⼀次出发》专业解析:相信考⽣们⼀定会有很多的素材可写,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定已有过⽆数次的“出发”,以及出发时的种种⼼境和感受。
但是要写好这篇作⽂却也不是⼗分容易。
审题要准确⽽深⼊
“记得那⼀次出发”,这个题⽬前两个词语“记得”、“那⼀次”就是关键词,提⽰我们应该写回忆性的⽂章,⽽不宜写正在发⽣的事。
题⽬的核⼼词⽆疑是“出发”,《汉典》⾥对“出发”的解释有两个:离开原地到别处去;从某⼀⽅⾯着眼。
后者不好⼊题,只能从前者开拓。
但也要区别于⼀般意义上的“动⾝”或“出⾏”。
⼀般说来,出发的⽬的性更强,意义更⼤,⽽且多为群体性的。
所以写“我从家到学校或从学校到家”之类素材,似有偏题之嫌。
所以重点在于写出事件背后的意义和价值出来。
围绕“出发”,我们可以进⼀步思考,“从哪⾥出发”“为什么出发”“如何出发”等等,往往可以挖掘出事料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出来。
美国诗⼈艾略特有这样的诗句:我们叫做开始的往往就是结束,⽽宣告结束也就是着⼿开始,终点是我们出发的地⽅。
这⾥的“出发”就有了⼀定的象征意义,这样思考,题⽬的开放性更强,切⼊的⾓度更⼴,也消释了命题作⽂的某些局限性。
构思要开放⽽特⾊
可做“那⼀次出发”的素材很多,⾃⼰成长过程中⼀次具象化的经历,⼀种“出发”后明了的抽象化品质精神,还可以是⼈们关注的社会化热点问题,如环境的污染与治理、道德的滑坡与重建、⽂化的多元与固守等。
但⼀定要选择最熟悉的领域,写出⾃⼰“那⼀次出发”的独特感受,⾃主、真实、有个性地写出⾃⼰的特⾊。
2014年苏州中考作⽂题⽬
⼈⽣就像是⼀场旅途,我们既可享受春之妩媚、夏之热忱,也会经历秋的萧瑟、冬的沉寂。
沿途的风景,我们都别错过。
⼀⾸歌,⼀本书;⼀场细⾬,⼀条曲径;⼀声响亮的喝彩,⼀回意外的跌倒……每⼀种经历都充实着我们的⼈⽣。
请以“不错过______________”为题,写⼀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或短语,将题⽬补充完整,并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中不要出现(或暗⽰)本⼈的姓名、校名。
《不错过------》专业解析:初⼆语⽂教材上学过刘⼼武散⽂《错过》,刘⼼武认为,错过是⼀种⽣活的常态,没有“万⽆⼀失”的⼈⽣,没有⼈能抓住你想要的⼀切。
错过有主客观原因造成,有的错过⽆关紧要,有的错过可能是⼀种幸运,有的错过可能是遗憾,甚⾄是追悔莫及。
今年的考题《不错过》,虽是半命题作⽂,但逆向⽴意鲜明,与苏州2011年中考作⽂题《熟悉的地⽅也有风景》颇为相似。
既然⽣活万象纷杂,错过是常态,⽽题⽬在价值导向上逆向强调“不错过”,那么其对象⼀定是有意义的或很重要的。
这⾥细细推敲⼀下,不难发现,“不错过”的涵义有指“不再错过”或“不能错过”的意思,前者可以写成往事追忆,后者可以写成⼈⽣宣⾔。
明⽩了题⽬的基本意思后,要写成此⽂,我个⼈觉得要过两关:⼀是选材关;⼆是⽴意关。
⾸先,就“选材关”⽽⾔,不要凌空蹈虚,写成“不错过理想”、“不错过青春”、“不错过爱”等过于空泛的⽂章。
建议要化虚为实,化情为物。
据此梳理⼀下,“不错过”的对象可以是:某⼀次⽐赛的机会、⼀场精彩的表演、⼀次难得的重逢,⼀次深情的送⾏,⼀次对友⼈冰释前嫌的道歉,⼀次对亲情精⼼凝神的体悟,⼀次⽇出⽇落的守候,⼀次春天⾥的桃花盛开等等。
其次,要过“⽴意关”,就需要在平凡⼩事中,有所提炼,能升华出不⼀样的情感和思想来。
“错过”与“不错过”既是⼀个⽣活的问题,也是个哲理的问题,都有耐⼈寻味的情思和意趣。
“不错过”似乎更多的包含着主观的对⽣活与⼈⽣的认知和选择。
