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6课 鸿门宴教案5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X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X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项羽、X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X、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项羽、X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X、项胜败的原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鸿门宴》选自司马迁写的《史记》。
我们以前学习过《史记》里节选的崐《陈涉世家》、《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定还清楚地记得陈胜、廉颇、蔺相如崐这些性格鲜明的人物。
司马迁非常善于描写人物。
鲁迅曾把《史记》誉为“史崐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鸿门宴》这段文字里,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到司崐马迁刻画人物的特点,那就是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并通过人物个崐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
《鸿门宴》写的是X邦和项羽的斗争。
故事开始时,项羽拥兵40万,而X崐邦只有10万。
从“鸿门宴”的情节,读者已经能清楚地预见到将来X邦胜项羽崐的结局了。
项羽由主动步步转化为被动,而X邦却是一步一步地由被动转为主崐动。
二、作者、背景简介
1.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子长,夏阳人。
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迁生于龙门,年十岁诵古文,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和文献。
太初元年(前104年),与唐都、落下闳等进行历法改革,共订太初历。
在《史记》草创未就之时,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书8篇,年表10篇,共526500字。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X向等人都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鲁迅更评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背景材料
公元前206年10月,X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X、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某某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某某某某),X邦为汉王,都南X(今某某省南境)。
X邦到南X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X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X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X良、陈平向X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某某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某某和县东北)自刎。
三、讲读课文1、2两段
第1段:
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①“王(wang)关中”②“说(shui)项羽”
③“好(hao)美姬(ji)”④“为(wei)击破沛公军”
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
①“军霸上”、“王关中”。
②“成五采”、“为(wé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
①课文第1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事“X增进言”,X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土,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X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X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
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子”“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2段:
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
①古今异义: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公岂敢入乎?”“敢”,能够。
“固不如也。
”“固”,本来。
②通假:
“具以事告。
”“具”通“俱”,全部。
“要项伯”。
“要”通“邀”,约请。
“距关,毋内诸侯。
”“距”,通“拒”;“内”,通“纳”,接纳,准许入内。
“不敢倍德”,“倍”通“背”,违反。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③活用:
“素善留侯X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用,登记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④特殊句式:
“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为大王为此计者”与谓语“(是)谁”倒置。
也可以说不是主谓倒置,那么“者”就是语气助词。
“孰与君少长?”疑问句,宾语疑问代词前置。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判断句,特殊指示代词“所”、“者”构成“所……者”式名词短语充当主语,作说明、解释的对象。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
①课文第2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X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X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X良献策”。
X良要X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X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X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人“X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X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X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X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
”也就是说,人的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规X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X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X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
项伯给X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哈间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
项伯救护X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
3.学生自读课文1、2两段,教师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1、2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第二课时
一、检查导入
二、讲读课文3、4两段
第3段:
1.指名讲述第3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记叙的事件。
提示:第一件事“X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羽设宴”,第三件事“X增举块”,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X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
提示:并木诚心,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
3.提问:课文中插图有什么地方画得不妥?为什么?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提示:插图中X良站着,这是木妥之处。
课文中说X良是“西向传”,“侍”,一般指站立,但也有“侍坐”之说,这里“西向侍”是坐东朝西作“陪”讲。
后面又有项羽赐樊哈“坐”,“樊哈从良坐”,如果樊哈坐着而X良却站立一边,岂不有点不合礼仪?
4.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
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X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X邦,项羽却总是“默然木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
这一变故是X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5.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X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间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们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4段
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哈这个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
提示:课文对樊哈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X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土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峻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毗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X邦,更突出了X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X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坐,X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X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X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
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X邦侧重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哈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木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入某某,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实为“亡秦之续”。
从策略上看,二者区别也明显。
X邦之言属于“以屈求伸”,樊哙义责项羽已是“以攻为守”了。
二者有本质区别,说话的语调、语气也自然大不一样,朗读课文要注意这一点。
小结:课文3、4两段记述“鸿门宴”上X、项双方的激烈斗争。
X邦谢罪,以屈求伸,矛盾缓解,X增举决,危机依然四伏,项在舞剑,更是险象环生,樊哈闯帐,故事到达高潮。
项羽唯恐担当“不义”之名,损其“威”,伤其“信”,不用X增之计,终于让X邦借故脱逃,放虎归山,铸成大错。
三、讲读讲课文5、6两段
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大行”,大的事业、作为。
)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集语前置。
)
“道芷阳间行。
”(间,小路,音jiàn)
“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
“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
2.提问:X邦在脱逃之前作了哪些部署?“登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X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X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
3.提问:X良献礼,项羽、X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对X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X邦不足为患;X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不仅把玉斗“置之地”,而且“拔剑撞而破之”,更大骂“竖子不足与谋”,可谓气息败坏。
故事至此结束,“立诛杀曹无伤”则是对开头“告密””的交代,是尾声。
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X良、X增是两个什么样的人物?他们在“鸿门宴”中处于什么地位?
