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判例法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判例法读后感
读完德国判例法相关的东西,真的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独特法律世界的小窗呢。
一、初印象:复杂又严谨得可爱。
刚开始接触德国判例法的时候,我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巨大的迷宫。
这里面各种判例层层叠叠,就像迷宫里数不清的岔路。
可是啊,你仔细瞧,这里面又有着一种超级严谨的逻辑在。
就好比每一个判例都是一块精心雕琢的小积木,它们一块一块地搭建成了一座宏伟又稳固的法律大厦。
这种严谨有时候甚至有点“轴”,不过正是这种“轴”劲儿,才让整个法律体系像是一部精密运行的机器,每个零件都在自己该在的地方发挥着作用。
比如说,一个看似简单的民事纠纷判例,它可能会从案件事实开始,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分析。
从当事人的身份、行为发生的环境,到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言语,都不放过。
然后在引用之前的判例时,就像是在和那些前辈判例对话一样,说“你看,这个案子和之前那个在这一点上很相似,但是在那一点上又有不同,所以我们要这么判……”这就像是一场法律家族内部的讨论会,老祖宗们(以前的判例)的经验都被拿出来反复权衡。
二、与其他法律体系的对比:独特的存在。
和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成文法体系比起来,德国判例法真的是太有个性了。
成文法就像是一本厚厚的说明书,规定得明明白白的,“这个行为对应这个法律条文,然后就这么判”。
可德国判例法呢,它更像是一部一直在续写的故事集。
每一个新的判例都是一个新的故事章节,它既要遵循前面故事的套路(之前的判例原则),又要根据当下的情节(新的案件事实)来发展剧情。
拿刑法领域来说,在一些成文法国家,可能对于某个罪名的定义和量刑相对固定。
但是在德国,通过判例不断地去细化和解释什么才是真正的“犯罪故意”之类的概念。
比如说,一个盗窃判例可能会因为盗窃者的动机、盗窃物品的特殊意义等因
素,而在量刑和定性上有很大的差别,这些差别就是通过不同的判例来体现的。
这就好比同样是演小偷,在不同的故事场景里(不同的案件情况),小偷的“坏”程度被刻画得更细致了,然后根据这种细致的刻画来决定这个小偷在故事里(法律判决中)的结局。
三、对司法实践的影响:灵活又稳定的平衡。
在司法实践方面,德国判例法就像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老工匠的工具箱。
法官们可以在这个工具箱里找到各种各样的工具(判例)来处理不同的案件。
这种灵活性就体现在,面对千奇百怪的现实案件,总能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解决方案。
因为即使没有完全相同的法律条文直接适用,也可以从类似的判例中获得灵感。
同时呢,它又保证了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可不是那种死板的一成不变,而是在遵循判例传统的基础上的稳定。
就像一条河流,虽然每一滴水(每个新的判例)都在流动,但是它的河道(基本的判例原则)是相对固定的。
比如说,一个企业之间的商业纠纷案件,如果之前有类似的判例涉及到商业竞争中的诚信原则,那么在处理新的案件时,这个诚信原则就像是一颗定海神针,虽然具体的判决可能会根据新的事实有所调整,但这个核心原则不会轻易改变。
四、对法学学习的启发:一场思维的挑战与拓展。
对于我们学法学的人来说,研究德国判例法就像是一场刺激的冒险。
它打破了我们对传统法律学习的一些固有思维。
以前可能觉得只要背熟了法律条文就万事大吉,但是面对判例法,你得像个侦探一样,去挖掘判例背后的逻辑、去分析不同判例之间的微妙差别。
在学习过程中,感觉自己的大脑就像是一个正在被升级的电脑系统。
以前只能按照固定程序(成文法条文)来处理信息(分析案件),现在要学会从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判例中找到规律,然后根据这些规律来解决新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培养一种更加敏锐的法律洞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而且啊,读德国判例法的过程还像是在和一群法律前辈们隔空过招,他们用判例给我们出题,我们要想办法用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思考去解答。
总的来说,德国判例法就像是法学领域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它虽然有点复杂、有点神秘,但却充满了魅力,吸引着我们去探索、去学习,让我们在法学的世界里看到更多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