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研究
王金锐;冶成福
【摘要】本文在分析青海省农牧区小学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培养模式的设计、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几个方面,对青海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增加青海农牧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的适切性、实用性、高效性等提供参考。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urrent educational background in Agricultural and Nomadic Areas in Qinghai Province ,the article intends to initiate a research towards the training mode of General -subject primary school teachers in Qinghai Province in terms of the layout of training mode and the resulting prob‐lems as well as solutions in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training mode ,hoping to strengthen this very training mode in the area and cultivate effective conditions for its
urgency ,practic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
【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5(000)004
【总页数】4页(P148-151)
【关键词】青海农牧区;小学全科;培养模式;教师教育
【作者】王金锐;冶成福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音乐系,青海西宁 810008;青海师范大学教务处,青海西宁 8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7
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布《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同年12月教育部等五部委下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意见》中指出,各地要“采取定向委培等特殊招生方式,扩大双语教师、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规模”,“要把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摆在重中之重的战略地位”。
随后,江西、江苏、四川等省于2013年开始了小学全科教师的试点培养,试点都依托一所师范大学开展全科教师培养。
青海省教育厅于2013年初提出“服务牧区、全科培养、定向就业”的指导意见,9月由青海师范大学定向招收80名高中毕业生,培养首批“两基础、一专业、一特长”的小学全科教师。
我们的调查表明,在青海省农牧区培养全科教师,不仅意义重大而且任务紧迫。
具体而言:
1.培养全科小学教师是青海农牧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青海是一个汉、藏、回、土、撒拉、蒙古等多民族杂居的省份。
由于地理环境和经济水平的差异,基础教育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
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了对青海教育的投入,青海省也紧紧围绕“科教兴青”的战略目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
据统计,2005年全省教育经费总额28.73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4.5%。
[1]截止2009年,实践“两基”目标的县(市、行委)达到了42个,
共有小学2 556所,小学在校生达到了533 255人,小学学龄净入学率达到了99.52%,师生比为1∶19.9。
全省小学专任教师中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
了85.09%。
[2]普通小学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学仪器设备配置、教学信息化
水平有所提高。
但由于农牧区小学大都交通不便、山区高寒,特别是黄南州泽库县、
海南州同德县、果洛州达日县、玉树州囊谦、杂多等9个县,自然条件极为艰苦,教育基础十分薄弱,适龄儿童入学率最低的为36.55%。
[3]这样的小学不利于现
代化信息的传递,同样的教育规模、同样的教育产出,在农牧区要比内地乃至西宁地区消耗更多的教育资源。
其次在这9个县中,师资严重不足,师生比例失调,
最大的师生比为1∶24,远远超过了全国的平均水平。
英语、计算机、音乐、美术老师较为缺乏,大多数老师没有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难以胜任教学工作,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对青海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2.培养全科小学教师是农牧区教育改革的需要。
青海省的地理特点,给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有些地方方圆几十公里也只有十几个甚至几个适龄儿童, [4]因此包班制在很多牧区小学存在。
有学者认为,包班制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小学教学模式,是英国、美国、瑞士、德国等教育发达国家通常的做法。
国外的一些学校在招录小学教师时,很多职位是没有专业限制的,要求的往往都是全科型人才。
[5] 青海各县因编制的问题都存在招聘代课教师的情况,且比例相对较高,其中海拔3 530
米的班玛县代课教师比例高达35%。
代课教师是没有编制的教师,也就是临时工,除了微薄的工资和一点社会保险外,没有职称评选和学习发展的优先权,所以代课教师的工作有不稳定和不尽力的因素。
同时他们大多没有接受过师范专业训练,有的甚至是转行转专业从事教学的。
有些学校为了压缩编制,不能聘用专职的音乐、美术、体育教师。
因此,实现青海农牧区教育改革,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是很好的补充。
