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活板》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5课《活板》知识点梳理及练习
一、文学常识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政治家、科学家。
沈括一生致志于科学研究,在众多学科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和卓越的成就,被誉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代表作《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一部涉及中国古代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
内容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质、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农业、水利、建筑、医药、历史、文学、艺术、人事、军事、法律等诸多领域,其中以自然科学为主。
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二、三行对译
原文: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板印〕指雕版印刷。
〔冯瀛王〕即冯道(882-954),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县西)人,历仕后唐至后周,死后被追封为瀛王,我国古代大规模官刻儒家经籍的首倡者。
〔已〕同“以”。
〔板本〕版印书籍,相对于抄本而言。
译文:用雕版印刷(印)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从冯瀛王(时期)才(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版印书籍了。
原文: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1041-1048)。
〔布衣〕平民。
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毕昇(?—约1051)〕蕲州蕲水直河乡(今属湖北英山)人,北宋工匠、发明家。
首创活字印刷术。
〔钱唇〕铜钱的边缘。
译文:宋朝庆历年间,有一个叫毕昇的平民,(他)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它的制法是:(先)用胶泥刻字,字印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印,用火烧使它坚硬。
原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和(huò)〕混合。
〔冒〕覆盖。
〔范〕模子。
〔持就火炀(yáng)之〕拿它靠近火烘烤。
就,靠近。
炀,烘烤。
〔药〕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字平如砥(dǐ)〕(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
译文: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一类的东西覆盖好。
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模子放在铁板上面,(在铁模子内)密密地排上字印,排满铁模子就成为一块印版,拿它靠近火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排版好的)字印上面,(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原文: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译文: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的;如果是印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了。
原文: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自〕另自,另外。
〔具〕准备(好了)。
〔更(gēng)互〕交替,轮流。
〔就〕完成。
译文: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
原文: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译文: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印,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
原文: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以纸帖(tiè)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意思是,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帖,标签,前一个用作动词。
韵,指韵部,韵书中把同韵的字归在一起成为一部。
〔奇字〕生僻字。
译文:不用的时候,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活字。
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
原文: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木理〕木头的纹理。
〔燔(fán)〕烧。
〔讫(qì)〕完毕。
〔殊〕根本。
译文:不用木料制作字印的原因,(是)木头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木刻的字印会和药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木刻的字印)不像用胶泥烧制的字印,印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印就会自己掉下来,根本不会被药物弄脏。
原文: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群从(cóng)〕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宝藏(cáng)〕珍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及诸子侄得到,到今天还珍藏着。
三、朗读节奏停顿
1.唐人/尚未/盛为之。
2.有/布衣毕昇
3.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4.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5.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6.持/就火/炀之
7.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8.有奇字/素无备者
9.用讫/再火/令药镕
10.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四、文言知识归纳
(一)重点字解释
1.板印
..书籍:指雕版印刷。
2.钱唇
..:铜钱的边缘。
3.蜡和.纸灰:混合。
4.冒.之:覆盖。
5.一铁范.:模子。
6.持就.火炀.之:靠近;烘烤。
7.药.稍镕:指上文说的松脂、蜡等的混合物。
8.字平如砥.:磨刀石。
9.已自.布字:另自,另外。
10.更互
..:交替、轮流。
11.奇字
..:生僻字。
12.旋.刻之:旋即。
13.燔.土:烧。
14.用讫.:完毕。
15.殊.不沾污:根本。
16.群从
..:堂兄弟及诸子侄。
17.至今宝藏
..:珍藏。
(二)通假字
1.活板.同“版”,指印刷版。
2.药稍镕.同“熔”,用高温使固态物质转变为液态。
3.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同“以”。
(三)古今异义
1.唇
古义:古义:边缘。
例:薄如钱唇.。
今义:人或某些动物口的周围的肌肉组织。
2.群从
古义:指堂兄弟及诸子侄。
例:其印为余群从
..所得。
今义:指许多人跟从。
(四)一词多义
1.就:持就.火炀之(动词,靠近)瞬息可就.(动词,完成)
2.帖:每韵为一帖.(tiè,名词,标签)则以纸帖.之(tiè,名词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3.若:不若燔土(如,像)若止印三二本(如果)
4.为:唐人尚未盛为之(动词,做)皆为板本(动词,是)
又为活板(动词,发明)每字为一印(动词,刻)
满铁范为一板(动词,成为)未为简易(动词,算是)
不以木为之者(动词,刻制)为予群从所得(介词,被,被动用法)
5.以: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介词,用,拿)
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介词,把)
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连词,表目的,可译为“用来”)
以纸帖之/以草火烧/不以木为之者/以手拂之(介词,用)
6.其:其法(代词,指活字版印刷的)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代词,指铁板的)
其印自落(代词,那些)则以一平板按其、面(代词,指排好的字模)
其印为予群从所得(代词,他的)
(五)词语活用
1.板.印书籍(名词作状语,“用雕版”。
)
2.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用火”。
)
3.用讫再火.令药熔(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
4.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
(六)特殊句式
1.省略句
火烧令坚(“令”后省略了宾语“之”,指字印。
)
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置”后省略了介词“于”。
)
2.被动句
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为……所……”表示被动。
)
五、重点句子翻译
1.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译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
2.持就火炀之。
译文:拿它靠近火烘烤。
3.字平如砥。
译文:(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平得像磨刀石。
4.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译文: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
5.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译文:不用时,就用纸来标记活字,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存这些字。
6.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今天还珍贵地收藏着。
(3)全文突出了活版的主要特征在“活”字,这个“活”字贯穿活版制作印刷的全过程,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字是活的,如“每字为一印”;②排版是活的,如“密布字印”;③印刷是活的,如“更互用之”;
④字印数目是活的,如“每一字皆有数印”;⑤制作字印的方法是活的,如“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3.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1)打比方。
如“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
(2)作比较。
如“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3)举例子。
如“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4)列数字。
如“每字有二十余印”。
4.第2自然段最后补充介绍了什么内容?
