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材_提供“下锅之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教材提供“下锅之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因此,我们要从低年级就要注重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围绕说话、写作展开教学指导,交给他们一把金钥匙,打开写作这把锁。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那就是巧用教材,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
一、激发想象,改写古诗
课本中有不少含蓄悠远的古诗。
在朗读诗句,了解诗文大意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像,把文字符号还原为物象,并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在练写中"入境",使读与写相得益彰。
如,在教学古诗《秋思》时,为了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作者思想怀亲的心情,我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以诗句为素材,充分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为这首诗进行改编。
孩子们表现得特别兴奋,纷纷拿起手中的笔高兴地做了一回小编剧,就这样,一个个精彩纷呈、合情合理的小故事诞生了。
将作者寄家书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细腻地呈现在纸上。
读着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精心创作的故事,我能感受到他们已深深地理解了这首诗。
二、延伸情节,扩写空白
填补空白是练笔有效方法。
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自己。
教学时,让学生填补扩写这些空白,对全面完整把握内容,披文入情,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学《中彩那天》这一课时,学习完第九自然段后,我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抓住时机,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以后,“我们
全家人当时的表现,把当时“我”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以及父母的反映具体的描写出来。
有位学生这样写道:第二天,库伯先生派人来,把奔驰汽车开走了。
我奔跑着,拼命的追赶着,汽车飞奔而去,看着汽车渐渐消失,我绝望地流下了眼泪。
回到屋里,我皱着眉头,一副闷闷不乐的样子,妈妈安慰我说:“孩子,做出了许多人做不到的事,虽然我们没有了汽车,但我们拥有人格,这比什么都宝贵。
”父亲走过来严肃地说:“虽然我们家里穷,但我们穷得实在!穷得有志气!”顿时,我觉得父亲是最伟大的。
晚上,我们全家围坐在桌前,兴奋的谈到了深夜。
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第八自然段时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插图后,教师引言“我好像看到了周围的人议论的情景,很想把它写下来,让我们一起写一写吧!这是我和学生同时写起这个小练笔,完成后又请愿意展示习作的同学站起来交流自己的习作,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交流着。
有位学生描写特别细致: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老人、小孩、青年,把青年围得严严实实。
有位老人问:小伙子,学画有几年了?画得真不错!”边问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有的指着他的画,惊奇得说:“你画的鱼跟真的没什么两样啊!”有个淘气的小孩说:“叔叔送我一条鱼,送我一条鱼嘛!”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从人群中窜进来,好奇地说:“哎呀!水里的鱼跟纸上的鱼成双胞胎了!他们长的一模一样。
”大家对这位青年的画赞不绝口,投去了爱慕的目光。
青年一边画,一边欣赏着纸上活灵活现的鱼,舒心地笑了,笑得是那么甜蜜。
三、情感共鸣,置身情境
许多学生的作文往往叙事清楚,但缺乏真情实感,读起来犹如白开水,淡而无味。
教材中有许多篇目都是编者百里挑一精选出来的,不乏感人肺腑、情文并茂,动情点不少。
教师能善于去捕捉,去挖掘,使学生的情感急于
宣泄,这时引导学生挥笔疾书,进行小练笔写出的文章一定感人至深。
如学习了《桂林山水》让学生带着美的感受去读,去体会。
学生与文本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指导学生完成小练笔《欢迎来桂林》的导游词。
同学们以小导游的身份介绍桂林山水,语言生动活泼,还补充了自己课外了解到的资料,把课堂推向高潮,以小练笔收尾,达到了身临其境的效果。
又如学完《地震中的父与子》,指导学生写读后感。
经历这样的小练笔后,学生不仅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出文中的情感,更使学生的习作充满了感情色彩。
四、补充结尾,完成续写
有些课文虽然已经结尾了,但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改任以神思遐想的余地。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补白”,以原文的重点作文习作的起点,联系课文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合理的想象,延伸课文的内容。
如续写《小摄影师》。
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练习续写,所以教师时先写了一篇下水文来为学生引路,使学生明确:续写在内容上,承接原文,不仅要与原文自然的融为一体,而且能单独成篇。
然后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成功地完成了这次小练笔续写。
这样的小练笔既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还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每当学生提笔写续篇时,那种平时写作时的恐惧感便荡然无存,笔下有写不完的话,不吐不快,非要一气呵成不可。
五、读中悟法,进行仿写
名家名篇高超的表现方法,如何让学生及时掌握,及时巩固,随文练笔是最有效的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练笔中去,实现写作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对于一些经典的,接近学生生活的课文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去丰富、发展课文内容。
教师在讲读时,加强写法指导,训练学生从结构和写法上进行仿写。
仿写可以是仿段,如课文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落。
如在教学《鲸》这篇课文第四自然段时,采用细读、批画动词体会作者抓住鲸进食的连续动作细致描写的方法让学生仿写一个连续动作的片断。
有了课文中精彩段作引子,学生练笔轻松自如,有位学生写道:猪是一种好吃懒做的动物。
我来到猪圈,只见饲养员阿姨小心翼翼的把一桶糠倒进食盒。
几头猪立刻跑来,纵身跳进糠中,张大嘴,扭着头,扇着耳朵,“吭哧吭哧”的吃着。
他们洋洋自得的摇着小尾巴,不时还“噜噜”地叫唤着。
眼看糠快吃完了,他们更是互不相让,用屁股盯着对方,紧挨着糠不离开,像无赖似的压在上面一动不动。
吃完后,他们又回到栏杆旁懒洋洋的晒太阳。
……
仿写也可以是仿篇。
如在学习《争吵》这篇课文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解内容,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后,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课文还可以定那些题目?假如克莱蒂没有主动与“我”重归于好,事情会怎样发展?如果你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事情会怎样处理?这三个问题实现了多角度命题,联系实际展开想象,学生自然而然的产生也想写一件自己与同学发生过的一件事情的愿望,此时进行小练笔已是水到渠成。
无论从题目的新颖上,还是内容的真实具体,都更能打动人心。
学生依据课文写法,有效地进行仿写,达到事半功倍的练笔效果。
又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作者主要抓住以下三个方面来布局谋篇的。
(1)抓景点的特点;(2)抓游览的路线;(3)抓人物游览时的感觉。
学完此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写一篇游记,进一步巩固课文的写作方法。
由于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学生们很快就成文了,不仅把各个景点描绘得有声有色,而且还写出了自己感觉。
六、人物点评,深化主题
无论是阅读文章后的感受,还是对每个人物的评析,对每件事情的看法,
每个学生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我们平常所说: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如果及时地让学生泻之于笔下,那一定是既真实,又极富个性色彩。
如学习《尊严》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哈默和杰克逊大叔的认识;学完《草船借箭》后,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课外知识,对文中的主要人物性格特点进行评价。
紧扣教材创造性的进行习作练习,既创造性的利用了教材,又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和欲望,为学生提供现成的“下锅之米”,有效突破了没有内容可写的难点,降低了习作的难度。
它不要求有严密的结构,完整的情节,重在抓住一个片断、一种现象、一点感受等写下来即可,多角度促使学生乐于表达。
既写之有物,又言之有味;既花时少,又便于教师指导。
既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又加大了作文训练的强度,在润物细无声中掌握写作技巧,在循序渐进中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