3.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是解决基础教育难题的需要。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些年,由于国家和青海省政府对牧区教育的支持,青海9个县在2010年实现了“两基”,“一县一策”细化到了乡和学校,解决了农牧区中小学取暖问题,加强了学校住宿建设,增加了文艺体育设施和网络教室设施。
现在80%的小学教育面临的难题不是硬件设施,而是能说会画、能歌
善舞、基本素质比较全面的全科教师。
我省农牧区小学班级人数趋向小班化,这是农牧区学生数量减少而形成的客观产物。
作为小班化教学的基础保障以及小学教育基础性、综合性、启蒙性特点的要求,小学教师必须通晓小学各科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机构必须培养小学全科教师。
[6]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亦是解决青海农牧区基础教育难题的需要。
目前,学术界对全科教师没有明确的定义。
一般认为,全科教师是指“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老师。
[7]青海师范大学在制定和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过程中,认为培养“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老师,课程安排上会显得没有侧重,不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制定了“两基础、一专业、一特长”的培养目标,让学生更加突出一专多能,学有特长。
全科并不是所有的学科均衡发展,而是有所侧重有所冒尖。
其特点是能融会贯通各学科的基础知识,让培养的个体有学养、有素养。
具体做法是:
1.青海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目标。
青海师范大学按照“综合培养,全面发展,一专多能,学有特长”的工作思路,构建适应青海省农牧区小学教学需求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和实践能力培训体系,探索“全科型”农牧区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
培养知识广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强,艺术专长突出,具有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的小学全科教师。
所培养的学生具体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现为具有“两基础、一专业、一特长”,即每个学生打好英语和体育两门基础,在语文和社会、数学和科学中选一个方向作为主打专业方向;在音乐和美术中选修一项拓展其特长。
2.青海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通过4年小学全科本科的培养,学生的具体知识和能力结构体现为具有“两基础、一专业、一特长”。
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特长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三个模块。
课程教学采取分段、选学的方式进行。
(1)“两基础”是指该专业方向将英语和体育作为必修的基础课,开设针对小学英
语教学的综合英语,总授课时比大学英语增加50%,单班授课,不再开设大学英
语,使所培养的学生能胜任小学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综合体育课是指在公共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针对小学体育教学的授课内容,总授课时比普通师范专业体育课增加50%,使所培养的学生能胜任小学体育课程的教学工作。
(2)“一专业”是指该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在语文和社会、数学和科学两个学科专业方向中选一个方向作为自己的主打学科专业,安排两个学期的学习时间,其目的是让每位学生能承担小学语文和社会或数学和科学课程的教学任务。
(3)“一特长”是指该专业方向培养
的学生在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类课程中选择一门课程学习,总学分为20学分。
学习音乐或美术的基本知识,培养音乐或绘画的基本能力,拓展其艺术特长,能胜任小学音乐或美术课程的教学工作。
(4)课程模块包括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特长课
程和公共选修课程三个模块。
其中,通识课程提供小学多学科教学需要的宽厚的文化基础知识,包括教师教育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
教师教育课程提供小学教师教育理论和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活动课程和班队组织。
专业课程和特长课程提供学生主要专业方向各科教学和艺术类课程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公共选修课程为学生的素质拓展而开设。
(5)课程教学采取分段、选学的方式进行。
大一大二年级
主要进行通识课程的学习,包括公共必修课、教师教育课程、综合英语、综合体育、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等。
音乐、美术课程从大一年级开始,连续四学期开课,学生只需选学其中一项。
大三年级主要进行学科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需在语文与社会、数学与科学中选取一个方向进行学习。
大四年级第七学期进行一学期的顶岗支教实习,第八学期完成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
综合实践课程进行全程设计,从1~6学期开始,每学期有一周的教育见习或实践。
(6)加强学生的实践创新与实际应用能力培训。
按照《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需要在教师口语、普通话、三笔字、板书设计、教学方法、备课、说课、试讲、班主任工作技能以及教育研究能力等几门课程中达到标准。
青海师范大学历年在师范生培养方案调整的过程中,始终把教师口语、普通话、三笔字等课程作为师范生培养方案中的核
心课程。
采取普通话达到教师要求的最低标准乙级甲等可以申请免修等措施,强化我省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将“磨课”作为教学实习的主要手段,在反复训练中切
实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青海省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有:
1.管理机制方面。
优化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配合,提高工作效率是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必须具备的条件。
