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仿真提升练习 通史专题突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讲近代工业文明的前奏——工场手工
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云南二模)英国学者指出:1689年至1716年是国王和下院“确定关系”的时期;
1716年至1783年是两者关系保持“均衡”的年代;而在1784年至1832年,两者之间的“均衡”关系遭到破坏。

对材料中观点的理解,准确的是
( )。

A.国王在18世纪初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B.18世纪国王和下院在治国权力方面势均力敌
C.议会改革打破了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均衡关系
D.国王和下院的权力关系经历了曲折的演变过程
解析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通过颁布《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逐渐在英国确立起来。

但是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

在17、18世纪的时候,下院始终受上院控制,而上院又是由世袭贵族组成,所以整个国家权力中心不在下院。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推动议会改革才逐渐实现权力中心的转移。

期间内阁也经历了由对国王负责转为对议会负责。

题干强调权力关系的曲折演变。

所以选D项。

答案 D
2.(2013·宁德质检)18世纪初,英国国王乔治一世因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
1714年以后,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

这表明,英国国王
( )。

A.逐步放弃行政权B.征税权受限制
C.被迫交出财政权D.立法权被剥夺
解析从材料“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涉及的应该是行政权,而不是征税权、财政权、立法权,B、C、D三项与题意不符合,排除。

答案为A项。

答案 A
3.(2013·驻马店一模)梁启超曾在1901年写道:“欧洲各国自二百年以来,皆过渡时代也。

”他还认为,英国在“过渡时代”的特点是“顺流而渡”。

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说明英国“顺流而渡”的是
( )。

A.宪章运动的兴起B.1832年议会改革
C.“光荣革命”的爆发D.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关键是理解题干意思,明白梁启超所谓的顺流而渡,亦即顺应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择C。

答案 C
4.(2013·日照一模)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上院(贵族院)和下院之间围绕权力问题多次较量。

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

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

这一过程体现了英国政治进程的什么特点
( )。

A.法制化 B.制约化 C.民主化 D.集权化
解析本题考查英国代议制发展过程,题干强调“经过多次改革,权力不断由上院转移到下院。

时至今日,上院已经沦为下院的辅助工具”,反映的这是英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故选择C。

答案 C
5.(2013·长沙一模)对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马克思认为,“只有经过残酷的斗争和通过共和国的政府形式才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

对这种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过程的曲折和反复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
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曾建立的共和国实际上只是夺取胜利的途径
D.君主立宪制才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最终归宿
解析马克思认为英国从君主专制过渡到君主立宪制必须经过残酷的斗争和共和国政府形式的途径,这一过程说明了曲折和反复及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共和国实际上只是夺取胜利的途径,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种形式,故A、C、D三项说法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虽然没有废除君主制,但君主立宪制下国王“统而不治”,已结束了君主专制;B项“没有实现预定的目标”说法错误。

答案 B
6.(2013·衡阳二模)有学者认为:1787年美国宪法是原则和妥协的产物。

下列1787年美国宪法内容中属于“妥协”表现的有
( )。

①实行联邦制,各州拥有一定的独立性②参议员每州都是2名③总统由选举产生
④允许保留奴隶制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理解能力。

宪法涉及联邦与各州、州与州以及总统、参议院、众议院等之间的关系。

①是联邦对州的妥协,②是各州之间的关系,
④是南方盛行种植园经济,③是无关项。

故选D项。

答案 D
7.(2013·宁德质检)促成如图所示西班牙语分布状况的重大的、转折性历史事件是
( )。

现今西班牙语在全球使用分布示意图
A.新航路开辟B.文艺复兴
C.黑奴贸易D.工业革命
解析注意关键词“重大的、转折性”事件。

文艺复兴的影响主要在欧洲;黑奴贸易主要在非洲和美洲;工业革命是经济上对事件影响,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8.(2013·郑州二模)近代法国某一思想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
( )。

A.天赋人权B.社会契约
C.自由平等D.分权制衡
解析材料表明每个人置于一个共同体之下,并且这个共同体保护人的权利,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是社会契约论。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B。

答案 B
9.(2013·安阳二模)格拉斯在《再见,西方文化》中写道:如果有人问我现在的欧洲需要什么,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是能摆脱惯常的思维轨道,能用新的视角思考周围发生的事情的人。

与材料中对“人”的认识持相似观点的思想家是
( )。

A.伏尔泰B.薄伽丘
C.康德D.马丁·路德
解析本题关键信息:我会说需要能不依赖他人自己形成想法的人,是能独立思考,而不是按照别人的意愿思考的人。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主张天赋人权,有权追求幸
福的权利,开明专制,A项不符合题意;薄伽丘是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康德是德国启蒙思想家,主张人不是工具,C项正确;路德是宗教改革人物,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10.(2013·韶关二模)凯恩斯1942年在英国皇家学会俱乐部发表演说,认为牛顿既是一个科学巨匠,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

此评价说明
( )。

①牛顿为科学而奋斗的品质②牛顿不仅只是一个科学家③牛顿信仰宗教④牛顿
已从一个科学家转变为一个宗教狂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牛顿是一个科学巨匠,体现了他有为科学而奋斗的精神。

也是一个醉心神学和炼金术的人,反映了牛顿的第二个身份,因此②③正确。

④强调牛顿变为一个宗教狂,否认他是一个科学家,与材料不符,排除④。

故B正确。

答案 B
11.(2013·淄博一模)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这位科学家是
( )。

A.伽利略B.哥白尼
C.牛顿D.爱迪生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分析说明该科学家的贡献体现了科学的综合,因此应是牛顿。

