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测量原理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 2006年2月 第16卷 第1期
Journal of Shanxi Medical College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Vol116 No11 Feb12006
血压测量原理解析
张富爱
(山西职工医学院附属医院,山西太原 030012)
[关键词] 血压;血压计;高血压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20126(2006)0120064202
动脉血流在动脉内流动,动能只占3%,而97%形成对动脉侧壁的压力———势能,亦就是我们所说的血压。
血压是维持生命的重要条件之一,即生命征。
所以血压测量就成为临床上必然的、频繁的及普通的一项体检项目。
最准确的动脉测量是在动脉内插入一根导管进行测量,但这种方法只适应于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而不适于临床。
血压经常测量,但对有关血压的基本原理常常了解甚少,为此常影响到工作质量。
因此认识血压的相关原理对实际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1 袖带式血压计测定血压的原理
采用袖带式血压计测血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测量血压的方法,19世纪由俄国的内科医生K orotkoff发明,测量原理是给袖带充气加压,使动脉完全闭塞,然后袖带逐渐放气压力逐渐下降,当动脉内压力刚刚超过袖带所施加的压力时,便冲开闭塞的动脉使血流通过,能冲开袖带施加的最高压力定为收缩压,能冲开袖带施加的最低压定为舒张压。
这里必须明确,水银柱高度的读数实际是袖带气囊内的压力而并非真正血管内的压力,认识这一点可以防止血压测量中的许多人为误差。
K orotkoff把在测量血压时动脉上听到的声音分为五个时相。
第一时相为第一音;声音变大时为第二时相,当声音相当于吹风样声音时定为第三时相;当声音突然变化成模糊时为第四时相;声音消失时为第五时相[1]。
第一音出现时,水银柱的高度定为收缩压。
2 袖带内压力高度对实际动脉压力的影响
临床上测量动脉压,通常是在肱动脉上测量,有时需要测下肢 动脉的压力。
如前所述水银柱的高度实际反映的是袖带气囊的压力,这就存在一个袖带的压力是否能真正反映动脉的实际压力的问题。
袖带的宽度和长度与被测部位的直径要求一个恰当的比例,方能使袖带内的压力最接近实际的动脉压力。
实验证明,袖带气囊的宽度与被测上臂的周径比为014,袖带气囊的长度与上臂的周径比为018时,袖带气囊的压力最接近实际动脉压。
市面上所售血压计袖带宽度为12cm,长度为22cm,它适于测量上臂周径是30cm者的血压,如果用这样的袖带去测量上臂周径小于30cm者(如少儿或消瘦者)的血压,测得的血压比实际血压低,而用来测上臂周径大于30cm者(如肥胖者或大腿)的血压,测得的血压就比实际血压高。
周径与30cm距离愈大,测得的血压与实际血压误差值愈大。
因为实际生活中,我们是用同一个尺寸的气囊袖带去测量不同年龄,不同胖瘦,不同部位(如上肢和
下肢)的血压,而不考虑这种测量上造成的误差。
实际上儿童应用儿童的袖带(气囊宽8cm,长13cm),普通成人应该用普通的袖带气囊(宽12cm,长22cm),肥胖的人应该用大号的袖带(气囊宽17cm,长32cm),测量下肢应该用测量下肢的袖带(气囊宽20cm,长42cm)。
如果客观上没有合适的袖带,在使用通常袖带测量不同的人和部位的血压时,多能清醒地认识到袖带不适当可能造成的误差。
3 袖带松紧度或位置高低对血压测量的影响
测量血压时袖带的松紧度应适当,适当的标准以刚刚能插入一食指为宜,袖带的位置应距肘窝2cm为宜。
如果裹的过紧,测得的血压值略低于实际血压。
其原理是当裹的过紧时气囊内充的气量较正常时量少就可以阻断动脉血流,水银柱的高度是反映气囊内的压力的,故测得的血压就略小于正常。
相反,如裹得过松时气囊内充气的量要比正常时多,故测得血压就高于实际血压,所以只有松紧度适当方可防止这些干扰。
袖带的位置如果过低,部分掩盖了肘关节,则测得的血压就高于实际血压。
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压迫肱动脉的气囊就变窄,这样就须注入更多的气体方能阻断动脉血流,测得的血压就高于实际血压了。
4 测血压时声音产生的原因
在测量血压时,要用听诊器在袖带下方听诊,听得“嗒、嗒”的声音,这不是心脏跳动的声音,而是血管产生的声音,当动脉被压迫阻断时,压迫下方的血管没有血流,血管处于完全松驰的状态,当血流突然通过时,血管壁就由松驰变得突然紧张而产生振动。
就如一个松驰的手帕,当你两手突然绷紧时就产生“绷、绷”的声音,它同《诊断学》的“射枪音”的体征产生的原理是一样的。
“射枪音”见于脉压差增大的疾病,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甲亢等最易闻及,有时舒张压到零仍可听到,懂得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不裹袖带就能在动脉上听到“绷、绷”声,所以这种情况并不表示舒张压是零。
舒张压是以声音消失为准,还是变调为准,舒张压是以科氏第五相(即声音消失)计,还是科氏第四相(即变调)计,曾有过争议。
1939年,美国心脏学会和全英心脏学会联合表明以科氏第四相为舒张压的标准[2]。
1951年,世界第二次高血压会议建议,以科氏第五相代替第四相[2]。
1967年,世界第三次高血压会议建设,将第四、五相都记寻下来,但以第四相代表舒张压更恰当[2]。
在第20版的《西塞尔内科学》说,究竟第四相还是第五相
・
4
6
・