补充说明不用木头制作字印的原因,解释了胶泥字印的优越性,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拆版之“活”。
5.中心思想:本文以活字印刷术为说明对象,紧扣“活”这一特点来进行说明,详细介绍了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的方法以及其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活板》练习
一、基础达标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是)
B.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覆盖)
C.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模子)
D.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成就)
【答案】D;【解析】D.完成。
故选:D。
2.下列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唐人/尚未/盛为之
B.若/印数/十百千本
C.每字/有/二十余印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误的判断。
解答此题可根据句子意思来分析,判断正误。
B.有误,句意: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
根据句意划分朗读节奏为:若/印/数十百千本。
故选:B。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五代时始印.五经每字为一印.
B.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
C.唐人尚未盛为.之皆为.板本
D.以.一平板按其面不以.木为之者
【答案】D;【解析】A项,动词,印刷/名词,印模,字印;B项,动词,靠近/动词,完成;C项,动词,做/动词,是;D项,均为介词,用、拿;故选D。
4.下列各选项中词类活用现象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火.烧令坚(名词作状语,表方式,用火)
B.则以纸帖.之(名词用作动词,用标签标出)
C.再火.令药镕(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D.木格
..贮之(名词作动词,用木格)
【答案】D;【解析】木格,是名词作状语。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
..的一项是()
A.《活板》的作者是沈括,他是北宋科学家、政治家。
B.本文在介绍活板时,是按照从“制字”到“印刷”,再到“排版”的程序逐层说明的。
C.在说明活板前,作者简述雕版印刷的历史,既表明活版印刷是对雕版印刷的继承,也为下文介绍活版印刷术做了铺垫。
D.活板的主要特征是“活”,“每字为一印”说明字是活的,“乃密布字印”说明排版是活的。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文章是按照从“制字”到“排版”,再到“印刷”的程序;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乙】伦有才学,尽心敦慎①,数犯严颜,匡弼②得失。
每至休沐,辄闭门绝宾,暴体田野。
后加位尚方③令。
永元九年,监作秘剑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④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⑤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⑥,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选自范晔《后汉书》【注释】①敦慎:诚实谨慎。
②匡弼:纠正,辅助。
③尚方:官署,主管皇家日常器物。
④书契:书籍文契。
⑤缣jiān细密的绢。
⑥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又为活板.。
板.:______________
(2)用讫.再火令药镕讫.:______________
(3)为.予群从所得为.:______________
(4)为后世法.法.: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又为.活板/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B.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
C.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D.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以.木为之者
3.下面是选文中划线的语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是按照程序介绍活字印刷的,紧扣“活”的特征来说明的,请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概括活板印刷的快捷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文中写的蔡伦是东汉人,请借助你的历史知识推断,“纸上谈兵”(战国时赵括)和“洛阳纸贵”中的“纸”,原材料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板”同“版”完毕介词,被效法
2.C
3.(1)用粘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2)丝帛昂贵而竹简沉重,人们使用起来都不方便。
4.①大量印刷速度快;②排版速度快;③添补新字速度快;④拆版速度快。
5.“纸上谈兵”的“纸”原材料是丝帛、竹简;“洛阳纸贵”中的“纸”原材料已经是蔡伦发明的纸。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版印刷。
板,同“版”;
(2)句意: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
讫,完毕;
(3)句意: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
为,介词,被;
(4)句意:被后代制作器械效法。
法,效法。
2.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
A.动词,发明/介词,被;
B.动词,靠近/动词,完成;
C.介词,把/介词,把;
D.连词,用来/介词,用;
故选C。
3.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
(1)“钱唇(铜钱的边缘)”“火(用火)”“令(使)”“坚(坚硬)”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2)第一个“帖”用作动词,意思是“标记”,第二个“帖”是名词,意思是“标签”,“贮(储存)”,以上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3)“贵(昂贵)”“重(沉重)”“便(方便)”是此句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的意思是“如果只印两三本,还不算简便;如果印几十甚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了”,由此可得:大量印刷速度快;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的意思是“通常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印刷,另一块已经另外在排字了,这一块刚刚印完,那一块已经准备好,两块交替使用,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可以印完”,由此可得:排版速度快;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的意思是“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立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一会儿就能制成”,由此可得:添补新字速度快;