所以如果考⽣能在叙事的基础上,恰当的抒情议论,定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
如果只是⽤故事本⾝说话,过于含蓄甚⾄隐晦,对于
考场作⽂来讲,则是不太可取的。
综合⽽⾔,此次作⽂题较之以往诗性题⽬来讲,鲜明的体现出了三个特点,即教材关联度⾼;⽣活化⽓息浓;选材开放性强。
既能让考⽣容易⼊⼿,⼜能考察学⽣的⽣活感悟⼒和思辨⼒。
鉴于初中⽣的逻辑思维不够完善以及⾼考作⽂“议论⽂”⼤撞车的教训,虽然可以“⽂体不限”,但在没有较⾼的把握下,我个⼈仍然不建议写议论⽂,这极易流于空洞。
题⽬从⽣活中来,我们的写作应该还原到具体的⽣活中去,写出在这个青春节点上对⽣活的真切感悟才是好⽂章。
总的来说,近三年的苏州中考作⽂题延续了命题前有提⽰材料的风格。
加了提⽰材料的情况下,在审题上并没有为难学⽣。
其⼀是起限定作⽤的表述,另外就是起启发引导作⽤的表述,这是⼀个信号,就是要让学⽣写作训练的重⼼放在选材⽴意能⼒及语⾔能⼒的提⾼上,⿎励孩⼦写真情实感。
那么今年的中考语⽂作⽂会如何命题呢?
我们再往后捋⼀捋中考作⽂题⽬,
说不定可以多⼀些灵感~~
2013年苏州中考作⽂题⽬
在你的⽣活中,你曾遇到过怎样的眼神?那留在你记忆深处的眼神,⼜曾怎样长久地拨动着你的⼼弦?
请以“遥远的眼神”为题写⼀篇⽂章。
要求:①将题⽬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中不要出现(或暗⽰)本⼈的姓名、校名。
2012年苏州中考作⽂题⽬
请以“⼼中有⽀欢乐的歌”为题写⼀篇⽂章。
要求:①将题⽬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中不要出现(或暗⽰)本⼈的姓名、校名;⑤卷⾯整洁,书写⼯整。
2011年苏州中考作⽂题⽬
请以“熟悉的地⽅也有风景”为题写⼀篇⽂章。
要求:①将题⽬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外⽂体不限;
③不要少于600字;
④⽂中不要出现(或暗⽰)本⼈的姓名、校名;
⑤卷⾯整洁,书写⼯整。
2010年苏州中考作⽂题⽬
有⼈憧憬雪花飞扬的冬,有⼈⼼仪草长莺飞的春,有⼈喜欢阳光灿烂夏,有⼈钟情天⾼云淡的秋。
岁⽉更迭,四季交替,总有⼀个季节让⼈期盼,总有⼀⽚天空让⼈翱翔,总有⼀段往事让⼈回味,总有⼀份精彩属于⾃⼰。
请以“总有属于我的季节”为题写⼀篇⽂章。
要求:①将题⽬抄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剧本以外⽂体不限;③不要少于600字;④⽂中不要出现(或暗⽰)本⼈的姓名、校名。
2009年苏州中考作⽂题⽬
惬意,是满意,是舒服,是⼀种愉悦的感受。
⼀道难题的破解,⼀次意外的表扬,⼀份期待的礼物,⼀个⼩⼩的发现……都会让你欣喜。
⼀丝惬意⼼中来,⼼情好了,花会格外地艳,草会格外地绿,⽔会格外地清,阳光也会特别地温暖……
请以“⼀丝惬意⼼中来”为题,写⼀篇⽂章。
要求:①将题⽬抄在答题卡上;
②除诗歌、剧本以外⽂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
④⽂中不要出现(或暗⽰)本⼈的姓名、校名。
2008年苏州中考作⽂题⽬
拿破仑曾豪⽓冲天的说:“我⽐阿尔卑斯⼭还⾼!”说出这样的话,不仅仅因为他⾝后有千军万马,更因为他是⼀位勇者——勇者⽆畏!
孔⼦也曾说过,“见义不为,⽆勇也”“勇者不惧”。
但孔⼦⼜说:“君⼦有三畏:畏天命,畏⼤⼈,畏圣⼈之⾔。
⼩⼈不知天命⽽不畏也,狎⼤⼈,悔圣⼈之⾔。
”
请以“勇与畏”为话题,⾃定⽴意,⾃拟标题,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
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