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昭通市五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省昭通市五校2025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滋味。
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不进。
明代中叶以后的作者又把宋诗抬出来,例如“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
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据说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大帝在东宫的时候,每听到他父王在外国打胜仗的消息,就要发愁,生怕全世界都给他老子征服了,自己这样一位英雄将来没有用武之地。
紧跟着伟大的诗歌创作时代而起来的诗人准有类似的感想。
当然,诗歌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前人占领的疆域愈广,继承者要开拓版图,就得配备更大的人力物力,出征得愈加辽远,否则他至多是个守成之主,不能算光大前业之君。
所以,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记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生面。
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
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
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
瞧不起宋诗的明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不像之处恰恰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
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因此博得“瞎盛唐诗”“赝古”“优孟衣冠”等等绰号。
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
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里”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如某一个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的势力圈里。
(摘编自《<宋诗选注>序言》)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以后的文人对宋诗的评价起起伏伏,让宋诗饱尝世态炎凉的滋味,都是因为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不幸。
B.明代文人苏平认为宋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
这种批评没有分寸,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
C.明代中叶以后的“公安派”把宋诗抬出来,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捧得苏轼高出杜甫,实际上苏轼远不及杜甫。
D.宋人偷起懒来,放纵了摹仿和依赖的惰性,学唐诗而不像唐诗,从而让一些明人瞧不起宋诗。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举金人、明人、清人对宋诗的评价,主要是为了证明人们对宋诗的评价有失偏颇。
B.第二段借古希腊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来类比宋代诗人在唐诗之后的境况,说理上取得了鲜明生动的效果。
C.第三段把宋诗和明诗作比较,是为了突出明诗像唐诗又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
D.第三段从“有唐诗作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幸”两个方面概括说明了宋诗取得的成就和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安派”捧得宋诗超过盛唐诗,他们认为唐诗中没有好作品。
B.在作者看来,宋诗遭到了唐诗的挑战,比赛的结果是宋诗失败了。
C.若明人能看清宋诗的价值所在,他们就可能把握好批评的分寸,不会失掉适当的比例感。
D.宋诗如果在“大判断”上有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就可饒在唐人的基础上翻出新意来。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我要提个要求
李晓楠
柱子大名王铁柱。
柱子躺在床上想心事。
他几次想再去猪舍看看,可是由心里翻上来的惆怅,压得他翻不动身子。
参军前在家放猪,当兵了还是放猪,压根就没摸过枪。
在给家里的信中,他没敢说,怕火爆脾气的爹骂他没出息,当个兵还是猪倌。
柱子明天就要离开现役部队,一直有件烦恼事压在心头。
从接到离队的通知起,柱子就在心里想,一定要提个要求,不管是排长来还是班长来,自己一定要说出口。
床铺上靠着墙的是一拉溜的书,整整齐齐四十八本,那是排长送的,书边都翻翘着,却没有一粒灰尘,除了照看猪,就是这四十八本书陪伴着他度过漫长的黑夜。
起初,初中毕业的柱子哪看得懂呀,每次排长来都要抽查学习成果。
起初柱子并不理会,放猪不丢猪也就行了,密密麻麻的字,我认识它,它也不理会我。
排长那可不干,基本是一个月一次,后来亲自下了命令,每个月定出一定的阅读量,每次来还带来试卷,现场答卷,现场阅卷。
答错的题,排长就耐心地讲,一次竟然讲到了深夜。
柱子心里不舒服,排长这不是有病吗?《政治经济学》《管理学》这些书让柱子头疼。
直到知道那次排长深夜回连部摔进了水沟里,断了腿,柱子才渐渐地化解了心头的怨气。
渐渐地,柱子喜欢上了读书。
工作之余,柱子总是偷跑到四十里地之外的书店买一些家畜养殖和防病的书。
第二年,部队给养殖场配了图书架和二百多本图书,这可让柱子乐开了花。
这养殖场其实说白了就是四个当兵的养着五百头猪。
其他人等不到母猪怀胎下崽就溜了。
养殖场就在离连部四十里外的山坳里,每天臭烘烘的,谁愿意干这养猪的活?柱子每次想提出调离,前两天总是有人调走了,心里想,再等等吧,下次早说,就这样,柱子慢慢地习惯了,习惯的还有这里的环境和五百头猪。
