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医本科培养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中医本科培养方案中国南京中医药大学·瑞士高等中医药学院
精诚
仁爱
传承 创新
瑞士高等中医药学院
目录
入学条件4
总体要求5-6 业务要求7-9
课程模块10-21 教学方法22-23 实验实践教学24-27 考查考核28-30 流程图和费用31-32
入学条件
1. 具有高中毕业及或相应学历;
2. 无医学职业禁忌疾病如癫痫、传染病等;
3. 大学授课语言是德文, 母语非德语的学生需接受为期
一年的德语培训,并取得德语等级考试B1水平。
总体要求
培养目标
大医精诚的职业素养, 仁爱友善, 诚实守信, 志愿为人类健康事业奉献终生, 突出“以文化人知行合一”中医文化教育理念, 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底蕴与文化修养。
重视中医学的理论实践特征, 突出传统保健体育的系统性学习, 提高学生体能和健康水准, 培养自我身心平衡和恬淡朴素的操行作风, 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品质, 终生示范、言传身教、惠及人群。
掌握中医基础理论与知识;中医思维与临床实践能力, 必备现代科技能力, 传承、创新、自主和终身学习的精神, 胜任预防、保健、医疗、康复等方面工作。
社会实践教育
中医的生命在于疗效, 以中医学思想指导社会大众实施全生
命周期的自我健康管理, 是中医教育的终极目标。
实践从社会开始, 教育从自身开始, 在老师指导下走向社会,
建立学生服务流动站; 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寻根问祖” ”
名家讲堂”“同行论道”“民间探访”, 以及“参访中医院
校”和“参观中药基地”等游学形式, 亲身感受孕育中医的
丰厚文化土壤, 深刻领会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
有机组成部分, 明通医理, 践行医术, 体证医道, 融入当地
人民生活, 适应多元文化, 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总体要求
知识结构要求
1.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的根源, 掌握中医学相关的人
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 尤其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哲学、文学、史学等内容, 并应用于指导学习和医疗实践;
2.掌握《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
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理论知识, 熟悉中医各主要学术流派的主要学术思想, 了解中医学术思想发展历史和主要学术观点;
3.掌握阴阳五行、藏象、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
则治法等中医基础理论以及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诊断学内容;
知识结构要求
4.掌握中药基本理论, 常用中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
等中药学知识及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等方剂学知识;
5.掌握中医药治疗各种常见、多发病的临床诊疗基本知识;
掌握针灸、推拿等基本知识;
6. 掌握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等基本知识;
7.掌握必要的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基本知识; 掌握必要的药
理学知识与临床合理用药原则;
8. 熟悉必要的心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知识, 了解减缓病痛、改
善病情和残障、心身康复及生命关怀的有关知识;
10. 熟悉卫生法规,了解国家有关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
业务要求
能力结构要求
1. 具有运用中医理论和技能全面、系统、正确地进行病情诊
察,病史采集、病历书写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具有正确运用中医理法方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辨证论治的能力;
2. 具有运用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系统体格检查的能力具
有合理选择现代临床诊疗技术、方法和手段对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初步诊断、治疗的能力; 具有对常见危急重症进行判断以及初步处理的能力;
3. 具有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 具有与同事和
其他卫生保健专业人员等交流沟通与团结协作的能力;4. 具有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预防等方面知
识宣传教育的能力;
5. 具有信息管理能力, 能够利用图书资料和计算机数据库,
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研究医学问题及获取新知识, 与相关信息;
6. 具有阅读中医药古典医籍以及搜集、整理、分析临床医案
和医学相关文献的能力;