读数更能准确地反映舒张压,目前尚未明了,故建议都记录下来[3]。
在实际临床上可以第五相为准,因第四相(变调)的判断更易造成人为的误差。
但在实际测量中,如发现舒张压过低时,我们就将两个数字都记录下来,方式是第1音/第4音(变调)/第5音(消失),这样有利于对血压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
[参考文献]
[1] 陈文彬1诊断学[M]1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91[2] 刘治全1高血压病诊断治疗学[M]1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811201
[3] 白永权1西塞尔内科学[M]1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
199913821
[作者简介] 张富爱(19572),女,山西太原人,副主任护理师, 1998年毕业于长治医学院。
(收稿日期:2005211216;修回日期:2005212222)
本文编辑:田永峰
浅议手术室护生的带教模式
尹景彩,王文渊
(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 030012)
[关键词] 手术室;护生;改革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20126(2006)0120065201
临床实习是护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阶段。
如何调动教与学双方面的积极性,实现教与学的最佳效果是手术室临床带教工作的重要课题。
1 确定目标与制定计划
以培养护生良好的医德素质,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为目标,根据本科室的工作特点、性质及教学环境、师资水平,拟定以下计划。
带教方式:由总带教老师指导,实行一带一。
教师选择:带教老师必须有护师以上职称,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在本科工作5年以上的人员担当。
实习时间及内容安排:第一周,让学生熟悉环境,重温手术室基本理论知识,操作规程,观摩带教老师操作;第二周及第三周,在全面了解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整体护理实习,在带教老师指导下操作;第四周,继续实施整体护理,写一份完整的护理病历,并作好评估工作。
2 实施
2.1 了解手术室基本知识
由带教老师介绍工作环境、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性质、特点以及手术室护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消除其紧张心理。
介绍医疗设施的布局,无菌区与非无菌区的划分,常用药物的放置及常用器械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和保养,各种敷料的规格、制作,常用手术包和各种物品的消毒方法以及空气消毒法。
带教老师通过示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手臂消毒法,无菌手术包打开的操作方法,无菌衣、手套的穿戴方法,无菌物品正确传递和无菌器械台的使用管理。
2.2 实施整体护理带教
此阶段不断加强和巩固基本理论知识,并运用护理程序对4例~5例手术患者实施包括术前、术中及术后的整体护理。
术前访视和评估:老师选好病例后,手术前1d与护生一起阅读病历,了解病人的病情、手术名称、麻醉方式及病人各系统状态、各项生化指标检查情况及社会背景、精神状态、经济状况、职业、生活习惯、对疾病的认知程度等。
取得第一手材料,了解病人对手术的顾虑,要求学生针对不同的心理,做好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预后情况,简单介绍手术经过、有关麻醉知识、术中有何感觉及怎样配合等。
确定护理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学生根据收集的资料找出护理问题(如恐惧、潜在性电灼伤、体位性损伤等),制定术中相应的护理措施,填写在护理计划单上,并将护理计划贯穿于整个手术过程中。
术后随访和评价:术后随访有助于学生评估手术中的护理效果,一般术后第二天进行。
由护士长、带教老师对学生学习内容及护理记录进行检查、指导,对学生在整个实习中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
评价依据是:a)是否全面了解手术室基本知识,无菌操作掌握程度如何;b)实施整体护理时,对病人是否进行耐心的指导和宣教,对病人的症状和体征是否进行仔细观察;c)制订护理计划是否合理;d)各种记录是否及时准确。
在实习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与护生进行座谈,对护生实习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为护生树立好榜样,并相互监督,不断改进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在教与学中共勉、共进。
[作者简介] 尹景彩(19702),女,山西太原人,主管护理师, 2000年毕业于长治医学院。
(收稿日期:2005210217;修回日期:2005212228)
本文编辑:田永峰
・
5
6
・
张富爱:血压测量原理解析 2006年2月 第16卷 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