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学概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卫生学的概念就是维护、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原则和方法。
我通过这一门课程,研究到我所拥有的消极心理状态的克服方法,从而能保持着健康的心理状态。
我所拥有的消极心理状态是进食障碍。
我上大学以后,通过运动和控制食量的减肥,减掉了10公斤以上。
减肥以后,由于太恐惧体重的增加,一直在过渡关注我的体形和体重,不仅严格控制进食量还过度运动。
我虽然严格控制进食量,还有每天运动,还是总是担心发胖,明显消瘦但仍然认为自己太胖了。
我本来是很喜欢吃的人,如果接受比较大的压力,吃一些很辣或很甜的东西,就可以感觉压力都被消除了。
但是开始减肥以后,由于总是拥有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过度控制进食量下,还是不满意,每天过度运动。
这都是为了减轻体重。
不仅二次,接受很大压力时,忍受不住,在短时间内进食大量的食物,然后为了抵消暴食引起的发胖,常常呕吐、导泻、不断进食。
我了解到,这个不是简单的认识上的问题,而是心理上的问题。
心理上的问题,显然不是一般的措施所能获得效果的,而应当用心理卫生学措施去加以矫正。
进食障碍是指具有与其他精神疾病无关的异常的进食习惯或者控制体重的行为,并导致了严重的生理障碍,主要包括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神经性呕吐。
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等因素,进食障碍和相关的不良态度和行为在发展中国家正在不断增加。
进食障碍有关的心理病理特点在许多国家,特别是在女青少年和大学生中已经是较为普遍的心理障碍。
进食障碍聪心理学角度来看,病因可归属于三种因素,人格、认知、情绪因素。
首先,认知因素。
进食障碍患者存在许多认知偏差,包括强迫思维、不合理判断和极端的思维模式。
许多的进食障碍患者每天的大量时间用于与食品、体重、体形等相关问题的强迫性思考,他们还认为这些强迫思维是正当的,并且不愿意去除他们。
进食障碍患者具有明显的体形认知歪曲,进食障碍产生的直接原因就是个体对身体不满。
患者通常有体象障碍,一直认为自己过胖、体形肥大。
虽然已经极度消瘦,仍然觉得自己不够苗条。
总之,进食障碍患者对有关食物、节食和体重的错误认知,导致了对他们体型、体态的不满,这种不满所引起的困扰不能解除,很可能导致异常的进食方式的出现。
其次,人格因素。
进食障碍有关的人格特征有:低自尊、低自我评价、高神经质水平、完美主义倾向等。
大多数进食障碍患者存在人际焦虑。
当患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感到被人拒绝时,就会产生抵自尊并采取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异常进食方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多数进食障碍患者具有完美主义倾向,盲目追求以“瘦”为美的理想体形,将自己属正常范围内的体重、体形视为缺陷,采取异常的进食方式来达到完美体形。
患者的自我评价也很低,而且自我评价完全依赖于对自己身体的评价。
进食障碍也反映出患者在同一性和自控力方面的问题。
患者女性居多,而且发病的年龄多在青少年阶段。
此时,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期,面对需要独立解决,承担责任的各种问题,同时又因为女性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比男性差,常常会出现难于应付的场面,因此他们往往选择对进食行为、体态和体形进行资助控制来达成心理独立和自我控制的目的。
此外,进食障碍患者对食物、体重、体形的过份关注,
以及神经性贪食症患者不可节制的大量进食,反映出患者具有强迫和冲动性人格特征,神经性贪食患者具有强迫和冲动性人格特征,神经性贪食患者比神经性厌食患者的强迫症的发生率更高。
最后,情绪因素。
进食障碍患者发病前后都存在一定的情绪问题,包括忧郁焦虑情绪,严重者可合并情绪障碍,甚至出现自杀企图和行为。
按照近期实施的研究来看,发现早发重症忧郁合并广泛性焦虑症可能增加进食障碍的发生,而单独焦虑或者其他情绪障碍则不然。
还有,最近有研究发现,暴食症和崔泻患者一整天都可能出现稳定高水平或者逐渐增加的负性兴趣,提示负性心境可能导致贪食行为,二者也可能出现相互协同作用。
除了忧郁、焦虑情绪,躁狂-轻躁狂症状也可能出现。
另外,进食障碍还存在许多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婴幼儿期喂养困难,父母养育方式等。
除了心理因素,还存在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媒体的影响。
对于社会文化,近半个世纪来,进食障碍的患病率上升,多见于西方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社会。
这种社会价值观念崇尚的是“以瘦为美”,苗条是社会标榜的理想体形,它代表着自信、自我约束、成功。
女性往往通过对苗条身材追求来获得社会认可和赞许。
在这些社会观念的影响下,盲目崇拜,追求苗条成为流行的一种时尚,但过份追求苗条和体形美而产生恐惧发胖的心理可能会引发进食障碍。
大众传媒也对进食障碍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在某种程度上,理想的媒体体形象是进食障碍的重要基础。
影视、报纸杂志上的女性身材几乎都是以苗条为主,瘦即是美。
女性在职业已在强调节食、减肥、运动。
在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女性为追求理想体形,极易走入进食障碍的误区。
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联合应用是临床中常用的方法。
现在没有一种公认的特效药物。
心理治疗旨在消除异常进食行为,消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及有关负性因素,通常包括让患者了解有关进食障碍的知识、以歪曲的进食规则和对自己的体象障碍为焦点的认知重建、传授患者应激策略等。
同时采取行为限制、自我控制疗法,让患者明白治疗的意义、程序,取得患者的合作。
而有研究证明森田疗法也适用于非神经质症的贪食症患者。
其治疗关键是控制患者的呕吐为治疗突破口,间接改善患者的贪食欲望。
因为大家都知道呕吐是病理表现,所以控制呕吐更易于是患者接受。
进食障碍疗效的好坏与患者的认知、治疗的动机及家庭的支持有关,所以家庭治疗在进食障碍的治疗中意义重大。
总之,对进食障碍患者系统的心理治疗,不能陷于纠正对体形、进食等的不合理的认识。
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帮助其建立合理的对自我、现实的评价体系,使完整心理治疗方案不可或者缺少的内容,也很可能是保证长期疗效的一个关键。
我在对待进食障碍问题上,应该先认知这个的确是心里上的疾病,从而心理卫生学的角度对这一病症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从心理治疗方面着手开展积极对待,以保证塑造良好的个性,发展健全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