7. 具有进一步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国际中医学士学位五年课程模块表
中华人文课程模块(共37学分)
该模块传承中华文化道统, 尊重其价值观、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礼节。
课程内容包括中西方文化及医学发展史, 中国文化经典著作, 游学方式体验人文医学,贯穿整个十个学期, 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
名 称
学 分 学 时 性 质 世界/中国文化史纲要
2 36 必修(考试) 中医/西医发展史纲要
2 36 必修(考试) 易经
6 108 必修(考试) 道德经
5 90 必修(考试) 论中医师修养
9 162 必修(考试) 中华经典导读
2 36 必修(考查) 医学伦理学
2 36 必修(考查) 文化艺术游学
4.5 7天*2 必修(考查) 医学人文游学 4.5 7天*2
必修(考查) 课程模块
名 称
学 分 学 时 性 质 中医养生 I
5 90 必修(考试) 中医养生 II
4.5 81 必修(考试) 中医养生 III
5 90 必修(考试) 中医养生 IIII
4.5 81 必修(考试) 养生游学(体质训练)
2 周 必修(考查) 养生游学(亲证体悟) 4.5 2 周 必修(考查)
课程模块
中医养生课程模块(共23.5学分)
中医养生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 增强体质, 预防疾病, 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自我身心修养,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 以治未病为目的。
本课程分为四部分, 立足中华人文精神的游学炼养, 亲证体悟, 讲述精神内守、平衡阴阳、顺应四时、调和饮食、起居调摄、房事有节、劳逸适度、动静相依, 要求自身习练相应养生功法并达到学校标准, 向大众示范推广健康生活方式, 融养生治疗和康复为一体, 课程穿插于十个学期。
课程模块
名称学分学时性质
内经 6 108 必修(考试)伤寒论 5 90 必修(考试)金匮要略 5 90 必修(考试)温病学 2 36 必修(考试)中医各家学说 2 36 必修(考查)
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学术思想研究1 18 限选(考查)
中医经典与学术课程模块(共21学分)
该模块主要由《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等中医经典著作及《中医各家学说》课程构成, 通过对经典著作的学习, 使学生强化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 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和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能力。
该模块的教学以讲授为主、辅以自学研读, 要求学生背诵重要经典原文, 学习用经典指导中西医学临床实践。
中医基础课程模块
该模块主要由中医临床思维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针灸推拿基本、中药学、方剂学等中医基础课程构成, 通过阴阳五行、脏象、气血津液、经络穴位 、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等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针灸推拿基本知识, 常用中药的药性、药味、功效、主治等中药学知识及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配伍意义、功效、主治等方剂学知识的学习,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学专业基础知识, 为后续的中医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
该模块以教学为主, 中医诊断学课程及针灸推拿基本可安排部分实训, 中药学安排部分实践课利用药植园与标本馆辅导学生辩识中药原植物及饮片。
要求学生默写经络运行、常用穴位和背诵药性赋、汤头歌。
课程模块
课程模块
中医基础课程模块(共30学分)
名称学分学时性质
中医临床思维学 2 36 必修(考试)中医基础理论 4 72 必修(考试)推拿基础 3 54 必修(考试)针灸基础 3 54 必修(考试)中医诊断学 4.5 81 必修(考试)中药学 5 90 必修(考试)中药药理学 2 36 任选(考查)方剂学 4.5 81 必修(考试)中医临床方剂学 2 36 限选(考查)
该模块课程是中医专业的核心课程, 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运用中医专业技能处理临床各科常见疾病的能力。
由不同中医专业临床课程组成。
该模块主要采用床边教学形式, 实现理论与临床实践的结合。
课程模块
中医临床课程模块 1/2(共47学分)
名 称
学 分 学 时 性 质 中医学专业导论
1 18 必修(考查) 推拿学
4 72 必修(考试) 针灸学(Ⅰ)
5 90 必修(考试) 针灸学(Ⅱ)
5 90 必修(考试) 中医急症学
2 36 限选(考查) 中医内科学 7 126 必修(考试)
中医临床课程模块 2/2
课程模块
名称学分学时性质
中医外科学 4 72 必修(考试)中医妇科学 3 54 必修(考试)中医儿科学 3 54 必修(考试)中医骨伤科学 3 54 必修(考试)中医眼科学 2 36 必修(考查)中医耳鼻咽喉科学 2 36 必修(考查)中医养生康复学概论 2 36 必修(考查)中医风湿病学 1 18 任选(考查)中医肿瘤病学 1 18 任选(考查)
中药调理月经的理论和方法2 36 任选(考查)
课程模块
西医基础课程模块(共35.5学分)
该模块主要由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免疫学等西医基础课程构成。
