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给予(jǐ)遏制(è)干瘪(biě)锲而不舍(qì)
B.钥匙(shi)偌大(ruò)笔杆(gǎn)贻笑大方(yí)
C.剑戟(jǐ)麻痹(bì)按捺不住(nài)面面相觑(qù)
D.召唤(zhāo)窗扉(fēi)戕害(qiāng)恪尽职守(kè)
2.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雾霭流岚虹霓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B.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心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C.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
和绝望的毒液。
D.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留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变成了主题.写法.结构和词语分析的肢解罗列,以致学生目无全牛。
B.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C.高中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积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自己高远的目标;如果毫无知识储备,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是铩羽而归。
D.虽然新能汽车在汽车市场中所占比例目前还无足轻重,但作为汽车产业未的发展方向,新能车发展的趋势不可改变。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十一”假期刚过,赵鹏宇就到了王教授家,请他把自己将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论文再审校一遍。
B.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读者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
C.我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销量突破400万辆,成为美.日之后的第三大汽车销售国。
D.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5.填入下面这段话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就让我说出我的生活吧,让我说出:一颗露珠和一片花瓣的甜言蜜语。
说出一棵小草在风里晃了晃,然后站稳了脚跟;;说出一个打镰刀的铁匠,每一锤都准确地砸在生活的节骨眼儿上;;让伤口在春天长出碧绿的叶大红的花;我只用满身的鸟鸣和一条河流:。
①说出一只燕子在早晨穿过细雨,说出一头老牛在黄昏摇动尾巴。
②说出一只燕子穿过细雨的早晨,说出一头老牛摇动尾巴的黄昏。
③让疼痛像白云慢慢地飘逝,④让疼痛像秋叶一片片地落下,
⑤让生活流出柔软,把日子叫得欢畅。
⑥把日子叫得欢畅,让生活流出柔软。
A.②④⑤B.①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先后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B.“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
苏轼的《赤壁赋》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属于此类文体。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尊称他为亚圣。
今存《孟子》即为其所著,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D.舒婷,原名龚佩瑜。
朦胧派代表诗人。
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强劲有力无贵无贱无论
B.声非加疾也洪亮用心一也因为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功在不舍停止
D.术业有专攻攻克臂非加长也更加
8.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学不可以已
C.吾从而师之D.蚓无爪牙之利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微斯人,吾谁与归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何陋之有?
二、语言表达
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4分)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
己愿意写的东西。
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
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
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2.某学校高一年级将赴贫困山区进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年级学生分会发起了一个“多背一公斤”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准备行李时多带点书籍、文具等捐给当地贫困的学生。
请你以组织者的身份,用“多背一公斤”开头拟写两句宣
传词。
要求句式整齐,运用修辞方法,能体现活动的宗旨,有感召力。
(4分)
多背一公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背一公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16分)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①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②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做出息。
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③后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
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
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
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鮓辣椒。
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
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粗红糖,很香。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
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
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
我常见到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④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的人。
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
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
后,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
家乡菜全部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
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
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⑤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
我们这些从村庄出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
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做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调味。
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做铺垫,当做背景。
⑥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
走吧,回吧,从村庄出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
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
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
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
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
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⑦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
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1】“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什么?(2分)
【2】试分析文章第五小节的表达特色。
(4分)
【3】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6分)
【4】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带着村庄上路”为题的深刻意蕴。
(4分)
四、文言文阅读
精段阅读,回答后面题(16分)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
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
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苏子愀然,正襟危坐危:端正B.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盘绕
C.不知东方之既白既:既然D.洗盏更酌更:更换
