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0届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示范卷(二)(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三历史下学期模拟示范卷(二)(含解析)
1. 《左传·昭公》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凡是士以上的等级都是世袭的,并规定“民不迁,农不移,工贾不变”。

当时,这一举措
A. 促进了国家统一
B. 提高了劳动效率
C. 有利于巩固统治
D. 强化了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可知这一制度是分封制。

主要影响是巩固统治;C项说法正确;A,B,D说法以题意不符,排除;故选C。

2. 魏晋以来,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

《通典》记载:御史中丞“与司隶分督百僚。

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初不得纠尚书,后亦纠之……中丞专纠行马内,司隶专纠行马外。

虽制如是,然亦更奏众官,实无其限”。

这说明魏晋时
A. 监察机构完全独立
B. 监察机构权力得到加强
C. 实现政治权力制衡
D. 法律制度健全、完善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得魏晋时期监察机构权力得到加强,B项说法正确;A项说法有误,排除;C项是西方政治特点,排除;D项不符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排除;故选B。

3. 宋代理学家着重研究的儒家经典,首先是《周易》。

理学家通过对儒家经典进行注疏,阐述他们对字宙和人生的见解,并借用《春秋》的微言大义,说明“尊王攘夷”的理论。

这说明宋代理学旨在
A. 探求宇宙本原
B. 继承周孔儒学
C. 考订儒家经典
D. 维护封建统治
【答案】D
【解析】材料“说明“尊王攘夷”的理论”体现了文化为统治服务的特点,D项说法正确;A,B,D说法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4. 当过商贾、牙人的明末清初思想家唐甄,强调“农贾乐业,衣食滋殖”,认为“农安于田,贾安于市”则财用
充足,否则国家必贫困。

这说明唐甄
A. 要求废除重农抑商政策
B. 认为商业比农业更重要
C. 认识到商业活动的价值
D. 提出经济要均衡地发展
【答案】C
5. 马克思指出:“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打击,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与世界建立起联系。

”马克思认为鸦片战争后中国
A. 开始了社会转型的探索
B. 君主专制得到了强化
C. 封建思想遭到彻底批判
D. 对外贸易的顺差扩大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了,开始与世界建立起联系”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A项说法正确;B项说法有误,与世界开始联系使君主专制动摇;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题意与经济无关,D项排除。

故选A。

6. 李鸿章说:“办理洋务,如涉风涛,挨过一番,即算了一事……洋务日繁,亦日见其难。

”他激愤地指出。

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

李鸿章认为洋务“日见其难”的主要原因是
A. 洋务派力量薄弱
B. 当权者慈禧的反对
C. 外国资本的挤压
D. 中、西学冲突加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稍涉洋务,则更有鄙夷不屑之见横亘胸中”可知,中西方文化冲突较多,D项说法正确;A,B,C说法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D。

7. 在武昌起义爆发和清廷垮台后,革命党人似乎抛弃了民族主义,毫不犹豫地舍弃了“排满”宣传。

转面力主“五族共和”,强调国家统一,鲜明地彰显了中国固有文化中大一统的观念。

解读此历史现象的正确原则是
A. 辩证地看待历史现象
B. 公正地评价历史
C.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D. 遵循史论相结合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彰显了中国固有文化中大一统的观念”可知运用了唯物观点看问题,C项说法正确;并无辩证看待,A项排除;抛弃民族主义,看出并不公正,B项排除;D项题意并无涉及,排除;故选C。

8. 漫画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发展状况。

下面漫画可以用来说明20世纪50年代
A. 三大改造提前完成
B. “大跃进”的开展
C. 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
D.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
【答案】B
【解析】漫画所反映的是不顾客观实际,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做法,大跃进运动最符合这一特点,故B项说法正确,A,C,D皆与题意不符,排除;故选B。

9. 基于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生态及经济特征。

就民主发达的程度而言,罗马显然要逊于希腊,尤其逊于雅典。

且后者(雅典)更能体现“主权在民”的民主特色。

那么,与这一特色的形成相关的是
A. 雅典实行城邦民主制
B. 法律具有神圣的地位
C. 雅典严格实行法治
D. 苏格拉底的民主思想
【答案】A
【解析】受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古希腊形成了独特的城邦体制,“小国寡民、独立自主”是希腊城邦的特点,这种特点使得城邦公民有机会密切参与到城邦的各项事务中, A项说法正确;罗马更崇尚法律,B项说法有误;雅典实行民主制度,C项排除;D项,苏格拉底并不主张雅典式的直接民主,排除;故选A。

10. 下面为1750~1900年英、美.中三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份额的变化图。

