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 1977 年
建国以来由于政治等方面原因, 内地与港澳间的交往 被人为限制以至 几乎隔绝。国家开 始大规 模工业化建设, 但处于国防前线的沿海城镇发展缓慢。建国近 30 年间, 珠三角城镇化水平由 1949 年 的 15. 72%微升到 1977 年的 16. 26% , 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这一阶段, 港澳与珠三角之间的经济联系 出现明显的边界分割; 珠三角内部的 城镇空间 格局仍以 广州为中 心, 但功能 衰退, 分布 稀落, 关 系松 弛。
建国后 改革开放以来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后, 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 者, 1980 年深圳、珠海特 区建立; 1984 年 广州 被确定为沿海开放性城市; 1985 年 中央 将珠三 角地 区划 入/ 沿海经 济开 放区0 , 包 括 4 市 13 个 县; 1986 年又增加了珠海市的部分县; 1987 年扩大为 7 市 21 个县; 1994 年珠 三角经济区达 到 23 市 3 个 县。已经形成东、中、西三个城市群组。
城市群是基于城市发展的客观现实而提出的 一个概念。由于城市和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的综合 性和复杂性, 目前还没有一个十分完整、严密的定 义, 但是这几个方面是必须具备的:
( 1) 城市群的基础在于多个城市密集分布在 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形态;
( 2) 该城市群间由借助现代化的交通工具、综 合运输网络和高度发达的信息网络构成有机联系 的整体;
国民经 济总 量所占 比例迅 速增加, 表 2 给出了 1980~ 2002 年 GDP、出口额和实际利用外资额增 长的情况。
年份
198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1 2002
表 2 1980~ 2001 年珠三角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及其占广东省和全国的比重
GD P 47. 7 52. 6 55. 9 68. 0 76. 4 78. 6 80. 0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00级博士生中共珠海市委常委秘书长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00级博士生珠海市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本文在介绍城市群的定义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一般理论后重点介绍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演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与特征在研讨的基础上提出珠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发展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lis) 的概念。[ 1] 加拿 大地 理学 家麦 吉( M cgee. T , G) , 提出了在亚洲地区也出现了与西方大都市带 相类似而发展背景又 完全不同的新 型空间结构 ) ) ) Desakot a。[ 2] 我国学者李世超 1989 年提出城
市带由产业带转化而来, 但转化的过程取决于位 置条件和优越程度。[ 3] 1992 年姚士谋编著的5中 国城市群6一书中定义城市群为: 在特定的地域范 围内具有相当数量的不同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 的城市, 依托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 以一个或两个
器功能的逻辑延伸, 集聚和扩散的双重过程在加 强区域原有的多核心结构的同时, 使整个城市群 不断发展。
城市群形成演化的理论模式, 国内外也有较 多的研究。戈特曼以美国东北海岸城市群形成过 程为例, 将其划分为四阶段。英国区域科学家弗 里德曼 ( J. F riedman) 结合罗斯托 ( W. Rostow ) 经 济发展阶段论和佩鲁( F. Pernoux) 增长极学说, 建 立了与技术进步相关联的空间组织演化模型。认 为区域经济增长在其空间结构演化上始终存在着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两种矛盾的过程。极化效应 使区域经济从孤立、分散走向局部集聚的不平衡 阶段; 扩散效应则是集聚逐步向全区域推进, 这两 种效应作用的结果, 使经济空间不断扩大, 产业空 间组合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他也将城市群演化 分成四阶段。[ 6] 我国学者邢怀滨等经过研究提出 城市群演化的理论可以用点轴开发到网络扩散模 式, [ 7] 即城市群在区位、规模、产业等方面具有先 发优势的城市往往成 为区域经济发 展的增长极 核, 从这里辐射到整个城市群, 开始时总是沿一定 方向, 特别是沿交通线发展成为轴线。形成点轴 式开发模式, 轴线一旦形成后, 对人口、产业具有 强大的吸引力, 向轴线两侧聚集, 点轴贯通, 形成 点轴系统, 进一步发展就逐渐转向网络扩散, 构成 现代城市群空间结构。结合国内外学者的分析, 可将演化过程用图 1 表示。
一、引 言
城市群是指多个城市在一定范围内密集分布 的空间形态。不同城市群的特征和功能有很大差 异, 因此, 学术界对城市群这一概念的内涵有不同 理解。
19 世 纪英 国学 者霍 华德 ( E. How ard) 提出 / 田园城 市0。1915 年英国 社会学 家格迪 斯( P. Geddes) 提出了集合城市的概念。1957 年法国城 市地理学家戈特曼( J. Gett mann) 根据美国东海岸 城市密集地区研究, 提出 特大都市带( Meg alopo-
2. 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与特征 ( 1) 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 城市化区域迅速扩 大。2002 年末, 按非农业人口所占的比重算, 城 市化率已经超过 50% , 远超 过全国的平均水平, 高出广东省全省平均水平 14 个百分点。城市化 区域, 不含港澳在内的珠三角 9 个城市中, 城镇间
平均距离不到 10km, 非农业化的水平相当高。 ( 2) 经济总量呈现快速增长。在全省和全国
km2, 人口达 2 364. 88 万。由广州、深圳、珠海、佛 山、江门、中山、东 莞等七个副省级、地级市及惠
州、肇庆两个地级市的部分县市组成, 至 2002 年 底, 共 23 个市和 3 个县。其演变过程可为三大时 期; 建国前、1949 年至 1977 年和改革开放以来。 其演变过程见表 1。
珠三角占广东省比重( % )
出口
实际利用外资
28. 4
47. 2
55. 2
70. 4
76. 7
76. 0
81. 5
70. 9
92. 2 95. 2
86. 0 90. 1
95. 1
90. 5
GD P 2. 6 3. 4 4. 7 6. 7 8. 2 8. 7 9. 0
珠三角占全国比重( % )
出口
实际利用外资
第 15 卷第 5 期
2004 年 10 月
同 济 大 学 学 报 ( 社会科学版)
Tong j i Uni ve r si ty Jour na l So ci a l Sc i ence S ect i on
Vol. 15 No. 5
