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学发展观看数学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科学发展观看数学课堂
作为中国80年代应试教育的产物,深感其害。
九十年代末素质教育如火如荼。
然而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至今仍有大批的青少年深受其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窗口深圳的一名一线教师身感责任重大。
幸运的是,世间万物总在矛盾辩证中发展,最近几年,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有一大批的中青年教师正在这条路上不停地摸索。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承认学生的学习差异性,展现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这些理念与科学发展观十分吻合,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全面和谐的发展。
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合理的实现这些目标呢?引起我的阵阵思考:
一、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中体现科学发展观
数学源于生活,当数学与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时,学生才能体会到数学的用处,当学生感到学数学有用时,孩子们的兴趣是最强烈最持久的,由于生活的丰富多彩,生活元素的千姿百态,这使孩子们的学习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因为每个孩子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提炼出数学知识,并运用知识去解答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正符合了学生从直观到抽象再到直观的接受心理,这是一种可持续的教育。
如在教学“百分数”时,我是这样问的:大家经常喝牛奶,可牛奶盒上写着的“脂肪3.3%、蛋白质2.9%”……这些3.3%、2.9%等是什么意思?在引出单位“1”的量时,我这样讲道:有两家商店都在卖“大圣”童装,却标着不同的打折方法,一家标着八折大酬宾,一家标着九折优惠的招牌,你准备到哪家去买呢?在教学“平均数”时,课前请一名同学唱歌,请每组的组长和老师当评委,当评委亮分后发现分数不一致,自然地引出“平均数”。
当孩子们学习了鸡兔同笼问题,他们就能利用这一思维方法探索生活中的很多有趣的问题,研究运送玻璃仪器的费用问题,研究各种比赛的问题,五年级学习了粉刷墙壁学生就能在为新房装修时有兴趣去帮帮家长计算装修的费用,这不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性的特点吗?
二、在自主学习中体现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反对应试教育的满堂灌,反对教师唱独角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数学学习中我们要相信学生,要想为学生搭建动手操作,大胆猜想与估计,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平台,注重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勇于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让学生在体会中去学习数学,发现数学,享受数学,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去了,让每个孩子的脑袋动起来了,手动起来了眼动起来了,这样学到的知识才是他自己的知识印象才会深刻。
在教长方体的认识时,让每个学生带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分4人一小组,通过看一看、摸一摸、议一议,比一比。
慨括、归纳出找长方体的特征。
长方体有6个面,都是长方形且对面的面积相等,(特殊的有2个对面是正
方形且相等,其他4个面是长方形且相等),有12条棱且相对的棱长度相等,有8个顶点(一个顶点引出3条线分别是长、宽、高)等。
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思考、归纳和操作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有这样一题:一种彩电,现价比原价降低15%。
我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想法。
有说:原价×降低15%=现价;有说:现价+15%=原价;有说:现价÷15%=原价;有说:原价×15%=现价;还有说:原价-原价×15%=现价等。
教师一一板书在黑板上,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最后一致认为原价-原价×15%=现价是正确的。
接下来给的几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做:1、用水量九月份比八月份节约20%。
2、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30%。
3、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25%。
4、加工一批零件,已完成了80%等学生都能正确写出相等关系式。
这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探索的精神。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交流来实现,感受获得数学知识成功的体会。
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是对人的塑造,这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观点。
三、在教学设计中体现科学发展观
近年来以华师大叶澜教授为代表的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倡导:应当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话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交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动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教学设计得好既能使课堂轻松更能使学生学得快。
由于数学知识的严密性,很多教师非常注重课堂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知不觉的把简单的数学问题复杂化了,尤其是在公开课,观摩课中“走教案” 的现象极为严重,完全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特点,人为的使课堂教学枯燥化。
如在教学“容积和容积单位”我预设理解容积含义时就设置了这三个小环节:①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容积②举例中感知物体中,有些是容器,有些不是。
