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做合一”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UANG DONG JIAO YU
浅谈“教学做合一”在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有效应用
文/大埔县田家炳高级职业学校饶文彬
国内学者陶行知提出:“对于教学 来说,它仅是做好一件事,并非做好三件事。
我们在做的过程中教,在做的过程中学。
”可以看出,所有的教育活动均是将教与学有机结合,从本质来看,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对于“教学做合一”来说,教,就是要重视因人而异;学,就是要在做的过程中强调自学;做是主体,做就是要关注实践。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来说,
必须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展现出
来,在做的过程中教,在做的过程中
学,唯有如此,方可将更多的高质量、
高技能人才培育出来,才能使社会发展
需求得以满足。
电子技术基础这一门学科,它的实
践性非常突出,特别注重培育学生的电
子技能,要求学生能够深入分析电子线
路的结构,掌握电子线路的工作原理,
并能够借助仪器仪表(如万用表、示
波器等)测试电路的关键点,总结出
电子电路工作的规律。
将陶行知的教育
理念有效应用,使“教学做合一”的
理念能够在电子教学过程中深入推广,
这是新课改背景下最主要的课题之一。
一、采用“做中教”方法,实施
探究式教学
通常来说,职业学校的学生的文化
基础不牢固,但喜欢动手实验。
电子技
零件图。
课后以问题的形式布置作业,通过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完成知识复习,进一步探索新知识,熟练掌握学习方法,达到巩固内化的效果。
四、“微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应用思考与建议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发现,“微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能较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效地发挥微课的教学优势,满足教学需求。
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教学问题。
(一)优质的微课视频
优质的微课视频是微课教学的基础和保证,在制作过程中应满足以下几个要点:选题要恰当,内容要精短,设计要合理,讲解要生动,视频质量好,配套资源丰富等。
同时,微课还应体现思考性和交互性原则,结合学习主线和要点进行梳理,设置一些问答、练习检查,或结合内容加入讨论环节,进行阶段性总结等,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自主探究,那么在问题导向下的微课教学将变成学习有脉络,探究有路径,效果有反馈的课堂。
(二)优质的问题设计
问题导向教学企图用问题引导学
生去解开知识的枷锁,在学生自主学习
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对问题的设计提出
更高的要求。
首先问题应具有引领性的
作用,由问题串联起的学习主线始终强
调问题的一致性,即目标要明确,围绕
本节课将解决什么问题,辅以清晰的流
程,引导学生沿着问题的主线深入探
索,少走弯路。
其次,问题的难易程度
要适中,需站在学生角度看待问题,结
合学生的思维来尝试思考解决方法,使
得学生保持浓厚的探索兴趣,继续往下
探究。
(三)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仍然
是关键
“微课+问题导向”教学符合现代
教学理论,教师应摆脱传统教学思想,
懂得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原理,了
解微课的应用内涵,在研判学生的基本
学情基础上,对新的学习模式包括教学
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流程等进行
重构。
在教学行为方面,教师们集体研
讨,可邀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根据实
际的工作情境,对选题、问题设计精心
编排,同时邀请学生共同参与,对重难
点、易错点等的呈现方式是否适合学生
实际水平共同探讨。
问题导向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如何
学,强化教师如何教的双向效应,凸显
课后反思总结的重要性,尤其注意问题
的引导方式和时机、问答的效果等,都
需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总结,提高课
堂综合驾驭能力。
结语
本文基于自身实践角度,阐述了
“微课+问题导向”教学模式的具体应
用,为中职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和
参考,还需广大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具体
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切实提高学
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梅州
市教育系统第十届科研课题《梅州市
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课程的微课应
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
MZ1002-SZ501)。
]
责任编辑朱守锂
广东教育•职教2021年第6期111
术所涉及的专业理论,比较抽象,专业 名词术语多,电路计算具有一定的复杂 性, 和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没有太大的 关联。
学生对课本里高深的计算和推理
过程会觉得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上课时 若照搬理论,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