其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

其余不符合题干要求。

答案 C
12.(2013·蚌埠二模)19世纪末,有的物理学家表示:“19世纪已经将物理大厦全部建成,今后物理学家只是修饰和完美这座大厦”,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识,主要是因为
( )。

A.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
B.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
C.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
D.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解析哥白尼的贡献主要在天文学领域,而题干所涉及的是物理学领域,排除A项。

由“物理大厦全部建成”,可知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体系以及他的力学研究纲领所获得的成功,在当时使科学家们以为牛顿经典力学
就是整个物理学,甚至是全部自然科学的可靠的最终的基础,故答案选B项。

C、D两项的成就都出现在20世纪,可排除。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2013·杭州二模)17~18世纪,启蒙运动在欧洲展开的同时,中国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然而中西方历史发展轨迹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

梨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

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

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

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材料二启蒙思想家宣扬自由、平等思想的同时,也撰写了关于人民主权的文章。

……
启蒙思想对长久以来存在的社会、政治秩序观念构成了一系列挑战。

欧洲和美洲的革命领导者都毫不迟疑地接受了启蒙思想,并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推翻旧的政治及社会结构的思想武器。

——[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材料三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

18世纪的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1)材料一中的“梨洲”指的是谁?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其民主启蒙思想
的主要内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文艺复兴相比较,启蒙运动在批判对象及思想
特点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分析启蒙运动在世界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

(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明清时期的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
会方案而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的原因。

(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黄宗羲号梨洲;第二小问回答黄宗羲思想主张。

第(2)问中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启蒙运动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第二小问,回答启蒙运动作用。

第(3)问,从17、18世纪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比较来说明。

答案(1)黄宗羲。

主要内容: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和限制君权的主张;把学校作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认为工商皆本。

(2)新发展:启蒙运动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封建主义;高举民主、科学大旗,以理性为思
想武器,描绘了未来资本主义的蓝图。

作用:启蒙运动冲击着欧洲封建统治,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传播了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3)原因:明清时期的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君主专
制空前强化,压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程朱理学(或答儒家学说)占统治地位。

欧洲则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解放了思想;
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和西欧社会的变化促成了欧洲启蒙思想家描述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14.(2013·黑龙江教研联合体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诺斯把路径依赖解释为“过去对现在和未来的强大影响”,认为制度变迁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得到自我强化。

沿着既定的路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变迁可能进入良性的循环轨道,迅速优化;也可能顺着错误的路径往下滑,甚至被“锁定”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

——黄琨《中国农民工市民化制度分析》材料二“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大体同时,但“中体西用”论显然比“西学中源”说更进一步。

……在后者那里,虽然“中学”还占绝对的优越地位,但是西学毕竟已经具有独立的形态,天朝上国观念和自我中心意识已经是流风余韵。

中西会通,这是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首先提出的中西文化观。

应该“泯中西之界限,化新旧之门户。

”……到五四时期,占主流的文化观已经是全面的反传统,轰轰烈烈进行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而不是中西文化的会通。

——刘悦斌《中国传统文化在近代社
会转型中的作用和地位刍议》材料三英国16世纪的宗教改革以及自那之后不断的改良性政治制度变革使英国有可能通过温和与渐进的方式,完成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而法国长期的君主专制拒绝改良的机会,迫使臣民发起激烈的暴力革命,打碎旧体制,在一片废墟之上从头建立新体制。

——许小年《从来就没有救世主》近年,许多学者认同现代化与特定的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着很强的路径依赖关系,试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评析路径依赖对现代化的作用。

(20分)(要求:认为有利、有弊或利弊兼有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多角度、多层次论证。

)
解析材料信息认为,各国走向现代化道路中,往往有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会对现代化产生重大影响。

联系不同国家步入现代化中,路径依赖对该国现代化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因素进行论证。

注意观点应鲜明,论述充分,史论结合。

答案 1.认识角度:利大弊大?理由?应该怎么做?可只谈利弊,也可有侧重的全面回答。

2.抽象概括:利:路径依赖可保持民族特色,促进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可适当减少变法阻力,推进变革。

弊:束缚自我更新;妨碍吸收外来优秀文明成果,阻碍发展。

示例一:路径依赖有保持民族特色,减轻变革阻力的积极效应,但以传统干扰发展,不良影响是主要的。

传统的强大惯性会束缚国家与时俱进自我更新,也可能排斥外来文明,影响对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延缓现代化。

法国大革命造就的暴力传统加剧长期动荡影响发展。

德日现代化改良中保留封建军事传统,最终引发法西斯战争,危害世界也危害自身。

中国近代顽固势力打着传统旗号仇视外洋文明,洋务派以中体西用抵制政治民主化,还有义和团的扶清灭洋,都不同程度阻滞中国现代化,延后中国发展。

可见路径依赖弊大于利,国家现代化中要警惕路径依赖,争取良性发展。

示例二:路径依赖有以传统干扰社会变革的一面。

但文化传统促进现代化是主要的。

善用传统,结合现代、外来,可减少阻力推进变革,如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中国维新变法,借助传统宣传新思想,促进了思想解放。

西学中源与中体西用也同样促进西学在中国传播。

路径依赖也造就现代化的多样性。

各国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其现代化起点不同,路径和模式也具多样性,即本国特色。

英国《大宪章》精神和和平渐进的变革传统造就英国模式。

美国联邦制的创新等也反映本国国情。

中国新文化运动否定传统未能找到出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都因照搬而遇挫,因结合国情而获成功。

因此,适当警惕不良影响,善用传统,结合国情可极大地推动现代化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