它说明
A. 美国大工业的扩展
B. 工业革命促进各国经济发展
C. 英国经济迅速崩溃
D. 中国经济仍保持着一定优势
【答案】A
【解析】美国在工业革命后,制造业比重迅速发展,A项说法正确,中国因为政治形势差错过了工业革命的机会,B项说法有误;C项过于绝对;D项中国经济逐渐落后,排除;故选A。

11. 恩格斯提出,为了避免周期性经济危机中“大企业的破产造成的崩溃”,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并且他认为“现代国家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这说明
A. 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已经出现
B.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指导性
C. 恩格斯注意到西方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D. 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已经消除
【答案】C
......
......
12. 世界著名国际关系理论家巴里·布费指出:两极的结束,以及从长期看,美国权力一直相对下降,周围存在着太多其他的重要国家,以至于无法为一种单极解释正名。

巴里·布赞意在说明
A. 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
B. 美国意图建立单极世界
C. 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
D. 世界局势总体趋于紧张
【答案】C
【解析】材料中“以至于无法为一种单极解释正名”可知巴里·布赞体现了多极化的观点;题中并没有体现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A项排除;B项亦未提及;材料中说,两极格局结束,并非世界局势紧张,D项排除,故选C。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英、法、德、俄、日、美等国的资本原始积累,显然是各有特点的,这些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基本都是相当充分的,它们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孕育过程,是良性健康的。

和这些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旧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本原始积累更有根本不同的特点。

因为旧中国不像它们是独立自主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更加曲折、波澜起伏。

——摘编自全慰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材料二中国本国的资本主义,一直分为官僚买办资本与民族资本两部分。

这两部分的性质和作用不同。

前者在政治上居统治地位,后者是受压迫和倒霉的。

因此,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的确直接推动了其中官僚买办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并没有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在反动政府的压迫下,不可能有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

从理论上说,不经过原始积累,资本主义经济也不是完全得不到发展的,不过步子要慢得多罢了。

——摘编自林耀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史》(1)根据材科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资本原始积累不同于欧美各国的特点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的影响。

对此,你有何认识?
【答案】(1)特点: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受西方列强侵略,具有曲折性时间相对短暂;资本原始积累未推动民族资本的发展。

原因: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先天不足,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中国封建经济势力强大,,旧有经济结构未遭到完全破坏;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无法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中国官僚资本的壮大,导致民族资本发展薄弱。

(2)影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相当落后,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无法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抗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制约了中国社会发展。

认识:经齐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健康地发展;稳定的政局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解析】(1)材料中“近代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更加曲折、波澜起伏。

官僚买办资本与民族资本,没有直接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并结合所学可知特点:中国的资本原始积累不充分;受西方列强侵略,具有曲折性时间相对短暂;资本原始积累未推动民族资本的发展。

原因: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先天不足,缺乏资本、人才、技术、市场和思想观念的准备;中国封建经济势
力强大,,旧有经济结构未遭到完全破坏;中国遭受西方列强侵略,无法独立发展资本主义;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中国官僚资本的壮大,导致民族资本发展薄弱。

(2)材料描述“民族资本主义在反动政府的压迫下,不可能有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

”并结合所学可知影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民族资本主义相当落后,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无法和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抗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制约了中国社会发展。

认识:经齐发展有其客观规律;只有取得民族独立,民族资本主义才能健康地发展;稳定的政局和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条件。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示意图
——据王鸿生《世界科学技术史》整理根据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示意图,从中提取相关有效信息,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评分要求:观点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示例】
观点:近代欧洲科技发展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论述:14世纪,手工工场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动力;新兴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等解放了思想,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潮流,激发了人对自然和人自身的研究;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并相互促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因此,近代欧洲科技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材料体现“近代(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条件示意图”可知命题观点观点:近代欧洲科技发展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结合所学知识论述:14世纪,手工工场发展迅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动力;新兴资产阶级掌握政权,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等解放了思想,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形成了人文主义思想潮流,激发了人对自然和人自身的研究;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为建立新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奠定了基础;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并相互促进教育的发展推动了近代科技的不断发展。

因此,近代欧洲科技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5. 【历史一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齐国进攻燕国,燕王哙被杀。

燕昭王(前335年—前279年)即位,决心报仇雪耻,积极进行政治革新。

他的首要步骤是发扬重贤传统,“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他在易水之滨筑一高台,储存黄金,以为延揽人才的经费。

名之曰“黄金台”。

他又给贤士尊贵的政治地位,为郭隗改筑宫殿,尊之为师,邹衍从齐国来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由于昭王尊贤重才,各地有志之士纷纷前往投奔,有赵国来的剧辛、卫国来的屈庸,特别是著名军事家乐毅也从魏国来到燕国。