给家里寄照片,他都穿戴整齐,以大山为背景,满脸的微笑。
家里回信说,当兵就是不一样,英姿飒爽,就是瘦了、黑了。
看罢信,柱子都苦笑着将信整理好压在枕头下。
想着想着,柱子眼睛不由地湿润了,翻过身思索着什么。
又是阴雨天,他的腰隐隐作痛,这令他想到了难忘的那一次。
天像破了一道口子,雨水倾倒下来,平时乖乖听话的猪,受了惊吓,四处乱窜。
虽然只有五十头猪和他出来放风,雨水、汗水拼命地往下淌,好不容易赶到了小路上,瓢泼的雨水打在脸上使人睁不开眼,柱子还是拼命地清点数目。
少了一头,看着猪们顺着路往回跑,他放心地折回去寻找那头丢了的猪。
放猪的地方是一处浅滩,绿油油的野草早已经被浑浊的雨水淹没。
突然,恍惚看见水中露出的一个猪头,他扑到水中,水流不急,他用身子顶着猪的屁股,慢慢地向岸边游。
水不是很深,但呛了水的猪好像蒙了,乖乖地听他的话,这是柱子没有想到的。
事情进行得好像非常顺利,就在接近浅滩露出的石头的时候,猪猛地甩动了身子,柱子没有提防,重重地摔倒在一旁的石头上,随之腰咔嚓一声。
等他醒来时,那头猪就站在那里,好像犯了错似的,人畜同理,它也许知道是柱子救了它的命。
柱子整个身子不能动弹,雨水铺天盖地,突然远处传来战友的呼唤,那头猪伸长了肥嘟嘟的脖子,张开大嘴大吼,吼声刺破雨幕,在山间回荡。
柱子还是第一次听见比去屠宰场的哀嚎还响亮的猪叫声,就是那声猪叫,救了柱子。
窗外的雨声急促起来,柱子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腰。
四年部队生活锻炼了身体,也锻炼了意志。
柱子不用看记事本,他如数家珍,排长口头表扬二十八次,班长口头表扬四十八次,每次的事由和时间,清清楚楚记在本子上,记在心里。
排长最庄重表扬的一次是奖励他连续四年没有让猪得瘟疫,为部队后勤保障做出了贡献。
要离开了,柱子也很失落,最多的一次放猪二百一十二头,他站在前面,就像是指挥官,喊着口令,猪们向左又向右,转身当然是稀里哗啦的,但柱子心里敞亮,好像自己在带队伍。
想着想着,柱子自己偷着乐了,想到这里仿佛才是自己四年当兵生活的最大乐趣。
排长是带着朝霞来的,远远地传来朗朗的笑声。
柱子高兴不起来,合计一宿的话卡在喉里。
“铁柱同志,就要离队了,还有什么要求吗?”排长谦和地说。
柱子欲言又止,“我是有……” 排长笑着递过来三张纸,柱子接过来,顿时呆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分别是解放军某学院的免试通知书、长虹畜牧集团的聘任书、三等功的嘉奖令。
排长伸出双臂将铁柱紧紧地揽在怀里,眼里充盈着泪水,喃喃地说:“铁柱同志辛苦了,四年时间里养猪场来来走走五十六名战士,你是唯一一个坚守下来的。
”柱子豆大的泪珠滴落在排长的肩头,排长为了自己用心良苦。
霞光万丈,雨后的青山被薄薄的轻雾笼罩着,仿佛泼墨山水画。
柱子悄悄地走出画面,离开了工作四年的地方,总是不时地回头张望。
忽然,他笑了,笑自己傻气,庆幸自己的要求没有说。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想着想着,柱子眼睛不由地湿润了,翻过身思索着什么”一句承上启下,既交代了柱子因思念父母而流泪,又引出下文对冒雨寻猪的回忆。
B.对留在养殖场当一名猪倌,柱子有过动摇,但朴实的他始终没有提出调离,工作中渐渐收获的成就感,让他在即将离开现役部队时感到失落。
C.小说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描写,语言富有表现力,如“他站在前面,就像是指挥官,喊着口令,猪们向左又向右”,
展现了军人养猪的独特场景。
D.排长送书和督促、检查、辅导柱子读书的情节,既表现了排长有远见,关心士兵的成长,又生动地体现了排长耐心细致、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
2.小说四处划线句子写出了天气的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开篇交代“从接到离队的通知起,柱子就在心里想,一定要提个要求”,在结尾处,柱子没有提出的那个“要求”是什么?是“一张穿着整齐军装、手握钢枪的照片”,还是“一封特长推荐信”,抑或是“一份书面表扬”?请你选择最适合的一个,并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3、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款名为“奔跑的兔子”的地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在“2018北京国际城市轨道交通展览会”惊艳亮相。
目前地铁隧道的巡检和安全防护主要以人工静态检查为主,少量辅之以动态检测车。
人工静态检查工作环境较为艰苦,速度慢、效率低、占用线路时间长,同时,有些问题靠人工无法快速识别判断。
“奔跑的兔子”采用先进技术,解决了地铁隧道特殊环境带来的技术难题,现已开始产品化。
这款机器人为侧挂式机器人,不会影响列车正常行驶,能够全天性在隧道内工作,将能实现隧道检测、监控、预警三位一体,由人工巡检到自动巡检,检测项目由人工评价到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辨识和评价,并将静态、离散、碎片信息整合为动态、实时、三维信息,极大地推动了地铁交通安全领域的智能化创新。
专家介绍:该机器人是世界轨道交通在地铁隧道安全监测与预警领域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机器人在地铁隧道领域的创新式应用。
地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的问世,预示着地铁轨道交通运维领域开始进入AI时代。
摘编自新华网《地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问世,地铁运维进入AI时代》)
材料二:
人工智能作为一类信息技术,诞生于20世纪1年代,几乎与计算机同步。
60多年来人工智能涉及的技术和派系众多,学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对于大多数公众而言,从其发展目的的角度,可以简单将其理解为“与人类一样聪明的人造机器”。
将这个聪明的“机器”放入制造业中,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机器能够“达到甚至超过人类技工水平”,以实现企业生产运营效率的提升。
这个放入“人工智能”的“智能化”过程,与过去制造业追求“自动化”的过程实际上有本质的差异。
“自动化”追求的是机器自动生产,本质是“机器替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智能化”追求的是机器的柔性生产,本质是“人机协同”,强调机器能够自主配合要素变化和人的工作。