【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为其然也/耳得之而为声B.而今安在哉/侣鱼虾而友糜鹿
C.此非曹孟德之诗乎/固一世之雄也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相与枕藉乎舟中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与例句中加点词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A.顺流而东也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C.舞幽壑之潜蛟D.侣鱼虾而友糜鹿
【4】作者用曹操的典故的用意是()
A.惋惜曹操如此英雄竟兵败赤壁B.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C.慨叹人生无常,人生短暂D.借曹操自比,对自己功业无成的悲愤
【5】对这三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苏子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
C.第一自然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自然段的超脱埋下了伏笔,形成了反差。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6】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五、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5分)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
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
【1】首句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何深意?(3分)
【2】次句中“又”字有什么作用?(2分)
六、默写
名句默写(7分,任选7小题)
1.携来百侣曾游,。
2.故不积跬步,。
3.吾尝终日而思矣,。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______ 。
5.吾师道也,。
6.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7.舞幽壑之潜蛟,。
8.纵一苇之所如,。
9.白露横江,。
10.渺渺兮予怀,。
七、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30分)
“独”是最平凡的生存常态,却也是最富意蕴的哲理呈现。
“一技独秀”固然动人,但似乎不及“万紫千红”美丽;“独当
一面”诚然神勇,但似乎不如“众志成城”牢不可破;人们需要团结合作,但也离不开“宁静独处”;人们需要沟通交流,却也少不得“特立独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是寂寞,也是自在;“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高风亮节,但又何尝不是悲怆孤独。
“独”有时不太完美,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则是一种应该追求的境界。
你对“独”有怎样的体会和见解?请自选角度,自定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浙江高一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给予(jǐ)遏制(è)干瘪(biě)锲而不舍(qì)
B.钥匙(shi)偌大(ruò)笔杆(gǎn)贻笑大方(yí)
C.剑戟(jǐ)麻痹(bì)按捺不住(nài)面面相觑(qù)
D.召唤(zhāo)窗扉(fēi)戕害(qiāng)恪尽职守(kè)
【答案】B
【解析】此类题主要考查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生僻字的字音和字形,多音字要依照“据义定音,音随义转”的特点,区分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的读音、词性辨别读音等。
答题时,要采用比较排除法,A项,“锲而不舍”的“锲”应读qiè;C项,“按捺”的“捺”nà;D项,“召唤”的“召”应读zhào。
所以选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2.下面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雾霭流岚虹霓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竟自由
B.想到今天是你十八岁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长大了”的心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
C.妄自菲薄是一条毒蛇,它永远啮噬着我们的心灵,吮吸着其中滋润生命的血液,注入厌世
和绝望的毒液。
D.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留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
【答案】C
【解析】此题考查字形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可用比较排除法。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可以先排除固定词语、常用词语,然后,结合着词语意思来辨别词语搭配是否正确。
A项,“竟”应为“竞”;B项,心慰--欣慰;D项,留传--流传。
所以选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在阅读教学中,一篇文章往往变成了主题.写法.结构和词语分析的肢解罗列,以致学生目无全牛。
B.获得教养的途径有许多种,比如阅读经典,比如求师问道,比如社会实践等等,但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更应该是我们着力培养和处心积虑追求的东西。
C.高中语文学习一定要多读多思多积累,只有打好基础,才能实现自己高远的目标;如果毫无知识储备,在激烈的竞争中,只能是铩羽而归。
D.虽然新能汽车在汽车市场中所占比例目前还无足轻重,但作为汽车产业未的发展方向,新能车发展的趋势不可改变。
【答案】C
【解析】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A项“目无全牛”是说
技艺高超,与句意不符;B项“处心积虑”的情感色彩与句意不符;C铩羽: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
指失败
或不得志而归。
D意思是没有它并不轻些,有它也并不重些。
指无关紧要。
此处应为“微乎其微”。
所以选C。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且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A.“十一”假期刚过,赵鹏宇就到了王教授家,请他把自己将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论文再审校一遍。
B.文学经典的阅读,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读者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
C.我国的汽车产量已经超过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大汽车生产国,销量突破400万辆,成为美.日之后的第三大汽车销售国。
D.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答案】B
【解析】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仔细分析病句的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
A“自己”指赵鹏宇还是王教授,有歧义。
C“产量”和“生产国”不搭配。
D偷换主语,
在“成为”前加“使之”。
故选B。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
5.填入下面这段话中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就让我说出我的生活吧,让我说出:一颗露珠和一片花瓣的甜言蜜语。
说出一棵小草在风里晃了晃,然后站稳了脚跟;;说出一个打镰刀的铁匠,每一锤都准确地砸在生活的节骨眼儿上;;让伤口在春天长出碧绿的叶大红的花;我只用满身的鸟鸣和一条河流:。
①说出一只燕子在早晨穿过细雨,说出一头老牛在黄昏摇动尾巴。
②说出一只燕子穿过细雨的早晨,说出一头老牛摇动尾巴的黄昏。
③让疼痛像白云慢慢地飘逝,④让疼痛像秋叶一片片地落下,
⑤让生活流出柔软,把日子叫得欢畅。
⑥把日子叫得欢畅,让生活流出柔软。
A.②④⑤B.①③⑤C.①③⑥D.②④⑥
【答案】D
【解析】此类题要在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语序、逻辑语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从前两句从押韵的角度和表达生动的角度看,首选②;第
3.4句用比喻句,形容“疼痛”的消失,用“秋叶一片片地落下”比“白云飘逝”更富有质感,因为“疼痛”给人以沉重感,且“秋叶”之喻与后文的“绿叶和红花”联系紧密。
第5.6句从与前句照应的角度看,先说“叫出欢畅”,再说“流出柔软”。
故选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6.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代古文运动是我国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到了宋代继续提倡这种改革,先后出现了被世人称颂的“唐宋八大家”:韩愈、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B.“赋”是一种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讲究铺陈,重视词藻、对偶、押韵的文体。
苏轼的《赤壁赋》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属于此类文体。
C.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尊称他为亚圣。
今存《孟子》即为其所著,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
D.舒婷,原名龚佩瑜。
朦胧派代表诗人。
作品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等,代表作品有《致橡树》、《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解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
解答此题,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