昭王又革新政治,“察能而提官”、“不以禄私亲”,也破除宗法制传统,实行封建官僚制度,同时“修法令,慎庶孽,施及乎萌隶”,“吊死问生、与百姓同其甘苦”,致力于安定发展,终至国家“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于是以乐毅为上将军,大举攻齐,“下齐七十余城,皆为郡县以属燕”。

燕国也终于宪成封建化改革而强盛,得以复仇雪耻。

——摘编自顾奎相《中国古代改革史论》(1)根据材料,概括燕昭王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燕昭王改革的作用。

【答案】(1)内容:重金纳贤;察能授官,建立官僚制度;发展生产,关注民生。

(2)作用:吸引各地人才齐聚燕国;实现国富兵强,打败了齐国;推动社会进步,完成封建化。

【解析】(1)结合材料“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他在易水之滨筑一高台,储存黄金,以为延揽人才的经费。

名之曰黄金台。

他又给贤士尊贵的政治地位,为郭隗改筑宫殿,尊之为师,邹衍从齐国来投,“昭王拥彗先驱,请列弟子之座而受业,筑碣石宫,身亲往师之。

”可概括内容:重金纳贤;察能授官,建立官僚制度;发展生产,关注民生。

(2)结合所学知识昭王改革吸引各地人才齐聚燕国;实现国富兵强,打败了齐国;推动社会进步,完成封建化。

16.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战进行到1918年年初,整个协约国都沉浸在垂头丧气的灰色情绪中。

一位英国爵士在与丘吉尔共进午餐时忧心忡忡地说;“如果这场战争再进行12个月,那么,企图消灭德国的我们反倒可能自取灭亡。

”镇静而乐观的丘吉尔劝道:“我们必须战斗到底。

谁知道德国人会在什么时候垮掉。

”这段对话,完全反映了协约国内部自上而下对局势的忧虑。

另一方面,他们的对头、掌握德国命运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则在酝酿着光荣的胜利。

——【美】约翰·托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协约国“垂头丧气”、德国“在酝酿着光荣的胜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后来协约国获胜的关键是什么,并归纳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答案】(1)原因:1917年,协约国集团已精疲力尽;俄国因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协约国实力遭到打击;俄国退出一战后,德国可以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德国将领正集中兵力加强西线进攻,希望尽快取胜。

(2)关键: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和同盟国内部均爆发革命。

重要因素:国力的强弱;军事战略是否得当;武器是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解析】(1)材料中“协约国内部自上而下对局势的忧虑。

另一方面,他们的对头、掌握德国命运的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则在酝酿着光荣的胜利。

”并结合所学知识原因可概括为1917年,协约国集团已精疲力尽;俄国因爆发十月革命,退出战争,协约国实力遭到打击;俄国退出一战后,德国可以避免东西两线作战,德国将领正集中兵力加强西线进攻,希望尽快取胜。

(2)材料中“我们必须战斗到底。

谁知道德国人会在什么时候垮掉。

”结合所学:美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和同盟国内部均爆发革命。

17. 【历史一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

当时,驻守上海的中国军队为第十九路军。

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号召的影响和推动下,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致电行政院长孙科、军政部长何应钦,他表示:“职等为国家人格计,如该寇来犯,决在上海附近抵抗。

即使牺牲全军,亦非所顾。

”不出所料,入夜,日军以铁甲车为前导,兵分五路进攻闸北,十九路军在蔡廷锴指挥下奋勇抵抗,当即予以迎头痛击,著名的淞沪抗战由此开始。

日军凭借陆、海、空三军优势,气势嚣张,对我军阵地及民宅、商店狂轰滥炸,发动了四次总攻,却均遭败绩,四易主帅,死伤累万。

蔡廷锴领导十九路军进行英勇抗战,这鼓舞了中国军队的爱国热情,张治中率领第五军抵达上海增援助战。

全国同胞感奋觉醒,上海各界、全国人民和海外侨胞展开轰轰烈烈的支前运动,给予十九路军大力支援。

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摘编自周新民《中国近现代名人生平暨生卒年录》(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廷锴领导抗日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蔡廷锴的抗日活动。

【答案】(1)背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人民反对。

(2)评价:蔡廷锴抗日活动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弘扬了爱国精神,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为以后的抗战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解析】(1)结合材料“1932年日军制造“一·二八事变”,进犯上海,蔡廷锴领导十九路军进行英勇抗战,这
鼓舞了中国军队的爱国热情”,并结合所学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遭到人民反对。

(2)材料体现“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气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结合所学蔡廷锴抗日活动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打击了日本的侵略气焰;弘扬了爱国精神,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为以后的抗战活动提供了经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