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工作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工作汇报
融资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农村青年创业发展的“瓶颈”。
为探索帮扶农村青年就业新路,共青团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委发挥协调优势,与坊子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丰富工作模式、创新贷款渠道、强化保障措施,破解农村青年在创业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开辟出一条农村青年创业的“绿色通道”。
一、丰富工作模式
在前期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试点过程中,团委和农信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探索创新工作方法。
1.贷前审查。
一是评议小组模式,以村为单位,由村干部、团干部、青年代表等组成信用评定小组,对申请贷款农村青年进行信用初步评定,评定合格的推荐给农信。
二是公推公示模式,以村为单位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对申请贷款青年进行集体评议,推出拟推荐贷款人选并张榜公示,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团委向农信推荐。
三是团银联评模式。
团委与农信联合成立贷款审核小组,共同对农村青年贷款申请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直接进入农信贷款审批程序。
2.贷款发放。
一是整街道整村推进模式,团委和农信联合选择信用度高、有产业支撑、创业青年集中连片的乡镇、村,集中开展贷前调查,批量审批,批量放贷。
二是集中审贷模式,团委和农信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在农忙季节,集中开展贷款申报和审批。
三是随到随审模式,团委将贷款申请受理日常化,农村青年可以随时向团委递交贷款申请,团委审查合格后每月向农信推荐。
3.贷后服务。
一是基地示范模式,团委与农信联合建立农村青年
小额贷款创业示范基地,发挥贷款创业成功青年的示范作用,影响和带动农村青年创业发展。
二是导师指导模式,团委联合劳动、农业、科技、金融等部门,成立农村青年创业导师团,按农村创业青年的需求配备导师,提供政策、信息、技术、金融等指导。
三是协助贷后检查模式,团委协助农信做好农村青年创业贷款的日常跟踪管理、贷款客户回访、到期还款提示等工作。
二、创新贷款渠道
1.创新小额贷款担保方式。
积极探索创新自然人担保、联保、有经济功能的组织担保等多种担保方式,探索发展农用生产设备、林权、水域滩涂使用权等抵押贷款。
鼓励各类信贷担保机构通过再担保、联合担保等多种方式,对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进行担保。
积极推动“公司+农户”、“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等信贷模式。
2.推动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建设。
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和动员优势,深入街道、村,以专题培训、实践活动、典型宣传等方式,广泛开展诚信意识教育,引导农村青年诚实劳动、诚信贷款。
团委与农信联合制定出了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评价标准,共同对农村青年开展信用评定,创建不同等级的信用示范户,并以此作为申请小额信用贷款的重要依据。
3.开展金融知识培训。
按照团中央、中国银监会“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要求,结合坊子实际,由团委牵头,农信予以支持,对农村创业青年和基层团干部进行小额贷款和创业项目培训。
全区32处营业网点通过制作专门的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流程图、设立业务咨询台、开通农村金融服务热线、开办金融知识宣传栏,为农村青年及时解疑答惑。
三、强化保障措施
1.成立工作领导机构。
团区委和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联合成立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总体组织和协调。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团区委农村部、区农信金融部,负责具体组织工作和信贷管理工作。
街道、村级团组织和农信网点全部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团委书记和农信社主任为当地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并指定专人负责该项工作,按照“分工负责、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工作。
2.建立沟通督导机制。
团委和农信层层建立了月报制度,将工作开展情况单独统计并报上级团组织和农信。
实行联席会议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对接、稳步推进。
建立健全工作督导机制,定期抽查和督导各地工作,及时发现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3.完善工作激励机制。
团区委和区农信针对基层团委和农信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激励措施,调动基层团委和农信的工作积极性。
主动向党政主要领导汇报,争取对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工作给予支持和激励。
2011年,在全区5个街道295个行政村全面推行“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对8600多名农村青年开展了金融知识培训,评选出农村青年文明信用户9650户,使农村青年“足不出村”就能顺利申请到创业贷款。
截至2011年12月底,团区委累计向农信推荐贷款青年316人,其中302人获得贷款,贷款总金额达2197.6万元,带动1041名农村青年实现就业。
2011年11月7日。