③描述身边物体容积。
这样的课堂设置,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
由于没有纷繁的头绪,没有生硬的环节,给师生活动留有很大空间。
在教学“角的度量”是,教师采用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通过观察:学生提出了自己的发现和疑问。
“为什么会有内外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刻度,量角器是怎么造出来的?量角器为什么是半圆的?量角器是怎么量角的?90°为什么只出现一次?”这些问题中我重点选择了最后一个问题展开教学先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到90°的角,再引导学生发现半圈的度数是180°,顺势解答了第三个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发现1°,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去读出各种角的度数,在读数过程中利用学生的争议来学习内圈和外圈,确定测量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测量,归纳方法。
因此,课程改革强调要紧跟学生的学情,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亮点。
这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理念。
四、在师生关系中体现科学发展观
在中国的传统理念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尊师,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教师讲,
学生听,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课程改革强调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与引导者,教师要学会弯下腰来与学生沟通。
教师是学生学习上的好助手,生活中的好朋友,教师立刻放下高高在上的心态,与孩子们平等交流,构建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不要太把上课当一回事。
如在教学“质数与合数”内容时,采用全班学生每人拿一张数字卡(1-50),教师也参与学生的活动,且拿了序号为“1”的卡。
教师宣布:请只有因数1和你自己外,没有别的因数的同学到老师“1”这边来;如果你的数字除了“1”和你本身外,还有其他因数的,请自己任意找你的朋友。
随着“活动开始”命令下达,全班学生纷纷找自己的朋友。
有的学生跑向了老师“1”,有的学生朋友找得多。
最后,老师让大家共同观察一下,现在分为几大类?学生一看分成了两大类,一是跑向了老师“1”的一类,二是其他都是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他朋友的。
这时,老师说:可是老师“1”有几个因数啊?(学生都说:“只有你一个啊!”)那么,我们分成三大类好吗?(好),然后,进行知识整理,凡是跑向了老师“1”的数,给你取个名叫“质数”,(只有2个因数:1和本身);除了1和本身外还有其它的因数也给你们取个名字叫“合数”。
老师“1”只有1个因数,就不给它取名了,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把上课当成是与学生之间的一次交流,在交流中让孩子们学到知识。
同时教师要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这也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的理念。
五、在教师人格魅力中体现科学发展观
一个数学教师,孩子们是否喜欢上你的课,人格魅力很重要。
人格魅力是教师与孩子们相处中表现出来的品格,道德,学识,能力,情趣等综合因素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志向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甚至教师的外表,生活习惯,生活作风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所谓亲其师,则信其道。
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能使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正直友善的出事原则。
国的鲍德温研究了73位教师与100名学生的相互关系后得出结论: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容易扰动其学生的情绪,而一个情绪稳定的教师也会使其学生的情绪趋于稳定。
刚刚过去的5.12大地震也有力的说明了这个问题。
人们常常说教书育人也应改为育人教书了。
人的发展首先是品德的发展,这样孩子们既学到了知识又懂得了做人。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师的人格对于年轻的心灵来说,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的,有益于发展的阳光,教育者的人格是教育事业的一切”。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不断探索实现自己个性价值的途径,才能充分再现数学教师优秀的人格魅力,这正体现了科学发展观协调发展的理念。
六、在提高兴趣中体现科学发展观
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数学就是公式,就是定理,就是应用题,就是几何图形以及一大串的数字,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数学就是枯燥的,学起来没多大意思。
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不高,看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关键,我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把数学知识渗透在活动或游戏之中,使学生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数学;
二是积极恰当有效的课堂评价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逐渐产生持久的学习兴趣。
三是孩子们的记忆以无意识的直观记忆为主,因此在学习中要满足学生的感官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是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能引人入胜,燃气学生的求知欲。
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不仅对社会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教育对数学的指导意义更是不容忽视,教育需要和谐,需要可持续的发展,让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教育教学那么我们的教育一定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