提示:X良是X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
是他为X邦定下了“韬晦之计”,以“不敢倍德”,无意于称王蒙蔽项伯、欺骗楚王,终于化险为夷。
是他为X邦作了精心的部署,周密的准备,从而赢得了斗争的胜利。
项庄舞剑,X良出,樊哈急问:“今日之事何如?”可见事先有所商量。
樊哈资项羽,口径一致,由辩解进而反请,则更可以看出事前经过周密的策划。
一方有备,一方无备,结局合乎情理。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X良不像X增那样妄自尊大。
他认为X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X邦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X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是X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
可以说X良是“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X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
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X良。
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X邦:“急击匆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快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
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X增的致命弱点。
他与X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X良与X增的斗智。
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但是,两人毕竟只是谋臣,唱主角的是双方的决策者,是项羽和X邦。
(2)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提示:缺乏政治远见,一味沽名钓誉是项羽的致命弱点。
项伯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他就立即改变了“击沛公军”的主X,樊哙责他“欲诛有功之臣,此亡秦之续也”,
虽然语言尖锐,他却“未有以应”。
可见他虽然武力上是绝对优势,心理上却不堪一击。
他欲得天下,又图虚名,既准备推翻怀王之约,又害怕世人指责。
他木用X增之计,反映了他刚愎自用,迷信武力,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心理上的脆弱。
作为楚国贵族的后裔,项羽却有许多缺点错误,甚至有不可饶恕之处,这是必然的。
但他毕竟为推翻暴秦作出过一定的贡献,他性格上也有某些闪光点,如木畏强暴,不用阴谋等等,应当实事求是地给以肯定。
(讨论分析人物,可引导学生争论。
不同意见应允许保留。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是一种很可贵的品质,应予鼓励。
)
(3)X项比较
(A)从描述X项言行的词汇看其人格
项羽,他听了曹无伤告密,即刻大发雷霆:“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旦日”,即是明天一大早。
这说明项羽急不可耐,遇事浮躁。
这与将帅每逢大事有静气的要求相去甚远。
“击破”,说得轻松,表明项羽自负轻敌。
当日深夜,项伯为X邦说情,项羽竟然许诺。
真可谓日令夜改,毫无主见。
及至次日,X邦前来谢罪,刚说到“今有小人之言┅┅”项羽随即接住话题说:“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言”,说。
“之”,代词,指情报。
项羽指名道姓公开点明情报是曹无伤说的。
可见项羽头脑简单,胸无城府。
以后,还有谁敢再送情报?后来,樊哙闯入帐内,“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按剑”,用手按压剑柄上。
“跽”,挺直身子长跪,做好随时起身防御的姿势。
此时,叱咤风云的项羽见了樊哙也畏惧三分。
于是,连称“壮士”。
又赐酒又赐猪腿,又问“能复饮乎?”项羽的话说得太多了,竞让樊哙借题发挥,引来责问,讨个没趣。
X邦,他在二次危急关头,说了三次“奈何?”着实惊慌。
可是,他处惊不乱,懂得向部属问计。
见了项伯,“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一个“奉”字,使人想象到X邦双手举杯的一副谦恭模样。
“约”,结。
结为亲家。
好一个X邦。
这是带有联盟性质的政治婚姻。
他抓住机遇,抓住关键人物了。
于是,他已有几分胆量于次日拜访项王当面作解释了。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好一个“不自意”,轻描淡写、轻声细语,“我不曾料想到。
”甜言蜜语,巧妙开脱。
脱逃的机会终于来了。
X邦借口上厕所,逃离项营之前交代X 良,强调二点:一是“公为我献之。
”“之”,代词,指玉器;二是“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度”,估计。
“乃”,才能。
然后,X邦等人急忙就近抄小路逃之夭夭。
X邦委实老谋深
算!三管齐下,争取时间、稳住项王、抄近逃命。
世界上没有别的什么比生命更宝贵的了。
只有保全了性命,日后才能夺权当皇帝啊。
(B)从描述X、项态度的词汇看其人格
先说对人的态度。
项羽对待亚父X增,其实好不到哪里去。
在未曾征求X增意见的情况下,即下令“击破沛公军!”到了当夜,在首席参谋X增不在场的时候,又许诺项伯,取消军令。
少年气盛,难免有一言堂之嫌。
可是X邦就不同了,他对谋士X良,先谦称为“君”,后尊称为“公”。
有道是,士为知己者死。
难怪X良死心塌地为X邦卖命。
再说对事的态度。
“X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示之者三。
”“数目”,多次使眼色。
“示之者三。
”多次举玉示意。
可是,“项王默然不应。
”闭口不答。
没有表态也是一种态度,表示不能决断。
真不知项羽是喝醉了酒还是本来就不那么清醒,听了樊哙一番虚褒实贬的言语,“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此时,客气得可爱!X邦逃脱了,X良留谢。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如果说,项羽对X增多次示意没反应,那是失察;那么,对樊哙的责问没反应,则是失策;对X邦逃脱没反应,则是失控,是严重的失误。
从此,项羽由主动转为被动。
由此可见,项羽毕竟缺乏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的经验。
相反,X邦则由被动转为主动。
他首先笼络项伯,接着蒙蔽项王,最后留下X良善后。
终于,虎归深山。
整个事态发展过程,显示了X 邦因势利导、善于把握、化险为夷的智能。
又说对物的态度。
文中提及三块玉器——玉玦、玉璧、玉斗。
关联到三个人物——X增、项羽、X邦。
并由此产生了三对衬托对比关系,从他们对待玉器的不同态度中,也可看出X项的人格特征。
X与X。
X增“举所佩玉玦。
”“玉玦”是环形而有缺口的佩玉。
这么一块不很值钱的玉玦,尚且随身佩带,可见X增喜爱玉器。
但是后来“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还破口大骂。
玉斗是一种名贵的酒器,且有奉觞上寿之意,实在是吉祥的好东西。
可X增不领情——料定不久即当俘虏,还谈什么健康长寿?