该模块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 开展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积极研制CAI教学课件, 为临床医学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名称学分学时性质
人体解剖学 5 90 必修(考试)
组织胚胎学 2 36 必修(考查)
生理学 4 72 必修(考试)
细胞生物学 2 36 限选(考查)
生物化学 4 72 必修(考试)
微生物与免疫学 3 54 必修(考查)
病理学 4.5 81 必修(考试)
药理学 4 72 必修(考试)
预防医学 2 36 必修(考查)
医学心理学 2 36 必修(考查)
医学统计学 2 36 必修(考查)
医学遗传学 1 18 限选(考查)
课程模块
西医临床课程模块(共26学分)
该模块主要由西医临床医学课程组成。
除了课堂教学、床边教学以外, 积极开展实验教学改革, 利用“模拟医院”开展临床模拟教学, 使学生有更多的直观感受和动手训练的机会,进一步提高学生临床技能。
名称学分学时性质
诊断学 5 90 必修(考试)
医学影像学 2 36 必修(考查)
内科学 6 108 必修(考试)
外科学 4 72 必修(考试)
急诊医学 2 36 必修(考查)
传染病学 2 36 必修(考查)
临床药理 2 36 限选(考查)
全科医学概论 2 36 限选(考查)
误诊误治案例分析 1 18 限选(考查)
社会实践课程模块 1/2(共31学分)
该课程模块主要是加强适应社会能力, 学习如何前程规划、社交规则、职业法规、拓展专业面及提升科研独立能力。
该课程浸透整个五年学习里, 在社会实践中建立天人合一整体思维观,娴熟临床技术, 揣摩每个课程模块内容, 把七大课程模块融会贯通, 以常见病为范例, 训练把养生文化、中西治疗和康复保健结合一体, 逐渐掌握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早期康复整套方法, 拥有把握生命周期本领。
名 称
学 分 学 时 性 质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1 18 必修(考查)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
3 5
4 必修(考试) 医患沟通学
2 36 限选(考查) 民间推拿/针刺/灸法
2 36 限选(考查) 民间诊断法/治疗法
2 36 限选(考查) 中医临床思辨能力综合训练 2 36 限选(考查)
课程模块
社会实践课程模块 2/2
名称学分学时性质
中医内科疑难病案研习 1 18 任选(考查)中医名医病案学 2 36 任选(考查)中医心血管学 1 18 任选(考查)中医老年病学 1 18 任选(考查)中医针灸美容学 2 36 任选(考查)中医文献检索 1 18 任选(考查)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 1 18 限选(考查)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 1 18 必修(考查)中医门诊国际标准ISO概念 1 18 必修(考查)国家医疗法规及管理法 2 36 必修(考查)中医文化大众讲座实践 6 108 必修
课程模块
教学方法
1.网络远程教学: 根据现代社会学习生活高效化、时间分配
碎片化的特点, 积极应用现代网络技术,整合全球优质中医药资源, 大开中医药学的方便之门, 尽其所能为广大中医爱好者服务, 最大程度节约学习时间、提升学习效率,使用生动活泼、简便明了的独特教学模式, 紧中有松, 网上学习问答, 网上排疑解难, 问道中医从此不再受时间地域局限;
2.面授教学: 正统中医历来讲究师徒传承, 重视心传口授,
非此不足以入中医之门, 我校尊师重道面向全球遴选、聘请中医明师大家面授机要,“心传心,手把手”解析经典实质和指点临床要害, 自修与面授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松中有紧, 定期考查, 知行合一与大师同行;
3.研习经典: 以《易》、《老》、《内》、《难》等为代表
的中医和中华文化经典, 是数千年来中医学和中华文化的理论基础与经验总结, 只有“从经典中来到实践中去, 从实践中来回经典中去,”理论与实践才会相辅相成, 相资相助, 传承创新, 生生不已, 成就医之大者;
教学方法
4. 内证体悟: 中医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 是东方认知方式的产
物, 建立在内证体悟上的生命自控工程学和健康管理学, 以“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人生宗旨, 唯有“近取诸身”, 方能“远取诸物”, 内证精气神之功, 体悟阴阳五行之用, 自有针药方术之神, 上工治未病之妙;
5. 游学实践: 中华文化认为“生命来于自然, 归于自然, 学医
即格物致知, 行医即替天行道,”我们遵循古训走出书斋, 游学名山大川, 参访医史圣地, 真正领悟中医精髓, 传承大医风范。
中医学是预防、治疗、康复体系至为统一完善的传统医学, 中医应用实践适用于最广泛的社会人群并贯穿全生命周期, 我们全课程安排系统全面实践中医方术, ”用中学, 学中用”手脑并重, “以病家为师”验证所学领悟医道, 培养同道相亲、医患一家的仁心仁术。
实验实践教学
专业实验
中医养生实训 - 主要包括中医治未病养生法, 习练静坐、站桩、八段锦、太极拳等养生技能, 深入体验中医精气神学说。
积极融入当地社会, 适应多元文化, 锻炼独立行医能力。
中医基础实验 - 主要包括中医诊断实训、中药认药实践和模拟处方实训等, 培养学生中医四诊、辨证、识药、遣药处方等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临床实训 - 通过实验用操作方法、掌握常用穴位的定位分布、艾灸法、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中医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培养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内容包括掌握针灸临床的基本操作技、推拿常拔罐法、刮痧术、捏脊术、药熨术、敷贴术、隔离术、绷带包扎术等。
