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章节练习试卷(含答案详解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章节练习
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
考生注意:
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
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I卷(选择题 40分)
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在生物圈中,生物活动足迹最多的是()
A.大气圈的底部B.水圈的大部
C.岩石圈的表面D.水圈的底部
2、下列诗句没有体现了生命现象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D.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3、含羞草受到碰触展开的叶片合拢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A.生长和繁殖B.遗传和变异C.应激性D.新陈代谢
4、地球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
A.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C.大气烟、水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
D.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
5、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互相影响、相互依存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一蚁巢的工蚁是竞争关系B.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寄生关系
C.草原上的鼠和兔是竞争关系D.草原上的狼和狐是合作关系
6、下列生态系统中,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
B.北极苔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7、下表是某同学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设计,以下修改意见正确的是()
A.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设置为5℃
B.左右两侧都应设置为黑暗环境
C.左右两侧的温度都应设置为25℃
D.左右两侧鼠妇数量不能再增加或者减少
8、草地上、花坛边经常看到成百上千的蚂蚁一起分工搬运食物,这体现了生物之间的()A.捕食关系B.竞争关系C.合作关系D.寄生关系
9、“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影响这个自然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
A.水分B.温度C.土壤D.太阳
10、华盖木仅分布于云南,被称为“植物中的大熊猫”,其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A.细胞B.组织C.器官D.个体
第Ⅱ卷(非选择题 60分)
二、填空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_________能力。
2、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________,岩石圈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大部。
3、自然界生物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例如海葵与小丑鱼之间是_________关系,而猫吃老鼠则是生物之间非常普遍的_________关系。
4、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5、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抗旱,补给地下水的作用,被称作______。
三、判断题(5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20分)
1、通江诺水河是著名的“溶洞之乡”,溶洞中有大量的钟乳石,钟乳石会缓慢长大,所以钟乳石是生物。
(______)
2、应激性是生物的最基本特征。
(____)
3、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____)
4、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这种调节能力是无限度的。
(____)
5、环境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相互间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____)
四、实验探究(2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20分)
1、为探究“鼠妇生活的环境条件”,某生物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①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盖上玻璃。
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明、暗两种环境。
在铁盘中间放上10只生长条件相同的鼠妇,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明、暗两处的鼠妇数目,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②在铁盘上,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放上干燥的泥土,另一侧放上潮湿的泥土,再盖上玻璃板。
这样就形成了干燥和潮湿的两种环境。
在铁盘中间放上10只生长条件相同的鼠妇,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
干、湿两处的鼠妇数目,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③在铁盘内放上一层泥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土壤喷洒经处理的冷水,另一侧土壤喷洒温水,再盖上玻璃板。
这样在盘内就形成了冷、温暖两种环境。
在铁盘中间放上10只生长条件相同的鼠妇,每隔一分钟统计一次冷、温暖两处的鼠妇数目,多次实验,取平均值。
④实验记录如表:
分析回答问题:
(1)用明亮、阴暗的两组作对照,作出的假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寒冷和温暖作对照,实验的变量是___________。
(3)能否用明亮和湿润这两组来进行对照实验?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
(4)实验中用10只鼠妇而不用1只鼠妇的原因是:___________。
2、达州市生物兴趣小组发现积水中孑孓(蚊子幼虫)大量浮在水面,他们推测这种现象跟空气或光线有关,于是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一段时间后记录实验结果)。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注: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浮上水面)
(1)甲组和乙组进行对照,变量是_____;甲组和乙组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应该保持__。
(2)实验中每组需要20只孑孓而不是1只孑孓,原因是为了___。
(3)若甲组上浮孑孓数目明显多于丙组上浮孑孓数目,则说明___对孑孓浮出水面有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
【分析】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详解】
大气圈的底部:大气圈中生活的生物,主要是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包括地球上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
但是大多数生物生活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中。
岩石圈的表面:地球表层的固体部分,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故在生物圈中,生物活动足迹最多的是岩石圈的表面。
故选C。
2、B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顽强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B.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没有体现了生命现象,符合题意。
C.“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这一诗句所描绘的自然现象中主要生物是藻类植物,体现了生命现象,不符合题意。
D.诗句中“红杏出墙”表现了生物具有应激性的特征,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C
【分析】
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详解】
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
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含羞草的叶子会合拢,这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
故选C。
4、B
【分析】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统一整体。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它包括地球上全部的生物及其环境。
生态系统有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两类。
不同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同的特点。
【详解】
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故选B。
5、C
【分析】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竞争几种方式,共生是指有些生物与其它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要受到很大影响,甚至不能生活而死亡。
【详解】
A.同窝的蚂蚁间相互帮助,相互协作是合作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A错误。
B.根瘤菌生活在豆科植物的根部,它能将空气中的氮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含氮物质;而豆科植物为根瘤菌生活提供有机物,因此根瘤菌与豆科植物是共生关系,B错误。
C.草原上的鼠和兔都吃草,二者相互争夺食物,因此是竞争关系,C正确。
D.草原上的狼和狐属于捕食关系,狼以狐为食,D错误。
故选C。
6、C
【分析】
生态平衡之所以能保持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种能力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种类有关,数量和种类越多,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详解】