Oct. 2004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刘振新 安 慰
摘 要: 本文在介绍城市群的定义, 城市群形成过程的一般理论后, 重点介绍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和演
L iu Zhenxin, An Wei
(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 anag ement , Tongji University , S hanghai 200092 )
Abstract: In t he beginning, t his paper has an introduction of t he urban agg lomerat ion definit ion and theories of its generat ion process. And the paper.s special focus is on t he introduct ion of t he urban agglomerat ion. s g enerat ion,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 ion and feat ures in the P earl River Delta. Based on the above- ment ioned analysis, t he paper ends by point ing out t he problem t hat should be under consideration in t he furt her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 he Pearl River Delt a. Key Words: Urban Agglomerat ion; Pearl River Delta
变, 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与特征, 在研讨的基础上提出珠三角城市群进一步发展过程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群; 珠三角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Agglomeration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在各种优惠政策的鼓励下, 珠三角经济区吸引了大量的外 资, 特别是香港和 澳门企业, 利用 优惠 政策和内地廉价的劳动力实施大规模产业转移, 引起珠三角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重新配置, 从制造业开 始, 数以万计的/ 三来一补0 和/ 三资0 企业蓬勃兴起, 在/ 前店后厂0 的格局下, 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 促 进转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发展, 带动了服务性行业的发展, 使区域经济总 量出现/ 爆炸0 性 增长, 1980 年至 2002 年的 22 年间 G PT 总值从 119 亿元增长至 9419 亿元。
刘振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 学与工程专业 2000 级博士生, 中共珠海市委常委, 秘书长 安 慰: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 学与工程专业 2000 级博士生, 珠海市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第5期
刘振新等: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73
超大和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借助于现 代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高度发 达的信息网络, 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 在联 系, 共 同 构 成 一 个 相 对 完 整 的 城 市 集 合 体。[ 4] 2000 年张京祥在5城镇群体组合空间6一书 中认为: 城镇群体是指一定空间范围内具有密切 社会、经济、生态联系而呈现出群体亲和力及发展 整体关联性的一组地域毗邻的城镇。[ 5]
表 1 珠三角城市群空间格 局演变历程
建国前
时期 隋唐以前 宋元时期 明清至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至
发展演变
由于中原战乱, 湖南、江西移民沿西江、北江入粤, 番禺( 广州) 、端溪( 肇庆) 等西、北江沿岸城镇迅 速发展。这一时期的城镇空间格局以广州为中心, 沿西、北江水运通道辐射分布。
江南人口大规模南迁, 经粤东沿东江入粤, 惠州等东江沿岸城镇发展因此得到强化。该时期的城 镇空间格局以广州为中心, 沿西、北、东三江辐射分布。
3. 4
3. 3
6. 0
16. 5
13. 0
14. 9
31. 0
17. 8
34. 0 34. 1
21. 1 28. 6
34. 6
27. 3
第5期
刘振新等: 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与发展
75
( 3) 产业结构急剧变化。完成了以传统农业 为主向现代工业化转变的过程, 表 3 给出珠三角
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变化趋势。
图 1 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及 其演变过程
74
同济大学 学报( 社会科学版)第 15 卷来自二、珠三角城市群的形成
1. 珠三角城市群的演变历程 珠江三角洲是指广东省三水 ) 石龙一线以南 至滨海的冲积平原地区, 面积 8 601 km2, 由珠江 水系的西江、北江、东江及其支流潭江、绥江、增江 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珠三角经济区是以珠江三 角洲为基础扩展而成的, 目前土地面积达 4. 17 万
( 3) 该城市群体之间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有密 切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等联系, 呈现出群体亲和力 和发展整体关联性。形成一个整体功能和谐、内 部分工有序的系统;
( 4) 城市群中处于大城市之间的交通走廊地 带的乡村地区, 借助城乡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以劳 动密集型工业、服务业和其它非农产业的迅速增 长为特征的区域性城市化。体现了城市群是高度 物质和非物质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 这种 集聚产生了枢纽和孵化器功能, 而扩散则是孵化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0 25. 8 45. 3 28. 9
广州/ 一口通商0 、澳门成为国际贸易港, 形成广州、澳 门双中心并峙。珠江 口地区特别是 西岸极 大受惠, 广、佛、陈、龙四大镇形成; 城镇空间格局呈现以穗 ) 澳为主轴的双中心/ T0 行结构。
建国前/ 五口通商0 、香港割让, 澳门的船运和国际口岸地位让位于香港。穗 ) 港经济主轴取代穗 ) 澳, 西、北江的水运地位下降, 东岸崛起。城镇空间格局呈现以穗) 港为主轴的双中心/ T0 形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