A“白居易”应为“柳宗元”;B《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诗歌;C《孟子》为孟子及其门人所著。
故选D。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7.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挥斥方遒强劲有力无贵无贱无论
B.声非加疾也洪亮用心一也因为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功在不舍停止
D.术业有专攻攻克臂非加长也更加
【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靠平时对课文知识的积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D攻:研究。
所以选D。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8.划线词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B.学不可以已
C.吾从而师之D.蚓无爪牙之利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实词中古今异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文言文中古今异义的知识积累,联系具体语境分析,A“寄托”,古义是藏身的意思;今义是托付。
C项,古义:从:跟随。
而:连词,无义。
今义:从而:连词,然后,因而。
D项“爪牙”,古义是爪子和牙齿;今义是坏人的帮凶。
所以选B。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9.从文言句式特点看,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B.微斯人,吾谁与归
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何陋之有?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式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常见的文言句式类型及判断方法的知识积累分析作答,例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
A项,定语后置句;BCD三项均为宾语前置句。
所以选A。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二、语言表达
1.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语。
(4分)
列夫·托尔斯泰忠告作家:绝对不要写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
阿·托尔斯泰则再三强调:作品要写得好,一定要写自己愿意写的东西。
非常正确!但是要补充:作家的兴趣是什么,意愿是什么。
因为归根到底,作家的作品不是写给自己看的,必须想到它对读者的影响。
严肃的责任感对作家是同样重要的。
【答案】作家.作品.兴趣.责任感。
【解析】此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文段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段中筛选出关键词即可。
读后可知,文段写作家在写作品时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关键词:作家、作品、兴趣、读者、社会责任感。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
2.某学校高一年级将赴贫困山区进行农村社会实践活动,年级学生分会发起了一个“多背一公斤”活动,希望同学们在准备行李时多带点书籍、文具等捐给当地贫困的学生。
请你以组织者的身份,用“多背一公斤”开头拟写两句宣传词。
要求句式整齐,运用修辞方法,能体现活动的宗旨,有感召力。
(4分)
多背一公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多背一公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就多一片关爱的绿荫/就多一盏希望的明灯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运用题,可从修辞运用与扩展语句的角度思考,要符合情境,能恰当运用修辞手法。
要着重“赴贫困山区”“多带点书籍、文具等”,从这里可以延伸出“关爱”、“希望”等主题。
不仅要做到句式整齐,还要有一定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16分)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①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②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做出息。
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③后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
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
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
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
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鮓辣椒。
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
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粗红糖,很香。
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
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
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
我常见到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④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的人。
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
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
后,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
家乡菜全部自家乡的风水,别有一番滋味。
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
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⑤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
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
我们这些从村庄出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
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做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调味。
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做铺垫,当做背景。
⑥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
走吧,回吧,从村庄出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
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
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
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
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
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⑦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
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1】“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中“别的东西”指的什么?(2分)
【答案】“别的东西”是指勤劳.淳朴.真诚.善良等美的精神品德。
(2分)
【解析】这是一道局部题,解答此题,可先从文中找到“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所在的
语段,然后根据语段内容,联系上下句分析作答。
答题区间在第6段,该段文字写村庄对作者的人生与思想的影响;“别的东西”可联系上句“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
”从勤
劳善良等精神美德等方面概括作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试分析文章第五小节的表达特色。
(4分)
【答案】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我和村庄关系的亲近和村庄带给我的甜蜜和幸福;②运用了排比的修辞说法,细致而全面地说明村庄与我如影随形,不可分离。
(每点2分,共4分)
【解析】此题考查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
解答此题,可根据对文章第5段内容的理解,结合着具体的语句,分析
其运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作用。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一句
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可从村庄和我的关系的角度将其生动形象的表达出来。
“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
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运用的是排比的手法,排比具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故可从村庄与我如影随形,不可分离的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概括说明“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