目前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由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主体实施,依靠全校的师资力量按照培养方案进行教学,如音乐类课程由音乐系教师承担,体育类课程由体育学院教师承担,美术类的课程由美术系教师承担。
学生入校一年半以来,经多方协调,课程按照培养方案有计划地实施,教师的委派由教育学院与相关院系协调进行排课,但是老师教什么、怎样教、用什么教材却不受任何单位的监督和指导,教学过程不能进行有效的监控,教学结果没有及时有效的评价机制。
这种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设置的课程,没有达到培养小学全科教师的预期要求。
2.资源使用方面。
目前青海师范大学的教学资源实行部门化管理,在管理上增加了成本,使用效率不高,浪费比较严重。
各院系都有自己的实验室、语音室、录播室等,只供本院系学生和教师使用,这些设备需要专人管理和维护,增加了管理成本;在师资方面,各院系都有本专业相对优秀的教师,如音乐、体育、美术等专业教师。
但是在进行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安排与协调中,院系总是在安排完自己本单位的课程教学后,随机推荐教学能力相对较弱、课程量较少的教师来承担小学全科培养的课程,这样的教师组建的教学团队没有稳定性、没有课程教学的延续性和应变基础,在与没有任何音乐、体育、美术技能基础的学生进行教学磨合的过程中,难以快速融合。
3.培养模式方面。
纵观全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探索之路,如江西、江苏、四川等地,都希望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跨学科的课程群,培养模式的构架是趋于理想化的。
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学科为主教学模式的影响,缺少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课程体系的重组,知识链结构不够完善和系统。
这就要求我们在小学全科培养过程中不断修正培养方案、调整教学模式、整合教学内容,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培养模式。
4.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方面。
青海师范大学虽然建设了小学全科培养方案,但课程设置是方案制定者在结合本科教学及中小学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理想化构架,各类专业课程的内容从制定者的心理意愿上是有所降低的。
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没有适合这部分生源的教材,如《乐理与视唱》、《素描与速写》课程,在音乐和美术专业中是两门课程,有两套教材,合二为一以后,在专业书籍中找不到这样的教材,教师还是按照专业学生使用的两本书进行教授。
对于没有音乐和美术基础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出现授课内容重复或知识结构断裂的现象。
这种直接搬用专业课程的教学难以形成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特色。
为积极推动青海省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整合资源、优化课程结构、形成良性的就业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1.资源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避免协调时互相扯皮和推诿,责任分担时互相不作为。
青海师范大学要把现有演播室、琴房、实验室、画室统一管理,综合排课,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优质资源带来的快乐;成立艺术教育中心,把艺体类教师纳入艺术教育中心管理,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培训,艺术教育中心负责教师日常的教学评价和指导,聚全校之力打造小学全科教师培养队伍,增强小学全科教师活力,保证培养目标的有效实施。
2.建立小学全科培养专家课题组的工作机制。
专家课题组是一个学校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而成立的教师骨干组织。
青海师范大学需要成立小学全科培养专家课题组,通过建立规范的课题组工作制度实现对小学全科培养的评估、培养方案的跟进和修正;专家课题组要组织各科教师,特别是音乐、体育、美术等技法课程的教师,编
撰适合青海省农牧区小学全科培养的课程标准、适应性教材、小学全科教学法等书籍,引导各科教师按照课程标准和小学全科适应性教材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养。
3.拓展新的培养模式下小学全科教师的就业途径。
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主要是以学科为主、专业对口为主要招聘策略。
青海省教育厅要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纳入定向培养、定向就业计划,在录取时就与学生签订录取协议书,由县教育局、学生及家长、院校三方签订协议,规定学生毕业后回到各自的生源地小学就业。
就业协议的签订,可以解除学生就业的压力和多项选择的迷茫,促进农牧区小学教师的稳定;青海师范大学要积极争取把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纳入青海免费师范生计划,为农牧区学生减轻求学压力,在政策上给予农牧区高中毕业生倾斜,让全科培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
小学全科教师培养从短期看是为了解决小学师资力量的紧缺问题,缓解科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不能有效开设的困境;从长期来看,是符合小学教育发展需求的。
青海实施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是解决牧区小学教育师资的有益尝试,是指导和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农牧区基层学校任教,创新小学教师补充机制,逐步解决农牧区小学教师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知识结构不完整的有效措施。
通过定向培养、定向就业机制,有效改善青海省农牧区小学教师队伍的学科结构,较快地提高农牧区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农牧区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