“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的意思是“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由此可得:拆版速度快。
5.此题考查阅读迁移和知识积累。
“纸上谈兵”说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时学兵法,善于谈兵,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代廉颇为赵将,只照搬兵书,不知变通,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兵打败。
后用以比喻只凭书本知识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赵括处于战国时期,而蔡伦是东汉人,由此可知,“纸上谈兵”的“纸”原材料是丝帛、竹简;
“洛阳纸贵”说的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由此可知,“洛阳纸贵”中的“纸”原材料已经是蔡伦发明的纸。
【参考译文】【乙】蔡伦有才能学问,尽心尽力,诚实谨慎,多次触犯皇帝,陈述得失的道理。
每当到了休沐的时间,都闭门不接待客人,在田野中裸体。
后来升任尚方令。
永元九年,监督制作秘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被后代制作器械效法。
自古书籍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做
纸。
丝帛昂贵而竹简沉重,人们使用起来都不方便。
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
元兴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宇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木,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
“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的《梦溪笔谈》)【乙】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①作模骨,用石灰、砂和土筑,不令.有丝毫隙拆。
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
油蜡分两:油居土八,蜡居十二。
其上高蔽抵晴雨。
油蜡墁定②,然后雕镂书文、物象。
然后舂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隙熔流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也。
(节选自宋应星的《天工开物》)【注释】①埏泥:用水和泥。
②墁定:用墁刀荡平整。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和纸灰之类冒.之()(2)持就.火炀之()
(3)不令.有丝毫隙拆()(4)春筛绝.细土与炭末为泥()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油蜡分两:油居十八,蜡居十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如在科技创造中都巧妙使用了蜡。
请结合两文说说蜡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1)覆盖(2)靠近(3)使、让(4)极
2.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
3.(1)遇到平时未曾准备的生僻字,就马上刻制。
(2)牛油和黄蜡按两种比例:牛油占十分之八,黄蜡占十分之二。
4.甲:与松脂、纸灰混合铺在字模下面,靠近火烘烤,用平板压字模,使胶泥字模变平整。
同时便于胶泥字模取下来。
乙:与牛油混合,涂抹在钟鼎的内模,便于刻文字和图案。
油蜡加热熔化流出,让内外模之间有空腔,钟鼎成型。
【解析】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1)句意:用松脂、蜡混合纸灰这类东西在上面覆盖。
冒:覆盖;(2)句意:再拿它靠近火烘烤。
就:靠近;(3)句意:不让内模有丝毫的裂缝。
令:使、让;(4)句意:再用舂碎和筛选过的极细的泥粉和炭末调成糊状。
绝:极。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
根据文言文断句的方法,先梳理句子大意,结合语法,然后断句。
句意:让外模的里外都干透坚固,便在上面用慢火烤炙,使里面的油蜡熔化。
“使其内外透体干坚”点明“外施火力”的时候;“炙化其中油蜡”点明“外施火力”的原因(后果),应在“外施火力”前后各断一处;故断为: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有:(1)奇字:生僻字;素:向来,在此指平时;备:准备;旋:立即,马上。
(2)分两;指按两种比例;十八:占十分之八;十二:占十分之二。
4.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找到原文中与“蜡”相关的语句,分析其在制板印字与铸钟的作用即可。
根据【甲】文“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可知,需要与松脂、纸灰混合铺在字模下面;根据“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可知,靠近火烘烤,用平板压字模,使胶泥字模变平整;根据“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知,便于胶泥字模取下来。
根据【乙】文“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墁定,然后雕镂书文、物象”可知,用牛油加黄蜡涂抹在钟鼎的内模,便于刻文字和图案;根据“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隙熔流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区”可知,油蜡加热熔化流出,让内外模之间有空腔,钟鼎成型。
【参考译文】【乙】凡是铸造万斤以上的大钟和铸鼎的方法是相同的。
先挖掘一个一丈多深的地坑,使坑内保持干燥并把它构筑成像房舍一样。
用水和泥作为模骨,将石灰、细砂和黏土塑造调和,不让内模有丝毫的裂缝。
内模干燥以后,用牛油加黄蜡在上面涂约几寸厚。
油和蜡的比例是:牛油占十分之八,黄蜡占十分之二。
在钟模型的顶上搭建一个高棚用以防日晒雨淋(夏天不能做模子,因为油蜡不能冻结)。
油蜡层涂好并用墁刀荡平整后,就可以在上面精雕细刻上各种所需的文字和图案,再用舂碎和筛选过的极细的泥粉和炭末,调成糊状,用墁刀慢慢地(把细土、炭末的泥)逐层涂铺在油蜡上达到几寸厚,让外模的里外都干透坚固,便在上面用慢火烤炙,使里面的油蜡熔化而从模型的开口处流干净。
这时,内外模之间的空腔就成了将来钟、鼎成型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