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适用应把握好三个重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厘清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适用应把握好三个重点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变得越来越快,网络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重要渠道。

但同时,一些不良分子也利用网络平台传播虚假信息,制造谣言。

这些虚假信息不仅会对社会产生影响,还会对公众产生误导和危害,因此,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已经构成违法犯罪行为,被视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把握好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罪的适用,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重点来厘清这个问题。

一、虚假信息概念的界定
虚假信息是指虚假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包括直接制造的谣言、伪造的证据、散布的悲情故事、夸大事实等。

虚假信息的特点是具有误导性、欺骗性、恶意性和危害性。

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编造虚假信息的人利用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匿名性,通过发微博、发朋友圈、发帖子、转发等手段传播,以扩大其说服力和影响力。

二、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件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规定:“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公共秩序、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较轻的,处五万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要件包括编造、故
意传播、虚假信息和对社会产生影响四个方面。

1.编造虚假信息
编造虚假信息是构成虚假信息罪的第一个要件,这是指主体有意伪造或捏造不实的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

国家律师事务所吴良燕律师认为,“编造”不仅包括直接制作虚假信息,也包括歪曲、夸大等行为。

2.故意传播
故意传播是指主体有意通过发布在互联网上的各种平台,对编造的谣言或危言耸听的信息进行传播,依靠群众传播的力量扩大其影响。

如果主体发现了信息的不真实性,但仍然故意传播,则也属于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范围。

3.虚假信息
虚假信息是罪名构成的核心,其内容可以涉及多个领域,例如假药、假货、假新闻、谣言等,都属于虚假信息罪的构成范围。

信息的虚假性可以是单独的事实虚假或整个事件、情节虚假等等。

4.对社会产生影响
虚假信息并不是一种孤立性事件,而是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和影响力。

故意传播虚假信息造成的社会影响一般涉及如下几个方面:扰乱公共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破坏社会道德风尚;干扰公共利益的方式。

三、适用虚假信息罪时需要把握的三个重点
1. 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证据
在适用虚假信息罪时,需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运用证据。

如果单纯从文字和语言层面判断虚假信息的构成时,容易遇到各种困难和疑虑。

因此,在实践中,应该充分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声音分析,图像分析等等,以充分了解所涉及的虚假信息。

2. 区分主体的责任
虚假信息罪要求主体需要具备故意和构成要件,但这并不代表整个社会都秉持着不良的价值观,故意进行欺骗。

在适用虚假信息罪时,应该区分主体的责任,从行为意义和行为后果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以区别故意和过失的区别。

这也要求我们要提高公众的法律素养,教育大众正确的信息传播和辨别能力,以扼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3. 要处理好虚假信息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
虚假信息罪是保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但同时,也涉及到言论自由。

在具体案例中,如何处理虚假信息罪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

判断虚假信息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时,需要从媒介、影响、内容和目的等多方面进行权衡和平衡,以达到公正和合理的处理结果。

综上所述,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已经构成严重的违法犯罪行为,针对这种现象,法律界、政府及社会应加强其治理和打
击力度。

同时,在司法实践中,应该更好地把握虚假信息罪的适用,处理好虚假信息与言论自由之间的关系,以根治虚假信息违法行为,最终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四、虚假信息罪的社会影响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不仅存在于网络平台,也存在于各种传统媒体,其社会影响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损害公众利益和合法权益
虚假信息的传播往往伴随着诈骗、欺诈和虚假宣传等行为,对公众利益和合法权益造成直接损害。

例如,一些非法公司通过编造虚假信息,宣称自己是大型公司,投资高收益,致使投资者遭受重大财产损失。

2. 扰乱社会公共秩序
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会扰乱社会公共秩序,导致社会动荡和失序。

例如,在社会热点事件中,一些人故意对事件进行夸大、假报等,从而引起社会各方的关注和热议,甚至引起互联网谣言和民间舆论的大规模爆发,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3. 破坏社会信任
虚假信息的大肆传播,会损害社会信任。

在现代社会,人们通过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了解信息、认识他人、选择产品,并依赖相关机构来保障自身利益。

但是此类社会依赖、公共信任很容易受到虚假信息的破坏和影响,形成负面循环。

4. 影响企业形象
虚假信息会影响企业形象,特别是对于那些负责任的企业而言,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虚假信息的传播容易造成企业品牌、声誉受损,影响企业的商业合作,甚至还会导致企业破产。

五、虚假信息罪的打击和治理
对抗虚假信息罪的打击和治理措施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加强和实施,包括以下方面:
1. 改善信息传递环境
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和规章,鼓励媒体依据事实报道,并通过信息、教育等手段提高公众对虚假信息的辨别能力,推动信息传递环境的改善。

2. 加强问题处置机制
加强政府、法律机构和公共议坛的合作机制,对缺乏专业知识、存在违规情况的网络平台进行监管,并集中处理违规平台,维护社会公民合法利益。

3. 严惩违法犯罪行为
对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保护社会的利益和公共权益。

需要对大型诈骗团伙等犯罪,制
定相应的刑事法律法规,加强刑事打击,尤其是要加强跨国打击力度。

4. 提高旗帜鲜明的社会形象
维护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和调查,打击虚假广告、虚假宣传、虚假销售等行为,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增强企业社会形象的透明度和诚信性,以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已经成为严重的违法行为,不仅危害公共利益,更加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加强虚假信息罪的打击和治理,并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积极参与,共同创造更加美好、和谐的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