X与项。
X增的态度与项羽相反,X增看出问题的实质,项羽的表现与X增大不相同。
他接受了玉璧。
玉璧在古代是有特殊含义的玉器,是君王权力的象征。
谁得到玉璧,谁就意
味着当帝王。
项羽受璧,那是虚荣,满足于自我感觉良好。
项羽在这一点上,当然比不上X 邦聪明,X邦懂得人比物更重要。
X与项。
X邦为了活命,决然将玉璧献给项羽。
好让项羽美滋滋,飘飘然。
X邦心里明白:加大力度积蓄力量,日后打败项羽,到时玉璧还是我的——暂时让你晚上抱着玉璧做梦去吧。
我就不信,我有坚强团结的领导班子还斗不过你。
(C)从描述领导班子成员的词汇看X、项的不同人格
不论是打天下还是坐天下,历来都要依靠枪杆子、笔杆子、领导班子。
X项不同的领导班子,反映了他俩不同的人格。
项伯和X增,都是项营领导班子中的重要人物。
可是,X增一句“竖子不足与谋!”已经强烈表示不能与项羽共事了。
观念分歧,关系分裂已经公开化了。
而项伯,早已为了个人友谊坏了项羽大事。
在宴会上,“常以身翼蔽沛公。
”这说明X邦的政治婚姻起了作用。
项伯是班子中常委级别的人物,又是项羽的叔父,地位和身份重要而又特殊,一旦出了问题,危害就更严重。
项伯和X增的出轨,说明项羽这个核心人物缺乏凝聚力。
与项营分裂松散的班子形成鲜明对照的是,X营的班子却表现出同心协力。
同样是谋士,X良发挥了功不可没的巨大作用。
先是“具告沛公。
”向X邦通报了重要信息;继而出谋献策,引见项伯,离间项营中的班子成员。
在宴会上又见机行事,至军门见樊哙,招其入帐保护沛公。
最后,沛公让其留谢项王。
他一声“谨诺。
”有谋有勇、临危不惧,对X邦忠心耿耿。
樊哙职位不高,但他的作用不小。
当他听说情况危急时,当即说:“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代词,指沛公。
但见情真处,最是危难时,可知樊哙与X邦同呼吸共命运。
从X良和樊哙的表现中,也反映了X邦确有吸引人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X邦属智谋人格,项羽属武雄人格。
两人的人格不同,其实是思维的差异。
X邦的思维是帝王思维,为了夺取皇位,维护权力和权益,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思维的差异,其实又是阅历的差异。
项羽起事时,年方二十四岁,自刎乌江时,年仅三十一岁,到底缺乏思维力的最基础的因素------阅历。
而X邦当时已经五十六岁了。
历史事实证明了项羽当不了皇帝,也证明了项羽并非综合素质优秀的将军。
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其结果只有胜败之分。
有英雄,有失败。
但没有失败的英雄。
所以,项羽雄而不英。
四、论分析课文刻画人物的方法
1.试以樊哈为例,说说作者是怎样刻画人物的。
①人物在什么环境中出现?
②从哪些方面描写?
③浓墨重彩写樊哈有无必要,为什么?
提示:第二课时对樊哈已作了具体分析,这里侧重于归纳刻画人物的方法。
2.以项羽、X增对X良献礼态度的不同,分析归纳作者用对比方法写人的技巧。
提示:着重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对比、映衬手法。
(略)
五、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消极因素进行批判。
1.文中的迷信成分。
(略)
2.作者的英雄史观:文章对X邦虽有贬抑,更多的却是颂扬,对项羽也颇多同情,尤其是把他作为一代帝王为之撰写“本纪”,其英雄史观显而易见。
当然,我们不应要求作者像今天这样具备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六、拓展
后人对项羽的认识怎样?以下三首诗均从项羽的乌江自刎写起,但评价各异,试比较分析。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