所 以,在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将“做 中教”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利用
实验、 实物演示等方法, 将学生的积极 性调动起来。
例如,介绍三极管的测量方法,要 尽可能用不太复杂的语言进行描述,笔 者将学生带入实验室,将不同型号的三
极管发给他们, 通过万用表测量三极管 的bee 极,笔者一边做一边讲一边测量,
之后笔者与学生一起讨论, 从而正确总 结出测量的方法。
这样, 不仅能够使学
生激发兴趣, 而且学起来效率也很高。
又如在学习“直流稳压电源”时, 尽量不使用传统教学方式。
笔者将学生 带进实验室,结合示教板中的桥式全波 整流电路,让学生自己将电路连好,用 万用表测量电路连接的完整性, 然后通 过示波器将电压的输入、输出波形等测
量出来。
当学生将波形测出后,拆掉滤 波电容,再将以往的电路恢复,让学生
对不同的波形进行观测, 之后对整流滤 波电路里电容的作用进行讨论。
通过实
验将电压波形测量出来, 学生接受起来
不难, 能够将 “做中教” 的作用直观 展现,从而使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二、加强“做中学”训练,提高 学生的兴趣
国外学者布鲁纳提出:“兴趣就是 对事物以及知识全面认识的心理活动, 是求知的基础。
” 只有兴趣与情感方可 使人们智慧的火花点亮,有了兴趣,才 有动力学习,硬性学习是不会持久的,
培养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 方式密切 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 必须关注引趣, 使学生的求知欲有效激发,使“做中
学”的作用全面发挥,使学生的兴趣 有效提升。
对于“教学做合一”来说,其中
最关键的就是做,陶行知认为“行是 知的基础, 知是行的成果”, 做是学的 主体, 教师应根据学生喜欢动手的特 点, 使学生的兴趣范围拓展, 将他们的
学习动力调动起来,对他们在“做中 学” 进行引导。
例如, 在学习电子技术基础的 “低 频功率放大电路”时,笔者提前将860A
线路板、电子元件等准备好,同时将电 路图与装配图打印好,发放给学生,再 将制作方法、步骤等进行讲解,使学生
能够亲手操作,完成焊接、调试等过程, 直至试音。
当学生见到自己亲手焊接调
试好的电子产品,可以发出动听的声音 时, 非常兴奋, 从而对电子世界充满了 探索欲望。
在学生学会制作电路的基础
上, 笔者再讲解电路的结构、 工作原理 及调试方法。
这种“做中学”的教法,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教师教起来非常轻松,学生又容易接受。
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触类旁通,延
伸知识。
例如,当学生学完甲、乙类功 放大电路后,引导他们对OTL 、OCL 、
BTL 等功放电路进行研究,将电路原理
图与线路图有机联系在一起, 让学生掌 握怎样对故障进行分析、排除。
如此一
来, 学生不单单能够将焊接、 调试等技 术学会, 同时还能体验到电子世界的快 乐, 通过 “做中学” 使学生收获意想
不到的成效。
三、学会知识迁移,加强电子制作 训练,把“学”运用于“做”中
陶行知提到 “做就是在创造”, 做
的最深层次就是创新。
他提出, 教师要 将科学的方法应用, 在做的过程中知道
为什么这样做, 同时找出与现在相比还 能够提升的地方。
对于电子技术这一学 科来说, 必须关注做, 使学生把教材中
的知识在具体生活中应用, 也就是掌握 知识的迁移。
将教材中的理论、 原理与 电子制作有机联系起来, 同时对其中的
规律深入探究,将新的问题查找出来, 将更好的内容展现出来, 这也就是创新
的含义。
比如:讲到《正弦波振荡电
路》这一章时,笔者在学生学完LC 振
荡电路的原理后,立即趁热打铁,布置
相关的电子制作练习“微型窃听器”, 让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并应用于实际
生产中。
当学生看到自己的电子制作能
起到作用时,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电子知识的迁移屡见不鲜,女口:学完桥
式整流滤波电路后, 制作直流稳压电 源;学完高频技术以后,安装调试对讲 机或自制无线话筒;运用多级放大电路 的分析和调试方法,组装OTL 扩音机 和超外差式AM 收音机,等等。
从本质
来看, 迁移知识就是在思维能力中将创 新能力体现出来。
在教的过程中培育学 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 学生将以往学
过的知识、 技能结合在一起, 从而学习 新知识、 新技能。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以趣 促学生的“做”
以往的教学方法以粉笔、黑板为 主,在上课时,板书的占比非常高,通
过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有效调动起来是很难的。
例如, 无线电 技术等专业课程里包括的电路结构图非 常多,如果每个图都要画一遍,要花费
很多的时间、 精力, 而且也不现实。
所
以,通过挂图以及投影仪等设备,能够
使课堂时间有效节约,然而方法固定不 变,清晰度不佳,也会对教学成效产生 影响。
所以,要将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
有机联系起来, 从而使图形、 文字等有 机结合, 使学生能够多感应用, 深入发 展。
同时,在仿真教学中,要通过Protel
等软件来设计、测试电子线路。
这样不但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活跃课堂气氛,激发
学生兴趣, 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 能力, 促进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 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灵活 运用 “教学做合一” 的新型教学方法,
推动新课程改革, 让职业教育充分面向
人才市场,培养出一批批具有一定专业 技能和理论知识的技术工人, 更好地服
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责任编辑朱守锂
112
广东教育•职教2021年第6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