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特点与鉴赏答题思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田园诗特点与鉴赏答题思路
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愫,或者借景抒情,或者情景交融。

这类诗歌赏析考查是高考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理解和把握
的难点。

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做这方面试题,可在以下几方面花功夫:了解此类诗歌特点,夯实基础训练。

一、山水田园诗特点
1. 思想内容方面:
A. 题材特点自然风光、农村景物、田园生活、隐居生活。

B. 情感思想:赞美山河热爱自然向往自由厌恶官场,憎恶黑暗,渴望归隐,闲适淡泊,悠然自得。

具体表现有:
①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赞美
王维《汉江临泛》、李白《望庐山瀑布》
②表达对官场仕途的厌倦,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愤怒。

陶渊明
《归园田居》
③表达对归隐生活、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喜爱、向往。

孟浩然《过故人庄》、王驾《社日》
④出世与入世矛盾心理的折射。

杜甫《江村》、张舜民《村居》
⑤对生活、人生哲理的感悟,禅意的寄托。

苏轼《题西林壁》、
王维《过香积寺》⑥反映农村生活与人民生活的贫困,揭露封建剥削。

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2. 画面的共同特征:
①视觉角度:开阔、优美。

②听觉角度:宁静。

③整体感觉:恬淡、闲适、富有生机或农村气息。

4.常见的写景技巧和表现手法:
①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
动衬静,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山居秋暝》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
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
山中的宁静。

②点面结合
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在《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 “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从“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写,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而且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④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5) 绘形、绘声、绘色。

例如: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6) 借景抒情
或情景交融: 诗人写诗来表达他的思想情感。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需要
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

情与景的处理很重要,如果处理得恰当,他就会激起读者的感情,使读者与他发生共鸣。

这样的诗就写得好,能动人。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
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场,景描写之中,寄寓着诗人的离愁别恨。

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
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如唐代谢浑《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
舟,红叶青山急水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滿天风雨下西楼。

”上联以“红叶青山”这样亮丽诗意的景色,反衬诗人离愁别恨。

《姜斋诗话》说: “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7) 虚与实:
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 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
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②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
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③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 “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在诗歌中,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
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雨霖铃》中上阙所写的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等。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8) 运用各种修辞:比喻、拟人、借代、夸张、衬托、对比等。

(9) 运用炼字技巧:如王维《汉江临泛》中的“郡邑浮前浦,
波澜动远空。

”两句里“浮”和“动”。

“浮”表面上写城郭在水面上飘动,实是所乘之舟随水上下波动, “动”表面上写天空在摇荡,实际上是说波涛汹涌,浪拍云天。

(10) 工笔与白描。

工笔也叫细致描写,例如《绝句》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描也叫粗笔勾勒。

例如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前堂。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11) 用典
如严蕊《如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中
“人在武陵微醉”—句用了“武陵人”的典故,出自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由此可知这道宋词抒写的是桃花。

表达了心地高洁、凌越世俗的感情。

近年来这类诗歌的考查题型主要有:1.某一联的写景方法是什么或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2.某一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怎样描写的或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3.某一联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现的?4.谈谈某一句或一联中某一字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二、鉴赏思路与方法: 我们要熟悉此类诗歌的赏析答题思路。

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1. 读题目。

这类写景抒情诗的题目,一般蕴含写作的场景、对象如09 高考《西江月黄陵庙(又题阻风三峰下)》(北京卷)、《月》(广东卷)、缘由如09 高考《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江苏卷)或情感如09 高考《喜外弟卢纶见宿》(江西卷)。

仔细认真阅读题目有利于我们解读诗歌。

2. 知作者。

一般的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诗,就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 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和诗作的风格特征。

3. 析意象
意象运用的作用主要有二,一是有利于塑造形象,二是更好表达情感
通过描写意象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枫“叶”、
“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象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

所以,准确把握了山
水田园意象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作者的寓意,把握诗歌塑造的形象,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4. 想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
感情色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

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就是一首融情入景,景中含情的好诗。

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天际碧水带走诗人的无尽思念。

诗人的惜别之情,从每一个画面中渗透出来。

5. 悟主旨
写景的山水田园诗词,它的主旨一般来说不那么好理解了。

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以及揣摩领会所用的意象和营造的意境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

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 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一般的写景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渴望归隐,向往田园,厌恶官场,憎恶黑暗,远离尘俗,悠闲淡泊。

6. 看表达
①描写景物的角度:高低、远近、明暗、俯仰、绘形、绘声、绘色。

②描写景物的技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化静为动)。

点面结合。

虚实相生(化虚为实)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拟人。

③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或物)、用典。

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

具体内容可参照前面特点介绍。

7. 品语言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同时要注意一些炼词现象。

赏析思路:什么景——什么意境——什么情感——什么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