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有大有小,这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结构特点,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大,反之,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小。
所以,选项中“农田生态系统”、“北极苔原生态系统”、“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和数量都不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多。
所以,自我调节能力最大的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故选C。
7、C
【分析】
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实验设计的关键是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
【详解】
本实验是探究“光照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变量是光照,所以在设置对照时,除光照这个变量不同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都应相同。
而表格中不仅是变量光照不同,而且温度(5℃,20℃)也不同,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应该把左右两侧都应该保持温度相同且适宜的环境。
故C符合题意。
故选C。
8、C
【分析】
物种之间的关系分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1)种内关系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分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2)种间关系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分互利共生、竞争、捕食和寄生。
【详解】
A.捕食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如“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A错误。
B.竞争是指由于争夺同一食物、栖息地等两物种之间的争斗关系。
如杂草和小麦争夺阳光、养料和水分,B错误。
C.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种群在生活过程中互相协作,以维护生存的现象叫做种内互助(合作关系)。
所
以,蚂蚁一起分工搬运食物,这体现了生物之间的合作关系,C正确。
D.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体表或体外,并从这种生物体上摄取养料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叫做寄生,D错误。
故选C。
9、B
【分析】
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详解】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
才有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自然现象,影响这个自然现象的非生物因素主要是温度。
故选B。
10、A
【分析】
细胞既是生物生命活动的结构上的基本单位,又是功能上的基本单位。
【详解】
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但是,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所以病毒这种生物就不是由细胞构成的。
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所以华盖木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故选A。
二、填空题
1、自动调节
【详解】
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一般情况下,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越强;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被破坏。
2、底部表面水圈
【详解】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的深处,厚度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3、共生捕食
【详解】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① 种内关系: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② 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寄生、共生、合作等。
小丑鱼吃剩的食物能给海葵当食物,有时也能帮海葵赶走海葵的天敌,海葵能用毒刺保护小丑鱼,因此海葵与小丑鱼之间是共生关系;猫吃老鼠,属于捕食关系。
4、阳光温度水
【分析】
生物适应一定环境的同时,又受到环境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生物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而生存。
【详解】
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等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活都会有影响。
比如:生命起源于水,对陆地生物而言,一个地区的降雨量、湿度及地面水是限制动物、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影响着生物群落的构成。
阳光不仅影响植物的生存,还影响植物的分布,同时还影响动物的分布和生长发育。
再如地球上温度变化范围较大,真正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范围较小,过热或过冷的环境都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发育,故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有阳光、温度、水等。
5、地球之肾
【详解】
湿地生态系统是在多水和过湿条件下形成的生态系统。
沼泽是典型的湿地生态系统,以沼泽植物占优
势,动物的种类也很多。
湿地具有净化水源、蓄洪抗旱的作用,因此被称为“地球之肾”。
三、判断题
1、错误
【详解】
钟乳石是指碳酸盐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钟乳石虽然能够慢慢的长大,但是一个钟乳石不能变为两个或多个也就是没有繁殖现象。
因此钟乳石不属于生物。
故题干说法错误。
2、错误
【详解】
新陈代谢是生物最基本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生物才有生长、繁殖和应激性等生命特征。
故题干说法错误。
3、错误
【详解】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对性。
我们知道,生物都生活在非常复杂的环境中,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生态因素的影响,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繁衍,也就是说,自然界中的每种生物对环境都有一定的适应性,否则早就被淘汰了,这就是适应的普遍性。
但是,每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都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对生物的适应性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就是适应的相对性。
故错误。
4、错误
【详解】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
当外界(人为的或自然因素)干扰超过了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例如,如果草原上放养的牲畜太多,就会严重破坏草场植被,造成土地沙化,草场就很难恢复原样了。
故错误。
【详解】
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相互间的影响也是多种多样的。
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合作关系)和种内竞争;种间关系又有共生、寄生、捕食、种间竞争几种方式。
题干说法正确。
四、实验探究
1、
(1)光照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2)温度
(3)不能它们之间有两个变量,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
(4)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是对照组。
(1)
用明亮、阴暗的两组作对照,设置了以光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根据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提出的问题是: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吗?所以可作出假设:光照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2)
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中要探究的条件必须是惟一的变量才行,因此在本探究过程中,用寒冷和温暖作对照,实验的变量是温度。
(3)
根据对照实验原则必须是唯一变量,表格中不能用明亮和湿润这两组来进行对照实验,因为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明亮和湿润这两组来进行对照,有两个变量光照和水分,不能形成对照实验。
实验中如果放1只鼠妇不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因为用1只鼠妇有很大的偶然性,容易产生误差,所以实验中用 10 只鼠妇可以避免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
2、
(1)空气相同且适宜##相同
(2)避免偶然性
(3)光照
【分析】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
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
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
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
(1)
细密铁丝网竖放水中时孑孓又能浮上水面,横放水中时阻碍孑孓不能浮上水面。
所以,细密铁丝网摆放方式可控制空气这一变量,甲组和乙组除了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应该保持相同且适宜。
(2)
实验中取20只孑孓而非一只,是因为用一只具有偶然性,使结果更不准确,需要20只孑孓可以避免偶然性。
(3)
甲丙两组对照,实验变量是光照,可以研究光照对孑子的影响。
若甲组上浮孑孓数目明显多于丙组上浮孑孓数目,则说明光照对孑孓浮出水面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