因此,“人工智能+制造”未来所追求的,不应是简单粗暴的“机器替人”,而应是将工业革命以来极度细化甚至异化的工人流水线工作,重新拉回“以人为本”的组织模式,即让机器承担更多简单重复甚至危险的工作,而人承担更多管理和创造工作。
(摘编自《“人工智能+制造”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材料三:
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不断地向人类生产生活逼近,会更多涉及伦理道德问题。
比如,机器人要不要遵守人类的法律法规、机器人应不应该享受人类的权利、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何和谐相处,都是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应该应对的事情。
在规范人工智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方面我国走在了世界前列,2018年5月7日《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白皮书》评审会议召开,它首次提出了针对机器人伦理问题的解决办法——中国优化共生设计方案。
这一清晰的框架为进一步完善机器人道德伦理规范奠定了基础。
只要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一定约束下进行,风险就是可控的。
跟其他任何科技的发展一样,人工智能也具有两面性,既能给人类带来巨大的财富,也可能带来不可预知的灾难,就像是一面镜子,其实都是人类自身的映射。
对于失业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人工智能都只是起到了强化作用,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办法仍然在人类手中。
至于机器人道德伦理问题和可能攻击人类的问题,也是人类目前可以去努力防范和解决的。
人类在人工智能危机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大有可为的,正确利用人工智能是人类应该坚定的方向。
(摘编自新华网《人工智能崛起引发担忧,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材料四:
2014——2025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规模发展趋势
(摘编自前瞻产业研究院《2014—2025届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技术先进,以全新的理念和思路解决了相关技术难题,极大地推动了地铁交通安全领域的智能化创新。
B.人工智能发展的60多年里,学界并无明确的定义,只是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与人类一样聪明的人造机器。
”C.人工智能是把双刃剑,有利有弊。
面对人工智能崛起引发的担忧,我们应客观理性地对待,如何正确利用人工智能才是人类努力的方向。
D.2015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69.3亿元,2016年达到96.2亿元,此后快速发展,增幅也逐渐增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地铁隧道智能巡检机器人具有人工巡检无法企及的优势,它的问世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久的将来它定会代替人工巡检。
B.材料二将人工智能的“智能化”与传统制造的“自动化”做了比较,指出了“人工智能+制造”的本质是追求“人机协同”,而非简单的“机器替人”。
C.人工智能的使用强化了人类社会的失业和贫富差距,但这并不能阻碍其发展,只要努力防范与解决,就可以避免风险。
D.《中国机器人伦理标准化白皮书》首次直面机器人伦理道德问题并提出解决之道,为完善人工智能伦理道德规范奠定基础,可谓意义重大。
3.人工智能的前景如何?未来该怎样发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久之,富人张负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
”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曰:“人
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
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
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陈涉起而王陈,使周市略定魏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
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于临济。
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堿。
久之,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以和。
项王不听。
汉王谓陈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陈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
顾楚有可乱者。
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昧、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
大王诚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以疑其心。
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内必相诛。
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
”汉王以为然。
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陈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昧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而终不得裂地而王,欲
与汉为一,以灭项氏而分王其地。
项羽果意不信钟离昧等。
项王既疑之,使使至汉。
汉王为太牢具
...,举进。