专业实验
西医基础实验 - 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课程实验, 通过实验为基础医学课和临床医学课奠定形态学和机能学基础。
西医临床实训 - 通过临床实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西医临床常用诊疗技术, 培养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实验内容包括吸氧术、吸痰术、导尿术、注射术,隔离术、绷带包扎术、动静脉穿刺术、骨髓穿刺术、引流术及ECS综合训练等。
临床实训包括诊断学、医学影像学、内科学、外科学和急诊医学等课程实训, 使学生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巧, 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诊断技能, 内科、外科以及急救的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扎实的临床基本功。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
课程实验(实训)- 前期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主要以课程内实验教学为主, 后期临床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在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中心, 教学医院和教学门诊进行, 课程内实验与独立实验课程实验相结合。
社会实践 - 在正常教学以外, 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技能训练的时间和机会, 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并积极联系社会资源, 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和场所。
见习 - 包括课间见习和教学见习, 课间见习以诊断学等课程为主, 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进度同步。
教学见习以中西医临床课程为主, 由学校统一安排在病房或专科门诊进行, 见习内容尽量与教学进度同步, 以作为床边教学的补充。
床边教学 - 第六、七学期安排主要临床课程的床边教学, 选择典型病例在床边讲授, 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提高学生临床诊疗技能,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课程要有不低于三分之一的病证结合床边典型案例讲授。
毕业实习 - 毕业实习:第九、十学期安排毕业实习, 主要在教学医院和教学门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中医临床科室轮转。
加强学生中医临床技能训练, 全面培养学生中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技能。
同时安排急诊科、西医外科、心电图、放射科实习, 培养学
生内、外科常见病的诊疗技能以及急、重症的急救技能。
考查考核
考查与考核
根据课程的性质与需要实行学业考查与考试, 考查课课程考核实行等级制记分, 考试课课程实行百分制记分。
考试课程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与笔试成绩组成, 平时成绩不低于30%。
强化学生的临床技能考核, 运用标准化病人(SP)、标准化模拟体(SMS)、标准化中医病案库等进行中医学专业学生的各科技能考试。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采用直接评价、论文评价、实践评价、考试评价、综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法,, 提倡形成性评价, 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
学生修满规定课程和学分, 毕业实习成绩合格, 方可参加毕业考核。
毕业考核分为综合理论笔试、实践技能考试和毕业论文。
理论考试卷和技能考试要求以以大学相关要求及所在国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为准。
理论考试 - 分四单元进行,总分600分,每单元150分。
第一单元包括中华文化、中医经典与学术、 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第二单元包括中医诊断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传染病学、医学伦理学和卫生法规。
第三单元包括中医内科学、针灸学。
第四单元包括中医妇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
实践技能考试 - 分为三站式考试, 第一站考试为书面辨证论治(病历考试), 占25分; 第二站考试考中医养生康复、 推拿 、体格检查和中医、西医基本操作, 占60分;第二站临床答辩(含病史采集), 占15分。
毕业论文 - 结合实习心得体会撰写毕业论文一篇,总分100分。
考查考核
毕业考核
毕业成绩
毕业考核成绩由综合理论笔试、实践技能考试和毕业论文三部分组成, 总分800分, 折算成百分制计为毕业考试成绩。
按百分制计, 毕业考试合格成绩为60分。
考查考核
中医学士学位课程费用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