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中的教育思想
《学记》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一般认为是儒家思孟学派的作品,成文于战国末期。
《学记》全文仅1200多字,但内容却颇为丰富,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它是人类有史以来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以教学论为主的教育专著。
一、关于教育作用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是先秦儒家学者教育思想的结晶。
《学记》对先秦儒家的这一思想,作出了经典性的理论概括,并开宗明义说:“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馊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学记》把教育的社会作用概括为“建国君民”、“化民成俗”,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国家需要的德才兼备的统治人才,积极推行德政;一方面强调通过教育,形成统一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良好的社会习俗,使社会安定,民富国丰,政通人和,国泰民安。
这段论述,明显地揭示了教育是立国之本的理论问题。
《学记》要求明智的统治者要站在治理国家,统治人民,实现“王道”的高度上,把教育摆在首位,优先发展教育。
这一论述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在论述教育作用时经典性的引言,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二、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
(一)关于学制系统与修业年限
《学记》通篇论述的主要是大学之道、大学之教、大学之法和大学之礼,但其中也有关于学制系统的描述。
它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按行政建制层层设立学校的设想。
《学记》指出:“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痒,术有序,国有学。
”古代二十五户为一“家”(或称“闾”),二十“家”为一“党”,二十五“党”为“术”(遂),实为各级地方行政区划。
《学记》主张从“家”到诸侯国的
国都都分设不同级别的学校,从而构成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相当完善的学校系统,实施政教合一的管理职能。
这个设想在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从汉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基本上是根据这个设想去兴办学校教育事业的。
关于学年,《学记》把大学教育的修业年限定为两段、五级、九年。
第一、三、五、七学年为一段,学成后谓之“小成”。
第九学年为第二段,学成之后谓之“大成”。
每个阶段的要求都包括个人学业(离经、敬业、博习、论学、知类通达)和品行修养(辨志、乐群、亲师、取友、强立而不反)两个方面,呈现出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特点。
这是中国古代年级制的萌芽。
(二)关于入学仪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学记》记载,大学开学时要举行隆重的典礼。
师生冠服严整,祭品陈列,祭祀“先圣先师”,以示“敬道”。
然后合唱三首《诗经》中的诗歌。
在正式上课之前,先击鼓召集学生,然后打开书本授读,以使学生敬重学业。
这些典礼仪式以其庄重、肃穆对参加者通常都有一种强烈的感召力,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氛围。
关于大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学记》也提出了明确的设计和安排。
《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也就是说,大学的教学形式,既有按时传授的正课,又有正课之外的课余学习。
“正业”必须伴以“居学”、“居学”是配合“正业”的。
“时教”要求教师认真进行课堂教学,“退息”则要求学生自觉复习巩固,做好课外作业。
《学记》还作了许多比喻,论证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对学生学业长进的作用,要求学生在“时教”时要专心研习正课,在“退息”时则尽情从事各种有益活动,做到“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四者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的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三)视学制度与考核制度
《学记》主张最高统治者必须亲自过问教育事业。
大学开学,天子要率百官亲临学宫参加开学典礼。
每年夏季,天子要举行隆重的大祭,然后亲临学校视察。
《学记》中规定:“未卜禘不视学。
”《礼记·月令》也有“命乐正习舞释菜,天子乃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亲往视
之”的记载。
这种君主视学的制度被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管理制度的一个传统。
三、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
《学记》在具体分析教育、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的原则和方法,这也是在《学记》中所占篇幅、字数最多,最有价值的部分,是《学记》精华之所在。
1.教学相长
《学记》在教育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教学相长”的命题,把教与学看作是教学过程中紧密相联、互相促进的矛盾体。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是,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也就是说,教与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人们只有经过学习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不够,也才会推动自己更勤奋地学习;只有通过教学实践,才会发现自己的困惑之处,也才会促使自己进一步进修提高。
教与学是不断深入、不断发展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教因学而益深,学因教而日进。
这就叫做教学相长。
2.藏息相辅
《学记》指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
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也就是说,按规定时间进行的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课外练习可以深化正课学习的内容和提高对正课学习的兴趣。
“藏息相辅”的教学原则要求课外练习与正课学习有机配合,学习与休息兼顾,学习与游乐相间,亲师与乐友结合,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要。
3.豫时孙摩
《学纪》在总结“教之所由兴”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时指出:“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
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这被称为“大学之法”的豫、时、孙、摩,就是使教学成功的四个基本原则。
豫,就
是预防性原则。
在学生不良行为发生前就加以防范叫做预防。
如果不良行为发生之后再去禁止,积习已深就难以矫正。
所以这个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上要有预见性。
时,是及时施教原则。
“当其可之谓时”,抓住最佳的时机,及时施教,因势利导,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否则,“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孙,是循序渐进原则。
“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顺序(“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水平妥善地安排教学进度。
否则,“杂乱而不孙”,不按顺序教学,就会使教学陷于混乱而难以收到效果。
摩,即学习观摩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友间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能共同进步。
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4.启发诱导
《学记》主张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
”这就从三个方面概括了启发式教学的要点:一是“道而弗牵”,是积极引导学生,而不是硬牵着他们走。
这样师生之间便能和悦相亲。
二是“强而弗抑”,即严格要求学生,不断进行勉励和督促,而不是压抑他们,这样他们学习自然感到容易。
三是“开而弗达”,即开启学生的思路,让他们自己去钻研,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这样就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
5.长善救失
《学记》指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指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普遍存在的四种毛病,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贫乏浅薄、畏难不前。
这四种毛病又是个体心理差异造成的。
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这些心理状态,才能矫正这些缺点。
这就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发展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其消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