见楚使,详惊曰:吾以为亚父使。
乃项王使!”复持去,更以恶草具①进楚使。
楚使归,具以报项王。
项王果大疑亚父,亚父
欲急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
亚父闻项王疑之,乃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请骸骨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摘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有删改)
[注]①恶草具:粗劣的饭食。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B.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C.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D.魏王以为太仆/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平遂至修武降汉/其后/楚急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社:本文中指“社祭”,古人祭祀土地神的活动。
B.骨鲠:比喻有骨气、刚直。
骨鲠之臣,指刚正忠直的官员。
C.太牢具:本文中指用来盛放祭祀用的牛、羊、豕的器皿。
D.请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休的婉称,使骸骨能归葬故乡。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平足智多谋。
他利用楚军中存在的可以导致混乱的因素,行反间计,最后成功地分裂了楚军。
B.刘邦用贤不疑。
他接受了陈平的计策并配合陈平,故意降低规格接待楚使,使陈平计策实施成功。
C.项羽猜忌多疑。
他不信任属下,也无法招致天下正直有节的人才,并因此中计而贻误战机。
D.亚父性情刚直。
他欲急攻荥阳时受到项羽猜忌,便任气使性,忿而离去,最终因病而死。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为平贫,乃假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2)乃出黄金四万斤,与陈平,恣所为,不问其出入。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
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
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诗人所感。
C.颈联写作者以酒浇愁,听浪思归,诗意承上一联而来,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其中“浪卷”扣诗题中的“野泊”。
D.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并以此作为对行朝消息的回答,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悲愤。
2.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6、(1)______________,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况《劝学》)
(2)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
(4)一殇一咏,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5)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把酒临风。
(范仲淹《岳阳楼记》)
(6)八百里分麾下炙,______________。
(辛弃疾《破阵子》)
(7)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__。
(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7、微写作
《红楼梦》《呐喊》《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六部经典名著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熟知。
请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
200字左右。
①有很多人喜欢外出旅行时带上书。
如果外出旅行需要从这六本书里选择一本,你会带哪一本呢?请谈谈你的理由。
要求结合书的内容或艺术特点等,言之有理。
②某同学在名著阅读交流会上说:痛苦能让一个人变得坚强;痛苦也能让一个人变得脆弱。
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一个,结合其相关情节加以说明。
香菱、贾探春(《红楼梦》)孙少平、田润叶(《平凡的世界》)
华子良、刘思扬(《红岩》)桑地亚哥(《老人与海》)
天保、傩送(《边城》)单四嫂子(《明天》)
③这六部作品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人物形象。
请从这六部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形象,以“,我看到了你灼热的心”为题,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
要求在横线上填写人物名字,结合书中的具体内容。
8、文创产品就是文化的延伸品。
中国数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经过巧妙构思,可以制成书签、折扇、手机壳、行李牌…… 如果请你从《红楼梦》、《三国演义》或《论语》三本书中任选一本,为其设计一款文创产品,你会设计什么?又会怎样设计?描述你的产品,并说明设计意图。
(不少于 100 字)
9、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有一天,伊索在郊外散步,遇到一个人问他:“先生!请问从这里到城里要走多长时间?”“往前走!”,伊索头也不回地说。
问路者有点发蒙,他又问了一次。
伊索还是说:“往前走!”问路者走到伊索面前:“先生,你怎么总开玩笑?”“朋友,我没有和你开玩笑”,伊索认真地说,“我指引了方向,却没有看到你步行的速度,怎能回答你所需要的时间?”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